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 :理科与工科的合称

更新时间:2023-08-15 18:38

理工科(英文: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理科和工科的统称。其中,理科是基础科学,其创造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工科是理科的原理,是注重实践经验的一类学科,培养从事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等专业技术人才。

20世纪30年代,民国教育部门出台政策鼓励理工科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的调整,以工科、理科为主的学科得到极大的加强。从1991年开始,国家选择了一批代表中国较先进水平的、具有重要影响和起骨干带头作用的数学和自然科学一级学科专业点,先后分四批建立了8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6年,国家建立了4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018年10月,教育部、工信部、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推动各地各高校着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

理工科具有一些基本特征,如以自然科学为对象,客观性强,重事实;所用工具以定量,理性和具体操作为主。理工科专业涉及范围广泛,典型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采矿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这些专业对应不同的就业方向。高校中,有一类大学以理工科教学为主,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等。

定义

理工科是理科和工科的统称。理科是基础科学,其创造力往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学、生物等学科,培养从事科研、教学等方面人才。工科可以简单理解为理科的原理,是注重实践经验的一类学科,主要包括电子与信息、土木工程、航空航天、公路桥梁等学科,培养从事技术开发,设计制造等专业技术人才。

根据实际情况,理科学生的培养数量少于工科生,研究生阶段也基本都转入工科学习,在坚实的理科基础上,往往对各类工学科都更容易入手。而人们认知中的理工科,实际是自然、科学和科技的统称,是一个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大类学科,以及这些学科间相互组合后的学科,和文科的培养截然不同,此类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历史沿革

词源

理工事实上是自然、科学和科技重武器。西方世界里,理工这个词并不存在,理工在英文解释里,是科学(Science)与技术(Technology)的结合。

历史

20世纪30年代,民国教育部门出台一系列限制文科、律科发展的措施,以鼓励理工科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工科、理科为主的学科得到极大的加强。多年来,中原地区对高等理科教育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从1991年开始,中国选择了一批代表中国较先进水平的、在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和起骨干带头作用的数学和自然科学一级学科专业点,先后分四批建立了83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2年7月,教育部与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批准37所高校建立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这些均为持续、稳定地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为相关学科输送高质量的研究生生源创造了条件。

中原地区高等工程教育发展迅速,教学改革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96年,国家建立了45个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2001年,教育部和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共同研究决定选择35所高等学校,采取多项扶持政策,支持其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3年,教育部批准35所高等院校为示范性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同年,教育部、科技部联合批准9所高校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经科技部、教育部确认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共计22个。

2018年,教育部、工信部、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发展新工科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实施计划,推动各地各高校着力建设一批新型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多主体共建的产业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产业急需的新兴工科专业、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等。

特点

(1)以自然科学为对象,客观性强,重事实;

(2)所用工具以定量,理性和具体操作为主;

(3)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为主;而理与工又有差异,侧重点不同,理科强调系统的理论思辨性,工科则突出基本技能的培养,两者的智能结构要求也有所不同。

专业

理科专业主要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科学、天文学地理科学等。工科专业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采矿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等。

资料来源:

高校

中国

资料来源:

国际

就学

学习特点

(1)职业定向性:理工科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农、工、医等行业专门人才,在校期间学习主要围绕行业要求进行基本训练和角色塑造。

(2)自主自觉性:与中学时代相比,理工科类学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要有学习的自主自觉性,才能适应自学时间增多、课程门数增多、学习任务加重、教学方式变化的环境。

(3)实践应用性:理工科类学生的学习,重点要注意知识在实践中的综合应用,注意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4)开拓创新性:理工科类学生的学习,不仅要继承前人知识经验,而且要开拓扩展知识经验进行创新性劳动,要学会独立地钻研和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开拓创新能力培养。

就业去向

资料来源:

衍生概念

STEM教育

定义

STEM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数学)4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组合。STEM教育指的是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强调多学科有机整合和跨学科实践学习,旨在培养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的复合型理工人才。

历史

STEM教育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上半叶,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被认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科学素养概念,认为提高国民科学素养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和工程方面高素质人才逐渐出现紧缺性问题。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发布《本科科学、数学和工程教育》报告,首次明确提出“科学、数学、工程和技术教育集成”的纲领性建议,简称为SMET教育,也是STEM教育的开端。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首次使用STEM描述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多学科和跨学科的实践、项目或政策。由此,STEM开始频繁出现在各国报告、政策、项目和法律中。

STEM教育于2015年前后出现在中国政策文本中,与中国教育信息化同步发展。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2016年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十三五”教育规划(2016-2020年)》指出,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战略中的应用要求,以探索新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教育战略。2017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发布的《中国STEM教育白皮书》提出,STEM教育应纳入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战略。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2.0》,指出从工具思维向人工智能思维转变的紧迫性。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倡导编程教育的融合。

特征

STEM教育强调四个学科知识的整合与协调表达,在科学与数学课程中整合技术与工程内容,促进科学探究和工程设计,具有跨学科性、情境与体验性、兴趣与问题性、探究与协作性、实证与技术结合等特征。STEM教育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与科技高速发展背景下数字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理念之一。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