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屯 :河北邯郸永年县临洺关镇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4-09-20 23:43

曲屯村位于中国经济大动脉——京广铁路北京—香港公路旁,北临邢台沙河市,南接县政府驻地临洺关镇,沙河永年交汇之地,正处于二城之间,亦是邯邢二市中段。京广铁路把平原与山前平地一分为二,曲屯村正处于平原与山前丘陵平地交汇地带,穿村西行,沟壑、坡地开始纵横增多。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独特的人文特色。

其历史可追溯到洪武大移民时期,是远近闻名的历史村落。

历史沿革

曲屯村起源何时已无从考证,很可能是明朝移民新村,现有村民都是晋移民之后裔。据史料记载:元朝末年战乱频繁,灾疫连绵,使我河北省地区积骨成丘,人口稀少,经济萧条。大明建立,又由于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我们俗称“燕王扫北”(实为“燕王扫碑”之口误),致使我河北百姓被杀戮尽,“十室九空无人处,万户萧疏鬼唱歌”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而这时山西上党郡无战乱,百姓丰衣足食,人丁兴旺。明成祖朱棣便下令从晋东南移民至此,都在洪洞县大槐树下发放证件,集结、遣送。故现有民俗音乐“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

曲屯村西是屯庄,是古战国易阳城驻兵屯田的地方,村南是柴凹,是易阳城王子制造弓箭的地方。古代村落都是沿河而居的。所以,永年河两岸的村落大部分都是古村落,而曲屯村远离洺河,无有记载,的确是一个大明移民新村。

行政区划

按地区划分的话,曲屯应属于永年区临洺关镇

社会背景

曲屯村真的不大,现有人口一千二三百人,以曲姓和冀姓两大户为主,明清时期也就是三四百人的小村庄。据清《广府县志》记载:曲家屯原名肖家屯,明永乐年间肖姓移民至此,占产为庄,故名肖家屯。这一点,实有考据,在村南关林碑布施人员名单中可窥其端倪,肖姓占其大半。如今,肖姓后裔或绝或迁移,不知去向,曲姓后来居上,故易其名曲家屯,后改曲屯村。

关于肖姓去向,村中老人传说是绝户了,查资料没有记载。不过,据我分析,应为迁移了。在清朝时期,村落都是以家族为中心的,而为了争产,家族之间的械斗是经常发生的。肖姓在曲姓和冀姓的联合械斗中处于劣势,不得已而迁移走了。

朱棣是在公元1403年建立“永乐”年号的,由此看来,村子历史真的不长,至今也就是600多年。要说浓厚的历史文化是谈不上的,不过,贵为古赵之地,同属古燕赵文化,古建亦是村中经济、文化、村风、村貌的体现。

文化背景

三教堂文化

“三教堂”旧址在今国道107复线路旁,古京御道与村南排水沟交汇处。1997年修铺107复线时,旧址被毁,只留有“三教堂”石碑一块。碑高1.1米,宽0.5米,厚0.18米,有驼碑赑屃一头。碑正有双勾阳刻“三教堂”三字,右边有阴刻“万历二十年四月初八日修盖”字样,左边有阴刻“乾隆五年七月初八合乡仝置庙地四分,使银四两移修”字样,下首为山主承办人、捐资人员姓名款物,碑阴无字。明万历二十年即公元1592年,距今已417年矣。

据查,三教堂始建于宋代,确切史料已无从考据。不过,根据历史文化分析,确有可能。“三教”乃“儒教、道教、佛教”之简称。在汉及以前,乃儒道天下,自魏晋以来,佛教东传,至南北朝普及,李唐王朝达至鼎盛。唐时期,儒道文化与西方外来佛教文化是一个摩擦、排斥、摩擦、融合的过度时期。经五代十国至宋,已形成完整的“儒、释、道”融合文化体系。

三教堂地处古京畿御道旁边,北背邢州,间有梅花亭,沙午铁路南北二关,南隔洺河临洺关镇观音阁遥相呼应,向南延伸有七里店南北二古庙,贵龙岗、黄粱梦吕仙祠学步桥等一线纵深邯邢之间,实为古官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教堂为座北朝南一琉璃瓦单层庙字,四角挑檐,龙翘首,下置风铃,殿内塑有儒家祖师孔子道教祖师老子,佛教鼻祖乔答摩悉达多三尊神像,均栩栩如生。南来北往,东进西出的商贾行旅,贩夫走卒,上至达官显贵,文人举子,下至黎明百姓,莫不虔诚叩首,顶礼膜拜,以致香火鼎盛绵延数百年不衰。

微风徐动,悠扬的铃声在古御道上越传越远,仿佛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如今,三教堂已彻底不复存在。据考,三教堂可能毁于民国军阀战争时期。现今,只有三教堂古碑在记录着昨日的辉煌,诉说着曾经的苦难!

玄武文化

真武大帝”阁楼在村子东南隅,凌空飞驾于沟渠之间。此沟乃是古时连接永年区东部与沙河市西部的民间重要通道,是古赵易阳城东门连接古御路的主道,也是通往武安赵店、邑城等地的商贸要道(古时道路多以沟道为主)。乡民戏称之为“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重要的排水河道。

“玄天上帝”阁楼现存有清代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重建石碑一块,此碑高约1.85米,宽约0.65米,厚约0.19米,亦有驮载,现今碑身残缺严重,字体模糊难辨。碑首刻有“古庙重修”四个篆字,大致记载如下:

(碑首缺两行字)且神之在天,如水之在地中,(缺两句)滞于有亦不沦于无也。如真武大帝像取乎北,威乎南。以天作冠,(缺一句)而屐,不妨定之,而左手屈指,俨然推寻八卦,右手持剑,恍若分劈,两仪修炼三宝,龙兴欲收拾状,师壮其威,(缺字)越临之而(缺字)爽,为何如乎取曲家屯东南隅。旧有玄帝阁,东连御路,西影聪山,南临洺河,北依沙河。此景胜神灵获上京之庇护也。但年深日久,不知创建何代,及同治二年七月间,暴雨狂至,不崇朝两,沟道皆满,浩浩然若洪水之滔天,将神光突现,一概(缺字)冲去,旨日(缺字)已藐。今朝之颓败,难堪当其时。去月至解,阁阻难新,车马经过(缺字)往,(缺二句)重修,所以公【原字如此,应为(共字)】同商议,皆曰:“修庙,修路,此大事也。”(缺两句)四邻八乡,本境重修,捐金鸠正,(缺四句)斯地也,不惟辉煌,正民之耳目。而路途平坦,亦可使天子之德,(缺二句)此和而神降之福也。

道光丙(缺字)年科举人,现任下明(或下关镇,模糊不辨)刘举正。

(以下主事等缺失,模糊)

(碑尾落款)清代同治九年三月十五立碑,同治二年重建。

碑阴刻有捐资村庄和人员名单。仔细查阅,可知当时玄帝阁之神威所至,影响之广,亦可窥见当时地处之重要,经济之繁华,名声之远大。如向东一线捐资村有:段庄、瓜井、宁屯、龙泉、龙曹、滩头、朱庄、刘营、讲武、正西、郑营、大张村、南大堡、鸡泽县曲周县等等;向西一线有阳城县、郝庄、代掌、上庄、南北常顺、赵店等地,有丈八、北掌、东西冯村、官庄、新城、白错。白塔等地。向北、向南都已很远,不能一一列举。

清玄帝阁高阶阁楼式建筑,凌空飞驾于涧沟之上,外观雄伟壮丽,经多年风雨冲刷,兵匪变乱,犹至“文革”时期遭毁。

1995年春,村中集资重修玄帝阁,于同年七月竣工。现修真武大帝阁依旧在原址,采用原基石、台阶石15层。青砖琉璃瓦,挂檐吊廊式建筑,凌空而居,犹如天外飞阁。登阁东望,京广铁路、公路横亘眼前,绿油油小麦草一望无余;南眺洺河,黄灿灿油菜花随风起伏,成群蝴蝶嬉戏其间,上下翩飞,迎风起舞;西望太行山聪山,一览无余,此之胜景,美不胜收。

玄武区信仰,源于星辰崇拜。玄武乃为北方司水之神,其先为龟蛇之形,经历代演变,赋予披发仗剑神像,后经历代皇帝敕封,权力越来越大,至明,俨然为护国,护宝、护民、护商之圣人矣。至此,由明至清,达至鼎盛。相传,玄武神修道在北,传道在南。南有道教圣地武当,故北有小武当山之说,即沙河老爷山,山南有武安玄武湖等胜迹。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玄武乃北方司水之神,故村民于南河沟建阁以奉供养,祈求神灵护佑,风调雨顺,镇压水患之意。

玄帝阁当时香火鼎盛,威名四镇,可见玄武文化信仰盛行。从中可见证曲屯村之重要繁华。古时是易阳城通御路的主道,沙河山中青石、石灰、麻、核桃、柿子等等矿物、山货要途径这条沟道运往永年东部广府及鸡泽县曲周县等地,而这些地方的粮食、棉花、茶、生活用品、农具等也需通过这里运往沙河山中交易。因此,当时这条古道上车马成队,商旅结群,熙熙攘攘,来往不绝,热闹至极,不可想象。

古时从永年区东部至曲屯村到易阳城往西,渐至丘陵、沟壑山区,其道路之艰险,可想而知。商贾行旅,贩夫走卒,车马运输,途经至此,必要参拜真武大帝,以求神灵护持,生意兴隆,一路平安。

如今,玄武大帝依旧威严地坐守着这块风水宝地。玄帝阁虽无当时之辉煌,却将村民的历史文化,人俗风情等一一陈列在后人面前

冀姓起源

位于曲屯村东西大街偏西道旁路北,有一座“冀氏祠堂”,上世纪九十年代,这座祠堂依旧古朴典雅,古色古香。大殿采用皇室宗庙式样而建,内部梁为九檩八搭结构,前檐走廊,圆柱四根,脊顶琉璃瓦,设有偏房,门首,石狮等,内外置松柏,庄重、肃穆、高古、淳雅。

据说,这种仿皇室宗庙建筑跟冀氏一位清代尚书有关(一般普通家族没有这种待遇)。冀尚书是冀氏家族的荣耀,冀氏后人尊其为“冀老先生”或“冀老先祖”,由于代代口传,后人不再以他为尊,为口语方便,逐渐省略掉“生”或“祖”,“冀老先儿”就代替了他的真实姓名。

“冀老先儿”真名冀如锡,清广府西北乡冀伊固村人,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距今370年)乙卯科举人,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丙戌科进士。冀如锡一生担任很多职务,官职逐渐提升,最后封敕授光禄大夫工部尚书职加一级,政治生涯达至巅峰。传冀伊固冀氏为曲屯村冀氏转迁过去的,其祖在此,冀尚书乃修祠堂于此。皇帝爱其忠贤,特赐祠堂可仿皇室宗庙而建。

冀氏祠堂家谱上清晰记载:祖籍山西太原府榆次县城东南二十五里紫茄村。由明朝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600多年),岁次甲申,名讳时成、时有兄弟二人迁居于此。后有甲午年(公元1414年)山西省遇灾荒,由名讳时启及后迁于此,兄弟三人立此家谱。

曲姓发展

曲姓在全国鲜为少见,曲姓出自姬姓姬发灭商之后,分封子臣,三子姬唐叔虞封于晋,叔虞第八代孙晋穆侯封少子曲沃桓叔曲沃县,封地取姓,得姓始祖曲沃恒叔,先为复姓曲沃,后改单性为曲。《百家姓》没有曲姓,只有【】姓,麹改曲,也是曲姓来源一支,况且山东省一些曲姓自古有“活曲死麹”一说。曲姓在全国分布很广,山东,山西,陕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内蒙,甘肃省,东北三省等地都有曲姓,这可能都和移民有很大关系吧。

曲屯村曲姓来自山西曲沃移民,先移到邢台县羊范镇,后一直转移至曲屯村。曲姓家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全部焚毁。但编者却在现在的曲屯村曲氏家族看到了新编家谱,可以说是唯一有效地证明了曲家的历史

文化特色

古槐文化亦曲屯村之一特色,先民背井离乡,历尽千辛万苦迁移到目的地,安居后便在房前屋后或街道门口栽植槐树,以怀念家乡。所以,很多地方的大槐树就是山西省移民的见证。槐村有灵,古书多有叙事。干宝搜神记》有槐树作精,传诵千年的凄美爱情故事董永与七仙女中亦有老槐树作证做媒之事。总之,槐树文化是汉族寄托精神、崇尚美好的一种象征。

在曲屯村东头曲氏老街内有一古槐,二人合抱不拢,树干苍桑挺拔,树冠高耸大如伞盖。据说也有五六百年历史了。更为称奇的是,旁隔二三米处有一臭椿,亦有二三百年历史,其高可与之媲美,其枝干互相穿插、缠绕,交相合抱,更为有趣的是,古槐有一枝杆横伸至椿树主杆脖颈,像一对恋人,又像一对沧桑老人相互搀扶走过风风雨雨,走过春夏秋冬。

扇鼓文化不可不提,其为先民祭祀,祈风祷雨的一种祭祀活动,有如“跳大神”。

扇鼓,顾名思义,乃有扇亦可为鼓,鼓扇结合,是谓扇鼓。其为团扇形,扇面置牛皮,未端置铁环数圈,或一二人,或三五人,或八九人,或更多,围成一圈,伴随音乐,踩着规律步伐,左手持扇鼓,右手持马鞭棍,边跳边跑,时不时地用马鞭棍敲打扇面,发出悦耳的“咚、咚”声,人们在这鼓声中唱唱跳跳,歌颂丰年,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岁岁平安。

扇鼓文化亦是汉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邯郸市罗城头街道村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起了带头作用,率先成立了民间扇鼓表演队,场面宏大,很是热闹。曲屯村的扇鼓表演其实还是一种农村迷信的形式存在。不过,我们应当以一种正确的眼光看待,在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的农村,这其实就是一种最淳朴的娱乐活动和体育健身运动项目。

曲屯村西南边,有一座高约五六米的圆土墩,村民称其为“中疙瘩”,其实是多年来口传的误称,正其名应为“冢疙瘩”,“冢”——坟墓,这个圆土墩就是一座坟墓。头几年,有村民在这里捡拾到刀形的青铜货币,刀币,秦统六国前的一种货币,由此可疑为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过,可能早已被盗墓贼掘盗过了。另外,也有人怀疑是古战争遗留下来的“疑粮冢”。

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二十年(公元前355年)魏献荣掾,因建为檀台。《括地志》云:檀台在临洺县北二里。徐广曰:襄国有檀台。信都县在今邢台市城南。唐朝临洺县在今永年区政府驻地临洺关镇。曲屯村在临洺关镇北三公里左右,自古就是邯邢交界,也可属襄国郡。在古御道曲屯村东,有座高台遗址,名为“敌楼铺”。古时,在这条路上,有“三里一台,五里一铺”之说,其实就是烽火台和交通驿站。敌楼铺向南有高寨铺(即今之河北铺),临洺关南有庞庄铺(已无踪迹)。据村民称,日本人在时,将“敌楼铺”拆毁,拆得几根大的方梁,有紫檀味,后不知去向。因檀台至今不知在何地,“敌楼铺”地址与传说吻合,故疑为檀台旧址。

旅游景观

三教堂“真武大帝”阁楼(及其重建石碑)槐树、扇鼓、古墓、檀台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