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梓 :原甘肃著名教育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1:43

水梓(1884-1973),兰州市榆中县人,字楚琴。甘肃省著名教育家,擅书法、精诗文,有”陇上第一名流”之称。

水梓以秀才和乡试荐卷被选送甘肃文科高等学堂,开始接触新学,受到深刻启迪。他曾在毕业考试的文章中评议时政,提倡仿效欧美制度变法。宣统元年(1909年)以“最优等第一名”成绩毕业,通过官费学生选拔考试,入北京法政大学

水梓在1917年至1919年期间担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现兰州一中)的校长。在此期间,水梓还参加了北京政府教育部组织的历时一年多的欧美教育考察团,这进一步丰富了他的教育思想和主张。1931年,他担任甘肃省政府委员兼省教育厅长,这使他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更广泛的实施和推广。然而,在1949年,他被任命为国民政府考试委员,但他并未前往南京赴任。在新中国成立后,水梓担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副主任等职务。水梓是辛亥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甘肃教育界的杰出人物。他思想开明,学识渊博,桃李满天下,为兰州一中的发展和甘肃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人物生平

出生

水梓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出生在兰州新关(今秦安路)昙云巷。在他出生地的一条小巷尽头,西侧有一个四合院,被称作“水宅”,这是他的故居。他的父亲亲自教他认字、读书,直到他9岁那年,他进入谢邦彦先生的学馆。这个学馆设在甘肃省省会孔子庙院内,是一个培养学子的学塾。两年后,他转入南关的一所私塾,师从杨作庚(字辛伯)先生。谢邦彦和杨作庚都是伏羌(今甘谷县)人,以严格管教学生而知名。

考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水梓前往榆中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他几个伯父定居的地方。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邑生(秀才)的荣誉,这使得他在新关一带引起了轰动。这个出身于临夏回族自治州逃难者后代的人,竟然能够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让他的同乡旧谊们感到非常惊讶。当报单到家的那一天,一些自告奋勇的同乡旧谊为他牵马开道,其中就包括日后成为青海大军阀的河州人马麟。从那以后,水梓便一直自称为“榆中水梓”。

在光绪三十二年(1903年),水梓年仅19岁,但他以秀才和乡试荐卷的优秀成绩被选送至甘肃文高等学堂学习。在这个新环境中,他开始接触新学,从而受到了深刻的启迪。他不仅努力学习新知识,还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毕业考试中,水梓提交了一篇出色的文章,在其中他评议了时政,鼓吹仿效欧美制度变法,这显示出他的敏锐洞察力和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他的文章得到了评委们的高度评价,使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顺利毕业。随后,水梓被选为官费学生,前往北京法政大学学习。

参政

水梓在辛亥革命后,曾联合甘肃倾向革命人士,策划说服拥有兵权的马福祥按兵不动,促使甘肃总督长庚发出承认共和的通电,发起筹组临时省议会,但未成功。因此,他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民国3年(1914年),他从法政学堂毕业回到兰州市,担任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教员。民国4年,他被教育部指定为甘肃省教育会的筹办人,并在民国5年代表甘肃省教育会参加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会议。此后,他前往东南各省考察教育事业的先进经验,继续为筹组甘肃省教育会努力。

投身教育

在民国6年(1917年)1月,水梓被任命为甘肃省立第一中学校的校长。在3月间,他完成了对东南各省的考察并返回兰州,并正式开始担任省立一中的校长职务。当时,学校正处于清末学堂教育向民初新式学校教育的过渡阶段。

担任校长后,水梓开始按照东南沿海城市著名中学的体制和规模来改造省立一中。他的首项举措是要求所有学生都在校内住宿,以便加强早晚自修和体育训练。此外,他还开辟了校园,扩大了校园面积,并申请分配“官水”,以浇灌新栽的花木,广植草木,使校园变得更加郁郁葱葱。学校的环境和气氛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和校舍建设方面,水梓也做出了许多新的贡献。他最大的贡献在于对省立一中“校风”的建设。由于他亲身经历了新旧两种教育对青年人的不同影响,水梓积极引导一中师生推动活跃、开朗、自强不息的校风,并将“弘毅”定为校训。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省立一中的学生在兰州展现出了其他学校所少有的生气勃勃的集体气质。水梓校长亲笔书写的校训匾额一直悬挂在校园内,直到五十年代反右运动初期。“弘毅”精神激励了无数的一中人。

水梓非常重视学校体育,并且借鉴了东南各省的办学经验,改变了教学方法,首次举办体育运动会,开创了甘肃省省内学校举办校运动会的纪录。民国7年(1918年)10月,他在省立一中成立五周年时,亲自主持举办了纪念校庆五周年运动会,这是甘肃省有史以来的首次体育运动会。民国24年(1935年),他在皋兰山下红山根主持建成了一个有400米跑道、标准足球场和观众看台的运动场,这是甘肃省第一个、也是当时西北各省唯一符合规格的田径和足球比赛场地的体育运动场;并发起“省垣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后来发展为每年一届的全省运动会。他还在教育厅长任内,主持订立了省垣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章程,设立了甘肃省体育委员会,兼任筹备主任。此后,全省各地区举办运动会,都聘请他任名誉会长。他还特别注意与外省的交流,并选派运动员参加省外运动会。

民国8年(1919年)11月,水梓参加了北京政府教育部组织的欧美教育考察团,这次考察使他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观念进一步趋于现代化,使他的教育思想更趋开放,并进一步形成他更为成熟的教育主张。他开始重视社会教育和社会文化设施,开始维护妇女教育权利,并积极发起和建设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这些主张和行动都与他欧美之行有关。在离任督军陆洪涛拨出一笔专款,用于发展地方教育后,水梓和省内部分文士开始着手筹办私立陇右公学。他担任私立陇右公学董事会董事长。当时,陇右公学以校舍建筑和师资水平冠于甘肃省。1952年,甘肃省教育厅接办此校,并更名为兰州市第二初级中学。1958年,陇右中学改名为兰州市第八中学

从政

民国20年(1931年)8月,水梓被南京国民政府任命为甘肃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当时邵力子出任甘肃省政府主席,他于1932年5月始正式接任厅长。他实际任职是在邵力子和朱绍良时期,期间他几次正式提出辞职,几次被“慰留”。1935年末,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进入甘肃,水梓再次请辞,于1936年获准离开教育厅。当时,民国时期的教育行政部门,除了主管教育之外,还负责管理体育、文化、艺术、出版事业。水梓担任教育厅长时期,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力图缩小甘肃省与沿海各省在学校体制、教学方法上的差距,并在开展体育活动、重视艺术教育和保存具有艺术价值的历史文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此外,水梓还先后担任临洮县(今临洮)县县长、甘肃省政府代理秘书长,甘、宁、青考处处长,安徽省政府秘书长,中央考试院委员,甘肃省银行常务董事长,榆中县国民大会代表等职。三四十年代,水梓虽然离开了教育界,但当时上层社会的许多人仍然把他视为文化教育界代表人物。他自己的公余活动,也是以此为中心。他喜欢收藏各类书籍字画,写字、作诗占去了他不多的闲暇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

在新中国成立后,水梓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参与政治,担任了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民革甘肃省副主任等职务。然而,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他在甘肃省委的“政法座谈会”上的发言被视为“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水梓纲领”,从而被划为甘肃省“最大的右派分子”。在此后的几年里,水梓的健康状况逐渐下降,但由于得不到适当的治疗,他的身体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当时,他的子女散居各地,全靠他的妻子陪伴和照料。然而,尽管遭受了种种困难和挫折,水梓仍然坚定地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1973年2月4日,这位九十高龄的老人走完了一生。

个人生活

人物关系

水梓先生有子女八人,分别为:水天同,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水天明,兰州大学外语系教授,曾任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俄苏文学》杂志副主编,甘肃省外国文学会会长;水天浩,西安体育学院教授,专攻政治经济学水天长(女)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甘肃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水中天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史论研究院副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水天达甘肃省广播电视总台二级导演,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水天光(女)甘肃临洮四中教师,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水天行,成都机车厂高级工程师,北京世标认证中心技术负责人、高级顾问。

著名央视主持人水均益是水天明第三子。

个人爱好

水梓是一位热心于收藏的人,同时他在书法和诗词创作方面也具有出色的才能。在三十年代之后,他的书法技巧在陇上广受赞誉。他早年学习颜真卿的书法,随后又深入研究柳公权的笔法,中年以后,他深入钻研褚遂良虞世南的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行草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圆融舒展的韵度,气度端严安和,每个字都显露出一种和谐、宁静、沉稳与宽博之美,流露出浓厚的文人书卷气。当时许多人向他求字,特别是那些在甘肃外县来兰州市求学的年轻人。他并不讲究润笔费用,也坚决不接受礼品,显现了他的正直和廉洁。

水梓、慕寿祺和张月秋等人是当时被认为是学者型的书法家,而水梓则是以他为代表。他对省立一中的书法传统和人文精神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为省立一中书写了校训大匾,其中的“弘毅”二字法度森严,寓刚于柔,让人看了心生敬畏。兰州白塔山碑林也刻留了他的一幅行草作品,这件作品刚柔相济,沉稳而流畅,展现了他深厚的书法功底。

主要成果

改造省立一中

水梓任校长后,着手按东南沿海城市著名中学的体制和规模,对省立一中进行改造。他要求全部学生在校内住宿,以加强早晚自修和体育锻练,开辟校园,扩大面积,申请分配“官水”,浇灌新栽的花木,广植草木,使校园变得郁郁葱葱。学校环境、气氛顿时改观,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校舍建设大有新气象。他最大的贡献,是对省立一中“校风”的建设。由于切身领受了新旧两种教育对于青年人的不同影响,水梓极力引导一中师生促成活跃、开朗、自强不息的校风,拟定“弘毅”为校训。

改革体育教育

水梓一直关注并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他借鉴东南各省的办学经验,改变了教学方法,并首次倡议举办体育运动会,开创了甘肃省省内学校举办校运会的先河。在民国7年(1918年)10月,省立一中成立五周年之际,他亲自主持并举办了纪念校庆五周年的运动会,这是甘肃省历史上的首次体育运动会。此项运动会的举办标志着甘肃省体育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民国24年(1935年),水梓在皋兰山下的红山根主持修建了一个包含400米跑道、标准足球场和观众看台的运动场,这是甘肃省第一个、也是当时西北各省唯一符合规格的田径和足球比赛场地。这一运动场的建立为甘肃省以及西北地区的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支持。同时,水梓还发起了“省垣中等以上学校联合运动会”,这一运动会影响深远,后来逐渐发展为每年一届的全省运动会,为推动甘肃省体育水平的提高和体育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积极关注妇女教育

在民国8年(1919年)11月,水梓作为北京政府教育部组织的欧美教育考察团的成员,前往欧美进行教育考察。这次考察让他眼界大开,进一步推动了他的教育思想和文化观念的现代化,使他的教育思想更加开放和成熟。在考察过程中,他对社会教育和社会文化设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开始积极关注妇女教育权利的维护以及体育运动和体育设施的积极开展和建设等问题。这些思想和主张的形成与他在欧美的考察经历密切相关。

筹办私立陇右公学

在民国14年(1925年),即将离任的督军陆洪涛拨出一笔专款,用于发展地方教育,水梓和省内部分文士开始着手筹办私立陇右公学。水梓担任私立陇右公学董事会董事长,该校舍建筑和师资水平在甘肃省省内领先。1952年,甘肃省教育厅接管该校,并更名为兰州市第二初级中学。在1958年,陇右中学改名为兰州市第八中学

主要著作

他还热心收藏、书法和诗词创作,曾收藏了大量古书和名人字画、书法条幅及楹联,自己也撰写行草作品,还曾出版过诗作《煦园诗草》。水梓生平还喜爱戏剧,对秦腔的源流有独特见解,著有《陇上旧剧琐忆》。

社会职务

参考来源

人物评价

“科学技术,借石他山。群起建设,力能回天。”这是素有陇上第一名流之称的水梓先生,在当时百业凋敝的局面下,为改变甘肃省大地贫穷落后面貌发出的呐喊和科教兴国的前瞻思想。(甘肃纪检监察网评)

致力陇上教育,励精图治;接力教育行政,力主创新;享誉陇上的文化名流。(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评)

读经不乏民主思想,力主共和政体,为最后促成甘肃共和做出了努力,学成之后不忘反哺桑梓,推动了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甘肃日报评)

他是勇猛向前的斗士,最早参加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发出了西部荒原的第一声呐喊;他是教育战线的巨擘,锲而不舍,诲人不倦,奠定了陇上教育事业的基础;他是第一批张开眼睛看世界的甘肃人,披荆斩棘,无私无畏,为我们开拓出了一片新文化的沃土。历史是公正的,当群丑尽退,妖气散尽之后,历史的屏幕上留下了水梓先生清晰的脚印,这是思想和文化先行者的脚印,是矢志不渝的爱国者的脚印,是正直敢言的知识分子的脚印。(人民网评)

参考资料

兰州一中办学双甲子回顾丨百年前确立“弘毅”校训的水梓校长. 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10-20

水梓:陇上第一名流的家国情怀.甘肃纪检监察网.2023-10-20

水天中:融中会西 汲古出新.光明网.2023-10-20

正式确立“弘毅”校训的水梓.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10-20

【校友风采】兰州一中知名校友水梓.甘肃省兰州第一中学.2023-10-20

水均益女儿水亦诗从央视离职,称不愿按着父母的脚印往前走.顶端新闻.2023-10-20

曹大松:教师节致敬大学恩师水恒涌刘丽青夫妇.财新网.2023-10-20

水天明先生因病撒手人寰 各界人士送水老.新浪网.2023-10-20

家庭、社会与国家:读一位普通农民的家史.光明网.2023-10-20

文高堂 甘肃近现代教育的发轫地.新华网手机版.2023-10-20

气贯长虹照后世.新浪网.2023-10-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