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博物馆 :中国海南省海口市境内的综合性博物馆

更新时间:2023-05-07 19:07

海南省博物馆位于中国海南省琼山区国兴大道68号,是海南省综合型现代化博物馆,是全方位了解海南自然地理、民族历史、文化艺术等的窗口。海南省博物馆于1990年正式成立,因十几年间没有正式的馆舍,未举办过展览。直至2005年12月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一期于2008年建成并向社会免费开放,二期于2018年全面开馆。

海南省博物馆占地面积60余亩,馆区建筑总面积为4.45万平方米,展厅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物库房约2000平方米。截至2022年,海南省博物馆拥有藏品2881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347件(套)。拥有“越王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唐朝三彩马和西沙群岛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出水瓷器等镇馆之宝,设有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海南省历史陈列、海南风情陈列、香枝木陈列、海南沉香陈列等基本陈列。

海南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海的方向—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及“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分别荣获第十届、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历史沿革

博物馆成立

海南省博物馆的前身为筹建于1984年的“海南博物馆”。当时海南隶属于广东省,海南博物馆隶属省党史办管辖。1988年海南建省,1990年海南省政府正式下文,批准成立“海南省博物馆”,并划拨了104亩土地准备建馆,1994年政府收回土地,改做商业开发,后博物馆只建了临时的文物库房和办公场所,没有正式的馆舍,因此新馆成立前未在馆内举办过展览。。1996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挂牌,两者合署办公

新馆开馆

2004年下半年,海南省文化公园的整体建设方案出台,文化公园设在海口国兴大道,占地400余亩,由省图书馆、省博物馆和艺术中心三部分组成;其中博物馆的规划用地为60多亩。2005年12月,海南省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

2008年11月15日海南省博物馆一期建成正式开馆,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结束了20年来有馆无舍的筹建历史,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该馆一期工程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8000平方米。

2012年12月,海南省博物馆获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3年博物馆二期作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重大文化项目之一开建,2018年2月8日二期全面开馆,博物馆二期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为6630平方米。

2019年10月,海南省博物馆获批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海南省博物馆是海口文化公园的主体建筑,是海口市标志性建筑之一。设计理念取自于“浮游之岛”,三座简洁的矩形形体平行展开,漂浮在水池之中,就像海南省地处南海之中一般,体现出海南省的地域特征。博物馆大厅20米高的大型浮雕墙采用独具海南省特色的纹样进行装饰,突出博物馆的历史感。博物馆由一、二期建筑构成,占地面积60余亩,总建筑面积4.4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25米,地上3层。有20个展厅,最大的展厅面积达1200平方米,最小的展厅面积近230平方米,有近27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还有大面积对公众开放的休闲公共空间以及280个车位的停车场。

馆内布局

海南省博物馆共三层,馆内设置了19个展厅。其中一层有1-2号临时展厅、10-13号基本陈列展厅、特展馆及咖啡厅;二层有3-4、14-16号基本陈列展厅、5号临时展厅及图书馆;三层有6-9号、17-19号基本陈列展厅。

2008年建成的博物馆一期主要包括陈列展厅、文物库房、技术用房、服务设施、办公用房等。设有10个展厅,其中6个基本陈列展厅,主要包括“海南省历史陈列”、“海南少数民族陈列”、“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陈列”、“海南馆藏文物陈列”四个专题,另有4个临时陈列展厅,用于展示国内外有影响的文博精品。2018年建成的博物馆二期工程主要依托“华光礁l号”沉船的保护修复及沉船中出水的近万件瓷器,建成后有“华光礁1号“沉船为主题的展示陈列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重器灵光馆、海南馆藏文物馆、海南少数民族馆、美术作品展示厅、消防控制中心、学术报告厅等。其中“南溟泛舸”、“方外封疆”和“仙凡之间”三个基本陈列,分别位于展馆的第一、二、三层。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海南省博物馆展览内容以明代海南才子丘濬的《南溟奇甸赋》为纲,依次对海南的地理、资源、文史、风俗、非遗和海洋文明展开陈列。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共九个常设展览,具体有三大基本陈列:“南溟奇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方外封疆—海南省历史陈列”“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两大专题展览:“木中皇后—香枝木陈列”“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非遗“四个一”:“琼工坊—海南传统手工技艺陈列”“琼肴街―海南饮食文化陈列”“琼崖村—海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琼戏台―琼州表演艺术陈列”。

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

南海海洋文明陈列位于博物馆一层10-13号馆,该展览2018年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主要陈列南海海域沉船考古发现和出水文物,其中有西沙群岛发现的“华光礁I号”沉船遗迹和遗物,为中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也是中国水下考古从近海走向远海的里程碑。该展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丝路帆影”,通过丰富的水下沉船遗址遗物,展示了南海海域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及东方先民认识海洋、征服海洋、东方航路海外贸易文化交流的历史。第二部分为“祖宗之海”。展现南海渔民从事着渔业捕捞、养殖、晒盐等海洋生产活动。

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

海南历史陈列位于博物馆二层14-16号馆,该展览用图文资料和文物展品系统地展示了海南岛历史发展沿革和人文变迁(从距今40-60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到海南岛民国时期)。展览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孤悬海外”,展现因地壳运动,海南岛与华南大陆时而相连,而形成海南岛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第二部分为“方外封疆”,讲述秦国时期至汉朝海南岛的历史;第三部分为“岛海归宗”,唐朝时期海南的发展及中国人民在南海航线上的对外贸易活动;第四部分为“奇甸日新”,明清代时期海南岛的开发建设。

仙凡之间—海南风情陈列

海南风情陈列位于博物馆三层17-19号馆,该展览使用场景、模型、雕塑、创作画、视频、动画和观众互动触屏等多种展示手段,展现千百年来汉族黎族苗族回族等各民族文化在热带海岛中汇集、融合,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海岛文化。该展览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北部湾情”,第二部分为“闽风琼韵”,第三部分为“五指山风”,第四部分为“天涯殊俗”。

木中皇后—海南黄花梨陈列

海南黄花梨陈列位于博物馆二层3号馆,该展主要展出海南特有的乔木树种“黄花梨”。分为花梨出海南省、琼作花梨、花梨时代三个部分,展现了花梨木的生长环境及药用价值,花梨木制作的生产生活工具、各类精美摆件及各类家具。展览还设有“花梨坊”区域,展示了制作花梨木工艺的场景以及与花梨木有关的文创产品。

香中魁首—海南沉香陈列

海南沉香陈列位于博物馆二层4号馆,该展览主要展出被奉为“万香之首”、“香中舍利”的海南沉香。分为天涯奇香、香漫琼崖、贸香为业、沉香别院四个部分,展现了白木香树自然生长的场景,沉香标本和用沉香制作的农用生产工具,另外展厅设有白木香树与沉香放置裸露的展台,让观众体验沉香的味道。

琼工坊—海南省传统手工技艺陈列

海南传统手工技艺陈列位于博物馆三层6号馆展厅,由天南椰雕、琼作木雕、南海贝雕、天涯编织、“大安”剪纸、椰岛乐器、琼崖炭画、“后安”锻刀等八部分组成,以“骑楼老街”原貌为载体,展示了海南省各民族国家级、省级、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部分传统技艺及传统美术。

琼肴街—海南饮食文化陈列

海南饮食文化陈列位于博物馆三层7号馆,展厅由琼肴记忆、琼肴风味、琼肴文化三部分组成,主要展示了海南美食的食材加工和器具、海南品种多样的小吃及六类海南人日常饮食代表。

琼崖村—海南省少数民族非遗陈列

海南少数民族非遗陈列位于博物馆三层8号馆,展厅由村中巧作、河畔竞技、谷场鼓乐三部分组成。展厅通过场景复原和文物陈列相结合的形式,展示了海南少数民族黎族独木器、黎族骨器等非遗中的传统手工技艺,非遗中黎族的传统体育和游艺项目及海南少数民族非遗中的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等。

琼戏台―琼州表演艺术陈列

琼州表演艺术陈列位于博物馆三层9号馆,展厅由椰风海韵、琼音绕梁、琼戏台三大部分组成,通过活态展演与静态陈列相结合展示海南省历史悠久的表演艺术及传统戏曲,其中有琼剧、临高渔歌、儋州调声、海南八音器乐和文昌盅盘舞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特别展览

海南省博物馆先后引进了多场知名专题展览,如“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精品(海南)展”“龙行天涯—四川自贡侏罗纪恐龙(海南)展”“走近大师—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中国画精品展”“人性与爱•李自健油画新世纪巡展”“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淮扬墨韵—南京博物院扬州八怪书画精品展”“江南晨曦—良渚文化展”“中原地区遗韵—中原古代音乐展”“晋国霸业—山西省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五彩呼伦贝尔—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民族民俗展”等。

博物馆多项原创展览在全国多家博物馆进行巡回展出,包括“大海的方向—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木魅—海南黄花梨艺术展”“衣被海南—海南纺织文化展”“南海推舟 千帆竞渡—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大展””“灯下故人—一个德国人与海南岛的故事”。

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精品(海南省)展

该展览于2009年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海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展示了106件(组)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国宝级文物。包括西汉金缕玉衣,秦始皇陵兵马俑,四羊青铜方尊(中国现存最大的商周青铜器)以及出土于新时器时代的人面鱼纹彩陶盆等。“金缕玉衣”长约为1.8米、宽70厘米,分成头、身子、胳膊、大腿等10个部分,用1203块玉片和2567克金丝连缀而成。

大海的方向—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

该特展于2011年由海南省博物馆主创并推出,2013年荣获“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展厅内置蓝色布景,展览围绕华光礁I号沉船,展出了瓷器、粉盒、波斯酒壶、从南沙海域打捞的大量古钱币、真空保存的一块古船板,集中展示了南海水下考古的成果和海上丝绸之路(南海段)的繁盛。

馆藏文物

海南省博物馆拥有陶瓷器、石器、金属器、书画等文物藏品,其中南海文物和海南历史民族民俗、华侨文物极具特色。截至2022年,海南省博物馆拥有藏品28811件(套),其中珍贵文物1347件(套),博物馆镇馆之宝有“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唐朝三彩马和西沙群岛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出水瓷器等,还有清代黎族龙被、清代《琼黎风俗图》等较高级别藏品。《张玉华将军的海南岛战役工作笔记》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国大典主席台上的话筒”两件文物还共同入选微纪录片《红色烙印——革命文物的故事》。

“越王亓北古”错金铭文青铜复合剑

该剑为国家一级文物,为战国时期铜制武器,通长65.2厘米,格宽5厘米,重2.3千克。该剑圆茎上有平行两圈,上有错金纹饰,剑格正、背两面皆有错金鸟虫书铭文,左右两边对称分布。吴越的王者所作剑应是当时的极品,是中国兵器史上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

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为国家一级文物,创烧于宋代景德镇,通高40厘米,足径约10厘米,青白釉花口凤首壶造型,是受唐朝波斯金银器影响演变而来,壶口部盛开的四瓣花象征凤冠,凤首上大喙、大眼,长颈渐宽,丰肩圆腹。胎质洁白细腻,釉色莹润,青中泛白,白中透青。此壶体现出了中国宋代工匠高超的瓷器烧造水平。

唐代三彩马

唐代三彩马为国家一级文物,唐代时期瓷器。高73.7 、长81.3厘米 。马首微倾,偏向一侧,戴头,两耳竖立,双眼炯炯有神,目视前方,马鬃短齐,四腿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之上,通体施棕黑釉,呈自然毛釉斑点,马的脸部、鬃部、尾部均为白色,辔头、四蹄等又以黄、绿釉装饰。

元代灰陶鞑帽俑

元代灰陶鞑帽俑是国宝级文物,通高32.4,底10.8*15,塑造的是一位北方少数民族人物。他身着旗袍,头戴似清代顶戴”的帽子,大脸阔耳,表情安详平和。从各个角度看去,人物表情都安详平和却又不尽相同。

元代灰陶象尊、牛尊

元代灰陶象尊和元代灰陶牛尊是宋末元初大师“寄寄老人”的大作,尊底部有“寄寄老人”的题款,这两件文物神态稚拙、古朴自然,表现出鲜明的风格印记。这两件陶塑,是目前发现的作者仅存的作品。

清代黎族龙被

清代黎族五龙出海图龙被为国家一级文物,长176cm,宽116cm。此龙被由三幅彩锦连缀而成,主体图案为“五龙出海”图,龙舞沧海,气势恢宏;外圈饰以花鸟博古图,寓意“锦上添花”。此龙被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图案生动,色彩丰富,工艺精良,品相完好,为现存龙被中的精品。

清代琼黎风俗图

清代《琼黎风俗图》为国家二级文物,册页画芯纵33.3厘米,横30.4厘米。《琼黎风俗图》现存15开页,采用对题格式,以图画、文字相配的形式描绘黎族人民建屋、纺织、耕种、对歌、嫁娶、聚会、跳鬼、取香、采藤、放排、传信、贸易、渡河、谈判、渔猎等生产生活场景。图册中其中一幅”背新娘的画作“尤为珍贵,这幅迎娶图描绘了新郎随媒人到新娘家,新娘蒙着被子被新郎背回家的场景。文献上极少有黎族嫁娶时背新娘习俗的介绍,这幅图有助于黎族婚俗研究。

学术科研

学术研究

海南省博物馆在应用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或原创性研究成果,申请获得多项发明专利;开展田野考古和课题研究,取得一系列学术成果。参与完成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华光礁I号”木船及出水文物保护工程,其被列为“十二五”国家出水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此外还完成了《华光礁出水青白瓷表面凝结物的去除方法研究》《西沙珊瑚岛一号沉船出水石雕文物的保护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论文,并申报相关发明专利。

海南省博物馆编辑出版了《南溟奇甸展陈系列丛书》《海南省博物馆图录》《环海南岛明清时期海防设施考古调查报告》《“华光礁Ⅰ号”出水陶瓷器的保护与修复》《海南出水铁质文物的保护与修复》《海南省博物馆论文集》《琼中水会所明代城址考古与研究》等多部学术研究专著。

在学术研究交流方面,海南省博物馆举办了“国际博物馆安全应急高级研讨班”“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研讨会”“中国南海出水古陶瓷与南方色釉陶瓷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会议

考古与文物保护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海南省唯一具有考古领队团体资质的单位,设立了“南海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截至2018年12月,发现确认124处水下文化遗址,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成立“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完成对“华光礁Ⅰ号”出水文物中的陶瓷器、船板、铁器以及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华光礁I号”出水木船的保护处理是国内第一例,其为中国海洋出水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借鉴及经验。

海南省博物馆完成了海南省内海南东环铁路、西环铁路、环岛天然气管网、红岭水库灌溉工程等所有大型基建考古项目,开展了包括“昌化江流域史前文化调查”“海南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考古调查”“海南古代窑址调查”等多项考古研究课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的“海南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荣获“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发掘了“琼中水会所城址”,为研究明代海南岛城址特征和黎汉文化融合提供了重要考古证据;发掘了“定安明清县衙”,再现了海南省明清时期官署建筑的原貌。2022年,海南省博物馆开展了海南自由贸易港10个园区考古调查项目工作,完成31件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接收各类捐赠藏品及作品90件/套等。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海南省博物馆围绕馆藏资源、特色临展、重大节日等主题内容,打造“展览+活动”“节日+活动”“巡展+活动”“宣讲”等多种模式,开展了各种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社会教育活动,传播历史和科学知识。

博物馆开展了“走进博物馆,快乐过暑假”、“考古小能手”、“遇见·青花”、“攀丹书院”、“南溟学堂”研学活动等系列特色社会教育品牌活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劳动手工相结合,传统艺术和中外文史相结合,主动参观和亲身体验相结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博物馆。通过巡展将馆藏精品、文物热点送到各市县、社区、学校等地,历时两年完成海南环岛巡展。

2014年博物馆的“我是小小航海家”亲子活动入选首届“中国国家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列”,2015年博物馆被授予“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荣誉称号,《带你走进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一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2022年博物馆共举办13项43场线上+线下社教活动。博物馆的讲解工作不断优化,根据观众分类编写中文版、英文版、少儿版、团队版等多个讲解词版本,因人施讲。

文创设计

海南省博物馆打造了“南溟子”为自主IP品牌和形象代言人;开设了”海博堂“,作为一体化、多维度的博物馆文创体验中心,内含图书阅览休闲区、文创纪念品空间、高端礼品空间、南溟子专区、咖啡沙龙互动等五大区域。发布“南溟奇甸之南溟泛舸”、热岛、三羊开泰等多个系列的文创新品。仿照文物制作成可以吃的文创小甜点及挂绳、书签、晴雨伞、T恤等日常用品。还开设了《南溟子的敦煌之旅》系列文创艺术课。2023年开始,海南省博物馆文创商店正式重新开启明信片邮寄服务。利用馆藏文物、海南省景象、海南历史人文、海南非遗文化等题材,通过不同材质、画面风格、主题内容的明信片展示海南独特风貌。

所获荣誉

2009年10月,海南省博物馆的“海南历史陈列”在第八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中,获得了最佳形式设计奖。

2013年5月,海南省博物馆的《大海的方向—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荣获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8年5月,海南省博物馆“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20年4月,海南省博物馆荣获“海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海南省博物馆荣获“第六届海南省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11月,海南省博物馆获提名“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

2022年9月,海南省博物馆入选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22年9月,海南省博物馆“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获得“新时代博物馆百大陈列展览精品”奖项。

2023年3月,海南省博物馆获全国“博物馆里过大年”视频大联播活动十佳视频单位。

2023年4月,海南省博物馆入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