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赞元 :清朝兵部右侍郎

更新时间:2024-09-21 05:49

赞元(1623—1678),本名立,清顺治帝赐名赞元,字公弼,号望石。原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县虎头村。始祖李明因军功占籍登州大嵩卫(今山东海阳市凤城)。1655年(顺治十二年),李赞元考中进士,先后任山东省御史、巡城御史、两淮巡盐御史、户科给事中、大理寺正卿、左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等职。在任山东道御史期间,奏言刚直不讳,皇帝称为“真御史”。有《滴翠园集》。

人物生平

1623年(明天启三年),李赞元出生。赞元少年丧父,母补学以持之,后受教于赵景星、崔科两位先生。发奋攻读,造诣颇深,为人善和,胸襟豁达,正直正义。

1655年(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

1656年(顺治十三年),任山东道御史。期间,他奏言刚直不阿,顺治帝赐名“赞元”,称其为“真御史”。

1657年(顺治十四年),二月,李赞元奉旨特简巡视湖北。三楚(长沙市、江陵、武陵一带)岁饥,赞元捐资籴谷,赈济饥民;水灾冲毁农田,倡捐筑堰,植树护堤。有巨猾内多奥,援前后大吏莫敢问。赞元率一县尉,微服暮叩其门见,即执之下狱。

1659年(顺治十六年),任两淮巡盐御史。李赞元奉旨巡淮南、淮北盐政,查出虚报盐课征额,官吏勒索盐商,盐商提高盐价及盐场官吏纵役营私,串商自肥,虚填减数等劣迹,据实上报,剔除弊端,改革盐政。皇上批谕:“所奏与盐政有裨,下户部皆议行。”赞元尽心建言,兴利除弊,上诸疏,多施行有益。

1674年(康熙帝十三年),升为兵部督捕右侍郎。

1678年(康熙十七年),卒于宫。李赞元子孙多文人,无意居官,专业书画。

故事轶闻

幼年读书

李赞元幼年丧父,母亲一边卖火烧维持生计,一边亲自教儿子读书写字。据说一个大雪飘飞的冬日,李赞元外出乞讨归来,行至一赵姓大财主家门前时,饿得实在走不动了,见财主门前旗杆上有一个避风门斗,便爬上去睡着了。赵老爷正午睡,睡意朦胧间看到自家旗杆顶上卧着一只大白老虎。惊醒后,打发管家去看究竟,才知一个小孩儿睡在旗杆上面。唤进来问话,见这少年从容应答,气度不凡,遂将其收为义子,并让其母到赵家做女佣辅助其子读书。

巧妙脱身

某年,李赞元奉命微服巡查湖北,被一群恶人扣在一座寺庙的大钟下不得脱身,恰巧寺中一个叫陈化的小和尚打钟前经过,听到了细小的呼救声,俯身察看,先祖急切地向他细说了事情原委,并拿出藏在身上的金印,从荷花瓣式的大钟缝隙费力地伸出手来,将金印使劲地在小和尚的手心上按了一按,让其速到当地官府凭印求救。小和尚紧握着双手连夜向几十里外的官府奔去。天亮前,官府派兵及时赶到,将恶人一举剿灭。恶人的头目事后懊悔地对家人说:“少时遇道,叩以终身,非桃非杏,非坐非行,即禄尽矣”(暗指此恶人最终栽在姓“李”名“立”的人手中)。

家教严谨

李赞元居官在外,仍不忘家训,家教甚严。他曾题写《四勿诗》作教子格言:“手勿释诗书,身勿著华服,心勿思邪事,行勿恃阴势”,以此教育子孙要朴实正直,时刻不忘学习,不依靠前辈的提携。家庭人代代恪守,人才辈出。据说李赞元共有十三子,无一纨绔子弟,留下了“三代八进士”的美谈。海阳凤城胜利村建有家庙纪念李赞元,该家庙一直由李姓长支负责看守。解放前李姓家庙还保存完好,其有二进院落,第一进大门两侧是两个汉白玉的大石鼓,第二进的门两侧立着两个石雕的大青狮子。二门上还刻着一副醒目的对联,上联是“遵司马训”,下联是“读御史书”。家庙的正厅中间供着先祖的画像,旁边是他的救命恩人——小和尚陈化的画像。家庙的外面还有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牌坊,可惜这一切均于解放前毁于战火,不过遗址至今尚存。

死亡传说

关于他的死亡,家族中流传着一个很玄的说法: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先祖正在灯下读书,突然一蒙面歹人持刀闯入,刀落头断之时,他并没有立即倒下,尚持剑追赶了好几步,后遇照壁挡住才轰然倒地。皇帝获悉后,赐金头玉葬,后人将他葬于海阳发城的观山,但其真坟到底在哪里,后人无从知晓。

人物作品

李赞元,工书法,莱阳市《重修城隍庙碑记》由他篆额。石碑现存莱阳市博物馆。尚有作品《滴翠园集》传世。

《春日登宏济寺》

《锡山晚泊》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