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 :少数民族白族的服饰

更新时间:2024-09-21 03:53

白族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白族的传统服饰,主要分布在云南大理、丽江、保山、昆明等地区。早在四千年前,白族先民就开始纺线织布、缝制衣服,但服饰比较原始、粗糙;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的服饰基本定型,并出现了彩染、刺绣的服饰;明清时期,白族服饰受到汉服的影响,吸收了汉服的元素,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族服饰。白族服饰男装的基本款式由包头、对襟上衣、领褂、扭裆阔筒裤、剪刀口布鞋组成;女装的基本款式由包头、小领或无领搭襟盘扣内衣、领褂、有飘带的围腰、直筒吊裆裤、绣花布鞋组成。

白族服装的样式以上衣下裤为主,且较为宽松,能够适应当地水田劳作的日常活动。此外,白族服饰具有多种装饰品,比如独具特色的“风花雪月”的头饰和鱼尾帽;“三须”“五须”等银制首饰;绣有各种图案花纹的围腰和飘带。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载体和物化形式,其色彩以白色为主,体现了白族人民“清清白白做人”的道德文化心理。白族服饰上刺绣的各种花鸟树木、自然物象的图案,体现白族人民对自然万物皆可供奉的本主宗教的崇拜。

然而,随着现代经济和科技文明的发展,孕育白族服饰文化意涵的农耕文明、宗教信仰逐渐被消解,白族服饰技艺的传承人逐渐减少,白族服饰的传承也面临着困境。近年来,为传承和保护传统白族服饰文化,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举办了传统白族服饰主题展览,大理市建立了大理白族服饰传习所,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加大对白族服饰的保护传承。

历史沿革

青铜时代

早在四千年前,白族先民就开始在洱海地区生活,苍山、剑川海门口等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石质和陶制纺轮和骨质、角质的针具,证实早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便已经会纺线织布、缝制衣服。这一时期,白族先民的服饰不分男女都穿着及膝的对襟无领外衣,衣袖宽大而短。男女均不着裤。男子腰中束带,有些还着华丽披风。男女皆有发髻,并有一定的装饰。男子将发髻挽于头顶,有的将束髻之带飘扬于后,有的髻外缠帕。女子或将发髻挽于脑后,形如银锭,或将发髻打散,中间束带,披于背。

唐朝时期

唐初将军梁建方《 西洱河风土记》有所记载: “有丝、麻、蚕织之事,出、绢、丝、布、麻。幅广七寸以下。染色有绯帛。男子以毡为帔,头髻有发,女子絁布为裙衫,仍披毡皮之帔,头髻有发,一盘而成,形如絁。男女皆。 ”由此可见,唐初白族男女都披毡,女性穿粗绸子做的裙衫,盘髻,赤脚。

南诏大理时期

唐朝对云南省实行招抚政策,扶持南诏部落统一洱海地区,建立南诏政权。这一时期,白族男子披毡,穿对襟衣服,系腰带,挽发髻,带头囊,赤脚。女子穿短衣裙子,上披锦方幅装饰,挽发髻,发髻上和耳朵上多以珍珠、瑟瑟、琥珀等装饰。此时白族丝纺手工业发达,彩染和刺绣技术出现,王室及上层官员皆用锦绣制成的衣服。南诏、大理白族自治州时期,白族服饰尚红、紫色,推崇虎皮,常用虎皮作为立功者的奖赏。

元明清时期

元朝时期,白族服饰与南诏时期相似。明清以来,大批汉族移民进入白族地区,民族不断融合,少数民族日趋汉化,白族服饰也受到了汉服的影响。清代以来,白族男子改穿对襟衣、宽腿裤式的汉装;女子服饰也发生转变“lace服”成为基本特色。

服饰分类

服装

上衣下裤

白族服装的整体样式是上衣下裤,白族女性上衣多穿白色偏襟衬衣,外穿红色右领褂,腰上系围裙,下穿长宽裤。白族男子上身通常穿对襟白色上衣,外穿黑色领褂,下身多穿蓝色或白色长裤。在大理洱滨地区,白族男子上衣穿三层,内长外短,里穿白色、中间穿蓝色、最外穿黑色或藏青色外衣,三件衣服均是敞开着,露出内穿的兜肚,俗称“三滴水”。

绣鞋

白族女性脚多穿绣花鞋,男子脚穿布底剪口鞋或布凉鞋。绣鞋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圆口绣花鞋,鞋子两旁绣满了山茶花、桃花等刺绣,适用于白族女性;二是船型绣花鞋,常见于洱源县、下关山等白族聚集地。船型绣花鞋以造型著称,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鸡冠鞋、鱼尾鞋,鞋面上用刺绣图案加以装饰,多适用于白族女性;三是绣花凉鞋,用雪白的布面缠绕而成,鞋侧绣图案装饰,鞋头顶绣球,适用于白族男女。白族男鞋较女鞋更为单一,在造型和色彩上与老北京布鞋大致相同。

饰品

头饰

秦汉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就以“头饰羽”著称,有记载称:“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如今, 这种传统绚丽的头饰已不多见了, 白族的头饰趋向简约化,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风花雪月“的金花头饰,体现了大理白族自治州“上关花、下关镇风,苍山雪,洱海月”的自然风光,垂下的穗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洁白的帽顶是苍山的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的月。此外,白族女性常见的头饰还有白缨穗、银簪、鱼尾帽、花头巾、冠针等装饰品。相比较白族女性,白族男性的头饰则较为简单,多采用蓝色、黑色或白色的布包头。白族儿童多佩戴童帽,造型多种多样, 如老鼠帽、 狮子头帽、 虎头帽等,童帽上还搭配梅花、菊花等刺绣图案,两端和正前上方多用银饰点缀。

首饰

白族的金属工艺历史悠久,光绪年间便有十几家钱庄,为周边的少数民族打制金银首饰,包括针筒、围腰牌、八仙、花帽、三须、扭丝镯、巴旦木镯、戒指、耳环、冠针等。一般白族姑娘出嫁时,家长会为其打造一套首饰,包括金、 银、 玉、 串珠镯、 藤手镯、 扁桃镯、 蛇骨链、 三须、 五须、 银质挂链、 纽丝锡以及小腿镯等。

飘带

白族飘主要作用是系围裙,多为扁平状,腰头交界处最窄。白族青少年女子多用白色或蓝色布料,辅以挑花装饰,刺绣图案丰富;中老年多用蓝色或黑色飘带。白族人将凤蝶总科看作是母亲的化身,不仅使用蝴蝶花纹来装饰,而且将围裙的飘带看作是蝴蝶的尾翼,年轻人的飘带带端部位也皆挑绣蝴蝶。

围腰

围腰也是白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白族围腰有丰富多样的样式、色彩和图案。洱源县地区女性多系蓝色或青色围腰;鹤庆甸北多系红底挑金花的围裙“把手”,蓝色或黑色为底的碎花图案飘带上绣白色的蝴蝶图案;剑川县女性多系黑色、灰白或深蓝色围腰。不同年龄的白族女性的围腰也有所差异,年轻人穿短围裙,老年人穿长围裙。

制作工艺

白族扎染

扎染,古称杂花布,白族民间称“疙瘩染”,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扎染的主要方法是根据要染制的花纹图案,用折叠、翻卷等方法,将图案缝称疙瘩状,反复浸染,晾干拆线,然后扎缝疙瘩部分的图案。这一技艺要经过选料、手工绘画、扎缝、扎花、浸染、拆线、漂洗、脱水、碾平等复杂工序。其中最主要的步骤是扎花和浸染,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扎花是指用笔在土布、棉布或丝绸上绘制出图案之后在布上扎出图案,扎花针法有扎、撮、绉、叠、挑等约30多种针法。浸染的染料苍山天然生长的蓼蓝菘蓝、艾蒿以及核桃皮、黄梨皮等植物的蓝靛溶液,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冷加工工艺。首先将扎花完毕的布料反复浸漂,浸入染缸,再根据花色、图案的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多次浸染,浸染后再经过漂洗、晾干、拆结、整合熨平的过程。

白族刺绣

白族刺绣技艺于2009年被列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白族刺绣主要以剪纸绣为主,其他还包括平绣、插绣、戳花绣、盘绣、堆绣、打籽绣、锁扣绣、压绣、挑花绣等多种技法,并且一件刺绣作品上通常会综合使用多种技法来完成。白族刺绣的工艺流程主要有五个,包括刺绣纹样的选择、底部的制作、底样的制作、绣线配色和绣制纹样。工艺流程选择较为灵活,经验丰富的绣娘会跳过纹样的描画、剪样,直接进行绣制。白族刺绣的内容主要有植物花卉类,如莲花、兰花、牡丹、佛手、桃子等;动物神兽类,如老虎、狮子、龙、不死鸟麒麟等;文字符号类,主要有汉字、如意纹、八卦纹等,这些图案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比如“凤穿牡丹”寓意着“富贵吉祥”“幸福美满”,新娘服绣有喜鹊和梅花,寓意“喜上眉梢”。

服饰特色

面料样式

白族属于藏缅语族氐羌族系,发源于我国西北部地势较高、气候寒凉的甘青高原,其衣物以麻布、畜皮为主要材料,以保暖御寒为主要特征,衣服后襟有“衣尾”,白族虽已不再披羊皮,但仍然保留着衣尾的遗风,白族上衣仍然具有衣襟前短,后长至臀部以下的特点。如今的白族,主要分布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市、楚雄等地和四川省贵州省等部分地区,各地区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气候条件对白族的服饰产生了直接影响,其服饰在样式和面料上都体现出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比如洱海一代的白族人民服饰在面料上多采用当地生产的棉、麻、蚕丝等材料,在形制上,为了适应水田劳作,多以上衣下裤为主,且较为宽松。

色彩风格

白族的服饰具有以白色为基调,以浅色为主的特点,正如白族俗语“要想俏,一身孝”,可见白族人民对白色的喜爱。同时,白族服饰也注重色彩之间的搭配,常运用大量的互补色,如红色和绿色,橘黄与蓝色的搭配,使得白族服饰色彩层次丰富,对比强烈。不同地区的白族在服饰色彩上也有所差异,洱海边的白族人民偏爱素雅的苍山雪的白色和洱海的蓝色,山区的白族更偏爱艳丽的大自然的颜色,注重红、绿、蓝等色彩的搭配。

图案装饰

白族服饰通常会在衣服的肩部、袖口、围裙、巾帽、鞋面等部位绣制图案,起到装饰的作用。白族服饰的图案题材丰富,主要有植物类、动物类、自然类、人(神)及纹符类的图案,并且各具文化内涵。植物图案和动物图案都以生活中实际的花果和动物形象抽象简化所得,抽象图案与具象图案并存,两者常以搭配组合的形式出现,造形结构方式多样,并且这些图案都具有吉祥、辟邪、爱情美满的象征寓意。自然类图案多以自然物象为原型抽象为装饰元素,比如日月纹、云纹、地纹等图案。这类图案体现了白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比如白族崇拜水,在服饰中常绣水纹作为装饰。

地理划分

洱滨区白族服饰

洱滨区白族服饰以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代表,比如周城村喜洲镇、挖色等白族服饰。这一地区的白族人民世代伴水而局,生活环境优越,服饰也给人以清新明快之感。

周城村白族男性服饰:头缠白布包;上衣穿立领对襟布纽衣,俗称“三滴水”,里穿白色、中间穿蓝色、最外穿黑色或藏青色外衣,三件衣服均是敞开着,露出内穿的兜肚,外穿一件皮或山羊皮的领褂;下穿白或蓝色大裆裤;脚穿布底剪口鞋;肩挂绣花挂包。

周城村白族女性服饰:头戴色彩鲜艳的绣花头巾,绣花头帕上端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将发辫盘绣花头帕外,缠以大红绒线,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上身穿白色紧袖裳,外套红或蓝色右衽领褂,在领褂的纽扣上挂三须或五须银链,银链上缀挂件;手袖上套滚边的大袖小袖,并在袖上镶各式lace;腰系绣花短围裙或系净白色底外镶一圈黑色边的素面短围裙;下穿白或蓝色滚边长裤,裤腿边镶宽窄花边,花边上面绣各类花卉图案;脚穿绣花尖鞋,又名“白姐鞋”(“柏姐鞋”),鞋面为红、粉、绿、黑等色,绣有艳丽的花纹。

坝区白族服饰

坝区白族服饰以洱源县、剑川、鹤庆县为主要代表。这一地区的白族任生活在坝区,以农耕为主,服饰色彩以冷色调为主,领褂色彩为较鲜艳的红、蓝色,袖口和裤腿边多有装饰。比如剑川三河白族少女服:头戴多层布将发辫包住并扎成兔子耳朵形状的包头,在头巾外缠玫瑰红的毛线;上身穿以淡蓝色和红色为主色的衣服,内穿淡蓝色右长袖衣,衣襟前短,后长至臀部以下,衣袖上用黑色布料作两圈袖,近袖口处再用深蓝色的布料作一道袖箍,袖口为淡蓝色;外套红色右祍领褂,领褂前短,后长至臀部,领口及祍边用黑色金绒滚边,右衽大襟上挂三块挑花方巾和绣花方巾;腰系黑色围腰,围腰下摆用蓝色镶边,围腰两边用淡蓝色的布料作装饰,在腰上系两条扁矛形挑花飘带,一条为蓝色,另一条为黑色,腰前系蓝色挑花的飘带,腰后系黑色挑花的飘带,最后在腰上系蓝色布带,下身穿灰色或黑色的长裤;背披白色七星羊皮褂;脚穿用布条所编前有绣球的凉鞋或胶底绣花鞋。

山区白族服饰

山区白族服饰以太邑、云龙县洱源县为主要代表,这一地区的白族人民居住在在山区,对山区自然条件生存依赖性较强。

太邑白族妇女服饰,妇女的头饰简单,整个包头用一块黑布在头上缠绕成筒状,然后在呈筒状的黑色包头正前端镶一个用黑色硬布制作的三角形饰物作帽正,并在三角形饰物上钉满小银泡,在其顶端镶嵌一颗红色流璃珠作点缀。这一地区白族妇女服饰,内穿蓝色的右衽圆领长大襟衣,衣襟前短,后长至臀部以下,衣领口及衽部用黑布镶成两个弧形,衣袖由上宽、下窄两部份构成。上半部份宽衣袖用12道不同彩色的花边和布料组成,下半部份窄衣袖用15道不同的彩色花边和布料组成。外穿深蓝色翻白领右衽短领褂,白翻领上镶嵌着多道花边,并用粉色、白色和黑色的细线条滚压作装饰。中间系梯形绣花围腰,围腰中间部份为黑色素面,两端是对称的两条浅绿色布,并在上面上绣花卉、石榴、桃、蝴蝶和喜鹊等图案,蓝色围腰带和绿底绣红花的飘带垂于腰后,背后披白色团毡。

云龙山区白族少女服,头戴黑色菱形大包头,并在右顶端插一束花,佩戴串珠飘带,左边垂下黄色的串珠和洋红色的缨须。内穿红色绣花长袖衣,外穿右衽黑色金绒衣,衽部绣花用洋红、白色线条装饰,衣袖口处绣菊花,腰系黑色围腰,围腰的下摆绣牡丹山茶,两侧绣对称的两只凤凰鸟,腰间系红色绣花飘带,下身穿黑色长裤,裤脚绣花卉图案,脚穿胶底绣花鞋一双。

文化内涵

文化心理

白族崇尚白色,以白色为贵,其服饰也以白色为主。早在汉代,白族先民建立的部落就被称为“白国”“大白子国”,其首领被称为白王。在白族的文化中,白色具有道德高尚的寓意,是美和善的象征,尚白的服饰文化也反映了白族人民“清清白白做人”的道德准则和文化心理。

宗教崇拜

本主宗教是白族独有的宗教。本主即“本境之主”,白语称其为“武增”“武增尼”“老谷”等,意思是“我们的主人”,包含着村社祖先的含义,是白族的村社保护神,掌管本地区与村寨居民的生死、福祸。在白族的精神观念中,大自然的山水树木、花草鱼虫、飞禽走兽、佛道儒之神或英雄人物,都可以是供奉的对象,因此白族服饰丰富多样的图案装饰也体现了这一宗教信仰,反映了白族的图腾崇拜。

发展现状

近现代发展

随着现代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白族服饰也趋向多样化、时代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白族服饰日趋汉化,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白族服饰也朝着更适合大众审美,更适应现代生活的方向转变,青年人不再热衷于穿着传统服饰,仍然保持传统服饰的中老年人也有一定程度的汉化倾向。二是日常服饰的简约化,比如女子的头饰发式开始简约化,男子不再戴包头,不再穿三滴水样式的上衣,而改为对襟短衫或普通短衫。随着白族服饰开始工业化生产,其样式与图案都有所精简,更贴合日常生产生活的需要。三是新潮化。近年来,白族刺绣、扎染工艺和民族服装受到欢迎,白族服饰的纹样、图案、装饰、色彩等与现代服饰融合,使白族服饰趋向潮流。

传承危机

随着白族当地居民服饰的汉化,白族人民只有在节日期间、重要晚会以及旅游宣传时才会穿戴传统的白族服饰,传统白族服饰已经脱离了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追求形式的戏台服装。此外,随着现代科技文明的传播和商业旅游的发展,白族服饰中包含的对于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农耕文明崇拜的文化意义逐渐被消解,原本白族服饰中的图案意蕴也逐渐淡化。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白族服饰制作的人越来越少,白族服饰技艺的传承人也在逐渐减少。

传承和保护

2017年6月,白族服饰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责任单位是大理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据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近年来,为传承和保护传统白族服饰文化,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完成白族服饰的征集入库建档工作,举办了传统白族服饰主题展览;在鹤庆县和大理市分别建立了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白族服饰传习所,鼓励传承人带徒授艺。

成立白族服饰传习所

2018年,云南大理白族服饰传习所在大理市上关镇兆邑村成立,其负责人是大理州白族服饰非物质文产遗产传承人、大理市刺绣协会会长刘茂菲。传习所不仅免费教授学员学习白族服饰的制作工艺,而且通过缝制白族传统服饰将可使用的劳动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助力“指尖脱贫”计划。

白族服饰主题展览

2019年12月18日,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共同举办“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文化展”,在鄂州市博物馆开展,展期持续两个月。

2019年6月8日至8月8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福州市博物馆主办,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协办的“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精品展”在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馆开展。

2019年1月10日,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和丽江市博物院共同举办的“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精品展”在丽江市博物院开展,展期两个月。

2023年,2月4日晚,大理州白族文化研究院、大理州文旅局主办,大理州白剧团、大理州群艺馆承办的“中华瑰宝大美霓裳——《张胜温画卷》中的白族服饰研究成果展演”在大理州群艺馆举行。

参考资料

白族服饰.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8-27

白族服饰文化专栏 ▏开篇语.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官网.2023-09-08

省级代表性项目——白族服饰.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2023-09-08

白族扎染.云南省博物馆.2023-08-30

白族刺绣技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3-08-30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 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3-09-08

大理白族服饰传习所: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两不误.云南网.2023-09-08

白族服饰文化展”在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开展“——蝴蝶泉边好梳妆.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官网.2023-09-08

“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精品展”在福建省福州市博物馆开展.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官网.2023-09-08

“蝴蝶泉边好梳妆——白族服饰精品展”在丽江市博物院开展.大理白族自治州博物馆官网.2023-09-08

《张胜温画卷》中的白族服饰研究成果展演在州群艺馆举行.大理州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09-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