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波利特·丹纳 :法国的哲学家、作家

更新时间:2024-09-20 13:24

伊波利特·丹纳(Hippolyte Adolphe Taine)是一位法国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史学家,1828年4月21日出生于法国。他是历史文化学派的奠基者和领袖人物,被誉为“批评家心目中的拿破仑·波拿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对19世纪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文论著作包括《拉·封丹及寓言诗》《英国文学史》《评论集》《评论续集》《评论后集》《意大利游记》和《艺术哲学》等。其中,《艺术哲学》一书是丹纳在巴黎美术学校讲课时讲稿的辑录,也是他最重要的文艺理论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文艺理论思想。除此之外,丹纳还有多部关于哲学和历史的著作。丹纳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当时的文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来的文艺理论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人物生平

伊波利特·丹纳自幼博闻强记,长于抽象思维,老师预言他是“为思想而生活”的人。中学时代成绩卓越,文理各科都名列第一。

1848年,以第一名考入巴黎国立高等师范,专攻哲学。

1851年,丹纳以优异的成绩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毕业。为了继续自己的学术生活,他选择到学校工作,担任中学教员,过了不久,他因为与学校政见不合而辞职,从此也摆脱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此后书斋生活成了丹纳生命的主旋律,即使以后在大学任教也是如此。和许多学者精通多国语言一样,他不仅长于希腊文,拉丁文,并且很早精通英文,德语意大利语

1857—1871年间游历英、比、荷、意、德诸国,几乎踏遍了整个欧洲。1864年始,他被聘为巴黎美术学校教授,开设美术史讲座,直至1883年。1871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讲学一年。

1878年,他应邀任巴黎美术学校美术史和美学教授,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这是对于一个学者来说的至高无上的荣誉。通过多年的努力,丹纳迎来了自己的学术巅峰时刻。在获得这项荣誉后,丹纳并未因此满足,而是继续努力撰写他的《现代法兰西的渊源》。

1893年,在经历65年的光辉的人生后,丹纳在巴黎去逝。

他一生没有遭遇重大事故,完全过着书斋生活,便是旅行也是为研究学问搜集材料。但1870年的普法战争对他刺激很大,成为他研究“现代法兰西渊源”的主要原因。

思想理论

“种族、时代、环境”三要素理论

在西方科学界,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查尔斯·达尔文进化论这三大发现,标志着19世纪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地发展。丹纳深受19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尤其对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推崇备至。

在哲学上,丹纳受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影响。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达尔文进化论和孔德实证主义的影响。丹纳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在精神和研究方法上是一致的,它们的不同仅仅是研究对象的不同。因此,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应用于精神科学(包括文学艺术)的领域之内。他说:“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不过对象不是植物,而是人的作品。因此,美学跟目前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接近的潮流前进。精神科学采用了自然科学的原则,方向与谨严的态度,就能有同样稳固的基础,同样的进步。”

丹纳认为文学研究应该从具体的文学史实出发在分析大量的文学史料的基础之上,才能发现文学艺术的规律。“我们的美学是现代的,和旧美学不同的地方是从历史出发而不从主义出发,不提出一套法则叫人接受,只是证明一些规律”。

在《艺术哲学》中,丹纳分析了大量史实,对一些典型的文学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列举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16世纪的法国、17世纪荷兰的艺术文艺史实,并加以分析比较,科学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要素的紧密关系。

①种族

丹纳的种族指的是种族特性,它来源于天生的遗传性,是一个种族区别于其他种族的独有特性,这是一种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发展变化而改变的原始印记。

“我们所谓的种族,是指天生的和遗传的那些倾向,人带着它们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且它们通常更和身体的气质与结构所含的明显差别相结合。这些倾向因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种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原始模型的巨大标志,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生命力量或原始冲动,是第一性的不变的印痕,它隐藏在这个种族的变化着的语言、宗教、文学和哲学之中,隐藏在种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即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之后,地域、气候、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时代所给予这个种族的第二性的印痕下面,去发现种族自身的“血统和智力的共同点”,正因如此,种族才得以延续,文化传统才得以保存。

这是种族的天性,比如希腊人身上都具有水手的素质,早在荷马时代希腊人就能泛舟渡海,具有适于航海的天性,而且这种天性至今保持不变。希腊1840年全国仅有90万人,水手竞有3万,海船4千艘,几乎垄断了地中海短程航运。其他如某些人勇敢而聪明,某些人胆小而心存依赖,某些人有高级的概念和创造等等,都会在种族的天性,即“永久的本能”上留有自己的烙印。这种“永久的本能”是一种“不受时间影响,在一切形势、一切气候中始终存在的特征。”

他高度推崇希腊人的艺术家才能,认为古希腊艺术之所以发达;与希腊人的种族天性是不可分的。希腊人有着艺术家的天赋,有乐观和活泼的天性,有精细敏锐的感官,而这正是一个艺术家的必备素质。他认为是民族的性格和特性决定了艺术的某些特点,也构成了艺术发展的原始动力。对于种族形成的原因,他更多地强调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他认为种族的特征是由自然环境造就起来的,而种族的特征又体现在民族的精神文化上,成为民族精神文化原始动力的一个部分。

②环境

丹纳的所谓环境,既指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也指社会文化观念、思潮制度等社会环境。

丹纳坚持整体的联系的观念,反对孤立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他认为一件艺术作品是从属于作者的全部作品的,艺术家本身也是隶属于某艺术宗派或艺术家家族的。而艺术宗派则属于它周围的趣味和与它相一致的社会。“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人。”

同样,种族个人也不是孤立的,也要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因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界环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偶然性的和第二性的倾向掩盖了他的原始的倾向,并且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民族间的深刻差异往往源于所居的地理环境,气候的不同、地域的差异将影响居于其上的种族的性格。日耳曼民族和希腊拉丁民族之所以显出巨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他们所居住的国家之间的差异:“有的住在寒冷潮湿的地带,深入崎岖卑湿的森林或濒临惊涛骇浪的海岸,为忧郁或过激的感觉所缠绕,倾向于狂醉和贪食,喜欢战斗流血的生活;其他的却住在可爱的风景区,站在光明愉快的海岸上,向往于航海或商业,并没有强大的胃欲,一开始就倾向于社会的事物,固定的国家组织,以及属于感情和气质方面的发展雄辩术、鉴赏力、科学发明、文学、艺术等。有时,国家的政策也起着作用……”

自然环境的优劣影响着种族的性格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寒冷潮湿的气候、惊涛骇浪的海岸会使人忧郁过激,倾向于狂醉贪食,喜欢流血战斗。光明愉快的风景区则使人活泼热情,倾向于社会的事物,发展感情和气质方面的事业,如文学艺术等。社会环境包括国家政策、政治斗争、宗教信仰等等,这些会影响人们的时代精神和风俗情况,从而引起文学艺术的变化和发展。

丹纳以希腊悲剧的消亡为例,来说明社会环境变化对文学艺术发展所带来的显著影响。他说希腊悲剧的黄金时代,即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诞生的时代,正是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时代,小小的共和城邦以极大的努力获得独立,在光明的世界中取得了领袖地位。而随着民主风气消亡与马其顿王国的入侵,希腊进入到异族统治的时代,希腊的民族独立和精神元气一起丧失,悲剧也随之衰弱。而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出现时,正好是路易十四统治下正统的君主政体时代,这个时代提倡宫廷生活,讲究仪表的优美和起居的优雅。悲剧则以讨好皇帝和宫廷贵族为目的,剧中人物都是宫廷人物,讲究庄严高雅和诗句的工整。当君主政体和宫廷制度被法国大革命一扫而光之后,古典主义悲剧也不复存在。人类的精神文化兴盛与衰落,都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原因和根据。“每一个形势产生一种精神状态,接着,产生一批与精神状态相适应的艺术……今日正在酝酿的环境一定会产生它的作品,正如过去的环境产生了过去的作品。”

③时代

丹纳所谓的时代,内容较为广泛,包括精神文化、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学状况等,这些因素影响当时的时代精神和风俗习惯,形成一个时代独有的“精神的气候”。

丹纳首先从生物学的立场出发,认为气候和自然条件影响着物种的繁衍和生长,在荒僻的山峰上,怪石嶙峋的山脊上,陡峭的隘坡上,由于自然条件的恶劣,只有坚韧的松树可以生长。寒冷降临时,狂风不断,在冰柱高崖间,唯有松树这种坚强耐苦的树木可以巍然独存,“自然界的气候起着清算与取消的作用,就是所谓‘自然淘汰’。”

而在后天的精神生活中,也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它与自然气候对物种的生长起着大致相同作用,“的确,有一种‘精神’的气候,就是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和自然界的气候起着同样的作用。”这种“同样的作用”,就是和自然气候相同的选择和淘汰作用。“必须有某种精神气候,某种才干才能发展;否则就流产。因此,气候改变,才干的种类也随之而变;倘若气候变成相反,才干的种类也变成相反。精神气候仿佛在各种才干中作着‘选择’,只允许某几类才干发展而多多少少排斥别的。”

这种精神气候对艺术家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巨大的,决定着艺术类型的此起彼伏。“时代的趋向始终占着统治地位。企图向别方面发展的才干会发觉此路不通;群众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变弦易辙。”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就会产生悲哀的艺术。

3世纪至10世纪时的欧洲,由于社会腐朽堕落,人口锐减,异族入侵,连年饥,疫较多,人们丧失了勇气和希望,悲观绝望成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精神气候。苦难使群众悲伤,而艺术家既为群众中的一分子,也必分担群众的苦难。在一个苦难的时代里,艺术家不可能置身事外,他可能像别人一样的破产和遭受苦难,他的妻子儿女、亲朋好友也会领受同样的灾难,这必定影响到艺术家的气质,本性快活的人不会像以前那样快活,本性抑郁的人会更加抑郁。

另一方面,艺术家在愁眉不展的人中间长大,从儿童起,日常看到的多是令人悲伤的景象,必然会使他更加地忧郁和悲哀。“艺术家从出生到死,心中都刻着这些印象,把他因自己的苦难所致的悲伤不断加深。”

况且,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比别人具有更敏锐的洞察力,更惯于辨别事物的本质。在悲伤的时代里,他在事物中看到的只能是悲伤。再加上艺术家本有的夸张本能和过度的幻想,他还会把悲伤推向极端。“特征印在艺术家心上,艺术家又把特征印在作品上,以致他所看所描绘的事物,往往比当时别人所看到所描绘的色调更阴暗。”

况且,艺术家的创造活动也不是孤立的,而是会受到同时代人的影响和协助。在悲伤的时代里,人们只经验到痛苦的感情,而他们所给艺术家的启示,也只能是这种悲伤和痛苦,艺术家要表现幸福,反映欢乐的感情,便会孤独无助,也就不可能产生好的作品。而且在一个悲伤的时代,艺术家的作品只表现悲伤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有这些都规定着作家的创作倾向,使之符合整个时代的“精神的气候”。

总结

在种族、环境、时代三个因素中,种族因素是内部根源,环境是外部压力,时代则是后天的推动力量,正是这三者的相互作用,影响和制约着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及其走向。

丹纳关于构成精神文化三要素的理论明显受到前人的诸多影响。18世纪前期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主张以人类社会和客观环境去探讨决定政治法律的因素。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认为风俗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决定着文学艺术的发展,自然环境与时代精神决定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方向,文艺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在丹纳这里,关于文学艺术发展的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学说发展成为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他的划分虽然有些含糊不清,但却基本覆盖了影响文学艺术发展的主要因素,初步地揭示了文学艺术与外部世界的复杂关系。

特征理论

丹纳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表现事物的某个凸出而显著的属性,某个重要观点,某种主要状态。”

主要特征是什么呢?丹纳说:“我们要记住‘主要特征’这个名词。这特征便是哲学家说的事物的‘本质’,所以他们说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本质。”世间一切事物自有其本质,即有其“特征”,艺-术的目的便是把这个特征表现得较为显著。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别的因素的阻碍,不能深入事物之内充分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艺术的任务就是要弥补现实的缺陷。“人感觉到这个缺陷,才发明艺术加以弥补。”

丹纳认为艺术是一个总体,是一个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个总体并不是一定要与现实相符,而是要表现和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丹纳肯定艺术要依赖现实,要摹仿现实,但不认为一味摹仿现实的作品就是好作品。“用模子浇铸是复制实物最忠实最到家的办法,可是一件好的浇铸品当然不如一个好的雕塑。”

绝对正确的摹仿并非艺术的目的,他举卢浮宫内的一幅肖像画为例,认为作者尽管用了四年的时间,用放大镜工作,画出了皮肤的纹路,颧骨上细微莫辨的血筋,散在鼻子上的黑斑,甚至表皮下的细小至微的淡蓝血管,可谓最工细、最精确的艺术品了,但丹纳却认为一张出色的速写要比它有力一百倍。

艺术家要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特征,必须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应当对现实事物有所选择,选取事物的主要特征来表现,有时候为了表现的需要,还要改变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以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作者的感受。他说:“现实不能充分表现特征,必须由艺术家来补足。”

艺术家为了使对象的某个特征表现得格外显著,为了使自己对那个对象的主观感受特别清晰,在摹仿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可以加工、改造、改变这种关系。摹仿艺术和非摹仿艺术“两者都是用同样的方法,就是配合或改变各个部分的关系,然后构成一个总体。”

丹纳举米开朗基罗美第奇家族的陵墓上4个云石雕像“晨”、“暮”、“昼”、“夜”为例说,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的男人与女人会和他们相象,为了突出愤激与悲痛的感情,故意把躯干和四肢加长,眼眶特别凹陷,额上的皱痕像怒目的狮子,这些典型是愤怒的英雄,是悲痛的巨大的反映,通过有意改变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而获得了极高的审美效果。

从艺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丹纳规定了衡量艺术的尺度。提出艺术作品要表现事物最重要的特征,表现事物有益的特征,以及表现的特征的效果的集中程度。

丹纳的特征理论具有较浓厚的唯物主义倾向,对后世的典型理论影响很大。

主要著作

丹纳的重要著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方面:《《拉封丹及其寓言》(1854)、《英国文学史》(1864-69),《评论集》、《评论续集》、《评论后集》(1858、65、94);

2.哲学方面:《十九世纪法国哲学家研究》(1857),《论智力》(1870);

3.历史方面:《现代法兰西渊源》十二卷(1871-94);在艺术批评方面有《意大利游记》(1864-66)及《艺术哲学》。

列在计划中而没有写成的作品有《论意志》及《现代法兰西渊源》的其他各卷,专论法国社会与法国家庭的部分。

外文著作

Art in Greece(1871)

Art in the Netherlands(1874)

Az Angol irodalom története (1883)

A tour through the Pyrenees(1874)

De l'intelligence (1870)

De l'idéal dans l'art (1867)

De L'intelligence (1900)

Derniers ossais de critique etd'histoire (1894)

Du suffrage universel et de la manièrede voter (1872)

随笔 sur les Fables de La Fontaine ... (1853)

Essais de critique et d'histoire (1892)

English Positivism (1873)

H. A. Taine (1869)

H. Taine; sa vie et sa correspondance... (1907)

History of English 文学 (1-3)(1897)

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英语e(1863)

H. Taine, sa vie et sa correspondance(1902)

Histoire de la littérature anglaise(1863)

Italy, Florenceand Venice(1872)

Italy, Romeand Naples: Romeand Naples(1872)

Life and letters of H. Taine(1-3)(1902)

Lectures on Art (1877)

Les philosophes 法语 du XIXe siècle(1860)

Les origines de la Francecontemporaine (1885)

Les origines de la Francecontemporaine (1878)

Le positivisme anglais: et́ude surStuart Mill (1864)

La Fontaine EtSes Fables (1892)

La Rivoluzione(1911)

Notes sur l'Angleterre (1872)

Notes on England(1885)

Nouveaux essais de critique et d'histoire (1880)

Notes sur Paris(1893)

哲学 de l'art (1893)

Philosophie de l'art dans les Pays-Bas (1883)

The Philosophy of Art (1873)

The Ancient Regime (1876)

The Modern Régime (1894)

The Ideal in Art (1874)

Un séjour en Francede 1792 à 1795 (1872)

Voyage en Italie (1902)

中文译著

中文译著:

1.(法)丹纳著、傅雷译:

《艺术哲学》,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年5月

2.(法)H.A.丹纳(H.A.Taine)著、傅雷译、傅敏编:

《傅雷译丹纳名作集 艺术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法)丹纳(H.A.Taine)著、傅雷译:

《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4.(法)丹纳(H.A.Taine)著、傅雷译:

《艺术哲学 插图珍藏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