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东陵 :明太祖朱元璋长子朱标的陵寝

更新时间:2023-08-15 18:52

明东陵是朱元璋长子朱标(懿文太子、孝康皇帝)的陵寝,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内,明孝陵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护陵御河从东陵以东流经孝陵陵宫前的金水桥下,将孝陵和东陵环绕在同一陵御内。明东陵陵寝原有陵园、陵寝大门、享殿前门、享殿以及地宫等建筑,但历经战火,建筑损毁尽。现仅存前门基址、享殿遗址、排水设施等遗址。

明东陵坐北朝南,所有建筑呈中轴线分布,由两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包括寝园大门、享殿前门以及环绕两侧的弧形园墙,第二进院落中心建筑为享殿,东、西、北三面有园墙围护,寝园以北约300米处是隆起的宝顶。东陵主体建筑南北纵深94米,东西总宽49.80米,后经考古发现东陵整体范围南北纵深达300多米。据明代文献记载,东陵尚有具服殿、神厨等建筑,与孝陵相比,所缺唯方城与明楼。陵寝围墙平面前尖后方,呈龟背形,格局特殊。明东陵的考古发掘,清理出一大批建筑构件,包括享殿之上的石柱础、角柱石、台阶石、月台台基条石以及绿、黄、白、黑诸色琉璃构件。其中,琉璃构件有黄釉龙凤纹瓦当、西番莲纹的瓦当,屋顶配置的彩釉脊兽、套兽、蹲兽等。

明东陵的陵寝建筑虽为一座皇太子陵的建制,但明东陵也已具备了明代帝陵的历史地位,故而有学者将其称为“明代第十九座帝陵”。“明东陵”所在地“明孝陵”于2003年7月3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于2014年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明东陵”所在的钟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相关人物

朱标(1355—1392年),朱元璋嫡长子,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便被立为世子,洪武元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基于朱元璋对他有着深深的期望,朱标自幼便受到悉心教导。洪武十年,朱元璋“令自今政事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自那时起,朱标即在文华殿协助朱元璋处理国家政务,一直到他去世,时间长达十五年。有一说法认为,朱标去世,与其过度勤勉有关,在他去世前一年,即洪武二十四年,他奉命巡抚陕西省,考察西安市一带是否适合建都,待他返回京师后“献陕西地图,遂病”。史书中记载他“病中上言经略建都事”,可见其勤政有为。

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的生命被定格在了38岁。对这位爱子的去世,朱元璋极其痛心,令将太子葬在孝陵之左,史称“东陵”。

朱标的去世,几乎改写了整个明代的历史。其子朱允炆后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登基,年号建文,史称惠帝,追尊皇考(朱标)为孝康皇帝。

建造历史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朱标病逝,太祖哀恸不已。同年八月,朱标葬在孝陵东侧,谥“懿文太子”,明代的官书及私家书亦称其陵寝为“懿文陵”、“东陵”、“懿文太子寝园”、“懿文太子庙”、“懿文园”、“懿文皇子墓”等。朱标病逝后,其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年号建文,史称惠帝,追尊皇考(朱标)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

建文帝即位后即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建文元年(1399年),朱棣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靖难之变大小战役数十次,前后持续四年,双方都损失惨重。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攻下帝都应天,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明成祖夺位后取消了朱标帝位,复称朱标永乐迁都后,由南京太常寺负责明孝陵和明东陵的维护、管理及祭祀等。

现世朝堂的权力斗争,也一并祸及入土之人,东陵的地位不断下降,大约从明中期开始,东陵已日渐破败,明后期终成废墟。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弘光帝朱由(南明弘光帝)于南京登基建立南明政权,亦前往孝陵祭告,并东陵,登基后恢复了朱标的帝号。清乾隆元年(1736年),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定朱允炆朱允炆谥号,称“恭闵惠皇帝”,修定的《明史》中为朱标立《兴宗孝康皇帝传》,实际上恢复了朱标的历史地位。

1998年,南京市文物研究所和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合作进行明孝陵考古,东陵作为孝陵的重要附属墓葬,其考古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1999年5月下旬到2000年5月下旬,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懿文太子陵进行了一年多的野外考古发掘。发掘过程中出土了一大批建筑构件及其他遗物。

经过1999年至2000年的野外考古,中山陵园管理局斥资建成了明东陵遗址公园,作为“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参展项目之一向社会正式开放,这是南京市,也是江苏省第一个考古遗址公园。

建筑位置

近代王驾吾编撰《明孝陵志》时,对于东陵的位置,竟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梅花山西,“棂星门之东,有小山特起穹窿,为吴王山(今梅花山),有钟山亭,西有菜房桥,桥西为明朱标东陵”,另一种说法依据《明会典》《明史》等史籍,推测朱标陵寝在孝陵以东,当时在相应的密林中还曾发现成排石柱础。

1999年5月下旬到2000年5月下旬,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对懿文太子陵进行了一年多的野外考古发掘,有关明东陵遗址的神秘面纱终于揭开:位于紫霞湖南端,在明孝陵宫东垣以东约60米处。

建筑特征

建筑设计

从布局上看,东陵采用孝陵制度,只是规模上有所缩小,建筑内涵有所减省。孝陵与东陵被置于同一陵域内,与孝陵合用一条主神道及御河桥。

明东陵与明孝陵毗邻,北依山地,南临平岗,孝陵的第二道御河从陵园东侧向西南流过。陵园坐北朝南,所有建筑呈中轴线分布,主体建筑南北纵深94米,东西总宽49.80米,后经考古发现东陵整体范围南北纵深达300多米。东陵从南到北由两进院落构成。第一进院落包括寝园大门、沈阳昭陵隆恩殿前门以及环绕两侧的弧形园墙,第二进院落中心建筑为享殿,东、西、北三面有园墙围护,寝园以北约300米处是隆起的宝顶。据明代文献记载,东陵尚有具服殿、神厨等建筑,与孝陵相比,所缺唯方城县与明楼。

东陵宝城及宝顶尚未勘探,但从寝园以北断面上观察,明显具有人工填土夯筑的痕迹。据明代文献记载,清东陵尚有具服殿、神厨等祭祀建筑。

主要建筑

享殿前门和享殿

考古发现,明东陵的享殿前门与享殿的台基,均用黄土和卵石逐层夯筑而成,构筑技法与明孝陵享殿两庑的配殿台基相同,台基四周以官砖砌壁,部分砖侧印有“物勒工名”性质的铭文。从享殿前门台基残存的方形角柱石推断,该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享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基址,北面则有三条踏跺与三条道路,居中的一条道路明显高于陵园地面。享殿台基东西残高1米多,从柱网排列分布推断,明东陵的享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享殿基址四周的地面,还保留着砖砌的散水、台阶、踏跺、路面等遗迹。根据出土建筑构件判断,享殿顶部原为绿色琉璃瓦与黄色琉璃瓦,室内地面铺设的则是正方形金砖。

排水设施

由于明东陵园寝所在位置较低,其排水设施非常齐备,彰显出造陵者的独特匠心。比如陵园北垣被人为加宽,厚达3.1米,从墙垣断面上看,明显经过先后两次加筑,在第二次加筑时,底部还铺垫了一层厚约30厘米的生石灰三合土浇浆,外墙面再用官砖或条石做基础,其用意正是为了抵御宝顶所在的后山来水对墙体的冲刷。而陵园东侧的外排水系统,则由宽大的明沟与过水涵道组成。其中,过水涵道处竖立着两排石柱,每排五根,石柱断面呈梭形,用以减小流经水流的阻力。这些设施至今仍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重要文物

考古人员在东陵遗址中发掘出了一大批建筑构件及其他遗物,包括享殿和享殿前门所用的大型石雕柱础、角柱石、台阶石、月台台基阶条石,绿色、黄色、彩色琉璃构件,还有生活遗物如明代青花瓷片、残陶器及古钱币。其中以琉璃建筑构件最为精美,它们包括黄釉或绿釉龙纹勾头、素面勾头,龙纹、凤纹、西番莲纹滴水,彩釉螭吻、套兽、蹲兽等,构图华美,釉面亮丽,色彩对比强烈,代表了明代早期的皇家琉璃烧造工艺水平。此外,饰有黄、绿、黑等不同色釉的板瓦、简瓦、通脊等构件,制作也颇为精美。将它们与明孝陵建筑基址出土的同类文物相比也毫不逊色。

价值与影响

历史价值

明东陵地面建筑的考古调查与发掘,为明代帝王陵墓的考古学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认识,比如东陵第一进院落两侧连通陵门(相当于孝陵的文武方门)与享殿前门(中门)的墙垣,平面略近于圆弧形,这在明代帝王陵墓中是比较少见的,当时主持发掘的贺云翱教授称之为“龟背形”,其实就是一种偏圆形的平面布局。

文献记载明东陵曾建有具服殿和神库等建筑,这些建筑应该都建于享殿左右两庑,但考古调查与发掘表明,在明东陵享殿和享殿前门的两侧并未发现两庑建筑的遗存。

东陵也未建造方城和明楼。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明代正德以后不断有大臣提出要恢复太子朱标的历史地位,甚至追尊朱标为皇帝,但实际上明东陵不具备明代帝陵规制。

通过考古资料还可以证明,明东陵与孝陵实位于同一陵区,彼此共用同一条御河、同一条神道与同一组神道石刻,这对于后来的北京天寿山皇陵共用明成祖朱棣长陵神道的规划,无疑有所启示。

明东陵的考古发掘,所触及的主要是东陵陵宫区的建筑基址,包括陵门、中门和享殿,还有挡土墙与排水系统等,并没有发现东陵的玄宫和墓冢。明孝陵东侧靠近紫霞洞水坝取土之际,曾发现一座前、后室的明初砖砌古墓,墓葬规模宏大,后室有石砌棺床。此墓的主人可能是懿文太子朱标。

东陵的发现加深了对朱允炆朱允炆及其父亲朱标历史地位的研究。朱允炆继位为建文帝,后因朱棣的叛乱而失踪,其帝位及朱标的地位也随之被废。朱棣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建文帝及其后代进行了残酷的迫害。直到清乾隆元年(1736年),爱新觉罗·弘历(乾隆皇帝)给予建文帝谥号为恭闵惠皇帝,并在修定《明史》时,专门为朱标立《兴宗孝康皇帝传》,使得朱标在历史上三次获得帝号。从这个意义上说,明东陵应当具备明代“帝陵”的文化地位,尽管其陵寝建筑实际仍是一座皇太子陵的建制。有学者将明清东陵称为明代第十九座帝陵,从其历史地位而言有相当的合理性。

所获荣誉

2003年7月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7届会议审议通过,“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而明东陵位于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明孝陵景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组成部分。

2007年,包含“明东陵”在内的钟山风景名胜区被列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4年,“明孝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东陵”为“明孝陵”的组成部分。

开发与保护

2000年,“明东陵寝园遗址公园”成为南京市第一座帝王陵遗址公园。采用遗址公园的方式保护和展示历史文物,是为了尽可能完好地保持遗址发掘原状,不对其做复建或结构上的改变,以最大限度地展现历史遗址原貌的沧桑感。“明东陵遗址公园”的建设工程主要是对神道、陵门、享殿前门、丹、享殿、寝园、排水设施、宝顶等珍贵文物遗存进行保护。

明朝陵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