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卓皓 :脑垂体内分泌生物化学家

更新时间:2023-11-09 10:37

李卓皓(Choh Hao Li,1913年4月21日-1987年11月28日),出生于广东广州,美籍华裔脑垂体内分泌生物化学家。他在脑下垂体激素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尤其是在人体生长激素的分离、纯化和合成方面。李卓皓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中央研究院院士,并曾获得多项荣誉和奖项,包括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许多世界著名的荷尔蒙蛋白化学及内分泌领域的科学家都是他的学生。

他确定垂体后叶激素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子中氨基酸顺序,证实人类生长激素的氨基酸组成

李卓皓长期从事人体生长激素的研究、合成及医学运用,世界上首次发现并合成人体生长激素,被誉为“荷尔蒙之父”。

李卓皓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生物化学内分泌学的发展。他曾任多个学术杂志和专刊的编委,包括《国际肽和蛋白质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ptide and Protein Research)主编。并在世界各地担任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李卓皓还积极参与国际会议,多次担任会议主席。

1933年,李卓皓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士。1938年,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化学动力学博士学位。随后,李卓皓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生物化学及实验内分泌学教授、荷尔蒙研究所所长。1958年,他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并在台湾大学担任咨询教授。1973年,李卓皓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83年退休后,他创立了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分子内分泌学研究所,并担任所长直至逝世。

人物简介

李卓皓教授是华人在美国生化界科学家的代表人物。他蜚声国际,有“生化学权威”之称。

李卓皓1913生于广州市。30年代初,在金陵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执教。

1935年,负美国,进加利福尼亚大学深造,三年后获生物化学博士学位。此后,长期在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历任生物化学及实验内分泌学教授、荷尔蒙研究所主任。他还经常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例如加拿大欧洲印度日本菲律宾等地讲学,或参加国际性的医学会议。他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还是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英国伦敦生化学会等十几个机构的会员。

人物生平

1913年4月21日,李卓皓出生于广东广州。

1929年,毕业于广州培英中学,考入金陵大学数学系,后改入化学系。

1933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化学系,获得理学士,留校任助教两年。

1935年,向密歇根大学申请入学获得批准,自费留学美国,登岸后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探望长兄李卓敏,并改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是第一位就读该院化学学科的中国人。

1938年,完成理论有机化学方面的博士论文,获得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动力学博士学位,任职于生理学家Herbert Evans教授主持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验生理学研究所。

1938年-1944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助理和讲师。

1944年-1949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实验生物学助理教授和副教授。

1950年,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医学院成立荷尔蒙研究所,李卓皓担任所长,并升为生物化学及实验内分泌学教授。

1955年,加入美国国籍。

1958年3月,赴台湾讲学两个月,后应聘为台湾大学咨询教授;同年4月,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二届院士,隶属于生物组。

196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

1967年,荷尔蒙研究所迁址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中心),仍由李卓皓主持;同年9月,在米兰大学主持国际生长荷尔蒙会议。

1969年,任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第一位阿尔拔特及玛丽·拉斯克基金会教授。

1970年10月,获香港总督香港中文大学校监戴麟趾爵士颁授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后应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咨询教授。

1971年3月,应聘为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咨询委员会主任;同年5月,前往意大利米兰大学,任国际生长荷尔蒙会议主席。

1973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3年-1987年,自加利福尼亚大学退休,任该校名誉教授,并创立旧金山分校分子内分泌学研究所,兼任所长。

1987年11月28日,于美国伯克利逝世,享年75岁。

个人生活

李卓皓的父亲李镜池新加坡华侨,早年随孙中山参加革命,后来是民族工商业者。母亲崔妙贞出身于中医家庭。他们因未受正规教育引以为憾,因此全力供子女上学。

李卓皓的夫人卢盛怀毕业于金陵大学,后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农业经济学硕士学位,她始终支持丈夫的事业,婚后生有子女三人。

李卓皓有兄弟姊妹十一人,排行第二,长兄李卓敏香港中文大学创校校长,弟弟李卓荦美国脑神经专家。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一、从脑下垂体分离出激素

1938年,李卓皓获得博士学位后即跟随Herbert Evans教授从事脑下垂体的研究。他用化学方法把复杂的垂体激素逐一进行了分离纯化。

1940年,李卓皓第一次从羊的脑下垂体中分离出促黄体激素,并在分子层次上确定了它的化学特性及生理性质。数年后,他又分离出促卵泡激素。此后50多年他一直研究脑下垂体激素,曾率先分离并纯化脑下垂体中已知的9种激素中的8种,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以及内啡肽激素。

二、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激素

20世纪50年代,李卓皓从垂体中分离出若干种激素,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黑激素、促脂解激素、人类生长激素和催乳激素,并对分离出的所有激素的结构进行测定,进而研究其人工合成方法,其中ACTH就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人工方法合成的激素。

1953年,李卓皓首先确定了的ACTH化学结构是由39个氨基酸组成,并通过比较各种动物的ACTH,发现其功能相同,结构上的差异只在于末端的几个氨基酸不同。由此他认识到只有前面的19个氨基酸才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具有生理活性,并于1960年完成了ACTH的化学合成,成为世界上人工合成激素的奠基人。

三、合成人类生长激素

1944年,李卓皓运用一般的有机化学方法和当时有限的蛋白质分离方法,从牛的脑下垂体萃取物中首先分离出生长激素。但牛的生长激素对人体不起任何效用,因此促使李卓皓去研究人类的脑下垂体。

1956年,李卓皓发表了人类及猿猴生长激素的分离方法及其性质,并且证明这种生长激素对罹患侏儒症的孩童具有促进生长的疗效。

1966年,李卓皓首次确定了人类生长激素的化学结构是由256个氨基酸所组成,并于1970年在实验室里合成出来,成为合成人类生长激素的首创者。

四、发现人体自生的止痛激素(β-内啡肽

1970年-1980年,李卓皓相继合成了一系列激素,包括β-MS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人类β-促脂解激素、α-抑制素-92、促性腺激素释放肽和β-内啡肽。

β-内啡肽是一种具强效止痛作用的激素,1975年李卓皓在骆驼的脑下垂体中发现了这种物质,并确定了它的结构,阐明其所以起止痛作用的生理效应。他还证明β-内啡肽是由31个氨基酸所组成,相当于含有91个氨基酸的β-脂酸释放激素(β-LPH)结构中序列61至91的部分,从而阐明β-LPH除了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外,最主要的功能是作为内啡肽的前体,当人体需要时,即从中切断形成内啡肽而释出。此后数年,李卓皓专门从事人体内啡肽的研究、分离、纯化、鉴定及合成研究,并为世界上许多研究内啡肽生理机能的单位提供内啡肽材料。

论文著作

李卓皓教授论著甚多,大约500~600百篇以上,其中有《性腺刺激荷尔蒙》《蒙育性荷尔蒙》《脑下腺前叶荷尔蒙》等等,受到生物化学界的广泛重视。

获得荣誉

李卓皓一生曾获10所大学颁赠荣誉学位,包括智利天主教大学医学荣誉博士、香港中文大学法学荣誉博士、美国太平洋大学理学荣誉博士、马凯特大学理学荣誉博士、圣彼得学院理学荣誉博士、乌普萨拉大学理学荣誉博士以及旧金山大学、长岛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以及宾夕法尼亚医学院等的理学荣誉博士。

李卓皓当选为多个国家科学院院士,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1963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73年)、智利科学院外籍院士(1978年)以及印度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4年)。

李卓皓一生曾获25项以上的科学奖,主要包括1947年内分泌学会汽巴(Ciba)奖、1951年美国化学会奖、1955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艾摩里(Emory)奖、1962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1970年美国医学会科学成就奖、1971年美国癌症学会国家奖、1977年美国哲学会刘易斯(Lewis)奖、1979年美国化学学会尼科尔斯(Nichols)奖、1981年内分泌学会柯克(Koch)奖以及1987年第十届美国肽研讨会皮尔斯(Pierce)奖。

人物评价

李卓皓是华人在美国生化界杰出科学家的代表人物,有“生化学权威”之称。(科普中国评)

李卓皓为“脑下垂体大师”。(美国《时代》杂志评)

李卓皓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不仅增长世人对人体荷尔蒙及生长激素的了解,更促成生物化学蛋白质及胜肽合成学的长足进展,其研究成果均直接对临床医学、特别在生长和生殖学理研究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李卓皓的研究不仅涉及化学、生物学,还深入到医学,直接造福人类。(李卓美在《化学通报》撰文评)

他(李卓皓)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但却终未获奖;他的研究造福百万家庭,却低调了一辈子。李卓皓获得了科学界的认可和尊敬,不是因为奖项,而是因为贡献。李卓皓不仅一直对自己的学生关爱有加,从不藏私,而且慷慨地和全世界共享自己的成果,而且终其一生,发表了1000多篇论文,创造了科研史上的奇迹。这些,都不是仅仅一个诺贝尔奖所能涵盖的。(赵言昌评)

相关事件

为了纪念李卓皓的贡献,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每年举办李卓皓院士纪念演讲会。此外,台湾大学校总区生化大楼内设有李卓皓院士纪念室,以纪念他对科学研究的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