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河镇 :陕西安康市紫阳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20:40

位于紫阳县东部,汉江洞河汝河交汇于此,襄渝铁路穿境而过。全镇辖13个村和1个居委会,总面积94.2平方公里,水占其半,达50平方公里,有10558人(2020年)。

镇情概况

河镇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适宜。境内江河纵横,水缓波平,通航里程达100余公里,大小船只近200艘,上至紫阳,下至岚皋县、安康,舟行江波,船帆点点,是流通和商运的黄金水道。乘舟船顺江而下,颇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情画意。岚紫公路、洞大公路、城洄公路、滚三公路相互贯通,水陆交通发达,通讯网络覆盖率达99%。

历史面貌

旧称洞河口,又称洞汝河口。位于洞河、汝河汉江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街道南北走向,形若弯月,长约1500米,泥石路面。房屋多土木结构,是洞河区公所和三台镇政府所在地。有居民2256人,其中农业人口213人。

洞河镇形成于清乾隆。由于滨临汉江,始终是本县外运的重要港口。本县双河塘、洄水镇岚皋县官元、长春市和明珠坝等地的土特产皆汇于此处外运;所需的铁器、布匹、食盐等物资也经此处运入。民国《紫阳县志·建置志》称:“东乡区土产如药材、丝茶之属由此出口,商业颇盛。”至民国年间即成为本县东部重镇。旧时街道铺面整齐,富户房屋尽为重檐,有利采光通风。民国十八年(1929),土匪陈定安放火焚烧,镇容大毁。1983年7月31日特大洪水摧损更甚,虽经多方整治,仍难复旧貌。因属安康水库淹没区,现正处在拆迁之中。

镇内有两处著名古建筑:一为戏楼,建于清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背水临街,砖木结构,对称举架式,歇山式房顶。山墙佩以兽吻,斗拱卷条,琉璃搏风,古朴清雅。1983年7月31日特大洪水,镇内大多数房屋被毁,而此楼未损。一为石牌坊,位于镇西侧,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对称举架式结构,取料为汉中市花岗石,造型文雅别致,雕刻文图并茂。1976年7月一次风雨,将其顶部毁坏。

附:三台镇

位于洞河三台山,为洞河镇拆迁新址,更名为三台镇。镇区建设开始于1980年,现已初具规模。规划面积242.13亩,东至王家湾,西至米溪洞,北到二台子中段,南达汉江边。地势平坦,有滚三公路与恒紫公路连接,交通水陆两便。现大部分洞河镇居民和机关已迁至本镇。

人口

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时,洞河镇人口数为10558人。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全面突破,镇村面貌变化明显。2006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来抓,建成了一大批事关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实现了群众多年的夙愿。筹资130 万元改造集镇排污工程,现即将投入使用;筹资30万元完成了半边街硬化和5条背街小巷梯步路改建;筹资30 万元安装了集镇路灯;筹资40万元修建了茧丝厂、汝河嘴等8条人行码头;筹资150 万元作为11个村通村水泥路建设资金缺口补助,新修通村水泥路13条、79公里,配合县交通局完成了滚三路、洞苗路的拓宽硬化;筹资70万元建成洞河、园公路桥2座,便民桥7座;实施了马家庄、前河、楸园、小红光等13个村1109户的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危房改造和灾民建房任务;建沼气池510口,实施人畜饮水工程17处,解决了全镇60%的农户饮水困难问题;完成了11个行政村的农村电网改造,彻底解决了2918户用电难、电费贵的问题;建成通讯基站7处;完成三格式厕所改造650个,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产业开发已具规模,生态环境逐步改善。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大户引领作用,发展网箱养鱼15000平方、大水面养殖6000亩,开工建设中国大鲵养殖场一处;按照“低潮抓建圈、高潮大发展”的思路,咬紧目标不放松,建成马家庄、前河2个养猪专业村;立足农民稳步增收,发展烤烟1000亩,魔芋1000亩,蚕桑发种4200张,培植各类产业大户895户;加大农村创业培训,共转移和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2800余人次,全镇劳务输出达7000余人;初步形成了以蚕畜为基础、渔烟为后续、劳务为主体的增收格局。及时兑付资金,加强15447亩退耕还林管护;广泛动员群众,绿化镇村道路7条46公里;严把工程质量,实施汉江绿化、丹治工程造林3800亩;严格落实封山禁牧、护林防火责任,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61%。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程成效彰显。积极推行教育改革,倾心学生的茁壮成长,稳步调整农村教学点5个,全面实施“蛋奶工程”,新建中学教学楼,教育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巩固创省优成果,认真开展妇女病普查工作,五年来累计普查7200人次;加大农村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卫生服务保障条件,完成了中心卫生院住院部和13个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全镇农村合疗参合率达95%,城镇医保达98%,发放各类医疗补助150余万元,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有所好转。

自然资源

全镇水、林、草、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煤、铁、铜、锰、、石英石等优质矿产资源。粮食生产以小麦、水稻、玉米、阳芋、红薯为主;农业产业以蚕桑、茶叶、柑橘属、蔬菜、畜牧养殖为主,。2005年,全镇产茶57吨,蚕茧230吨,柑桔1125吨,生猪出栏9890头,存栏8531头,山羊出栏9130头,存栏8822只;境内有古戏楼、米溪洞、会馆梁等多处人文景点,洞河集镇依水而建,江面烟波浩,渔舟唱晚,民俗音乐悠扬,是紫阳旅游观光的的一个好去处。

特色农产品:蚕茧,烤烟,柑桔,小麦,水稻,玉米,洋芋,红薯,茶叶,蔬菜,生猪,山羊

特色旅游

洞河风光

紫阳城以东的洞河被誉为“水乡”名不虚传,洞河镇也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水镇 了。汉江将镇域面积平分为两半,一南一北,一半山地,一半清水,东南角的洞河汝河汇入汉江,西北边两条溪水奔流而来,积成深渊之势,添几分水乡的恢宏与秀色,生命之水在诉说水乡的故事。

从前的洞河镇位于汉江以南,小镇临江而建,古朴自然,两排石木结构的建筑群顺着地势摆开,青砖泥瓦,红木圆柱,错落有致,流露出江南水乡的风韵。街中央闪出一条高低起伏的人行道,鹅卵石在岁月中磨得油光发亮,犹如一块石镜,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辉。小镇建于清朝乾隆,这是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的重要时期,紫阳的水码头洞河镇应运而生,南来北往的商贾和名声显赫的达官贵人云集于此,购田置地,建家兴园,数万艘商船停泊在码头上,吞吐着油盐、布匹和山货特产,小镇灯红酒绿,汉剧、二簧之音通宵达旦。

古戏楼和石牌楼,已成为了珍贵的历史。

1984年10月安康火石岩水电站库区迁建洞河老街集镇向江北迁移。小镇的人依恋不合,告别了家园,几百只舢横渡汉江,穿梭往来,江水日渐上升,古镇缓缓坠落。江北的新镇依然临江而建,顺山势而延伸,集镇平铺在三个台地上,当初命名为三台镇。因一河水而得名的镇,它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时隔几年,新镇又恢复了洞河镇。

古戏楼的命运好于石牌楼,因为洞河人喜爱唱戏和看戏,它作为地方的重 点保护文物与洞河镇的居民一起搬迁,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完好无损地搬到了江北,并按原先的尺寸在新镇的主街道上重新复制。戏楼是集亭、台、楼、阁之优长于一体的建筑艺术,底座为砖石,主体全为石木结构,木桩、木梁、木檀、木、木斗拱、木板凳,榫头榫眼相联。戏楼按照功能设有主体舞台,还有供文武场面之用的左右平台,后台设有更换服饰、过场和化装的回廊。板壁彩绘有戏曲场景人物图,台前额枋浮雕了瑞兽花鸟、山水楼台、日月浮云、桌椅公案,又为观众设置了看楼、高台、梯阶。工匠们按照古戏楼的格调搬迁而修复了古戏楼,还原了戏楼本身的面目:雕梁画栋,飞檐翘角,风姿绰约。戏楼成为洞河镇一道独特的风景。古戏楼把辉煌留在岁月的记忆里,民国以前,看戏令人上瘾,那时候有“会戏”、 “节戏”和“愿戏”,几乎月月有会,会会有戏,正月十五演《薛刚闹花灯》,端午节演《白蛇传》,七月七演((牛郎织女鹊桥会》,腊月底演《王小二过年》。古戏楼从未冷落过,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至少二百天有戏看。戏楼的舞台上表演了不少戏,每一场戏都是一个故事,然而古戏楼自己的故事却很少让人知晓。

发展规划

一、精心组织实施,科学制定规划

镇党委对“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十分重视,县上动员会议后,迅速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镇长、副书记任副组长,班子其他人员及站办所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固定专职工作人员13名,具体负责对全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工作的指导、督促、检查和考核。制定下发了《洞河镇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实施方案》。建立了领导联点、干部包村的包抓工作制度。把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工作与产业建设、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做到两促进、两提升。通过在各村交通要道、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制作永久性宣传牌,发放升级晋档明白纸等方式,使升级晋档活动家喻户晓,迅速形成了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有力地推动了活动的顺利开展。

为做到情况清、底子明,镇党委抽调85名镇村干部逐户调查群众收入,根据农户人均收入、产业发展、人口类别、职业特点、收入状况等不同情况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将全镇4090户进行分型排队,分户建档,确定为小康户、富裕户、温饱户和帮扶户四类。对205户小康户在示范带动上做文章,落实联帮责任,促进共同晋档;对736户富裕户在强化基础、做强产业上做文章,解决突出问题,实现档次晋升;对2454户温饱户在重点扶持、解决发展中的缺资金、缺技术等具体问题上做文章,实行强弱结对帮扶,增强发展活力,促使升级晋档;对695户帮扶户帮助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村镇干部包抓,树立发展信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尽快摆脱贫困,促使其尽快升级晋档。通过区别分类,把增收项目细化分解到村、到户,采取了“一户一干部,一户一规划,一户一技能,一户一产业,一户一档案”帮扶形式,做到村村有特色、户户有项目,形成了农民增收坐标体系。

二、狠抓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以畜牧、蚕桑、蔬菜、柑橘属、茶叶、劳务六大产业为抓手,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按照“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培育品牌”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1131产业发展思路(人均一亩桑、一亩经济林特圆、三头畜、户均一人外出劳务),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有序组织产业大户外出参观,学习先进技术和致富本领。以村为单位组建了以经济能人、产业大户、优秀青年为主的“升级晋档”活动联帮服务队,与农户分别签订了增收责任书,形成了村村抓晋档、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格局。聘期技术专家开展技术讲座、开办培训班。有序组织富裕劳动力外出务工,积极为返乡能人就地办厂办企业创造发展平台。止目前,全年共培养党员科技示范户203户,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44人,已举办产业专题培训会15场次,邀请大户现场讲座11场次,累计参训人数达1200人次。共培植年饲养量超过1万头的畜牧强村4个,建成中型生猪养殖场2个,建标准化圈舍49个,发展畜牧养殖大户102户,新建村畜牧产业协会1个,实现畜牧产值2700万,人均增收500元;蚕桑发种4200张,发展露地蔬菜500亩,新发展柑桔园700亩、丰产密植茶园750亩;劳务输出5000余人,技能培训387人次;新办了红岩村页岩砖厂和马家庄村明华煤矿,有效解决了当地农民工就业1200余人;新发展烤烟500亩,培植烤烟大户23户;在沿江5个村实施汉江绿化和“丹治”工程2300亩,培植精品绿化点1400亩,栽植以小杂果为主的经济林示范园400亩,为生态旅游和人均增收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200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760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3589元,人均净增686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今年,动员镇内党员能人大户投资500万元,成立了富鱼养殖合作社,充分利用库叉发展大水面特色养殖,现已投放网箱200个,养鱼250万尾。另征地10亩建仿生态池,养中国大鲵1万尾。三年内两项产业总产值将突破亿元。

三、狠抓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环境

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以通村公路、电网改造、人畜饮水、汉江绿化、丹治工程五个项目为支撑,铺设石家、菜园、小红光、马家庄、中沙、楸园、洞河、红岩8个村通村公里34.5公里;对香炉、马家庄、云峰、红岩、菜园、小红光、石家、中沙、联丰、田榜等10个村128杆/公里进行了高低压改造;新建石家、田榜、红岩、香炉、联丰、洞河6个村人畜饮水工程8处,铺设管道21000米,解决了近1600余户5000余人的人畜饮水困难。以汉江绿化和“丹治”工程为突破口,以前河、红岩、楸园、小红光、菜园为主,共栽植生态林和经济林等8900亩,栽植苗木249.5万株。以生态移民、千村搬迁扶贫、特色民居、沼气池四项建设为重点,新建特色民居83户,实施震灾和安居工程63户,危房改造70户,五改三建50户。新建村级垃圾填埋场5处。一个“人在画中,村在绿中”的环境正在逐渐形成。

四、科学管理严考核,立足长效促规范

强化管理。围绕管理民主,成立村民监督委员会,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制定党建目标责任述职考评实施办法,健全述职述廉、议事决策和工作落实机制,推行重大决策事前公示,并严格按照“五议两公开一审结”制度开展村级事务。截止目前,全镇没有因公益事业建设越级上访事件发生。以村级规范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大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已建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用,已建成标准化村级、社区活动室10个。

完善制度。建立了《洞河镇村级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村干部管理制度》和《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行政问责办法》等制度,将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的开展与镇村干部工资、年终评优树模、干部晋升实行三个挂钩。

严格考核。按照《紫阳县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考核验收办法》考核指标要求,对各村级党组织进行逐项考核评分定级。2009年全镇以总得分330.7分位于全县前列,评定出年度晋升两个档次的村1个,占全镇总行政村数的7.7%,晋升一个档次的村10个,占全镇总行政村数的76.9%,未晋升档次的村2个,占全镇总行政村数的15.4%。

严格奖惩。对去年两个晋升两个以上档次的村级党组织由镇党委奖励现金3000元,对当年评比中位居本镇末位的两名村党支部书记由镇党委进行诫勉谈话,对一名位居本镇末位并且工作造成重大失误的支部书记进行调整。

参考资料

紫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紫阳县人民政府.2021-06-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