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梁 :王乃梁

更新时间:2024-09-20 21:56

王乃梁,地貌学家、地理教育家。早年在法国学习期间,他选择了把沉积学与地貌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向,回国后,积极倡导沉积相与地貌结合的研究,以相关沉积方法研究地貌形成过程,是我国从新构造运动角度研究地貌发育的倡导者之一。他发表的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和构造地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等重要论文,对我国地貌格局的形成、区域构造地貌的主要特征作了专门的总结与论述,在若干地貌学与分支学科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地貌专业的创建者,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地貌学人才。

人物简介

王乃梁,教授。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曾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51年获巴黎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讲师,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地理系主任、地貌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地貌学会工作委员会委员。专于地貌学与第四纪研究。结合沉积学研究地貌发育,倡导从地区地貌特征研究新构造运动,预测地震活动。撰有论文《法国罗瓦河下游上新世--更新世松散沉积的岩性与古地理》(法文),参与编著《中国自然地理学》丛书中的"中国的地貌研究”部分(英文)。

人物生平

王乃梁,1916年10月7日生于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的一个职员家庭,祖籍闽侯县。从小随父亲工作的变动而迁居,多次停学在家或念私塾。1928年考入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初中未读完,又随父亲于1931年迁至天津市,就读于天津市南开中学,直至高中毕业。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地学系学习,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迁至长沙市昆明市,1939年7月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

大学毕业后,1939年8月至1940年7月在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办事处经济研究室任办事员。1940年8月至1945年7月,在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任助教,为专修科讲授“自然地理”、“外国地理”、“地理教材教法研究”等课程。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员、1946年8月至1948年5月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员,讲授“普通自然地理”及三、四年级学生的选修课“太平洋地志”等。

1948年6月至1951年12月,获中法交换生的奖学金,赴巴黎大学理学院自然地理与动力地质教研室学习,本拟求教于Bourcart教授,但这位教授听到王乃梁的经历和志向(研究地貌学)后,立即推荐ACailleux作他的副导师,实际指导他的论文。他的论文经过答辩,获得了高等研究文凭。1950年底,中国留法学生会的负责人改选,王乃梁被选为新的学生会主席。

1951年底,王乃梁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偕同夫人回到了祖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2年1月至7月,在清华大学地学系任讲师,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调至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任副教授,1962年任教授,195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4年任地貌教研室主任,1962-1966年任地质地理系副系主任,1978-1982年任地理系副系主任,1982年至1983年任地理系系主任。1987年1月退休,后又返聘,任博士生导师。

1952年初于清华大学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80年7月于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乃梁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活动。1954年参与陕西甘肃黄土高原的地形调查,1956年春在大同市进行地貌第四纪调查,同年夏秋参加青铜峡水库的地貌第四纪地质调查,又参加了辽东半岛海岸地貌与滨海砂矿的地貌第四纪调查,1957年在广西平果、富川瑶族自治县八步区、钟山地区为探寻沉积砂矿富集规律进行地貌第四纪的调查,又在银川贺兰山进行地貌第四纪研究,1958年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作地貌调查,1959年在川西为南水北调进行综合考察,1963年在黄壁庄水库、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达湖、1965年在四川安宁河谷和雅江水电站进行新构造活动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集中精力对山西省构造地貌和新生代沉积进行调查研究,同时在新疆、甘肃省指导石油开发的沉积相工作。

王乃梁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得许多奖励。1981年获北京市地震地质会战研究工作二等奖;1982年“陆地卫星象片太原市幅农业自然条件目视解释系列图”项目获农牧渔业部技术改进科研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山西省农业区划先进工作者称号;1985年获山西农业遥感信息在农业区划与农业管理中应用研究系列成果中做出贡献的表彰。1988年构造地貌研究项目获北京大学第二届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这一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1年,因担任高等学校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期间为教材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1993年“陕甘宁构造地貌机助制图综合研究”课题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3年获在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中作出重要贡献荣誉证书。

王乃梁有许多学术兼职。1986年被聘为国际地理学会地貌委员会中国组委员。历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地貌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第四纪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理学报》编委、副主编,《沉积学报》编委,《地理科学》(英文版)编委,《海洋学报》编委,《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地貌学主编,《中国1/100万地貌图》及《中国1/100万地貌图编制理论与方法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委员、《1/100万太原幅地貌图》顾问、《中国地理图片集》编委会科学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理科地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国家教委博士点重点学科通讯评论员。还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1985)、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1979)。

王乃梁自大学毕业起,在地理学,特别是地貌学的教学、科研园地,耕耘了57个春秋,培养出一批地貌学人才,他深开阔的科学视野和造诣,勤学善思、执着开拓、严谨求实、循循善诱、以身作则、甘为人梯的科学风范和崇高精神,广为他的同行、同事和学生们称道,誉为良师益友。

技术成就

王乃梁在法国学习期间,选择了把沉积学和地貌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方向,认为这将为地貌学开创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野外考察和室内研究写成《法国罗瓦河下游上新世至更新世沉积与古地理》的研究生论文,立即受到法国著名地貌学家J.特里喀尔的重视,并在他主编的《动力地貌学论评》上刊出。

回国以后,王乃梁以相关沉积研究地貌的原理和方法,在华北地区从事科学实践。1955年,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一些沉积学的方法在区域地形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他认为,沉积物的机械组成、磨蚀形态、排列方位潜含着搬运介质搬运方式和堆积过程的信息。因此,他比较详细地阐述了颗粒分析(或机械分析)、砾石与砂的形态量计、砾石的岩性与砂的矿物组成的分析、沉积层的构造等,并以若干实例阐明在区域地形研究中沉积学的方法是如何必要。1956年发表了《南口山前平原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对于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的反映》的研究成果,对该区沉积物时代、第四纪气候变迁和新构造运动进行了讨论。1984年,王乃梁等人发表了《太行山东麓沱河出山处新生代沉积相与地貌结构》一文,指出自晚第三纪末至全新世,该区共形成了4个地貌上有明显表现的山前冲洪积扇,在新构造运动方面,基本上处于上升的太行山地与下降的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

王乃梁根据他在黄土地区工作的认识,就黄土成因问题、黄土来源问题、黄河河道发育问题著文进行讨论,他认为“黄土线”的高低是在黄土时期受当地河谷谷底所处的高度控制的。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达赉湖湖水不断上涨,不仅威胁着湖区附近矿区的安全生产,而且淹没了大片草场。1963 年,王乃梁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蒙宁综合考察队,对湖盆的形成、湖区第四纪沉积相与古地理环境、达赉湖的近期变迁及其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并著有《呼伦贝尔盟达赉湖的形成及其变迁的初步分析》一文,应用沉积相与地貌对比方法对该区第四纪地层进行了划分,并进行了地理环境演化研究。认为达赉湖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是降雨量增加,二是气温增高,促使周围的冻土部分融化,使地下水贮量增加,也促使了湖水的上涨。

1964年北京大学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织的对蓝田地区的综合研究,王乃梁等发表《陕西蓝田地区河中游地貌结构及其发育历史》的论文,对该区地貌的结构、形成过程和发育历史提出了新的看法。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生产建设特别是石油勘探事业的推动,沉积相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了迅速的发展,王乃梁考虑到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合作编著了《现代沉积环境概论》一书,介绍了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的基本概念、沉积相的分类、沉积物的形成以及研究沉积相的基本方法。

王乃梁运用沉积地貌的理论和方法,在国家生产建设的实践中,如内陆与海滨砂矿床富集规律的寻找,河北省地下古河道寻找水资源,新疆、甘肃油田的开发沉积相研究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并到油田讲授沉积学,培养地方科技人才。

王乃梁在华北研究沉积相时,从北部的怀来盆地到南部的渭河平原,行程1000多千米,穿越了七八个地堑盆地。这次野外调查,使他对盆地的形成、排列方式、发育历史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从此,王乃梁又与新构造学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我国从新构造运动角度研究地貌发育的倡导者之一。

1959年4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和三门峡市地质勘探总队联合召开了三门峡第四纪地质会议,王乃梁根据对华北地区怀来盆地、阳原盆地及大同盆地泥河湾期的研究,报告了他的论文《三门系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以大量实际资料论述了泥河湾期华北广泛出现湖泊,形成湖相沉积,是构造差异性运动活跃由河谷盆地转变而来的,认为盆地的下降与分割盆地间的山地的上升主要是沿断层差异运动形成的。

1979年6月,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举行第三届学术会议,王乃梁等报告了《北京西山山前平原永定河古河道迁移、变形及其和全新世构造运动的关系》的论文。该文研究了北京平原晚更新世后期至全新世中早期永定河改道的原因,古河道纵剖面的变化和河型特征与全新世构造上升与下降运动的关系。

在进行区域新构造活动研究的同时,王乃梁也进行着综合研究。1980年11月出版的《中国自然地理》专著地貌分册,王乃梁编写了构造地貌一章。对我国地貌构造格局的形成、区域构造地貌的特征、构造地貌形成机制与时代等作了重要论述。

1981年,王乃梁等发表了《我国新构造运动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构造运动研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从地貌发育和新构造运动关系、活动断层和活动褶皱、新构造运动和深部地壳构造关系、新构造应力场、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关系、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6个方面,概括了我国新构造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并预计今后新构造运动学的发展趋向是:由只限于地表浅部转向结合地壳深部研究;由老到新,新老结合,全新世构造的研究将会得到较快发展;由定性到定量;新构造的水平运动研究将会加强;注意活动断层的动态研究;新构造运动的预测研究;新构造运动应力场的研究8个方面。

1981年8月,中国地理学会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构造地貌学术讨论会,王乃梁在开幕式上作了《构造地貌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与动向》的报告,将构造地貌学的发展归结为4点:(1)由过去偏重于从垂直运动角度研究构造地貌,转为既注意水平运动,又考虑垂直运动的三维空间的构造运动的角度来研究构造地貌;(2)要从构造应力场的角度来研究构造地貌,分析其成因和所处的应力状态;(3)对于静态构造地貌与动态构造地貌之间的关系,静态构造地貌中顺地貌与逆地貌之间的关系,要从地壳构造运动强度及其与外营力作用的消长关系来认识;(4)对构造地貌的研究要注意联系地壳的深部构造。

在王乃梁的指导下,北京大学新构造地貌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1966年邢台地震以后,他又积极倡导为地震长期预报工作服务的新构造研究,并组织人员对邢台地震、通海地震、昭通地震、海城地震、龙陵地震、平武地震、唐山地震等大地震进行现场调查和新构造研究。这些研究不仅为地震预报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资料,而且对新构造地貌的理论和方法也提出许多重要见解,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于1957年选择山西地堑系作为长期的教学、科研基地,近40年来,经过几代教师、研究生、本科生连续工作,在王乃梁指导下,由数名教师共同撰写了一本《山西地堑系新生代沉积与构造地貌》专著,王乃梁写了部分章节,并对一些重要章节亲自审稿。该书于199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王乃梁虽未能亲眼见到这本书的出版,但这是王乃梁倡导沉积相和新构造研究结出的一枚硕果,是在王乃梁长期指导下,北京大学地貌学专业师生辛勤劳动的结晶,是对王乃梁辛勤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纪念。

简历

1916年10月7日 生于辽宁省安东市(今丹东市)。

1928-1931年 在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读初中。

1931-1935年 在天津市南开中学读初中三年级至高中毕业。

1935-1939年 就读于清华大学地学系、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直到毕业。

1939-1940年 任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昆明办事处经济研究室办事员。

1940-1945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助教。

1945-1946年 任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教员。

1946-1948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教员。

1948-1951年 在巴黎大学理学院自然地理与动力地质教研室学习,获高等研究文凭。

1952-1952年 任清华大学地学系讲师。

1952-1995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学系副教授、1962年起任教授;1981 年聘为博士生导师。

1955-1966年 及1980-1984年任北京大学地貌学教研室主任。

1962-1966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副系主任。

1978-1982年 任北京大学资源与环境地理学系副系主任。

1982-1983年 任北京大学地理系系主任。

1987年1月 退休,后又返聘,任博士生导师。

1995年4月24日,病逝于北京市

主要论著

1王乃梁。关于河流阶地。见:中国地理学会1961年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60-61

2 王乃梁。一些沉积方法在区域地形研究中的应用。地理学报,1956,21 (1):53-61

3 王乃梁。对于张伯声先生“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一文的意见。科学通报,1956(7):67-72

4 王乃梁,潘德扬。南口山前平原地貌与第四纪沉积物特征及其对于新构造运动与气候变迁的反映。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6,2(3):377梁399

5 王乃梁。三门系地层的岩性特征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见:三门峡市第四纪地质会议文集。北京市:科学出版社,1959:73-76

6 王乃梁。关于河流阶地。见:中国地理学会1961年地貌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北京:科学出版社,1962:60-61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