拟小黄卷叶蛾 :卷叶蛾科褐带卷蛾属昆虫

更新时间:2024-09-21 01:13

昆虫名,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广东省四川省贵州省等省(自治区),在广东、浙江省、四川等地柑橘偶受其严重为害。寄主植物除柑橘外还有荔枝、龙眼阳桃苹果、猕猴桃、大豆、花生、茶、桑、和棉花等27种。以幼虫为害柑橘属新梢、嫩叶、花和果实,吃成千疮百孔,引起幼果大量脱落,成熟果腐烂,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黄色,长7~8毫米,翅展17~18毫米。头部有黄褐色鳞毛,下唇须发达,向前伸出。雌虫前翅前缘近基角1/3处有较粗而浓黑褐色斜纹横向后缘中后方,在顶角处有浓黑褐色近三角形的斑点。雄虫前翅后缘近基角处有宽阔的近方形黑纹,两翅相合时成为六角形的斑点。后翅淡黄色,基角及外缘附近白色。

椭圆形,纵径0.8~0.85毫米,横径0.55~0.65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后渐变为深黄色,孵化前变为黑色,卵聚集成块,呈鱼鳞状排列,卵块椭圆形,上方覆胶质薄膜。

幼虫

初孵时体长约1.5毫米,末龄体长为11~18毫米。头部除第一龄黑色外,其余各龄皆黄色。前胸背板淡黄色,3对胸足淡黄褐色,其余黄绿色。

黄褐色,纺锤形,长约9毫米,宽约2.3毫米,雄蛹略小。第十腹节末端具8根卷丝状钩刺,中间4根较长,两侧2根一长一短。

生物学特性

该虫在湖南省江西省浙江省等地每年发生5~6代;福建省7代;广东省四川省等地8~9代,田间世代重叠。多以幼虫在卷叶或叶苞内越冬,但也有少数蛹和成虫越冬。该虫在广州市地区于翌年3月上旬化蛹,3月中旬羽化为成虫,3月下旬开始出现第一代幼虫。幼虫在柑橘现蕾开花期,钻蛀花蕾,使花不能结实。随后在柑橘的幼果期形成一个为害高峰(广东为4~5月,四川为5~6月),幼果被幼虫蛀食,引起大量落果。幼虫可转换为害幼果,多的每头可为害十几个幼果。幼虫喜食较小的幼果,尤以横径在15毫米左右时受害最重,横径24毫米以上时受害减轻。6~8月份,幼虫甚少蛀果,转而吐丝将嫩叶结苞为害,9月份果实近成熟时幼虫可再次蛀果为害,引起第二次落果。幼虫化蛹于叶苞间,成虫产卵于寄主叶片正面,喜食糖、醋及发酵物。其卵期的天敌主要有松毛虫赤眼蜂,寄生率可达90%;幼虫期的天敌有绒茧蜂、绿边步行虫食蚜蝇科胡蜂科;蛹期天敌有广大腿小蜂、姬蜂科寄蝇科等,其中以广大腿小蜂发生普遍,寄生率高。

天敌:其卵期的天敌主要有松毛虫赤眼蜂,幼虫期的天敌有绒茧蜂、绿边步行虫、食蚜蝇和胡蜂;蛹期天敌有广大腿小蜂、姬蜂和寄生蝇等。

防治方法

(1)冬季清除柑橘园杂草、枯枝落叶,剪除带有越冬幼虫和蛹的枝叶。

(2)生长季节巡视果园时随时摘除卵块和蛹,捕捉幼虫和成虫。捉到的幼虫和卵等可集中放在寄生蜂羽化器内,以保护天敌。

(3)成虫盛发期在橘园中安装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每公顷可安装40瓦黑光灯3只)。也可用2份红糖、1份黄酒、1份醋和4份水配制成糖醋液诱杀。

(4)第一、二代成虫产卵期释放松毛虫赤眼蜂玉米螟赤眼蜂来防治,每代放蜂3~4次,间隔期5~7天,每公顷放蜂量为30万~40万头。

(5)幼果期和9月份前后如虫口密度较大,可用药防治,药剂有:100亿个/克青虫菌(Bt)1000倍液加0.3%茶粕或0.2%洗衣粉、200亿个/克巴氏蚕白僵菌3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1%阿维菌素(欧洲尘螨清、灭虫丁、爱力螨克等)乳油3000~4000倍液、25%除虫脲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1000倍液加0.2%洗衣粉、80%敌敌畏乳油800~l000倍液、20%中西杀灭菊酯(戊菊)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