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叔子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2:59

杨叔子(1933年9月5日~2022年11月4日),江西省湖口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专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校长。

杨叔子于1952年至1956年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和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华中工学院留校任教,曾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公派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访问。1991年,杨叔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至1997年,担任华中理工大学校长。2022年11月4日,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

杨叔子长期从事机械工程及其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兴技术交叉领域的研究,他推进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解决切削过程中的颤振问题并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的国际难题,在中国率先提出并开展智能制造探索性研究。他编写出版多部教材和专著,致力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为中国机械工程学科、机械工业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自1988年以来,杨叔子先后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等教育先进科技工作者”“人民教师”等多项荣誉,1998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21年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

生平

早年求学

1933年9月5日,杨叔子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一个书香之家,父亲杨赓笙早年参加同盟会,为国民党元老之一。因抗日战争爆发,杨叔子无法进入小学接受正规教育,在跟随父亲颠沛流离的逃难中完成了启蒙教育。1943年,杨叔子进入江西省黎川县日峰镇中心小学(今黎川县第一小学)读高小一年级,1948年至1949年在九江市同文中学就读,1949年至1952年,进入南昌市第一中学开始高中阶段学习。

1952年,杨叔子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工业的号召,报考武汉大学机械系,并以优异成绩被录取;随后因全国高校院系调整,1953年转入新成立的华中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继续学习。在大学读书期间,他受到工程图学专家赵学田、机械工程领域学者陈日曜,以及朱九思等知名教师的指导。大学四年级时(1956年2月),杨叔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初,杨叔子作为优秀毕业生被学校选中,提前毕业获得学士,留校任教并派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进修一年,所学专业调整为“金属切削机床设计”。

教学与科研

1957年,杨叔子回到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在金属切削机床教研室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开启了高校教学与科研生涯。1960年杨叔子晋升为讲师,1968年至1971年在湖北省咸宁县农村劳动锻炼。1978年,杨叔子晋升为副教授,时隔两年,47岁的杨叔子破格晋升为教授,成为当时湖北省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

1981年,杨叔子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做高级访问学者,他完成了《动态数据的系统处理》讲义初稿。访问结束,杨叔子谢绝美方提出延期回国的邀请,放弃优越的科研环境和高薪返回中国。在美期间,他接触到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研究,并意识到其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价值,回国后将之与教学科研相结合,在工程应用上结出硕果。1984年,杨叔子带领团队研发中国第一台微机信号处理系统,在运行速度上有较大提升,被很多高校都引入使用。

1985年,杨叔子担任项目总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滚珠丝杠副导程误差微型机测量、分析与处理系统”,大大提高了滚珠丝杠的精度等级,通过了国家鉴定;1986年,他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杨叔子与同事解决了“钢丝绳断丝在线定量检测”这一世界难题,正式开发出钢丝绳断丝检测第一代装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

1988年,杨叔子主持的项目“微机补偿磨削四级丝杠的研究”通过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拉床颤振的非线性理论”被国家教育委员会授予“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杨叔子密切关注国际科技发展前沿,于1989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机械制造走向2000年回顾、展望与对策”大会上宣读“智能制造”主旨论文,在中国首次探讨智能制造系统的问题,力图赶超西方发达国家,抢占全新科技领域制高点。

1991年7月,杨叔子开展研究的项目“切削过程动态稳定性在线监控的基础理论和技术”被授予“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年,他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华中理工大学首位院士;他率先在华中理工大学组建智能制造学科组,带领团队开展中国最早的智能制造、智能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并于1992年组建智能与集成制造研究中心,开启中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性研究。1993年,杨叔子牵头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获批,成为中国首个智能制造重点项目。

杨叔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被寄予厚望并委以重任。1993年1月,他由机械工程系主任直接被提拔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

杨叔子在中原地区理工科高校首倡并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被誉为“中国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先行者”。1995年,他将文化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并入课程培养体系,进入学生的学籍管理之中。他在华中理工大学面向各层次学生首次推行“中国语文水平达标测试”,通过开办人文讲座、首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等多项措施,在中国高教界逐步掀起人文热潮。

1997年,杨叔子的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任期届满,他继续在学术、教书和推广博雅教育三条战线上工作,直至2014年因病休养。

逝世

2022年11月4日,杨叔子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9岁。

主要科研成就

杨叔子毕生致力于机械工程信息技术人工智慧新兴技术领域的交叉研究,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贡献。在机械工程方面,杨叔子发展了数控刀具振动理论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出切削监控系统,解决了生产中重大关键问题;推进了时间序列分析的工程应用,解决了切削过程中的颤振问题并实现了无颤振切削,攻克了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的国际难题,研制出“钢丝绳断丝定量检测系统”,在断丝定量检测技术方面属中国首创,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学科交叉领域方面,杨叔子洞悉人工智能与机械制造相融合的新趋势,在中国首倡智能制造,并率先开展探索性研究;他将人工智慧和机械制造紧密结合,牵头承担了智能制造领域第一个国家级基础性重点项目,是中国智能制造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的开拓者,他将人工智能引入机械工程,提升制造领域的智能化水平,是他的科研生涯中里程碑式成就。

著作与论文

杨叔子发表学术论文 6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 12种,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图书重要奖励 13项。主要著作和论文摘录如下:

主要著作

主要论文

社会任职

杨叔子于1993年至1997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1998年至2011年任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曾担任中共十五大与十六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机械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博士后流动站评议组成员、国家科技奖励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副会长,以及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

科教育人

杨叔子一生心系教育,倡导“育人,而非制器”的教育思想。作为教育家,他担任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期间,带领学校身“211”行列,是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人之一。他学习借鉴赴美访问成果,开设了《时间序列分析及其工程应用》研究生课程,及时把世界先进成果传递回国,并在工程实际中推广应用;他编写出版了多部教材和专著,指导研究生150多名,已有百余人获博士学位,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工程和高等教育领域人才。他致力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深耕古典诗词创作,将国学和科学巧妙融合,形成了文化素质教育思想,促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先后在百余所院校举办人文讲座300余场,吸引听众30余万人次。他组织编撰的《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被誉为“重塑大学人文精神的力作”。2022年初,杨叔子将获得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先进个人”奖金22万元捐赠给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杨叔子教育基金”,用于在校本科生的人才培养。

荣誉与奖励

荣誉称号

科研奖励

人物评价

2022年11月7日,《光明日报》刊登追思文章表达对杨叔子的怀念之情:杨叔子的一生成就斐然,却一直保持着谦逊,他是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他的教育思想、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

2022年11月8日,华中科技大学在网站发表悼念文章:他平易质朴,待人谦逊,在师生员工中享有崇高威望。杨叔子院士把毕生精力献给了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献给了华中科技大学,为学校的建设和跨越式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淳生在追忆杨叔子时说:“杨校长的一生是精彩的一生,为我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他对我个人及团队的教导和帮助将永远铭记在心,激励着我们前进!”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尹周平在缅怀杨叔子时说:“杨院士是我国机械工程领域公认的学术泰斗,他在国内率先开展智能制造研究,在无损检测、故障诊断、时间序列分析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开拓了机械学科新领域新方向。”

家庭关系

杨叔子的父亲杨赓笙(1869~1955),号咽冰,江西省最早的同盟会会员之一,曾任孙中山的秘书长,中国国民党元老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杨赓笙组织江西和平促进委员会,并被推选为主任委员;赣州市解放后,杨赓笙任职江西文史馆馆员。杨叔子的母亲李昆玉,祖籍广东省,是李烈钧的义妹;杨叔子在家排行第四,大哥杨锄非、姐姐杨静娴、二哥杨仲子、妹妹杨静婉。

参考资料

杨叔子.中国工程院院士馆.2023-03-08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 ——追忆大先生杨叔子院士.荆楚网.2023-03-08

杨叔子:一个信念笑对起伏人生.华中科技大学.2023-03-08

社会各界追忆大先生杨叔子.荆楚网.2023-03-08

历史沿革.华中科技大学.2023-03-08

杨叔子院士逝世 享年89岁.光明网.2023-03-08

学部简介.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3-08

大先生杨叔子:人文素质教育先行者.新京报.2023-03-08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逝世享年89岁 杨叔子资料简介.闽南网.2023-03-08

杨叔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3-08

社会各界深情送别杨叔子院士.华中科技大学.2023-03-08

杨叔子:大学的主旋律是育人,而非制器.中国石油大学.2023-03-08

做工科事、怀人文情的“大先生”——追忆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光明网.2023-03-08

追记杨叔子院士: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大先生”.华中科技大学.2023-03-08

杨叔子:爱国与创新的科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3

1988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3

1991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3

杨叔子:从教研室主任直接到大学校长,一生有很多传奇之处.长江网.2023-03-09

杨叔子:以人文情怀办教育.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2023-03-23

痛悼!中科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逝世.光明网.2023-03-23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华中科技大学.2023-03-08

做工科事、怀人文情的“大先生”.人民网.2023-03-09

赵淳生.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3-09

学院概况 .华中科技大学.2023-03-09

1933年.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4-03

李烈钧之孙忆祖父:辛亥革命的“救火员”.中国新闻网.2023-04-03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