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因镇 :山东省济宁市下辖乡镇

更新时间:2023-09-25 17:15

山东省济宁市济宁高新区王因镇,辖区面积72平方公里,59个行政村,7.1万人,是济宁市城市规划的东城区所在地;是大汶口文化前期北辛文化的发祥地;是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招商引资、安置项目的主要承载地。王因镇按照济宁高新区“融合、创新、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建园区、上项目、重民生、抓建设、保稳定”,努力建设“经济强镇、特色园区、生态城镇、和谐王因”,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扎实迈进。

2010年,撤销王因镇,设立王因街道。 

历史沿革

王因镇因镇政府驻王因村而得名。1948年解放初期,该镇为县第八区;1949年称王因区;1956年撤区分属王因、柳沟镇、黄屯三个大乡;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建立“红旗人民公社”;1962年与曲阜分治后称王因公社;1966年5月,改王因公社为区;1968年底又撤区仍称王因公社;1984年5月,行政区划改革时,与娄庄公社合并改为王因区。1986年12月撤区改为王因镇。2003年隶属济宁市高新技术开发区。

由来

王因之名起源于春秋鲁哀公七年(前488年)邾国国君囚于此地一事。《春秋》记载,鲁伐,攻下邾国首都,俘虏了其国君益,于是把益“囚诸负瑕”。《左传》称:“负瑕,鲁邑也。”负瑕即为瑕丘,今兖州区古时为瑕丘。此地春秋时属负瑕邑,村因得名王囚。后因囚字不吉改为王因。

地理环境

王因镇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地处济宁、州、曲阜市邹城市四个都市圈的圆心位置,距济宁市区6公里,兖州市区7公里,曲阜市区15公里,邹城市区18公里。(经纬度东经116°47′北纬35°28′)为园区建设、项目建设、镇村建设,加快企业园区化、农村城市化发展步伐,提供了独特优越的区位优势。 

文化

文物古迹

王因遗址位于王因村南一片高地上,长、宽各约200米,总面积4万平方米。属北辛文化、大汶口遗址。遗址南面有汉代遗物和少数宋代墓葬。1975年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发现。遗址分5个文化层,2~4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地层,五层为北辛文化晚期地层。出土的遗物主要是陶器,还有骨、牙、贝、角、玉器等。王因遗址为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社会性质以及大汶口文化渊源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1985年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园区建设

优越的位置

系济宁市城市东城区,位于济宁、兖州区曲阜市邹城市四个城市的中心位置,距济宁市区6公里,兖州市区7公里,曲阜市区15公里,邹城市区18公里。

一流的园区

整个工业园规划总面积20平方公里,划分为六大园区:高新区中小企业科技园A区、B区、C区、雪花工业园、山推重工科技园、杨村工业园。已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区内基础设施“七通一平”。高新区中小企业科技园A区、B区、C区已建成1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

配套的产业

生物医药、机电加工、汽车零部件、木业板材、金属容器与轻钢网架、纺织纺纱等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区域内工业年产值达到110亿元。

良好环境

山东省文明乡镇,山东省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山东省最适宜人居乡镇,全面建设“经济强镇、特色园区、生态城镇、和谐王因”。

硬件环境: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配套齐全,价格优惠。区内拥有13.5万千伏安的热电厂,日供水量15万吨的水厂,3万千伏安的变电站,日供气量20万立方米的天然气站。以崇文大道、黄王路济微公路、中心路等集绿化亮化、排水管于一体的“五纵五横”,交通路网日益完善。

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30%以上,镇驻地行政商务区、林荫绿地、杨村城市居住区、仁美城市居住区、崇文城市居住区、泗河生态休闲观光带等城镇建设已全面展开。

人文环境:干部群众支持项目建设已形成一种社会风气。

园区建设框架逐步成形。按照济宁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打造工程机械千亿产业和汽车零部件千亿产业“双千亿产业”发展战略,全力建设济宁高新区第八工业园(王因中小企业科技园)、济宁高新区第九工业(工程机械配套产业园)两大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两园、两片、六区”工业园区发展框架。“两园”即济宁高新区第八工业园、第九工业园;“两片”即以苏南路为轴线的工业园北部发展片区,以雪花路、西蒲路为轴线的工业园南部发展片区;“六区”即形成了以机械配套加工产业区、轻钢网架产业区、木业板材产业区、生物医药加工产业区、纺织加工产业区、煤炭产业区六大产业发展区。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已入园企业14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34家,总产值56亿元。 

主导产业

六大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机械配套加工产业。销售收入11亿元,主要项目有:山推重工科技园项目、英特力光通信项目、鸿泰丰年产2000吨工程机械铸造;江苏新科科技有限公司6000台套重型机械变速器和引导轮;香港科技大学科技200台套机械配件;鼎琛工贸年产8000台套挖掘机推土机结构件;斯孚特200台套电力变压器;无界科技2000吨锂电子电池材料;明达工贸3万吨铝型材等。

生物医药产业。销售收入26亿元,主要项目有:雪花集团32万吨淀粉、10万吨谷氨酸、11万吨复合肥;味丹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实业2.5万吨谷氨酸;味丹实业3万吨味精;金洋药业1000吨土霉素;金洋药业6000吨医药中间体;六佳1.5万吨玉米油2万吨药用辅料等。

轻钢网架产业。销售收入3亿元,主要项目有:恒兴金属;辉煌钢构;正大钢构;鑫泰钢构;恒通钢构、四方钢构、四通集团公司钢构等。

木业板材产业。销售收入1.2亿元,主要项目有:年产高密度板6万立方米、多层板4万立方米的圣杨木业;年产高密度板4万立方米、多层板4万立方米的高兴木业。

纺织加工产业。销售收入7亿元,主要项目有:德源纱厂2万吨紧密纺和1500万米棉布;博发棉纺1000吨棉纱;七星地毯10万平方米高档地毯。

煤炭产业。销售收入15亿元,主要有年产115万吨的兖矿能源杨村煤矿;年产90万吨的临沂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田庄煤矿。 

城镇建设

生态城镇建设初见成效。实施农民“进镇入区”居住工程,积极推进以镇驻地集中居住区、仁美居集中住区两大集中居住区建设,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了以泗河环路、济微公路、中心路、崇文大道、星火路和苏南路、王黄路、景云路、雪花路、共建路“五纵五横”交通路网,改造了官路、老水泥路,城镇化道路总里程150公里,集绿化、亮化、排水管于一体,全镇绿化面积达2.5平方公里;投资3000万元完成了13.8公里的泗河复堤工程,实现了防汛和景观建设的双丰收;投资2100万元完成了12.3公里的崇文大道绿化升级工程,镇域内的生态绿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完成了10.2万平方米拆迁和镇驻地改造工程,启动了镇驻地休闲绿地、群众文化广场建设工程。

惠民工程

惠民工程全面推进。

教育事业:投资180万元完成了中心中学学生餐厅建设,投入550万元的中心中学多功能教学楼正在建设,为创建省级规范化学校奠定了基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镇参保率达98%;

医疗卫生:投资12万元,增设了卫生院中医诊室,完善了基础设施,实施了10个标准化村级卫生服务站(室)建设,改善了群众卫生医疗条件;

民政事业:为3370名70岁以上老人发放保障金111.2万元,投入25万元,对敬老院设施进行了改造,被评为省“一级敬老院”;

计划生育:投资21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计划生育服务站,计划生育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投入资金114万元,新建修缮了20个村的村级组织场所,确保了村级工作的正常开展。 

平安建设

平安和谐建设日益巩固。投入12万元建成3个警务区,投入13万元加强了派出所队伍建设,充实警力40名;深入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严厉打击影响企业生产和学校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了社会治安群防群控体系,建立健全了镇——管区——村——户稳定信息网络体系和维稳信息员队伍,定期开展领导大接访活动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活动,对排查出的问题,按照“一岗双责、分级负责”的原则,做到依法处理;每年组织召开两次村级民情恳谈会和组织生活会,广泛征求群众建议和意见。全镇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支持项目建设已成为一种文化。 

社会经济

2008年,该镇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3.3亿元,同比增长37.7%;GDP25.7亿元,同比增长35.3%;规模工业产值37.6亿元,同比增长34.3%;固定资产投资10.2亿元,同比增长168%;财政总收入完成10901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63万元,分别同比增长26.1%和26.2%。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文明乡镇、山东省平安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生态宜居乡镇和济宁市经济强乡镇。 

新农村建设

济宁市高新区王因镇充分利用济宁市区边缘乡镇的优势,严格按照城区高标准规范,推进城镇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高起点规划,引导合理布局。该镇按照王因作为济宁市东城区的定位,结合高新区总体发展规划,确立了镇驻地商贸居住区和仁美商贸居住区两个集中居住区,修订完善片区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以镇驻地六村合一,刘村五村合一,仁美四村合一,张村、戏楼等集中居住区为基础,稳步推进旧村改造。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全镇59个村主要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绿化,安装了路灯,采取“集中整治与日常管理”相结合,以清理清除村内“三堆”、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为重点,实行村级垃圾定点存放、统一清运,净化了村内环境。2003年以来,镇党委、政府把秸秆还田作为阶段性重点工作,财政补贴260余万元用于农机补贴和政策兑现,连续四年确保秸秆还田率100%,彻底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问题。

扎实推进“一新两改”。该镇把推广太阳能,农户改厨、改厕,作为当前和今后新农村建设,改变群众生活方式的重点,在深入调研,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制定政策,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对安装太阳能的户,每户补助500元;对改厕的户,每户补助300元;对改厨的户,每户补助100元,各村也根据经济状况,相应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全镇太阳能用户达3000余家,改厕户达到1200余家,改厨户数达到7000余家。形成了以道路为主,以村居为重的绿色长廊。

王因镇

搭建“三个平台”,构筑“五道保障”。为提高农富水平,培训新型农民,该镇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信息化教育,群众文化性活动”三个平台,并精心构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医保、防疫、征地补偿”等五道保障。推进农民就业培训,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平台。立足于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劳动力需求增大,王因油罐、钢构传统产业的实际,投资20余万元组建了新型农民就业培训学校,聘请技工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教授、老师授课,免费进行岗前技术培训,130人的电气焊和180人的远程教育微机培训班圆满结束。今后,还将根据企业用工的需要,相继举办生物发酵、机械制造、纺织等培训班,力争人人都有一技之长。加快村村通宽带、通有线电视,实行“三网融合”,建立农民信息化教育网络平台。镇财政每年投入20余万元,实施了远程教育、宽带、有线电视“三网合一”,建立了完善的镇村两级远程教育信息化网络。对入户率达到50%以上新开通有线电视的村,免除初装费及一年的收视费,提高了群众积极性,全镇入户率达到70%以上。全镇广大干群上网学习、上网了解致富信息蔚然成风,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提高了素质。狠抓镇村文化阵地建设,建立群众文化活动平台。全镇建成高标准、开放式村级广场3处,村村建有文化大院,配备了文体设施,刘村、柳沟等村成立了腰鼓队、秧歌队等,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科学、健康、向上”的村风民风。实行贫困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动态管理,农村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投入10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敬老院,从2007年起,为全镇75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元的养老金,投入150万元,推行了农村农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7%。由镇财政补贴,成立了120余人的卫生医疗和80余人的畜牧防疫专业队伍,制定预算,增强了突发性事件的防控能力。全镇工业占地、建设占地做到即征即补、及时兑现。

村名来历

刘台庄:本村原名中郯庄,清代顺治刘姓发展成大户族,出了个进士刘布春,村名改称刘家郯庄,后讹为刘家台庄。1964年“四清”时改名刘家村。1980年因与他处重名,命名为刘台庄。晏家村:本村历史悠久。据传晏姓于宋代来此建村。此村原称晏家郯庄,转音为晏家台庄。后因泗河决口,多次被淹,逐渐衰落,晏姓仅存两户人家,习称晏家村

梁家营:据传明初梁、路两家表亲同由山西省迁来落户,始建此村。因系两姓,称两家营,亦称梁路营,后梁姓繁盛,改称梁家营镇

前侯家营:据村内明崇祯九年(1636)创建娘娘庙碑记载:此村原名刘者营,后来刘家地权转卖给侯家,村名改为侯家营。与北面的后侯家营相对称前侯家营。

北许:本村许姓祖居南部距此二公里的许家庄。清朝中期,泗河发水被淹。有几户迁此居住,周围筑了土堰,始建此村。因地处北部,称北许家庄。今简作北许。

东郭家营:此村临近泗河,过去经常决口。明、清时驻有防汛的兵营,带兵的将领姓郭,故村得名郭家营。1980年地名普查时,因与黄屯镇的郭家营同名,更名为东郭家营。

南许:据清代乾隆(1736—1795)重修庙碑记载,明成化年间(1465—1487)许姓最早来此定居,村名许家庄。到了清代中期,一部分人家迁至北边重新建村,称北许家庄,此相对称南许家庄。今简为南许。

后韩家堂:本村原名韩家堂。韩姓于明初由邹县韩寨村迁来,系唐朝文学家韩愈后裔。建有家祠,称韩家祠堂,村以此得名。后分出一支于南边立村,此村相对称后韩家堂

前韩家堂:村内原有三圣堂庙宇一座,明崇祯三年(1630)建。庙碑记载,此村系由后韩家堂分支而来,因在南,称前韩家堂。

程家街:据村内《程氏家谱》程氏始祖于清代康熙(1662—1722)由泗河东迁此落户。村中只有一条主要街道,故村得名程家街。

吕家庙:据本村清代康熙年间(1736—1795)立“关圣帝君庙碑”记述,吕姓于清初最早来此居住,并出资建了一座关帝庙,故村得名吕家庙。

周庄:本村原名周家柳沟。周姓于明末由曲阜市地初迁至本市今黄屯街道蒜园村,再迁至此村。村名改称周家庄,今简为周庄。

仁美庄:此村始建于宋代。明代明嘉靖、万历年间出了任瀛等父子三进士,明朝末期,任姓迁走、村内读书人根据《论语·里仁》篇的句子:“里仁为美”,改村名为仁美庄。后分为四个村委会。村中西部为西仁美庄;村北部为后仁美庄;村南部为前仁美庄;村中部部为中仁美庄。

东娄庄:本村历史较悠久娄庄村位于王因镇西南部,村中曾发现汉代墓葬。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滋阳县志》记载:“娄公集,在县南三十里,汉建信侯娄敬之居。其先世居于齐,至敬始迁居邑之西辛王社,遂号其地为娄公社,近置有娄公集。”村内久无娄姓,村名曾改为娄庄集,后简称为娄庄。此村为北魏娄昭攻打瑕丘屯兵之处。此村农历一、六日有定期集市。村内久无娄姓。村近置集市,后改为娄庄集,今简为娄庄。

玉皇庙:碑文记载:此庙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二月二十二日动工重修。庙内前为天王殿,后为大殿。天王殿供奉四大天王。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单脊顶,黄绿硫璃瓦,砖石结构,四角单飞檐。殿前曾有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一匾额,上书“万神朝礼”。据本村清代康熙(1735—1799)立“关圣帝君庙碑”记述,冯姓于清初最早来此居住,并出资建了一座玉皇庙,故村得名玉皇庙。现今该村冯氏群众为主体,掺杂其它如程氏,翟姓李姓等。

河口:本村李姓于明代末年来此建村,原称李家河口。因地处泗河向西转弯的地方,过去有通往邹城市的渡口,故名。今简称河口瑶族自治县

业庄:本村建于清初。相传当时有个南方人买药,留居此地,四乡群众都来买药,称此村为“药庄”。因“药”、“业”音近,后渐讹为业庄。

长庆屯村:位于王因镇东北部,始建于明代,因种有曲阜衍圣公府的祀田(俗称屯厂地),曾名小屯,桃花屯,习称“屯里”。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邹县乡土志》记载:“樊夫人孔子弟子先贤樊须裔,顺治初自济宁市迁邹,居施村社长庆屯。”据此知该村清代属邹县施村社。后划归滋阳(今兖州区)。因村内兼有邹、滋、曲三县土地,每年分赴三县纳粮,故曾名“三界首”。自樊姓迁来后成望族,村名曾一度称樊家屯。清咸丰年间为抵御捻军侵袭,建有土围墙及四个寨门,匾额镌“长庆寨”,村改称长庆寨。后改称长庆屯。

前竹亭村:据传说,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关,明亡。驻兖州鲁王朱檀的后裔逃到此地,改姓隐居,躲过了清军搜捕的灾难。后来为了纪念其祖先,兴建园林,遍植青竹,中建一亭,名为“竹亭”,村以此得名。后分为前后两村。此在南,称前竹亭。

所辖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