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尾大蚕蛾 :中大型的农业害虫

更新时间:2023-08-15 17:24

绿尾大蚕蛾是鳞翅目天蚕蛾科的一种中大型蛾类,体长32-38mm,翅展100-130mm。成虫豆绿色,翅粉绿色,前后翅中央各有一椭圆形眼斑,外侧有1条黄褐色波纹,后翅尾状,特长,40mm左右。幼虫体黄绿色,体节近6角形,着生肉突状毛瘤,毛瘤上具白色刚毛和褐色短刺。胸足褐色,腹足棕褐色,上部具黑横带。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便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粗脉。为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也为害果树、林木等,是农业害虫。绿尾大蚕蛾广泛分布于亚洲和中国的中东部、南部地区。绿尾大蚕蛾也被称为柳蚕,是长尾水青蛾属下的一个种。该物种的月神蛾亚种被引入北美,主要食臭椿及麻叶。成虫翅橄榄绿色,上有独特的新月形斑纹。该物种的茧卷在叶内,悬于植株之上,其丝质粗,有时亦用于商售。

形态特征

绿尾大蚕蛾成虫翅长59-63mm,体长35-45mm。头灰褐色,头部两侧及肩板基部前缘有暗紫色横切带,触角土黄色,雄、雌均为长双栉形;体披较密的白色长毛,有些个体略带淡黄色;翅粉绿色,基部有较长的白色茸毛,前翅前缘暗紫色,混杂有白色鳞毛,翅脉及两条与外缘平行的细线均为淡褐色,外缘黄褐色;中室端有一个眼形斑,斑的中央在横脉处呈一条透明横带,透明带的外侧黄褐色,内侧内方橙黄色,外方黑色,间杂有红色月牙形纹;后翅自M3脉以后延伸成尾形,长达40mm,尾带末端常呈卷折状;中室端有与前翅相同的眼形纹,只是比前翅略小些;外线单行黄褐色,有的个体不明显;胸足的胫节和跗节均为浅绿色,披有长毛。一般雌蛾色较浅,翅较宽,尾突亦较短;不同世代的个体大小也有变化,一般情况下越冬代成虫体形偏小;不同个体尾突有变形。也注意到取食不同宿主的个体也有大小、深浅不同颜色的变化。

雄性外生殖器上的爪形突基部宽大,顶端呈多瓣散形倒钩状;背兜条状,自两侧向内外翻转;颚形突呈三角形,顶端钝;抱器宽大粗壮,外侧上方向内卷,中部内陷深,其下方有很长的抱器腹端突;抱器腹长臂形,上侧有排形微齿,抱器内侧有成排的条形鳞毛;阳茎基环圆形;囊形突宽大;阳茎粗壮,前、后粗细相同,盲囊稍向外弯曲,顶端有很长的指形突,中央呈圆弧形内陷,侧方有穗形角状片。

生活习性

寄主

柳、枫杨、栗、乌桕、木槿、车厘子、苹果、胡桃属香樟木桤木、梨、花红、杏、石榴、喜树、赤杨、鸭脚树。木槿、海棠花、月季、紫薇、玫瑰、冬青、桂花、玉兰、贴梗海棠垂丝海棠、黑壳楠枫、香樟、银杏、悬铃木、枫杨、龙爪柳苹果、枣、葡萄杜仲等。

食性

为害药用植物山茱萸、丹皮、杜仲等。此外还为害果树、林木等。美国白灯蛾食叶,低龄幼虫食叶成缺刻或孔洞,稍大时可把全叶吃光,仅残留叶柄或叶脉

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亚洲,在中国分布广泛,河北省河南省江苏省江西省浙江省湖南省、湖北、安徽、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省、台湾等省均有分布。

繁殖方式

一年发生2代,以茧蛹附在树枝或地被物下越冬。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配产卵。卵期10余天。第1代幼虫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发生,7月中旬化蛹,蛹期10-15天。7月下旬至8月为一代成虫发生期。第2代美国白灯蛾8月中旬始发,为害至9月中下旬,陆续结茧化蛹越冬。

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日落后开始活动,深夜21:00-23:00点时最活跃,虫体大笨拙,但飞翔力强。卵喜产在叶背或枝干上,有时雌蛾跌落树下,把卵产在土块或草上,常数粒或偶见数十粒产在一起,成堆或排开,每雌可产卵200-300粒。成虫寿命7-12天。初孵幼虫群集取食,2、3龄后分散,取食时先把1叶吃完再为害邻叶,残留叶柄,幼虫行动迟缓,食量大,每头幼虫可食100多片叶子。美国白灯蛾老熟后于枝上贴叶吐丝结茧化蛹。第2代幼虫老熟后下树,附在树干或其他植物上吐丝结茧化蛹越冬。

防治方法

1.

山茱萸药树应避免与其他林木药材如枫杨、榆树、核桃或杜仲、牡丹、芍药等混栽,以利于管理和防治。

2.

在成虫发生期,使用黑光灯诱杀。

3.

抓住幼虫3龄前喷药防治:1、2代幼虫可用10%氯氰菊酯2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40%乙酰甲胺磷1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45%马拉硫磷10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5000倍液,可于傍晚时用药,采用淋洗喷雾法,使药液喷透树冠枝叶;第3代美国白灯蛾防治期因接近药材采收期,故应改用微生物农药hd-1或BT乳剂500-700倍液喷雾,若提早在幼虫2龄防治,效果更好。

4.

在卵盛期人工摘卵或幼虫盛发期人工捕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