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国 :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

更新时间:2023-11-03 12:29

胡国,归姓,在西周时就已经存在,是北方媿(隗)姓赤狄部族的后裔建立的诸侯国。

西周时的胡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在春秋初期受郑武公的军事压力而被迫向东南迁移,迁移至阜阳市境内,国都在今安徽阜阳西北的颍河西岸、泉河北岸一带。至春秋中后期,胡国成为楚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主权。春秋后期胡国转而依附齐、鲁两国。据《史记·楚世家》记载,在楚昭王二十年(公元前496年),楚国“灭顿、灭胡"。

简介

归姓胡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又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子爵,又称胡子国,国君为归姓。前495年亡于楚。历史上胡国国都在今安徽阜阳市。归胡国历史不短,但据说在史籍上仅仅始见于前544年(姬贵姬贵元年楚郏敖熊贠元年鲁襄公二十八年)。《春秋·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6年)记载:“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这一年(十有二月)乙未,楚子昭卒(指:楚康王熊招卒,楚郏敖熊贠继位)。

对于这个商末周初就已有之的胡子国,学界分歧在于被楚所灭的这个胡子国,是归夷后裔建立的国家,还是百越人系统的人(也写作:人)被楚所封的子爵国?归姓起源于尧舜时代的后(封伯、归伯)、夔氏族部落,系东夷一支,也称归夷。原活动于山东西南和河南东部一带。为商的属国,卜辞中就有关于归伯的记载。在商朝武丁时期(前1250—前1192年在位),归夷一分为二,留在中原的归夷,于今安徽阜阳建胡国,而南迁川鄂交界三峡地区的归夷,则建立了夔国。据《通志·氏族略》载:“左传,胡子国,姓归,为楚所灭,后以为氏。”

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胡之。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胡国盛产“美笴”,也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一种细木。在春秋末期,胡国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吴楚之间的“豫章之战”,公元前508年(姬匄十二年楚昭王熊珍八年鲁定公二年)“秋,楚人伐吴。”结果,楚昭王熊壬(熊熊珍)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国的胡国。胡国被灭后,其国王族子孙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在史籍《路史·国名记》中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盖楚之所立。”楚昭王在吞灭了胡国后,又吞灭了貀国(一作:豽国读作:纳国),然后,将其后代迁徙于州汝阴西北的妢胡国故址——胡城(今安徽阜阳市),转封其为胡子国。貀人本无姓氏,就以故妢胡国的国姓“归”为氏,成为归氏的另一支。《路史·国名记己》记载:“胡子国,归姓。归姓,夔出。”又《路史·国名记戊》记载:“盖楚之所立。”这个胡子国为楚国所立之貀国的后代。(——据《路史·国名记己》等典籍记载)《路史》的这一说法,应该还是有问题的,胡国也不等同于豽国。因为楚国北侵中原在春秋中叶,而今安徽阜阳市曾经所在的这个胡子国,早在商代晚期就已经立国(有商末、周初时期的青铜器为证,见下文),一直存在到被楚国灭亡。杜预注《左传》说:“胡国,归姓”,说明:胡国到被楚国灭亡之时,仍然是归姓国。《路史》是南宋人所编,大大晚于杜预那个时代,并且宋人的考据学大都不大精密,不能根据晚出的《路史》而否定早先杜预的说法。

其实,归姓胡子国的历史,比姬姓胡子国还要早,屡见于卜辞金文,周初甲骨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都多次提到“胡、胡侯”。1973年,在蓝田县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麸叔鼎。铭文中所说的麸国就是文献中归姓的胡国,其地望在今安徽阜阳市,是自成周通往淮河流域的必经要地。而归胡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期,是殷商时期就已经有的一个小封国。

灭亡

后来的胡子国它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处于楚国与吴国争夺战的缓冲地带,成为楚国的附庸。这时正当阖闾统治的强盛时期,吴人经常从淮北进军,西上攻楚。据《左传·昭公四年》(前538年姬贵姬贵七年楚灵王熊围三年)中记载:“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人执徐子。”“秋七月,楚子、蔡、陈、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在楚国与晋国齐国、吴国的争霸战争中,归胡正位于军事要冲地带,迫使它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楚国。胡子国曾经跟随楚国去攻打徐国和吴国。又据《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记载,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当时,胡国受到吴国的威胁,而内迁于楚。为加强对依附国的控制,公元前531年,楚灵王把胡、许、沈、道、房、易、申等诸小国迁到荆山(今河南灵宝市,相传黄帝首山之铜,曾铸鼎于荆山)之举,也是迫不得已。但不久,楚国发生政变,灵王自杀,前528年楚平王熊居即位。平王为笼络人心,对各附属国采取了较为宽大的怀柔政策,胡国人民被转迁回到今安徽阜阳市立国。此时,楚国的强邻吴国日渐强盛,举兵北上争雄。公元前519年(姬匄姬元年楚平王熊居十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但运气不佳,《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前519年髡,读作:昆)、沈子逞灭。”吴公子光在战前曾分析国际形势,说“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读:孽)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于是,吴国采用了骄兵之计,以麻痹楚、陈、胡、蔡、顿、沈、许等七国的联军。结果“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这实际上是吴国肃清楚国外围,以图攻楚的一次预备战争,其最终的目的是报复楚国。七月,吴与胡、沈、陈、蔡、许、顿诸国军队战于鸡父(今固始县东)。吴先以战斗力低下的3000名罪人兵(吴把罪犯组成的军队)攻打胡、沈、陈三国。当然,罪人兵不堪一击,三国竞相争获俘虏。一时三国军队阵脚大乱,行阵不整,吴国大军乘机实行大举攻击,分别由吴王僚阖闾掩余(吴王之子)分别率领中、右、左三军三路夹攻。三国联军大败,胡子国国君髡、沈子国国君逞幼,陈国大夫被俘。接着,吴军又故意释放了胡、沈之囚,使之弃逃至许、蔡、顿告急,大呼:“吾君死矣。”而吴帅紧随释囚之后,趁其不备,在鸣鼓声中,一举击败许、蔡、顿三国军队。六国既败,楚军顿显孤立,指挥官只得下令撤退。公元前512年,吴国发生政变,吴王僚被公子光所杀,其子掩余、烛庸投奔楚国,楚昭王把城父(今安徽县东南的城父堡,春秋许国首都之所在)和胡田(即胡国之土地)赐与他们。《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楚国“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意图培植亲楚的吴国反叛势力。公元前506年,《春秋·定公四年》记载:“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侯、郑伯、许男、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同年11月,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大败楚国于柏举,攻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辗转逃到云梦、郧国、随国。公元前505年,楚国在秦国的救援之下,收复了国土,并把国都迁至郢(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作为大国,几年后很快恢复了元气。这时吴、越两国连年交战,无暇对付楚国,于是,楚国有机会向那些跟着吴国攻楚的小国算账,首先开刀宰割,以报召陵之怨。胡国首当其冲。公元前495年(周敬王姬匄25年楚昭王熊珍21年鲁定公15年夫差元年),据《左传·定公十五年》曰:“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也就是说,胡子豹竟然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首都之机,占领楚国邻近胡国的一些地方,顺便捞一点便宜。聪明反被聪明误,楚国楚昭王熊珍在率兵回师途中,胡子国再次被楚所灭,胡子国地域被正式并人了楚国版图。《春秋左传·定公十五年》中记载有“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的文字。

后裔

胡国被楚灭亡后,其子孙为追念祖先,分成二氏,其国君贵族子弟以国为氏,称胡姓;国民以原姓为氏,即归氏。《通志·氏族略》记载得很清楚:“胡子国,归姓,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以姓为氏者世居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归胡的地望在颍州汝阴,这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杜预注明:胡国在汝阴的胡城,战国时属楚。《太平寰宇记》则说,胡城在汝阴县西北二里处,是春秋时胡子国的故地。在今安徽阜阳市,除胡城这一古迹外,西北有女郎台,据说是胡国之女嫁给鲁昭侯为夫人,于是,筑台表示对胡女的礼遇,俗称女郎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