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跋焘 :北魏第三位皇帝

更新时间:2023-02-28 17:17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公元408年—452年),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第三位皇帝(公元423年—452年在位),亦称佛厘、佛狸伐。拓跋嗣长子,母为杜氏。

拓跋焘于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正式登基,在位28年。他四出征伐,先亲征胡夏,攻灭胡夏、燕国北凉西域诸国 ,驱逐吐谷浑,北逐柔然,驱敌万里,南击刘宋,"饮马长江" ,统一中国北方。统一北方后,拓跋焘采取“随俗而治”的方针,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但连年征战导致人民负担沉重,内部叛乱出现,拓跋焘成功镇压吴盖的起义,使北魏达到了鼎盛。

拓跋焘在位期间,注意搜求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改革官制;兴办教育,崇尚文教;禁断巫,信道灭佛;政治联姻,缓和与敌对政权间的矛盾;开辟垦田,移民牧畜,对社会发展起过一定作用。重视法制建设 ,两次改定律令,以宽刑省罚,平息民怨,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但在执政末期,执法严苛、诛戮无辜过多。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拓跋焘为中常侍宗爱所杀,时年四十五岁,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世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拓跋珪天赐五年(公元408年),拓跋焘出生于平城区(今大同市),他的父亲是太祖道武帝拓跋的长子拓跋嗣。拓跋焘出生时,体貌特异,他的祖父道武帝拓跋珪既惊又喜,认为将来能达成他兴国大业的,必定是这个孩子。

天赐六年(公元409年),道武帝去世,拓跋焘的父亲继位成为明元帝。泰常七年(公元422年)四月初二日,明元帝封十四岁的拓跋焘为泰平王,并授予他相国和大将军的职务。同年五月,拓跋焘开始监管国事,并在十一月亲自率领六军出镇塞上。在明元帝生病时,拓跋焘被任命为总管朝中事务的职务,拓跋焘为人聪明大度,处理朝中事务应付自如。

继位为帝

泰常八年(公元423年),拓跋嗣拓跋嗣刚刚结束对南朝刘宋攻势,班师后因积劳成积去世。 同年十一月初九日,年仅十六岁的拓跋焘继位 ,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

马踏柔然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拓跋焘即位不久,柔然牟汗纥[hé]升盖见明元帝拓跋嗣驾崩,便率领六万骑兵攻入北魏的领土,杀掠吏民,抢劫财物,攻陷故都盛乐(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拓跋焘率轻骑讨伐柔然,虽然也陷入重围,但最终殊死拼战使柔然兵退。柔然的侵扰使得北魏无法进一步征服其他割据政权,也无法与刘宋王朝争强。拓跋焘认识到这一点后,决定北征柔然。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拓跋焘御驾亲征,与阿伏干率领的柔然骑兵相遇,大胜而归。始光二年(公元425年)十月,拓跋焘再次治兵于西郊,北伐柔然,东西五道同时进军,大军至内蒙古地区,柔然可汗大檀惊慌失措,率众北遁。这两次北伐虽然没有致命打击柔然,但拉开了北魏对柔然战略大反攻的序幕。

神二年(公元429年),拓跋焘分兵两路,分别从黑山(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和大娥山出发,大举攻打柔然。拓跋焘亲自率领轻骑军长途奔袭,俘虏敌军甚众,被称为北魏破柔然之战

从光始元年(公元424年)到太平真君十年(公元449年)期间,拓跋焘多次率军进攻柔然,击溃高句丽等柔然附属部落,又设六镇抵御柔然入侵。至此,柔然一蹶不振,北魏北疆再无威胁。

攻灭胡夏

始光二年(公元425年)胡夏(中国五胡十六国时由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所建立的政权,胡夏建立于公元407年,于公元427年灭亡)的立国者赫连勃勃病死,他的儿子赫连昌继位。 拓跋焘听闻赫连勃勃的儿子们因争权夺势导致关中地区混乱不堪,于是趁机发动西征。

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十月,拓跋焘亲领大军奔袭统万(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途中经过喇嘛湾镇(今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北九十公里黄河处)时,天气骤然降温,河水结成厚冰,拓跋焘率领轻骑二万人从冰上渡河,直扑胡夏国的首都统万城遗址。赫连昌毫无防备,当北魏军队袭来这时,他还在宫中宴请群臣,听到这个消息时,顿时惊慌失措。

赫连昌率领军队迎战,但没有获胜,又仓皇逃回城内,但城门却来不及关闭,北魏军队趁机攻入了城门。赫连昌只能退到宫内,紧闭大门。拓跋焘一时之间也无法攻下,第二天,拓跋焘分兵四路掠夺了牛马和家畜,并迁移了万余户人家。同时,北魏军还占领了弘农永济市长安等地。

始光四年(公元427年) ,拓跋焘将主力埋伏在山谷中,只派少量骑兵前往城下,故意示弱,引诱胡夏军离开坚固的城池。当胡夏军出城追击时,拓跋焘采纳崔浩(字伯渊,清河今河北清河东南人)分兵潜袭的计策,最终大获全胜,俘虏了赫连昌。赫连昌残余的部众拥立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为王,逃回平凉。

神䴥三年(公元430年),拓跋焘再次攻打胡夏,夺取安定、平凉、长安、临晋、武功等地,占领了关中,自此胡夏名存实亡。

统一北方

当拓跋焘大举攻胡夏的时候,柔然趁机屡屡侵扰边界。神麚元年(公元428年),柔然骑兵攻入塞内,掠夺居民财物后离开。因此,拓跋焘决定再次北伐柔然。

神麚二年(公元429年)四月,拓跋焘在南郊治兵,分军遣将,平阳王长孙翰领军从西道向大娥山进发,拓跋焘领军从东道向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进发,最后两军相会于柔然可汗庭(今蒙古国哈尔和林西北)。 五月,东道的魏军到达内蒙古地区后,舍弃重,轻骑奔袭。大檀弟匹黎先得知魏军来攻后,带领将士前来援助,但碰巧遇到了从西道过来的魏军并被击败。

拓跋焘率领魏军沿着粟水向西行进,六月,到达了距离平城三千七百余里的菟[tù]园水(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南之推河),魏军分兵搜索,东至瀚海(今蒙古高原东北境),西至张掖水(今纳林河),北越杭爱山(今杭爱山)。在此期间,原本受柔然控制的铁勒部落趁机摆脱柔然的控制,先后归附北魏的部落有三十多万落,魏军还获得一百多万匹牛马。

七月,拓跋焘带着军队回到了内蒙古地区,听说东部高车在尼陂[bēi](今贝加尔湖)屯驻了很多人和牲畜,于是派遣了左仆射安原等人率领骑兵去攻打他们,最终招降了东部高车数十万落,将他们劫持到北魏控制的漠南地区。十月,北魏军队凯旋回到平城区

延和元年(公元432年)魏军攻打北燕, 北燕君主冯弘送降书,将女儿(即左昭仪冯氏)送进宫和亲,乞求为附庸国。

延和二年(公元433年)魏朝又攻占了宋、魏之间氐[dī]人杨氏建立的仇池国。胡夏灭亡后,北凉向魏国称藩,拓跋焘封北凉国君沮渠蒙逊为凉王。

太延二年(公元436年),魏军攻克了北燕首都和龙(今辽宁朝阳),北燕灭亡。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亲征北凉,拓跋焘找到了南凉的最后一位君主秃发傉檀[tū fà nù tán]之子秃发破羌作为向导,没有流血就征服了北凉诸镇。北凉国君沮渠牧犍[jǔ qú mù jiān]在内外交困之下,最终被迫带着文武百官束手就擒投降,北凉也因此灭亡。

拓跋焘先后消灭了胡夏、北燕和北凉三国,结束了十六国纷争的混乱局面。他统一了除柔然吐谷浑以外的北方诸胡,使他们都归属于魏朝。从而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镇压盖吴

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十月,关中爆发了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武装动乱,队伍扩大到十万余人。

内部叛乱爆发后,北魏长安镇副将拓跋纥率军前往镇压,却战败阵亡。盖吴派将领白广平向西攻取新平(今陕西彬县),随后一路向东攻取临晋(今大荔县南)以东,却被魏军将军章直击破。盖吴又派兵向西,一路抢掠威逼长安

同年十一月,河东蜀(指客居于河东郡的蜀人)在薛永宗领导下于响应盖吴,夺取马匹,发动起义。两支起义军连横相应,结成犄角之势,声威大震。盖吴派使臣赵上书刘义隆,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河、陕,形成对北魏南北夹攻的态势。

拓跋焘采取分兵牵制、各个击破的策略,派殿中尚书拓跋处直等率领二万骑兵讨伐薛永宗、殿中尚书乙拔率领三万骑兵讨伐盖吴,西平公寇提率领一万骑兵讨伐白广平。

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正月,拓跋焘亲自领军征讨薛永宗。拓跋焘率军逼近薛永宗营垒,趁其不备,发起突袭,薛永宗大败,与家人一起投入汾河自尽而亡。拓跋焘率军渡过黄河,想追击在长安北的盖吴。盖吴闻讯后逃入北山。二月,盖吴在杏城遭到魏军包围,损失严重,盖吴再次遣使上书刘义隆,希望刘宋政权能出师援救,但未能如愿,八月,盖吴被叛徒所杀,起义军被镇压。

碑刻之狱

北魏国史刚开始时是由尚书邓渊撰修,神䴥二年(公元429年),邓渊撰修了十多卷就去世了,拓跋焘于是派崔浩、邓渊的儿子中书侍郎邓颖高允一起主修国史,又让他们从实记录,不避忌讳。崔浩听从,内容涉及大魏王朝先辈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于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撰成《国史》三十卷。崔浩举荐的闵湛、郗[chī]标想讨好崔浩,劝他把国史铭刻于石碑上,来彰显直笔,崔浩听从了,将《国史》刻在石牌上,立在城郊天坛以东,费银三百万,长一百步,想使内容万代流传。往来看见的北魏人,议论纷纷,鲜卑贵族、诸王以及嫉恨崔浩的群臣纷纷上言,说他暴扬国恶。拓跋焘怒不可遏,派人调查,崔浩承认收受贿赂。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六月,拓跋焘诛崔浩全族,又族诛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河东柳氏以及太原郭氏。

南击刘宋

神䴥三年(公元430年),刘宋皇帝刘义隆遣使向北魏索要被北魏占领的河南省故土,拓跋焘当然拒绝了。刘义隆便兴师北伐,拓跋焘派寿光侯孙建,汝阴公长孙道生等人迎敌,反击宋军,宋军不敌败走。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南朝宋经过元嘉之治后,国力昌盛。刘义隆自认为实力已足,不顾大臣反对,于七月,再次北伐。拓跋焘亲自率军迎战。刘宋前期进展顺利,夺取了济州后,派将领王玄谟[wáng xuán mó]进兵围困滑台(今河南滑县)。但刘宋大将王玄谟贪财徇私,将士们不肯为其拼命,久攻不下。

拓跋焘率大军救援,王玄谟溃败,死了一万多名士兵。南朝军心动荡,北军士气旺盛。拓跋焘命大军分道并进,反守为攻,步步紧逼,攻向南朝。除了一些坚固城池之外,北魏军所经过的城邑,南朝守将纷纷投降。投降人数,不可胜数。刘义隆派去将阻拦,皆被斩于马下。

南朝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皆被纳入北朝版图中,拓跋焘深知魏军还不具备渡江灭亡南朝的条件,并且北方人不习惯南方气候,军中士卒多染病。北魏将士听闻盱眙县[xū yí]有积粟,想抢下来,作为北归之资。但刘宋辅国将军臧质[zāng zhì]、盱眙知府沈璞等人顽强抵抗下,北魏攻不下来,损失惨重,于是,北魏军队在大量的掠夺居民、焚烧庐舍之后,回到了魏国。

遇弑身亡

拓跋焘晚年脾气暴躁,残暴嗜杀,却又在杀完人后后悔不已。拓跋焘宠信的宦官中常侍宗爱性格凶险暴虐,有很多违法行为,太子拓跋晃十分厌恶他,宗爱利用拓跋焘晚年的性格,进谗言陷害太子,拓跋焘信以为真,怒斥景穆太子拓跋晃,结果拓跋晃却因忧愁而病死。拓跋焘后来知道太子无罪,十分后悔,常常思念太子拓跋晃而流泣。

正平二年(公元452年),宗爱怕太武帝会诛杀自己,便先下手为强弑太武帝。拓跋焘享年45岁,庙号世祖,谥曰太武皇帝。

施政举措

推进汉化

拓跋焘重用汉族士人,推进汉化,重用汉族大臣崔浩(被后世称作“南北朝第一谋略家”),善于听取古弼高允汉人忠臣们的进谏,并纠正自己的不足。以尊崇道教的方式复兴儒学,取消北魏所祭祀的诸多“杂神”。

改革官制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正月,设置右民尚书。公元428年(神䴥元年)三月,设置左右仆射、左右丞、诸曹尚书十多人。

神麚元年(公元428年)七月,诏令各征镇大将依照品第等级开府,设置辅佐官吏。延和元年(公元432年)三月,改代尹为万年尹,改代县县令为万年县令。不久又恢复原称。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正月,侍中、中书监、宜都王穆寿司徒东郡崔浩,侍中、广平公张黎辅政,设置通事四人。又选拔各曹良吏,在东宫办公处理事务。正平元年(公元451年)七月,因为各曹官吏过多,进行裁减。

崇尚文教

拓跋族入主中原后,面对汉族先进的文化,拓跋焘采取了积极吸取的态度,重用儒家学者,兴办学校,推行教化,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拓跋焘发布宣文教令,让拓跋贵族及其子弟学习汉族文化。不少精通儒家经籍的专家被请来担任老师,如敦煌市学者索敞,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专门从事贵族子弟的教育,他的学生中官至尚书牧守的有数十人;常爽也被请来教学,教授学生七百余人,不少人后来位居要职。通过这些儒家学者的努力,北魏的教育事业走到了正轨,京师学业,然复兴。

一些传统的文化工作也开始恢复了,如对经籍的整理研究和编修国史,任用一批儒家学者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索敞撰编的《丧服要记》,将儒家经典中有关丧礼的篇章辑成一册,为拓跋族继承和吸取儒家丧仪礼节提供了根据和方便,《易》《乐》《诗》诸经也都组织人力加以注释整理。

打击佛教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发展迅猛,信徒众多,他们不但不交税赋,所住寺庙还占用大片良田,对国家财政产生不良影响。拓跋焘宠信的大臣崔浩,笃信道教,主废佛教,在拓跋焘面前多次贬低佛教,拓跋焘受其影响,在其统治期间,曾三次下诏打击佛教,在全国各地砸佛像、焚经书、诛杀僧侣。

政治联姻

神䴥元年(公元428年),拓跋焘把俘虏的夏国皇帝赫连昌迎至首都平城,不仅供奉丰厚,封爵为王,还将妹妹始平公主嫁给赫连昌。而拓跋焘也纳赫连昌的三个妹妹为妃,并立其一妹为皇后。

延和二年(公元433年),拓跋焘派使臣册封北凉君主沮渠牧犍为王,并将妹妹武威公主太延三年(公元437)年嫁给沮渠牧犍为妻,同时纳了沮渠牧犍之妹兴平公主昭仪

延和三年(公元434年),太武帝以西海公主嫁柔然敕连可汗,并纳敕连可汗的妹妹为左昭仪。

太平真君十一年(公元450年),太武帝率军伐宋,在胜利形势下,他主动遣使求和、请婚,表示了他要通过联姻,建立友好关系的愿望,刘宋拒绝与北魏通婚。

重视农桑

拓跋焘深知物质财富是战争胜负的关键,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对经济十分重视。北魏统治区民族众多,生产方式不尽相同,拓跋焘坚持实行不改变各族人民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政策,既重视汉族人民农业生产,也重视少数民族的畜牧射猎。通过发展农牧业生产,征收人民租调,接受各族朝贡和通过战争掠夺等手段来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

为了鼓励农业发展,始光三年(公元426年),太武帝诏罢众多的杂营户隶属郡县,增加纳税人户。另外,太武帝屡下"宜宽租赋,与民休息"的诏令。太武帝还奖励"劝农平赋"的守宰,严惩贪官污吏。以上做法,减轻了百姓负担,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采纳高允"广田积谷"的建议,解除田禁,以利百姓。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拓跋焘采纳古弼建议,将宫苑的土地改为民田,分给没有无地的百姓耕种。

北魏时期,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是财富和战马的主要来源。畜牧业形势好坏,不仅关系到财政形势,并将直接影响到以骑兵为主力的军队的素质。拓跋焘对畜牧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视的。在他的治理下,畜产发展迅速,马有二百多万匹,橐[tuó]驼有一百多万匹,牛羊无数,北魏的牛羊价格变得很低廉。

崇尚节约

拓跋焘把节约开支,减少浪费也当作保证军国赞用的重要措施。拓跋焘一直保持着较为俭朴的生活,不喜好山珍海味,珍惜食物,他不仅自己如此,对后宫嫔妃也是如此要求。太武帝反对更竣京城、修饰宫殿,反对佛教,严惩贪官污吏,除了惜财不轻费外,拓跋焘也不滥加赏赐。太武帝的一系列节约开支作法,保证了军国用费,减轻百姓负担。

法制建设

拓跋焘非常重视法制建设,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即将死刑最终决定权收归皇帝。

家族成员

父母

父亲:拓跋嗣拓跋嗣

母亲:明元密皇后杜氏

皇后

赫连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皇后,夏国武烈皇帝赫连勃勃之女。延和元年(432年)春季正月初一,立为皇后。

贺皇后:生子拓跋晃,至拓跋濬拓跋濬[tuò bá xùn]即位,赠封谥敬哀皇后

妃嫔

左昭仪冯氏:北燕昭成帝冯弘之女,延和元年(公元432年)嫁给太武帝。

左昭仪蠕蠕公主[yù jiǔ lǘ shì]:柔然可汗郁久闾吴提之妹,柔然敕连可汗之妹,延和三年(434年)嫁给太武帝。

右昭仪沮渠姓北凉武宣王沮渠蒙逊之女。在北凉时封兴平公主,延和二年(433年)嫁给太武帝。

贵人赫连氏:赫连皇后妹妹。

贵人赫连氏:赫连皇后妹妹。

椒房越氏

椒房舒氏

椒房弗氏

椒房伏氏

儿子

拓跋晃拓跋晃:于延和元年(公元432年)被立为皇太子,母贺皇后。

晋王拓跋伏罗:母椒房越氏。

东平王拓跋翰:母椒房舒氏。

临淮宣王拓跋谭:母椒房弗氏。

广阳简王拓跋建:母椒房伏氏。

南安隐王拓跋余:母左昭仪闾氏。

拓跋小儿:母不详,早卒。

拓跋姓苗儿:母不详,早卒。

拓跋真:母不详,早卒。

拓跋虎头:母不详,早卒。

拓跋龙头:母不详,早卒。

人物评价

拓跋珪:“成吾业者,必此子也。”

魏收魏书》:"世祖聪明雄断,威豪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险夷。扫统万,平秦陇,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削迹,廓定四表,混一戎华,其为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

李延寿北史》:"太武聪明雄断,威灵杰立。藉二世之资,奋征伐之气,遂戎轩四出,周旋夷险。平秦、陇,扫统万,翦辽海,荡河源。南夷荷担,北蠕绝迹,廓定四表,混一华戎。其为武功也大矣。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岂非神睿经纶,事当命世。至于初则东储不终,末乃衅成所忽,固本贻防,弗思乎。"

沈约宋书》:"佛狸篡伪,弥煽雄威,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虽冒顿单于之鸷[zhì]勇,檀石之骁强,亦不能及也。西吞河右,东举龙碣[jié],总括戎荒,地兼万里。"

张大龄《晋五胡指掌》:"而太武雄才大略,威服四夷。"

魏书》《北史》《宋书》和《晋五胡指掌》作者在评价拓跋焘时,几乎用了完全相同的赞语,称他聪明善断,威威杰出,北魏在他的手中达到了军事的鼎盛,作战鸷勇骁强,受到敌方的敬畏,被刘宋王朝称为"英图武略,事驾前古",超越冒顿和檀石槐。在他的统治下,北魏灭亡了夏、北燕北凉等诸多政权,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混战的局面,再一次统一了中原地区北方,包括平定了西北的秦陇地区、北方的辽海以及南方大片地区,他使得北魏更加强大。

秩事典故

从谏如流

太平真君五年(公元444年)正月,古弼收到来信,反映皇家上谷苑占地太多,百姓无田耕种,便入宫上奏,遇上拓跋焘和给事中刘树下棋,正在兴头上,古弼侍奉坐了很久,不能得到机会报告。于是起身,跑到在太武帝面前揪住刘树的头,拉下矮凳子来,用手打他的耳朵,用拳头打他的背骂:”国家的事情没有治好,都是你的罪过!"太武帝脸色都变了,放下棋说:"不听取奏事,是我的过错,刘树有什么罪?你快饶了他!"古弼这才放过刘树,将事情详细报告。太武帝惊异古弼的公正耿直,并没有追究他的以下犯上之罪,并且同意了他的上奏,将土地赐给百姓。

事后,古弼觉得自己的举动太失礼了,于是,赤脚到官署里请罪。拓跋焘知道后,对他说:"你戴上帽子穿起鞋子。我听说建筑祭祀处所的时候,跛着脚而修筑,端正帽子而敬神,神赐给他福禄。如此说来你有什么罪过?从今以后,如果利于社稷,有益国家便于民众,即使困顿仓促,你就尽管行事,不要有所顾虑。"

文艺影视

2006年电视剧《胡笳汉月》:唐国强饰演拓跋焘;

2006年电视剧《北魏冯太后》:张铁林饰演拓跋焘;

2013年电视剧《花木兰传奇》:郭军饰演拓跋焘;

2016年电视剧《锦绣未央》:刘锡明饰演拓跋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