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寰志略 :清朝的徐继畬所著书籍

更新时间:2023-11-24 11:51

《瀛寰志略》是清代徐继畬所著地理书籍,初稿完成于1844年,初刻本问世是在1848年,全书共十卷,15万字左右,配图42幅。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原地区国力衰败受西方列强冲击。徐继畲目睹英国人坚船利炮后,意识到不能抱守“天朝上国”心态,了解夷情变得紧迫。1842年,徐继畲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在战争刺激和皇帝鼓励下,通过多方搜集材料,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和外交官,不断考证、搜集相关资料,之后完成《瀛寰志略》的创作。《瀛寰志略》以“地球平圆全图”介绍东西半球概况,再展示“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指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是亚细亚最大一国但仅是世界版图中一国,打破“天朝上国”思想束缚,纠正国人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错误认知。

《瀛寰志略》意义更为深远的,是其对西方政治制度优点的正视和学习,为后来的维新思想家作了政治改革的思想启蒙。

创作背景

徐继畬(1795—1873年),字健男,号松龛,山西五台县人氏,出身官宦家庭,经科举入仕。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徐继畲受命督兵漳州市,发誓“以此土为安危,以此城为存亡”。中原地区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国力衰败,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冲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急需了解世界,改变固有的观念。目睹了英国人的坚船利炮,徐继畲意识到中国不能再抱守“天朝上国”心态,启发了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了解夷情成为当务之急。1842年,徐继畬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在战争刺激与皇帝鼓励下,他多方搜集材料,广泛接触外国传教士和外交官,不断考证、搜集相关资料。

从1843年开始,徐继畲“每晤泰西人,辄按册子考证之。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乃依图立说,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补,稿凡数十易”,历经五个寒暑,于1848年完成了《瀛寰志略》的创作,于1849年正式刊行。全书共十卷,15万字左右,配图42幅。《瀛环志略》手稿早期名为《考略》,后增补修订,更名为《志略》出版。

内容情节

《瀛寰志略》书中首先以地球为引子,介绍了东西半球的概况。之后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疆域、种族、人口、沿革、建置、物产、生活、风俗、宗教、盛衰等。

在介绍到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欧洲文明时,摒弃了以往士大夫对中原地区以外地区的偏见,尽可能做到了客观真实。例如对于西方文明源头的基督教,书中写道“摩西十诫,虽浅近而尚无怪说。耶稣著神异之迹,而其劝人为善,亦不外摩西大旨。周孔之外无由宣之重译,彼土聪明特达之人,起而训俗劝善,其用意亦无恶于天下”。

徐继畬还对西方民主制度进行了介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比如对于英国的议会制度,书中有如下介绍:首都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择有才识学术者处之。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复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其民间有利病欲兴除者,先陈说于乡绅房;乡绅酌核,上之爵房;爵房酌议,可行则上之相,而闻于王;否则报罢。民间有控诉者,亦赴乡绅房具状,乡绅斟酌拟批,上之爵房核定。乡绅有罪,令众乡绅议治之,不与庶民同囚禁。大约刑赏征伐条例诸事,有爵者主议;增减课税,筹办帑饷,则全由乡绅主议。此制欧罗巴诸国皆从同,不独英吉利也。

具体各卷内容:

作品鉴赏

内容丰富全面

《瀛寰志略》全书共十卷,15万字左右,配图42幅。涵盖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等多方面内容。

客观准确

对各国的确切位置和版图的大小作了计算,客观地呈现世界各国的情况,比如从世界地理角度明确中原地区在世界的位置等。

对西方技术与制度的思考

徐继畬曾亲身见证英国人先进的武器装备,感慨火器本创自中国,却被西人发挥得更为精妙,称赞英国“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运用水火,尤为奇妙”;美国货船黑船无所不到,陆地有铁路,马车与火轮车并用。火轮车行甚速,每日可三四百里”。还深入分析了推动西方诸国强大的基础在于工商业的发达。并且对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给予了重点介绍和肯定,如对英美列强的议会组成、职权范围作了详细考察,指出议会制是西方各国的共同体制和富强之本,对美国政治制度推崇,称赞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等。

具有时代先进性

《瀛寰志略》透过西方先进的器物进而研究资本主义强国的政治经济学制度,已经远远地超出了一般地理学著作的范畴,在当时大多数中国人对世界认知有限且拒学“蛮夷”的时代,徐继畬的研究和著作具有领先于时代之处。

反映社会思潮嬗变

《瀛寰志略》与徐继畬个人沉浮密切相关,从其撰写到不同时期的遭遇及命运变化,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徐继畬不同时期对西方的态度及《瀛寰志略》的不同命运,侧面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西方以及中外关系等方面观念的变化。

文化意义

上联“山海传经稽古”,说《山海经》保存许多远古神话传说,对于考查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古籍《山海经》为衬托。下联“瀛寰述异开今”,与上联对仗工稳,评价允当,从沟通中西文化交流启蒙作用角度对《瀛寰志略》进行了肯定。

作品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刊行后的“谤议”及其文化影响

1849年《瀛寰志略》正式刊行之后,“立即引发了非议”,士大夫们纷纷起来攻击它,指责作者徐继畬“抬高外国的气焰,损害中国的威严”,“轻易相信外国书籍,动不动就大肆宣扬”,“一味地为西方造势,轻重失当,尤其有损国家体面。何况作为镇守边疆的重要大臣,著书宣扬,给外国人看,怎么能不谨慎到这种地步呢”,在遭到各种各样的打击之后,《瀛寰志略》被停止刊印。

纠正中国对世界格局认知

《瀛寰志略》以图为纲叙述,从世界地理的角度明确指出中原地区在亚细亚之东南,仅是世界版图中的一国,打破了传统朝贡体制下“天朝上国”的思想束缚,纠正了国人对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错误认知,显示了观念上的巨大进步。

让中国人重新认识世界

长期以来“中国中心说”是华夏子民脑海里的固守观念,《瀛寰志略》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的顺序依次介绍了80多个国家的地理分布、历史沿革、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习俗和社会风貌,让国人对域外世界有了更多了解。

为政治家提供对世界大势的认识

在第二次饱尝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之苦后,徐继畬对世界大势的认识终于拨动了改革派政治家的心弦。1867年,改革派领袖恭亲王奕重新启用徐继畬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筑遗存行走、京师同文馆事务大臣,并且定《瀛寰志略》为教科书

政治改革的思想启蒙

《瀛寰志略》对西方政治制度优点的正视和学习,为后来的维新思想家作了政治改革的思想启蒙。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说,见《瀛寰志略》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也称:“在沪始见《瀛寰志略》,始知五大洲各国……当时中原地区士大夫之稍有地理知识,实自此始。”日本早在1859年就已开始大量翻印《瀛寰志略》,称此书“通知世界之南针,大有助于维新”。

推动西学在中国传播

19世纪后期,西学在中国广泛传播,此后各种救国思潮兴起,《瀛寰志略》实为先声。

编入中国高中课本

1993年新编高中课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一章“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者马执斌增写了“新思潮的萌发”一目,首次将徐继畬编撰的《瀛寰志略》写入高中历史课本。

连接中国与世界的知识桥梁

《瀛寰志略》用生动语言描述地理,对近代中国人了解世界起了很好的普及作用,不少近代知识分子通过该书“看世界”,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书中文字内容被制成石碑,镶嵌在美国华盛顿纪念碑内壁上,美国总统威廉·克林顿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到徐继畬也因这块石碑。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张中行撰写的对联下联“瀛寰述异开今”,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引进了西方异质文化,为中国人打开了新知的大门,如实评价了其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启蒙作用。

对日本的影响

日本学者将《瀛環志略》誉为“通知世界之南针”,从1859年开始翻刻此书,争相阅读,不断地重印。徐继畬在书中对华盛顿和民主制度的高度评价影响了日本思想家横井时存,横井时存又影响了弟子由利公正。由利公正是1868年著名的《五条誓文》的起草者。《五条誓文》是日本实行明治维新的基本纲领,规划了日本的近代化道路,为日本成为近代化国家创造了条件。《瀛寰志略》不仅打开了日本人的眼界,也影响了日本的明治维新。

对美国影响

1862年,美国传教士伯驾将徐继畲所写关于乔治·华盛顿的碑文译成英文发表,在美国引起反响,传播了徐继畲对华盛顿及美国相关制度的观点,让美国得知在遥远的大清国有官员因歌颂他们国父华盛顿而被免职的事情。

1867年,因感于《瀛寰志略》对美国的叙述,美国总统安德鲁决定赠给徐继畬一幅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画像,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在北京主持了赠送仪式。

对个人影响

对徐继畬的影响

1848年《瀛寰志略》出版后,徐继畬就遭到了时人的非议。帝师史策先抨击其“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原地区之威灵”,甚至想写奏章弹劾他。曾国藩也批评该书“颇张大英夷”。这种负面评价影响了徐继畬的仕途。在1850年的“神光寺事件”中,已因《瀛寰志略》声名狼藉的徐继畬被一众官员联名弹劾,罪名是袒护“夷人”与“汉奸”,引发爱新觉罗·旻宁震怒,将其降职。爱新觉罗·奕詝上台后又追查历史问题,将其彻底罢职。

对梁启超的影响

1890年,梁启超在进京会试归途取道上海市时购得此书。《瀛寰志略》全面介绍了世界地理情况,其新鲜的知识给梁启超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让他开阔了视野。也正因如此,梁启超抛弃旧学,转而开始研究西方的政治和文化,并最终走上了改革维新的道路。《瀛寰志略》在梁启超的人生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它如同一个契机,推动着梁启超思想的转变和发展,是了解梁启超思想历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作品争议

1848年,徐继畬所著的《瀛寰志略》首次出版,帝师史策先抨击其“助长外国的气焰,损害中原地区的威严”并打算弹劾作者,曾国藩也批评其“过度抬高英国”。1849年刊行时虽将大清帝国地图放在卷首(本想放于“亚细亚”之后,因好友担心士大夫抵触情绪而改),但仍遭士大夫攻击,被指责“助长外国气焰”等,随后该书被停止刊印,此后十多年《瀛寰志略》没能再版。

作品版本

作品评价

其他评价

《瀛寰志略》改革了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志体系。(《纽约时报》评)

《瀛環志略》集中体现了1840年鸦片烟战争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强国富民的强烈愿望,其精髓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初的“中国梦”的真实写照。而今,再次出版本署藏版《瀛環志略》,就是要激励中华儿女珍惜和把握好当前稳定和谐、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豆瓣读书评)

读后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