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水河 :位于陕西省中部偏西北的河流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7

漆水河,又名漆水,古称姬水、杜水、武亭水、中亭水,渭河支流,在陕西省中部偏西北。

漆水河源出麟游县庙湾附近,东流折南流,经麟游县,永寿县乾县扶风县,至武功县白石滩入渭河,全河长151公里,平均比降4.7‰,集水面积382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

漆水河中游河段建有羊毛湾水库,下游段为关中盆地,地势平坦,农田水利开发较早。

干流概况

干流走向

在麟游县境,漆水河,古称漆沮水。古时水侧有较大湖泊,曰西水浒。湖中养有、鲜、白条、黄鳍、、鲤等鱼。漆水以澄水和御家河会流点为界,上游称杜水,下游为漆水,亦有通称为漆水。

杜水,源出招贤镇的宁里村至堡子山纳麦衣沟水。经招贤镇折向东南,全流汇入的溪流有南沟河、板桥河、消水沟河,至良舍乡(以上段名招贤河)向东流,纳庙底河、寒北河、曹渠河、西方河、后亭子河,诸涧流水,至九成宫镇附近,北马坊河、清水河汇入。经九成宫镇南,流向东南,又纳三善沟水、至祈家河北,受五龙泉水后与澄水汇入,始称漆水,后纳孙家河、马家河、董家河、史家河、武申河等水出境。境内长71公里,流域面积975平方公里,平均河床比降8.2%,径流深70mm。

永寿县境内,漆水河干流称好河,自店头种金坪入境,流经店头、仪井至坡龙头(村)出境入乾县,流程30.7公里。

在乾县境内,漆水河干流又名武亭河,位于县境西陲,东距县城20公里,流经关头乡西南边境杨西河坡,南趋永寿入好畴河后转向南流。由米家河再入乾县境,经羊毛湾、龙岩寺,于龙塘口出峪。径流直泻,至临平镇王家庄出境,入武功界。县境内长度18.25公里,漆水河沟面比较开阔,一般宽约3000米。河壁高度,龙塘口以北140~160米,以南40~60米。

在武功县境内,漆水河古称杜水、武亭水、中亭水。由游凤乡入境,东南行,经游凤、苏坊乡至武功镇,又南流(至大庄乡之桥旗寨)注入渭河。境内流长24公里,流域面积157.2平方公里。

漆水河全长,有三种说法:一说250公里,一说长201.3公里,另说151公里。平均比降4.7‰,集水面积3824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约2亿立方米。桃树坡以上90公里为上游,桃树坡至北郑村为中游,长20公里,北郑村以下40余公里为下游。

河道特征

漆水河上游流经降水较多、植被较好的麟游山区,河源至麟游县城段,谷底宽15米左右,支流很多,水量比较丰富,含沙量少,河水清澈。麟游县城至永寿宋家坡段,河谷深切入灰岩之中,谷深150~200米,两岩陡峻,纵坡8.3‰,谷底较宽处50~60米,最窄处仅10米左右。干流自宋家坡出石峡后,流入长约7公里、宽约500~1000米的川道,河床宽10~30米,比降5‰。羊毛湾水库以下又进入灰岩壁立的峡谷,龙岩寺以上1公里内更为陡峻,谷宽不到100米,基岩出露厚度70米以上。龙岩寺以下至河口为带状川地,宽1~3公里,河床宽10~30米,比降4‰。河流下段,河流进入关中地区,地势平坦,农田水利开发较早。

主要支流

湋水,古称湋水、沮水,俗称后河。发源于凤翔区(城南有秦都雍城遗址)北老爷岭(上源枣子河),经岐山县(始名雍水),自扶风县武功县境,东流武功镇南汇入漆水河,全长100公里,境内流长10公里。年平均流量0.57秒立方米,最大洪流量413秒立方米(1954年)。年径流量1785.2万立方米,天旱断流。流域面积和年径流量均占漆水河的60%左右,农业、水利开发较早。

漠峪河,发源于永寿县麻亭岭,自乾县城西夹谷中南流入武功县境,经苏坊乡至武功镇城东北处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6公里。年均流量0.03秒立方米,年径流量86.4万立方米。此河在一年内多数时间无水。

清水河,据旧志载:在武功县境内有渭北、渭南两条傍渭河西行的河流,均称清水河,源于境内河滩沙中。渭北清水河由西向东流至立节、布王村南汇入漆水河,清嘉庆年间已干涸,今无迹;渭南清水河于周至县下三屯以西东流,经武功三厂镇(乡)退入沙河。1949年随同三厂区划归周至县。

武申河,源于麟游县常丰武申村,流经甘井乡全永寿县境,入漆水河,流程16.4公里。

苜河,发源于岐山县祝家庄乡,北流至交界入麟游县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4.5公里,年产径流量145.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05立方米/秒,流域内全是山地。

水文特征

在麟游县境,漆水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90.5立方米/秒。最小流量0.1立方米/秒。它是县境内一条最大河流,内有一级支流五条,二级支流十三条,这些支流南源于岐山、凤山,北源于页岭。控制着全县总面积的55%,流域内有六个乡的全部面积和四个乡的部分面积,51个村民委员会,211个村民小组。7820多户,4300多人口。

永寿县境内,漆水河年平均流量1.78立方米/秒,最大洪水825立方米/秒。年最大径流为4.25立方米/秒(1975),最小径流为0.93立方米/秒(1972),最大流量271立方米/秒(1978.7.27),最小径流量为0.36立方米/秒(1978.5.27)。最大洪流日流量9,720立方米(1976.9.6)。年均含沙量13.9kg/m,输沙量为78.1万吨;年最大输沙量为21万吨(1978),最小输沙量为3.26万吨(1972)。7—9月的高沙期,输沙量占全年89%。

乾县境内,漆水河常流量1.8m/秒,最大洪水流量820m/秒,在本县流域面积78.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漆水流至龙塘口,从峡谷喷出。其地有泉,水温可浴。羊毛湾水库建在漆水河入境口,“宝鸡峡渡槽”坐落于龙塘口,横亘漆水两岸,连接宝鸡峡干渠工程,使渠水盘山而过。

武功县境内,漆水河年平均流量4.32秒立方米,最大流量265秒立方米,最小流量0.03秒立方米,年径流量13623.6万立方米。水量季节性变化大,天旱上游截流灌溉,常呈干谷,雨涝成灾。

开发利用

灌溉工程

历代引水工程

清时,于好畴河谷好畤街、吴家堡、樊家堡、解家堡、赵家堡各流段凿渠引水灌田688亩。计有:雍正三年(1725),凿赵家渠,灌田160亩。乾隆九年(1744),凿李家渠,灌田8亩。十年(1745),凿樊家渠,灌田50亩。十一年(1746),凿西渠,灌田90亩。王家渠,灌田20亩。解家渠,灌田50亩。十二年(1747),凿解樊渠,灌田300亩。十三年(1748),凿杜渠,灌田40亩。清末,河床加深,引水困难,俱废。民国时期,无水利设施。1958年,在好畴河修筑砌石滚水坝,引水至好畤村、樊家堡、解家堡,灌地4000亩。升原渠,唐中叶,武功县南有升原渠,在漆水以西至眉县段与成国渠合,漆水以东与成国渠在六门堰分流,成国渠流经东北,升原渠则向东南流入兴平市

渭惠渠,民国24年(1935)3月动工,民国26年(1937)12月15日通水,历时18个月,投资219万元。从眉县渭河北岸孙家堡西南起,向东经扶风县、武功、兴平于咸阳市西郊退入渭水。在武功有第一、二、三渠,其中第三渠境内里程最短。第一渠,自扶风揉谷入杨陵区至金铁寨分水闸,境内渠长25公里。漆水河西渠段于民国24年(1935)8月25日动工,11月下旬完成,全长11公里,过水流量30立方米/秒;漆水河东段于民国25年(1936)11月开工,次年2月基本完成,全长12.833公里,过水流量25立方米/秒。县境内有斗渠12条,解放后增加9条,设计灌溉面积11.83万亩,1949年实灌仅6万亩。建国后对渠道重新整修,命名原第一、三渠为渭惠南干渠,1975年改称人民引渭下南干渠,所辖斗渠均经改建。

幸福渠(中苏渠)1956年,苏坊村在村西漆水河筑坝引水,坝长30米,修渠3.5公里,流量0.4立方米/秒,灌苏坊、周村、集贤村地1700亩。沿途建水磨4处,水力弹花一处。1962年延长渠道,增大了灌溉面积。1981年秋,漆水河发洪水坝毁,冬季修复。苏坊村在公社化时期命名为“中苏”大队,故名“中苏渠”,后改为“幸福渠”沿用至今。

岸底村渠,1957年5~8月,岸底、高庙、黄家河等村修建。渠口在乾县徐家崖村(半属武功,半属乾县)漆水河左岸,到游凤岗子退入漆水。长5公里,渠道为4公里暗渠,无坝引水,流量0.3立方米/秒。原设计灌三合、渠子、桥子口等村2500亩田地,渠成后实灌300亩。1972年宝鸡峡干渠通水后废。

许家引漆渠,修建于1957年3~6月,渠长5公里,流量0.4立方米/秒,灌田800亩。

乾武漆惠渠,1958年2月25日动工,1960年9月21日竣工,历时三年,乾县、武功两县联建。在永寿县好畴大队漆水河谷筑坝引水,计划可灌两县六个公社39个大队田12.8817万亩,其中武功、苏坊公社可灌2300亩。渠成后,武功实灌400亩。1975年羊毛湾水库建成后,改名羊毛湾水库一支渠。宝鸡峡总于渠通水后,渠废。

羊毛湾渠道工程

羊毛湾灌区位于漆水河以东泔河以西,北依梁山坡脚与乾陵水库灌区相接,南至肖河滩与宝鸡峡灌区毗邻。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横贯乾县中腹地区。羊毛湾总干渠是在1958年所建漆惠渠的基础上改建、扩建而成的,1970年6月开通。到1973年5月全部大小灌溉渠道及配套工程基本竣工。该渠从羊毛湾水库引水,回绕沟壁,环山南下,至刘家山隧洞出而东折,经临平、新阳、漠西、长留、阳洪入灵源后,逐渐变小,退入泔河,全长52.8公里。三条干渠及南沟抽水站共布设支渠20条,总长106.29公里,已衬砌49公里,有建筑物789座。全灌区有斗渠364条,总长288.7公里,已衬砌73.5公里;分渠754条,形成田间灌溉网。1987年方田建设,1998年商品粮基地建设及1999年世界银行贷款灌区更改项目又投资107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80元。共浇筑砭185.7方,移动土石3012方,投工4.51万食;衬砌干支3条,长9公里,计分渠15条,长46公里。

宝鸡峡漆水河渡槽,位于县西南部漆水河中游龙塘沟龙岩寺南,是宝鸡峡引渭工程中较大的建筑物。漆水河渡槽由陕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负责设计,宝鸡峡引渭工程指挥部负责施工。1969年9月开工,1971年5月竣工。渡槽横跨漆水河两岸,全长208.45米,最大高度30米。其上部建筑为现浇肋拱、预制装配排架和肋板矩形槽的结构型式。槽箱由钢丝网水泥侧壁、钢筋混凝土槽形底板和框组成,高3.15米,宽5.5米,设有沉陷伸缩缝11道。排架间距5.5米或5.75米。槽箱右边留有人行道,下部跨钢筋混凝土弧形肋拱两道,跨度63米,矢高15.75米,肋拱各宽1米,肋间距5.1米,拱顶厚1.6米,拱脚厚2.5米,轴线为悬练线。肋拱上边及两边竖槽柱37对,柱距5.1米。渡槽设计流量44立方米/秒,校核流量55立方米/秒,控制渡槽以下灌溉面积120万亩。

蓄水工程

羊毛湾水库,位于乾县西部,石牛乡西北,漆水河中游的羊毛湾处。距县城35公里,因所在河道而得名。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等综合利用的大(Ⅱ)型水库,也是咸阳市所辖地区迄今最大的蓄水工程,列全省3座大型水库及全国43座有名水库之一。1958年10月动工,于1970年4月大坝建成,1973年5月主体工程全部竣工。该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100平方公里。在正常蓄水位635.9米高程时,回水长约7.3公里,淹没面积近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661亩。总库容1.2亿立方米,有效库容5220万立方米。设施灌溉面积32.5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为23.9万亩,但在实际使用中,如果连年干旱,严重缺水,实灌面积就明显缩小。1980年前,年平均实供渠首毛水量只有2910万立方米,年平均实灌面积不足10万亩。1980年以后,灌溉面积逐步扩大。该水库自1969年10月下闸蓄水,到1982年投入运用13年,发生的灾害较多,多属基础灰岩漏水所致。1986年2月,被水利部列为除险加固工程,总投资647万余元。1987~1989年大坝陷坑隐患处理,溢洪道加固扩建,泄水底洞及输水洞加固改善。1989年11月,除险加固工程全部竣工,病患基本消除,水库达到正常使用。1990年11月,水利部组织竣工验收。

河道治理

为防止漆、渭河洪水相遇时漆水河自引洪口外溢,1964年陕西省渭河桥头滩治理样板规划中提出,在圪与桥头漆、渭间筑堤2.76公里,未实施。1976年,武功公社在农田基建中,将武功镇漆水河公路桥以南3.22公里河段,改道在东塬边崖下,比原河段短0.7公里,腾出滩地30余亩,沿新改河段建抽水站5座,灌东塬尚坡、郑坡、桥头、北庙等村2000余亩耕地。同年,在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县上提出河道渠槽化、堤路相结合的设想方案。县水电局、陕西省水利学校对漆水河进行勘测,制订出规划设计方案,后经专家技术人员论证,认为工程投资大,效益低,未进行。

文献记载

麟游县城西镇头天台寺有九成宫遗址故址,为隋唐时皇帝避暑胜地,旁有《醴泉铭》碑,系唐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被誉为“双绝”,为楷书典范之一。

清雍正十一年(1733)《武功县志》记载,漆水河两岸东、西渡口主要有四处:县东门外(今武功镇)、下川口、焦阳、“又南距川口十里”处。水“要冲”渡口4处:卜村塬南、漆湋交汇处毛家嘴、杨村北崖下、磨李沟西崖下。清末漆水三渡:县东门外(今武功镇)、毛家嘴、川口。水二渡:镜照寺、北杨村。民国期间,漆、湋水舟渡如故。新中国成立后,漆、湋河两岸群众为解决生产和人行困难,以村或儿村联合搭起木桥石板桥、过水桥、独木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