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陵 :唐哀帝陵墓

更新时间:2024-09-21 12:44

温陵是李柷的陵寝,五代十国后,李嗣源追谥李柷为昭宣光烈孝皇帝,号其陵为温陵。温陵在今菏泽市境内,离定陶区不远。

温陵初葬时规模较小,陵冢系堆土而成。李存勖同光三年(925年)加大了陵冢封土;并于天成四年(929年),在曹州为其立庙。由于温陵所在地地势低下,明代黄河泛滥时即被水淹。

此外,陈长安先生曾实地调查过温陵,“该陵位于菏泽辛集,这里是一片平地。访问当地群众,得知这里是明代的何尚书坟,原有大冢,径约20余米,高约6米,四周有围墙,墓前有石牌坊、石人、石马、石狮、石羊等石刻,还有很多石碑和大柏树。在这个墓冢周围,约有上百个大小坟堆,每年何村姓何的都来上坟;“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砸毁了墓前石刻,平掉了所有墓冢,把石碑运到辛集北门外修大桥用了。”从这些情况来看,这里似是“何陵”而不是泉州市”。所以,温陵在菏泽市之说有待考古发掘证实。

历史考证

资治通鉴》认为:朱温曾“迁济阴王于曹州,之以棘,使甲士守之。”“癸亥,鸩杀济阴王于曹州,追谥曰唐哀皇帝。”清代时由刘藻修编的 《曹州府志》,也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哀帝墓葬于定陶区却难精细定位。定陶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遭河患兵较严重,仅清初镇压李化鲸造反一事,就造成民残地荒十有八九。

贞观二年(628年),定陶被并入济阴县北宋初定陶仍然是济阴县的属镇(乡)。其间济阴县一直为曹州所管辖。李柷葬于定陶,后唐时被谥为“温陵”,这是唯一的一处埋葬在唐朝李氏皇陵园以外的唐帝王陵寝。二十年后,另一位建立了后唐庄宗李存想迁温陵于长安却没能将其迁走,他的继任者明宗以帝王的规格在原址重修了哀帝的坟,并在曹州建庙祭祀,这就是唐哀帝陵能够长留定陶地下的原因。

可以猜测,温陵的墓室并不会奢华,但二次重修的园邑应该是非常宏大气派的。这样规格的两周王陵建筑,现存最为古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编修的《定陶县志》,书中竟未见有只言片语的记载,时任南京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的乔迁作序写道:“陶旧未有刻志,每遇上索,则搜罗残编补缀以应。”就是说,在明嘉靖四十四年前,定陶区根本就没有官方系统整理刻印的地方史料,只有一些“残编”而已,这样就造成了唐温陵渐渐不为人知的结局。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作者曾做过后唐的大臣,既然作者确定后唐皇帝曾大兴土木在此建造陵园,修建庙宇,那么,哀帝墓葬在定陶应该是确凿可靠的。后唐的统治者是沙陀人,由唐朝皇帝赐赏而得姓。他们统治中原后,还以儒家礼仪设九庙(天子),把李世民等皇帝统统敬为他们的祖先,可见他们对天命传授的重视。他们派人看护先辈帝王陵墓是必不可少的,而看护两周王陵的必定是李姓或是赐为李姓的大臣。

唐陵补遗

温陵是唐朝末代皇帝李柷陵墓。和陵的建设已经草草进行,温陵便更应该是简陋无比。不过在五代十国后唐时期,温陵曾进行过修整,这是历史所记。温陵建设在菏泽市,但仅仅是菏泽之地名,谁也并无见过真正温陵之所在。文献记载温陵在“济阴县定陶乡”,然而据考古前辈探查,并未发现任何温陵踪迹。温陵之谜待解,这恐怕是需要不少时日的。

唐哀帝

李柷(公元892~908年)是李晔李的第九子,原名李,后改今名。公元904~907年在位,年号天。即位时,他不过是藩镇手中的一个傀儡皇帝。天祐二年(905年),掌握实际权力的朱温见废帝灭唐时机已到,便先将唐朝朝臣全部杀光,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907年)逼李柷禅位与他,降封李柷为济阴王。朱温登基称帝,改名朱晃,建立“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逊位后的李柷被迁到菏泽市(今山东菏泽),次年(908年)二月二十一日被后梁太祖朱温毒死,以王礼葬之。

参考资料

唐哀帝李柷温陵.陕西省图书馆.2024-03-01

唐哀帝李柷.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3-0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