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郡 :古代浙西地区的州郡,歙州、徽州的别称

更新时间:2023-09-26 11:52

新安郡是西晋开始设置的一个地方行政单位,位于钱塘江上游的新安江流域,属于古代的浙西地区。包括今天的安徽黄山市绩溪县、江西婺源县建德市淳安县(含原淳安县和遂安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新都郡为新安郡。后世以新安郡为歙州、徽州的别称。

新安郡治始新县(今淳安县西),辖境相当今浙江淳安、安徽饮县、休宁、黟县、祁门等县及黄山市一部分和江西婺源县地。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东魏兴和中置,治新安(今渑池县东),隋移治今新安县,辖境相当今河南新安县一带。隋开皇初废,义宁间复,唐初改为谷州;隋天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歙州置。治休宁县(今休宁县东),后移治歙县(今县辖境相当今江西婺源。安徽祁门,黟县、歙县,绩溪、休宁等县及黄山市的部分)。唐初改为歙州。天宝、至德时又改歙州为新安郡。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徽州为徽州,改睦州为严州。新安郡不含今婺源县西南部、祁门县西南部、桐庐县、建德市东南部(古建德县)。在两州范围内大致与今日之吴语徽严片(徽语)地区重叠,即不含今日桐庐吴语太湖片临绍小片、旧建德市乾潭镇大洋镇、梅城、下涯镇杨村桥村莲花镇、建德城区、钦堂乡、三都等乡镇)片区。

山越新都

基本区域

基本区域为今徽州、严州一部分,即今新安江流域,即钱塘江上游地区。

历史沿革

刘协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孙权派部将贺齐出兵消灭歙地所谓“山贼”(实际是对抗孙权的山越、水越和汉族混居而成)金奇毛甘和地陈仆等,将原歙地一分为五,即:歙、休阳(划原歙以西之地新立)、黎阳(划原歙以西另一地新立)、新定(划原歙以南之地新立,今浙江遂安)和 始新(划原歙以东一地新立,今浙江淳安县),加上 黟共六县一并从丹阳郡分出,建立 新都郡,治始新(今浙江淳安威坪镇,后移治贺城,今淳安千岛湖镇),辖始新、新定、黟、歙、黎阳、休阳6县,隶属扬州市。三国吴永安元年(258年)休阳县因讳吴主孙休改为海阳县

新安故郡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之战,新都郡更名 为新安郡(因郡西有山曰新安山。在今徽州祁门县境内),仍属扬州。所属新定县改为遂安县,海阳县改为海宁县,加上原属之始新、浚县、歙、黟,仍领六县。刘宋刘骏大明八年(464年),并黎阳于海宁,当时新安郡领五县,即:歙、黟、海宁、遂安和始新。萧衍普通三年(522年),将原属会稽郡管辖的寿昌镇县(即浙江寿昌县,今并于建德市西南),划归新安郡,新安郡从此复领六县,即海宁、始新、遂安、寿昌、歙和黟。梁武帝大同元年(535年),析歙县华阳镇,置良安县(一作梁安),郡领县七,不久,废良安县,郡仍领县六。萧绎承圣二年(553年),将原新安郡一分为二,遂安、始新、寿昌三县仍属新安郡;将原并于海宁市的黎阳重新划出,复为二县,加上歙、黟共四县,由新建之新宁郡管辖(即今徽州的基本区域),治海宁,与原新安郡并属扬州市,此时之新安郡非今之“徽州”,但时仅九年。南梁陈蒨天嘉三年(562年),再次将黎阳县并入海宁县,复将新宁郡并入新安郡,领歙、黟、海宁、始新、遂安县寿昌镇共六县,隶属东扬州。

歙州时期

杨坚开皇九年(589年),改郡为州,以州统县,将歙、黟二县并入海宁为歙州,州治设海宁;又将始新县改为新安县,原遂安、寿昌并入新安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歙州辖地仅有原新安郡的一半,即今徽州的基本地域。此后近二十年称“徽州府”的又非今日之“徽州”。隋文帝开皇二十一年(591年)恢复原歙县,并将早先属海宁市的篁墩划归歙县管辖,恢复原黟县,并将州治设在黟县,州领歙、黟、海宁三县。开皇十八年(589年),改海宁为休宁县,划归婺州(今浙江金华)管辖,不久,复将休宁划归歙县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全国改州为郡,更歙州为新安郡,仍领休宁、歙、黟三县,郡治在歙。不久战乱起,歙县登源〔后属绩溪县〕人汪华起兵,占郡地及附近州郡,自称吴王。徐大椿十二年(616年),汪华迁郡治于休宁,次年(617年),汪华再迁郡治于歙。李渊武德四年(612年),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仍领歙、黟、休宁三县。同年汪华归唐,封越国公,并授以歙州刺史,以歙州为总管府,使持节总管歙、宣、杭、睦、婺(今浙江金华)和饶(今江西上饶)六军诸军事。武德七年(624年),改歙县总管为歙州都督。贞观元年(627年),罢都督府,徽州江南道李治永徽五年(654年),划歙地一部分新建北野县。歙州领县四:歙、黟、休宁县、北野。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歙州改属江南东道。李隆基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又析休宁县回玉乡和邻县乐平市(一说鄱阳县)的怀金乡,新建婺源县,属歙州辖。歙州领歙、黟、休宁、北野和婺源五县。天宝(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治所仍在歙。李亨改元乾元元年(758年),因忌恨安禄山,复改新安郡为歙州,隶属浙江西道节度使,并隶宣、歙、饶观察使。乾元二年(759年),罢浙江西道节度使及宣、歙、饶观察使,以徽州隶之。李豫永泰二年(766年),划歙、休宁县二县各一部分设归德县;划原黟县的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县一地设祁门县;划原黟县一部分设石县(即石台县),并将石埭县划归池州市管辖;又析歙县华阳镇绩溪县。歙州领八县:歙、黟、休宁、婺源县、北野、绩溪、归德、祁门。歙州改属宣、歙、池观察使。大历四年(769年),废北野县。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其地并入休宁,歙州领六县,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的“一府六县”建制基础。大历十四年(779年),废宣、歙、池观察使,徽州钱塘江东西道观察使。李适建中元年(780年),分浙江东西为二道,歙州隶浙江西道观察使。建中二年(781年)复合浙江东西二道观察使,设节度使,赐号“镇海军节度使”,歙县属之。贞元三年(787年),又设宣、歙、池观察使,歙州隶之。李纯元和六年(811年),改隶宣城市观察使。李晔大顺元年(890年),歙州属宁国军节度使。昭宗天复三年(903年),废宁国府节度使,复宣州观察使。

五代十国时期(907年),唐亡,淮南节度使杨渥仍称李柷天佑年号,徽州附之。919年,歙州隶吴。937年,吴亡,隶南唐

赵光义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江南(南唐于赵匡胤开宝四年即971年起贬国号为江南)亡,歙州隶江南西路转运使赵恒天禧二年(1018年),歙州属江南东路转运使。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州人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得名始此,仍领六县,治所在歙县

新安

新安名字来源

徽州府郡的名字来源于徽州,徽州自古以 新安称,在今徽州祁门县境有山曰新安山

新安文化

徽州的徽文化又称 新安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 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徽州历史上的名字有 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等。此外徽州人多以“徽州”作为自己的称谓,如徽州婺源人、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就自称为“新安朱熹”。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