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传淮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

更新时间:2024-09-20 12:21

胡传淮,1964年8月27日(农历七月二十日)生,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人。著名文史学者、巴蜀文化研究专家。毕业于成都师范学院(今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获四川师范大学文学学士

历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问陶诗社名誉社长,蓬溪县文联副主席,蓬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鹏翮文化研究会顾问,张问陶研究会学术顾问,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蓬溪文史资料》主编,《蓬溪文献丛书》主编。

主要致力于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其中有关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及其家族的研究最为突出。现已出版著作70余部,发表论文、随笔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清诗、巴蜀文化、地域文化、家族文化、方志族谱及乡邦文献,于清代四川省第一家——张鹏翮、张问陶家族用力尤勤。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文史随笔等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其专著《张问陶年谱》,《光明日报》评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鲁小俊)、《中国诗歌通史》(王小舒)、《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来新夏)、《清诗考证》(朱则杰)、《清代文学研究书目》(蒋寅)、《元明清诗文研究著作书目索引》(周明初)、《巴蜀文学史》(杨世明)、《遂宁市志》、《遂宁古今人物》、《蓬溪县志》(1986—2005)等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的一大悬案,已载入《红学通史》。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外企业家》杂志2013年第13期发表了《胡传淮先生文史研究述评》、《文化遂宁》杂志2014年第2期发表了《勤奋耕耘,硕果满枝——记文史专家胡传淮》,对其成就进行了全面评述。

学术著作

1、《张问陶年谱》,专著,2000年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修订再版;

2、《张问陶研究文集》,主编,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3、《张鹏翮研究》,主编,2011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4、《船山诗草全注》,180万字,第一副主编,2010年巴蜀书社出版;

5、《烬余录注》,编注,2010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6、《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编著,2012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7、《王灼集校辑》,合著,1996年巴蜀书社出版;

8、《大英风物志》,合著,1999年巴蜀书社出版;

9、《张鹏翮诗选》,编选,2006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10、《张问安诗选》,选注,2002年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印行;

11、《胡氏族谱》,修,2000年四川省蓬溪县胡氏族谱编委会印行;

12、《蓬溪文史资料精选》,主编,2011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13、《蓬溪诗存》,编选,2005年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印行;

14、《新蓬溪》,主编,2005年四川省蓬溪县蓬山诗词学会印行;

15、《芝溪集》,专著,2003年四川省遂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印行;

16、《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执行主编,2002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17、《蜀中名胜高洞庙》,主编,2002年印行;

18、《蓬溪县名胜诗联集》,主编,2003年四川省蓬溪县蓬山诗词学会印行;

19、《川北名胜高峰山》,主编,2004年四川省蓬溪县统战部印行;

20、《蓬溪县诗词志》,总编,2007年四川省蓬溪县蓬山诗词学会印行;

21、《千年逸响:蓬溪诗词史略》,主编,2008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22、《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主编,2008年四川省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印行;

23、《蓬溪家谱序跋集》,主编,当代卷,2010年四川省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印行;

24、《蓬溪家谱序跋集》,主编,清民卷,2011年四川省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印行;

25、《蓬溪人》,第二辑,合著,1996年四川省蓬溪县志办公室印行;

26、《蓬溪县政协志》,1986—2002,副主编,2005年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印行;

27、《蓬溪县志》,1986—2005,副总编,2012年方志出版社出版;

28—40、《蓬溪文史资料》,第23辑至35辑,主编,四川省蓬溪县政协文史委印行;

41、《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主编,2012年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

42、《川中名胜赤城山》,主编,2003年印行;

43—50、《蓬山诗词》,第21期至33期,副主编,蓬溪县蓬山诗词学会会刊;

56、《吕潜诗选》,选编,明末清初遗民诗人吕半隐诗歌选集;

57、《赤城春秋》,专著,2013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58、《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编著,2013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59、《蜀中西子赤城湖》,主编,201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60、《川北望族:蓬溪蒲氏》,审定,2014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61、《遂宁文化概论》,副主编,2014年学苑出版社出版;

62、《张问陶研究文集(2014年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主编,2015年团结出版社出版;

63、《张文端公全集注》,主编,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子项目,2019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64、《榜眼李仙根》,主编,与陈名扬合编,2015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65、《张问陶资料汇编》,与许隽超合编,2016年中华书局出版;

66、《印象蓬溪》,副主编,2016年天地出版社出版;

67、《诗书画大家吕潜》,主编,与陈名扬合编,2016年现代出版社出版;

68、《张问安研究》,主编,2016年现代出版社出版;

69、《南明宰相吕大器》,主编,与陈名扬合编,2016年现代出版社出版;

70、《遂宁风雅》,主编,2017年现代出版社出版;

71、《遂宁历史名人研究》,专著,2017年巴蜀书社出版;

72、《涪上脞谭:巴蜀文化与文献论集》,专著,2018年巴蜀书社出版。

参与编写和编辑的著作有:《锦绣蓬溪》、《巴蜀文化大典》、《巴蜀古诗选解》、《巴蜀古文选解》、《蓬溪石雕》、《奋进的蓬溪》、《老区新韵》、《问陶新韵》、《老区颂歌》、《春绿蓬山》、《乡音浓韵》、《蓬山诗韵》、《中国对联集成·蓬溪卷》、《蜀中名山高峰山》及当代三十余位蓬溪诗人别集。

2005年11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罗应涛教授撰写的书评《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评〈张问陶年谱〉》;2011年第6期《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了著名学者赵伯陶编审撰写的《胡传淮主编\u003c张鹏翮研究\u003e序》;2013年第2期《书屋》发表了著名文化学者、华裔学术大师张隆溪教授撰写的《\u003c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u003e序》;2013年第7期《书屋》发表了著名历史学家、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田澍教授撰写的《\u003c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u003e序言》;2013年第3期《四川客家通讯》发表了中国红学会副会长胡文彬先生撰写的《\u003c赤城春秋\u003e序言》;2016年第3期《巴蜀史志》发表了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民诗文研究中心主任张寅彭先生撰写的《\u003c涪上脞谭\u003e序言》。

论文目录

1、《性灵派研究的开山之作——王英志〈性灵派研究〉评述》(《盐城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2、《清代诗人张问安行年简谱》(《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3、《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 ——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红楼梦学刊》2001年第三辑);

4、《张王夫之世系》(《川北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入选《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三峡出版社2002年出版);

5、《明代最杰出的女散曲家黄娥初探》(《新世纪散曲研究文存两种》,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蜀学》第九辑);

6、《议张问陶在清诗史上的地位》(《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7、《明代遂宁市黄氏家族诗人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入选《国际黄峨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散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出版);

8、《“诗书画三绝”奇才吕潜初探》》(《四川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简论张问陶在清诗史上的地位》(《聊城大学学报》2006年04期、《文化遂宁》2014年02期);

10、《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人初探》(《西华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11、《民国本〈遂宁市张氏族谱〉初探》(《谱牒学论丛》第二辑,三晋出版社2007年出版);

12、《张问陶批点〈杜诗论文〉系伪造》(《苏州大学学报》2008年04年);

13、《张船山书画年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入选《四川省第三届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入编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笔墨东方:2013中国书法艺术国际论坛研究文集》,四川美术出版社2013年出版);

14、《张问陶与刘大观交游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5、《清代女诗人杨继端考略》(《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16、《张门三才子探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17、《宋代高僧云门宗大师重显考略》(《空林佛教》2009年03期);

18、《清代循吏兼诗人潘之彪事迹考》(《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9、《唐代诗僧船子德诚事略》(《空林佛教》2009年08期);

20、《清代名人张鹏翮张问陶家族源流考》(《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纪念“湖广填四川”340周年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年出版);

21、《王灼著述中的遂宁地名考释》(《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2、《清末蜀中客家诗人兼学者钟瑞廷考述》(《四川客家通讯》2010年01期、《客家研究辑刊》2011年第2期);

23、《张鹏翮简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4、《张船山研究述评》(《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5、《\u003c船山诗草全注\u003e出版》(《苏州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6、《两百余年来张问陶研究概述》(《蜀学》第五辑,巴蜀书社2010年出版);

27、《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研究综述》(《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8、《蓬溪宝梵寺及其明代壁画》(《大慈》2011年01期);

29、《宋代临济宗高僧痴绝道冲禅师事略》(《空林佛教》2011年02期);

30、《李调元\u003c雨村诗话\u003e不录张问陶原因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1、《明末清初蜀中名僧寂光印豁禅师》(《空林佛教》2011年06期);

32、《解读民国本\u003c蓬溪河西钟氏族谱\u003e》(《四川客家通讯》2011年02期);

33、《船子和尚与\u003c拨棹歌\u003e》(《大慈》2011年04期);

34、《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张氏家族兴衰探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5、《黑柏沟访古》(《四川客家通讯》2012年01期);

36、《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简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37、《四川蓬溪末代知县邹鼎祺事略》(《客家研究辑刊》2012年第1期、《四川客家通讯》2013年01期);

38、《\u003c张鹏翮研究\u003e前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12年03期);

39、《\u003c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u003e前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12年05期);

40、《明代遂宁席氏家族诗人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41、《明代礼部尚书加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世系》(《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2、《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开展“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研究概况》(《四川客家通讯》2012年02期);

43、《大英访古》(《四川客家通讯》2012年02期、《文化遂宁》2014年05期);

44、《民国本\u003c蓬溪河西钟氏族谱\u003e初探》(《客家研究辑刊》2012年第2期、《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5、《明清移民代表蜀中张鹏翮家族兴衰探源》(《明清移民与社会变迁——“麻城孝感乡现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年出版);

46、《近代蜀中客家学者钟瑞廷探析》(《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47、《民国本\u003c蓬溪河西钟氏族谱\u003e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48、《吕潜诗书画艺术初探》(《书法家》第43期,2013年3月31日);

49、《潘之彪在蜀中蓬溪》(《丹阳日报》2013年11月20日);

50、《潼南访古》(《四川客家通讯》2013年03期、《文化遂宁》2015年01期);

51、《清末民初蜀中客家学者钟永定述略》(《客家研究辑刊》2013年02期);

52、《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黑柏沟张氏家族探析》(《蜀学》第八辑,巴蜀书社2014年出版);

53、《明代遂宁吕氏家族诗人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54、《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张问陶》(《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14年02期);

55、《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歌简论》(《首届巴蜀文化名人与巴蜀地域文化学术论坛论文集》,西华大学2014年4月编印);

56、《清代大诗人张船山研究资料汇编》(《中国文学网》2009-8-27);

57、《明清遂宁五大家族及研究综述》(《中国文学网》2014-4-22);

58、《明末清初著名诗书画家吕半隐探析》(《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七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

59、《清末民初蜀中客家学者钟永定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60、《张问陶与天津》(天津《今晚报》2014 年 6 月 8 日);

61、《\u003c蜀中名山高峰山\u003e序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14年03期);

62、《明清遂宁五大世族述略》(《四川客家通讯》2014年01期);

63、《清初蓬溪知县潘之彪事略》(《四川客家通讯》2014年01期);

64、《\u003c川北望族:蓬溪蒲氏\u003e序》(《四川客家通讯》2014年01期);

65、《遂宁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建议》(《文化遂宁》2014年07期);

66、《明清遂宁五大家族研究综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7、《黑柏沟访古》(《文化遂宁》2014年08期);

68、《重修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墓记》(《文化遂宁》2014年10期、《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14年08期);

69、《李时珍与蜀中蓬溪》(《蕲春文化研究》2014年02期);

70、《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遂宁日报·蓬溪专刊》2014年11月18日);

71、《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歌简论》(《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72、《明清遂宁五大科举家族及研究综述》(《科举学论丛》2014年第二辑);

73、《明清遂宁之五大家族》(《寻根》2014年06期);

74、《宋代遂州文化概览》(《文化遂宁》2014年11期);

75、《重修清代大诗人张船山墓记》(《文史杂志》2015年01期);

76、《张鹏翮及\u003c天津运河图说\u003e》(天津《今晚报》2015年1月25日);

77、《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张氏源流考》(《四川客家通讯》2014年02期);

78、《明代西蜀诗联名家任瀚》(《天府联苑》2015年第1-2期);

79、《宋代蜀中遂州文化概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80、《明清遂宁五大文化世家》(《文化遂宁》2015年02期);

81、《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2期、《诗词四川》2015年01期);

82、《清代蜀中第一家遂宁张氏家族兴衰探原》(《巴蜀文献》第一辑);

83、《明清遂宁五大家族及研究综述》(《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八辑);

84、《清代榜眼遂宁才子李仙根》(《文化遂宁》2015年05期);

85、《遂宁历代显宦及鼎甲考录》(《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86、《明末清初著名诗人、书画家吕潜初探》(入选2015年《四川省第四届书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文化遂宁》2015年07期);

87、《\u003c印象蓬溪\u003e序言》(《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15年06期);

88、《张问陶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九辑);

89、《李仙根生平考述》(《蜀学》第十辑,与陈名扬合撰);

90、《宋代遂宁理学大儒傅耆考述》(《文化遂宁》2015年12期,与陈名扬合撰);

91、《宋代遂宁理学大儒傅耆与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文史杂志》2016年01期,与陈名扬合撰);

92、《清代榜眼李仙根与邓小平家族》(《邓姓文化》2015年第2期);

93、《张船山及其楹联》(《天府联苑》2015年第3-4期);

94、《朱熹弟子度正:遂宁理学大儒傅耆发现纪实》(《四川客家通讯》2015年02期,与陈名扬合撰);

95、《宋代遂宁人物研究综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年06期);

96、《李仙根年谱简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年01期,与陈名扬合撰);

97、《度正发掘遂宁理学大儒傅耆始末》(《寻根》2016年第2期,与陈名扬合撰);

98、《李仙根年谱》(《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辑,与陈名扬合撰);

99、《宋代蜀中著名理学家傅耆考述》(《蜀学》第十一辑,与陈名扬合撰);

100、《南明宰相铁血将军吕大器》(《四川客家通讯》2016年02期,与陈名扬合撰);

101、《清代榜眼李仙根与邓小平家族》(《文史杂志》2017年01期);

102、《明代遂宁进士考》(《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1期,与陈名扬合撰);

103、《吕潜年谱简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2期,与陈名扬合撰);

104、《元代文学家谢端考述》(《蜀学》第十二辑,与陈名扬合撰);

105、《遂宁市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四川客家通讯》2017年01期,与陈名扬合撰);

106、《元代文学家谢端年谱》(《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一辑,与陈名扬合撰);

107、《遂宁市历史名人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二辑,与陈名扬合撰);

108、《吕大器年谱简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4期,与陈名扬合撰);

109、《古代遂宁诗歌文化初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05期,与陈名扬合撰);

110、《南明宰相吕大器生平考述》(《蜀学》第十三辑,与陈名扬合撰);

111、《吕潜年谱》(《地方文化研究辑刊》第十三辑,与陈名扬合撰),

112、《明代著名诗文书画家王考述》(《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4期);

113、《席书年谱简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06期,与孙蛟龙合撰);

114、《清代蜀中诗冠张船山及其楹联》(《蜀学》第十五辑);等等。

新闻报道

文史专家胡传淮:打捞遂宁记忆 固守精神家园

遂宁日报》记者 杨俊

成功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一朵开在漫长崎岖道路尽头的鲜花,只有通过了这条道路上所有的考验,你才能将它捧在自己的手上。成功是一枚勋章,它只奖励给那些真正付出过巨大劳动和汗水的人。著名文史专家胡传淮,无疑就是应当获得这种奖励的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胡传淮先生走上巴蜀文化的研究之路,是极为艰苦的,亦经过了这三种境界。

人物档案

胡传淮,网名骄阳似火,1964年生于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现为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问陶诗社名誉社长、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多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清诗、巴蜀文化、方志族谱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文史随笔300余篇,共计800余万言。专著《张问陶年谱》,《光明日报》评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诗歌通史》《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蓬溪县志》等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一大悬案,已载入《红学通史》。共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研究成果在学术界赞誉有加,专著发行至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港澳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胡传淮于1964年8月27日出生在四川省蓬溪县文井镇百恒村三台观胡家沟。因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淮阳区,是胡姓得姓始祖西周时陈国第一任国君陈胡公的封地,是胡姓发祥之地和血脉之源,故取名“传淮”,以示不忘胡姓传统根脉在淮阳矣。

上小学时,正遇“文革”。他常听老农忆苦思甜,向他们讨教村史社情的文字记载。“哪有什么文字记载哟,全部是凭脑子记、口头传下来的。”胡传淮就想,将来我有文化了,一定要把农民们讲的这些东西记下来。

读中学时,见历史书后总是有“乡土教材,各地自编”的附言。胡传淮就问老师:“我们有自编的乡土教材吗?”老师说:“我们这里还没有。”胡传淮就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编出自己家乡的乡土教材!

在读大学的岁月里,他对中国古典文学情有独钟,潜心攻读历代诗词小说,准备毕业后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人生有了目标,精神便有了寄托。然而怎样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呢?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国学研究家龙晦先生对他说:“四川的学者应该把研究的目光瞄准在本土历史文化上,就如同土特产,人无我有,具有特色。”又指出:“要研究清诗,先选择一个地域、一个小群体、一个家族或者只是一个人,仔细读去,不要被《清诗纪事》中那些评价迷惑,这样庶几可得清诗之真。”

这些话使胡传淮豁然开朗。他想,许多外地学者都重视巴蜀文化,而生于斯、长于斯的他又岂能视而不见呢?于是,胡传淮把研究目标定位在明清文学,瞄准巴蜀文化,最后聚焦到家乡遂宁的宋代学者王灼、明代女散曲家黄峨、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三人身上。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为了理想,胡传淮从此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的艰苦道路。

1993年,胡传淮从高中语文教师岗位调入蓬溪县政协从事文史研究工作后,他开始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并开始用手中的笔为蓬溪编纂了一辑又一辑可资历史借鉴的地方文史资料。由于全情投入,他每年征编出版的一辑《蓬溪文史资料》质量上乘,使蓬溪政协的文史工作走在了遂宁市的前列,在四川省文史界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那年,他刚29岁。

胡传淮喜欢读书,也喜欢买书,“满街繁华皆过眼,独钟书市久流连。”并不富裕的他舍弃了不少个人娱乐和生活享受,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用于了买书。几十年来,从不间断,如今他家中的万册藏书均为蜀中地方文献,有好友形容其陋室“好比用砖砌成的堡垒,足以惊倒邻墙。”

除了买书,胡传淮还有一个爱好:抄书。由于其主要从事清诗、巴蜀文化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所以许多地方文献资料都是宋元明清刻本,属于珍贵文物无法购买。保存者怕影响古籍纸张又不同意其复印,于是,只能靠手抄。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几年来,胡传淮已抄录古籍10余部、200多万字。民国本《遂宁县志》、清光绪本《潼川府志》、民国本《南充县志》、清刻本《吕半隐诗集》、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胡传淮抄录的笔记本多达100余个,写坏钢笔10余支。“为了抄书,我忘了白天黑夜。抄得头昏了,就用冷水洗脸,清醒后再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胡传淮的痴迷与专注,让他在收获了70余种著作、共800余万字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成为了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被中共蓬溪县委、县政府命名为蓬溪县第四批拔尖人才。

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胡传淮,从不打麻将上舞厅,无论节日或假期,他全把精力投入到了读书、研究和写作上。他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孤独是最好的自由,寂寞是最真实的快乐。”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胡传淮研究最多最深的,是清代乾嘉年间的大诗人、大书画家张问陶及其家族。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乾隆进士,官至山东莱州知府。其祖籍为今四川省蓬溪县金桥镇黑柏沟两河口翰林村,著有《船山诗草》。由于过去政治因素的干扰,一些文学史对张船山或语焉不详,或略而不谈,这成为张问陶研究的一大缺失。

1988年,胡传淮在成都读大学期间就开始搜集有关张问陶的资料。节假日,他在四川省图书馆抄阅资料,往往一坐就是一整天,中午仅用馒头开水充饥。当离开图书馆时,常常已夜幕降临灯火阑珊。正是这种不畏艰辛、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在短短几个月里便抄录完26卷、约50万字的《船山诗草》。

1998年,为了编著《张问陶年谱》,胡传淮自费到金桥镇两河口船山故里搜遗考古。寻求古碑,查阅族谱;扶桑牵桐,翻山越岭,考察了两河口唐家湾月亮坪张船山墓址及张氏家族墓群。与张氏后裔张隆俄、张清廉等人座谈,记录了几大本有关张氏家族的珍贵史料。

胡传淮长年累月浸润于各种典籍中,钩沉探微,揣摩研究,认真将古代文学史、目录学、绘画史、书法史、佛教史、道教史等仔细梳理,并反复研读张问陶原著,使其学识精进,日趋成熟。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2000年1月,胡传淮编著的《张问陶年谱》一书由巴蜀书社出版发行,在遂宁市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奖中荣获一等奖,在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中荣获优秀成果奖,在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四次优秀作品评奖中荣获二等奖。该书首印,好评如潮争购一空。随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将该书入选“巴蜀文化研究丛书”,并将其修 订再版列为四川省巴蜀文化研究中心重大科研项目。2005年1月,《张问陶年谱》(修订本)由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草色人心相与闲,是非名利有无间。”在漫长的平淡岁月里,胡传淮正是用一个学者应有的刻苦钻研精神,畅游于各种古老的知识体系中,用他日积月累的丰富知识,一点一点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和难关,抵达了这些学问的堂奥,同时也让他终于站到了一个很高的学术平台上,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了不平凡的学术成果。

近十余年来,胡传淮夜以继日,勤奋治学,相继编著出版了《王灼集校辑》、《大英风物志》、《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张鹏翮诗选》、《张问陶研究文集》、《船山诗草全注》、《烬余录注》、《张鹏翮研究》、《蓬溪县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榜眼李仙根》、《赤城春秋》、《张问陶资料汇编》、《诗书画大家吕潜》、《张问安研究》、《遂宁风雅》等著作70余部;在《红楼梦学刊》、《中国韵文学刊》、《国学》、《蜀学》、《巴蜀文献》、《苏州大学学报》、《聊城大学学报》、《西华大学学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文史杂志》、《寻根》、《科举学论丛》、《谱牒学论丛》、《地方文化研究辑刊》、《巴蜀史志》、《中华读书报》、《今晚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编纂著述、论文、诗词等多达800余万字;论著多次荣获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等级奖,在学术界获得赞誉的同时,其专著更发行至欧美、日本韩国和台港澳等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评价《王灼集校辑》说:“吾蜀宋代文化,展现眼前,为之神往,实整理蜀宋文化之力作也。”

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中文研究所池泽滋子博士给胡传淮来函说:“这样的好书(《王灼集校辑》),对宋代文化研究者,定有重要参考价值。”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社会科学研究》和《天府新论》分别以《金石有声,不考不鸣——读\u003c王灼集较辑\u003e》和《王灼研究的新成果——简评\u003c王灼集较辑\u003e》为题,对《王灼集校辑》一书进行了高度评价,称道该书“是一部当之无愧的、珍贵的文化精品,是巴蜀文化研究的新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扬忠说:“胡传淮先生的《张问陶年谱》和他考证高鹗并非张船山妹夫的文章,已经在清诗研究界和红学界产生了很大反响,胡传淮先生的学术成果,当然主要是他的学识和才力的产物。”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导廖可斌教授,浙江大学教授、《全清诗》编委会主任、博士生导师、著名清诗研究专家朱则杰教授,四川宜宾学院罗应涛溪教授,台湾中山大学中文研究所吴世民研究员等专家学者或来函或撰文,对胡传淮的著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赞赏……

如今,著作等身、硕果满枝的胡传淮已然知天命。然而他依然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继续探索,在文史的园地中默默地耕耘。他说:“假如学问成了洪荒中的孤岛,我愿乘最后一叶方舟前往。”

对于胡传淮而言,人生的价值就在于不断的学习、探索和创造,他要用自己的劳动为家乡、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对于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正需要无数能像胡传淮这样能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学者专家,来为我们打捞一份完整的历史记忆,让我们保有一片美好的精神世界。也正是由于有了他们的默默耕耘,才让我们这个民族源远流长的优秀文化,能够穿越岁月中的无数浩劫,得以代代沿袭薪火相传!

【原载】《遂宁日报》2013年8月第三周《大周末》

参考资料

胡传淮先生文史研究述评.中国知网.2013-11-21

《涪上脞谭》序言.四川地方志.2018-09-20

视频: 胡传淮评说清代宰相张鹏翮大诗人张问陶家谱.优酷.2013-04-28

清代蜀中诗冠张船山及其楹联.中国知网.2019-02-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