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更新时间:2023-10-31 17:01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汤用彤所著,2008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部佛教史著作。该书分为二十章,是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经典著作之一。《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深入系统的分析了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传入的历史,根据大量史料、经过认真翔实的考证,总结出佛教思想传入中国的思想演变。该书特别注意阐述外来印度佛教文化与本土文化在中国从依附于中土文化,而由于文化之不同而发生矛盾和融合,逐渐为中国文化所吸收,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的历史过程。

书籍简介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二册。现代汤用彤著。成于1938年。同年由商务印书馆长沙市印行。1955年由中华书局再版,1962年重印。1983年中华书局将它改为横排简体的新版出版。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一部叙述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的佛教史著作。关于它的撰述缘起,作者在书末的跋中有这样的说明:“彤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先父雨三公教人,虽谆谆于立身行己之端,而启发愚蒙,则常述前言往行以相告诫。彤稍长,寄心于玄远之学,居恒爱读内典。顾亦颇喜疏寻往古思想之脉络,宗派之变迁。十余年来,教学南北,尝以中国佛教史授学者。讲义积年,汇成卷。自知于佛法默应体会,有志未逮,语文史地,所知甚少。故陈述肤浅,详略失序,百无一当。惟今值国变(指抗战爆发),戎马生郊,乃以其一部勉付梓人。非谓考证之学可济时艰,然敝帚自珍,愿以多年研究所得作一结束。惟冀他日国势昌隆,海内义安,学者由读此编,而于中国佛教史继续述作。”简而言之,此书乃是作者积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的成果,而勒成的一部力作。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分为二十章。其中第一章至第五章为“第一分:汉代之佛教”,第六章至第二十章为“第二分:魏晋南北朝佛教”。上册为第一章至第十二章,即“汉代之佛教”的全部和“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前部分;下册为第十三章至第二十章,即“魏晋南北朝佛教”的后部分。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条理清晰,资料宏富,论述必据事实,故自问世以来,驰誉海内外,成为汤用彤全部著述中影响最为巨大的一部名著。凡是研究中国佛教史、佛教哲学史的人莫不视之为瑰宝。以致迄今为止,在积聚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料方面,还没有别的著作能够超越它。

作者简介

汤用彤(1893年-1964年)字锡予,黄梅县人,生于通渭县。 中国近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1908年就学于北京顺天学堂,接受新式教育。1911年入清华大学,1917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并在哈佛大学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在哈佛大学期间,由于才学出众,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1922年回国,执教于国立东南大学(1927年后改为中央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系主任。1926年因东大学潮,转任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系主任。1927年再回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系主任。1931年至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自1934年起任系主任;1938年任北大参与合组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系主任,兼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1945年代理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1946年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校长);1951年10月后担任北京大学副校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1964年病逝。

汤用彤先生对中国佛教史的梳理,对魏晋玄学的开掘为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的确立打通了难关,受到国内外汉学,佛学研究学者的普遍推崇,其代表作《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魏晋玄学论稿》至今仍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许多论点被视为不刊之论。先生自谓“幼承庭训,早览乙部”,其对佛教文化的钟爱与故乡浓厚的宗教气息或不无关联。主要著作有:《隋唐佛教史论稿》《印度哲学史略》《汤用彤学术论文集》《札记》等。另有校订《高僧传》,编有《汉文印度哲学史资料汇编》等。

书籍目录

东方文化集成》编辑委员会

《东方文化集成》总序

第一章 佛教入华诸传说

伯益知有佛

周世佛法已来

孔子与佛

燕昭王

阿育王寺

秦始皇与佛教

东方朔

张骞

休屠王金朝

刘向叙列仙

第二章 永平求法传说之考证

永平求法之传说

求法传说之考证

第三章 《四十二章经》考证

《四十二章经》译出传说

《四十二章经》出世甚早

《四十二章经》译本有二

《四十二章经》之叠经改窜

《四十二章经》之性质

第四章 汉代佛法之流布

开辟西域与佛教

伊存授经

鬼神方术

楚王英为浮屠斋戒祭祀

刘志并祭二氏

太平经》与化胡说

安世高之译经

支娄迦谶之译经

笮融事佛

牟子作《理惑论》

汉代佛法地理上之分布

第五章 佛道

精灵起灭

省欲去奢

禅法之流行

仁慈好施

佛陀祭祀

汉世僧伽

《太平经》与佛教

汉晋讲经与注经

总结

第六章 佛教玄学之滥觞(三国)

牟子《理惑论》

三国佛教史实与传说

支谦

康僧会

养生成神

神与道合

朱士行之西行

第七章 两晋际之名僧与名士

《般若经》之流传

竺法护

于法兰与于道

竺叔兰与支孝龙

帛法祖

玄风之南渡

道潜

支道林

东晋诸帝与佛法

名士与佛学

第八章 释道安

高僧与名僧

综论魏晋佛法兴盛之原因

佛图澄

道安年历

道安居河北省

道安南行分张徒众

道安居襄阳市

经典之整理

戒规之确立

弥勒佛净土之信仰

道安长安与译经

道安在佛学上之地位

第九章 释道安时代之般若学

本时代般若学之派别

竺法雅之格义

本无宗

释道安之性空宗义

本无异宗

支道林之即色义

子法开之识含宗

幻化宗

支度之心无义

缘会宗

本末真俗与有无

总结

第十章 鸠摩罗什及其门下

鸠摩罗什之学历

罗什至凉州

罗什在长安

什公之译经

佛陀跋多罗与罗什

什公之著作

罗什之学

鸠摩罗什之弟子

僧肇传略

僧肇之学

义学之南趋

第十一章 释慧远

释慧远之地位

慧远年历

慧远早年

慧远东止庐山

晋末朝廷之佛教

《毗昙》学传布之开始

慧远与罗什

江东禅法之流行

慧远之学

慧远与弥陀净土

慧远之念佛

余论

第十二章 传译求法与南北朝之佛教

传来之道路

西行求法之运动

法显之行程

智严、宝云、法领、智猛、法勇

南北朝之西行者

河西之传译

北凉昙无谶

南梁之译经

北朝之译经

经典与翻译

第十三章 佛教之南统

宋初诸帝与佛法

白黑论之争

形神因果之辩论

世族与佛教

谢灵运

朝廷与佛教

诸王与佛教

齐竞陵王

夷夏之争

本末之争

范缜神灭论

萧衍

郭祖深与苟济之反佛

陈代佛教

第十四章 佛教之北统

武威市与黄龙

释玄高

拓跋焘毁法

昙曜复兴佛法

北魏诸帝与佛法

北朝造像

北魏寺僧数目

北朝对于僧伽之限制

东方佛法与经学

关西佛法

北朝之排佛者

北朝佛道之争

宇文邕世之法难

第十五章 南北朝释教撰述

注疏

论著

译著撰集

史地编著

目录

伪书

第十六章 道生

涅部经之翻译

涅槃大本之修改

竺道生事迹

竺道生之著作

顿悟渐悟之争

竺道生在佛学上之地位

慧远鸠摩罗什与佛性义

竺道生佛性义

法身无色佛无净土善不受报义

一阐提有性与应有缘义

顿渐分别之由来

竺道生之顿悟义

谢灵运述道生顿悟义

慧观渐悟义

竺道生之门下

刻与法京禅师

第十七章 南方涅槃佛性诸说

南方涅槃佛性诸家

释法瑶

释宝亮

粱武帝

庄严开善

本有始有

第十八章 南梁成实论》之流行与般若三论之复兴

《成实论》之传译

《成实论》师

《成实论》之注疏

般若三论之渐兴

般若三论与玄风

周颐梁武与摄山僧

三宗论

三论之盛及与成实之争

兴皇法朗及其门下

第十九章 北方之禅法净土与戒律

晋末宋初禅法之兴盛

宋初南方之禅法

凉州禅法及玄高

禅窟与山居

佛陀禅师

略论北方禅法

达摩

魏末至隋初北方禅之流行

梁陈南方之禅法

栖霞山与天台

北方禅法之影响

净土经典之传译

昙鸾与阿弥陀净土

延寿益算之信仰

五戒十善人天教门

三阶教之发生

公与傅大士

南方之《十诵律

菩萨戒之流行

北方《四分律》之兴

第二十章 北朝之佛学

彭城之佛学

北方涅槃之学

北方四宗

《毗昙》之翻译

《毗昙》之研究

北方之成实师

十地经论》之传译

相州北派学之传布

相州南派学之传布

真谛之年历

真谛弟子及《摄论》之北传

《华严》之流行

附录:用彤先生有关“中国佛教史”的若干资料

增订本后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