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 :周朝诸侯国

更新时间:2023-04-21 23:59

吴国(约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473年)是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亦称勾吴、工吴、攻吾。始祖为周文王的伯父姬泰,姬姓。它始于商,衰于周,亡于春秋。从立国到灭亡,存在约六百余年。

自吴太伯建国至春秋中期寿梦称王,共传十九世,约五百余年,寿梦继位后,吴国逐渐强大,到吴王阖闾时期,国君被墨子、荀子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夫差即位后,南服越人,北屈齐、鲁、郝、卫,最终被越王勾践灭国。

吴王寿梦元年(公元前585年),太伯十九世孙寿梦世称王,其子诸樊都于吴。后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于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大破楚军,攻占郢都。第二年,越军趁虚入犯吴境、秦兵救楚攻打吴国,阖闾的弟弟夫概叛乱,吴只得退兵,楚得以复国。吴国于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征伐越国,被越军打败,阖闾受伤而死,太子夫差即位。两年后,吴国再次攻打越国,大败越军,越王勾践卑词乞和。随后夫差率吴军北上,征伐鲁、齐等国。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吴王大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希望称霸中原,越王勾践趁虚攻入吴都,抓获吴国太子友。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勾践攻破吴国首都,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吴国位于长江下游(今宁、沪、杭、太湖流域)的广阔三角地带,其疆域包括今苏州市湖州市、常州等地。军事方面,该国生产铜锡,冶炼技术精良,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强国,将军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文化习俗方面,该国语言为古越语,其楼居又被称为巢居、干栏、麻兰、架屋等,具备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点,葬俗以土墩墓葬为主。吴国遗址有无锡阖闾城遗址、丹阳葛城及神河头遗址、苏州木渎古城遗址、常州淹城遗址等,文物有季子盂、吴王夫差剑和吴王僚剑等。

国名

说文解字》中解释“吴”是“大言也”,意思时昂头大喊之人。大声喊叫是上古时代人们合围狩猎哄赶野兽时的分工行为,而吴人原本是个擅长狩猎的氏族,所以用“吴”做自己氏族的称号。

吴语中,吴、鱼同音,可以通假。对此,考古学家卫聚贤先生曾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作过论证,虽然某些细节不无可商(如说吴字像鱼形),但结论不误。吴人把鱼纹刻划在身上,是同他们的图腾信仰有关的。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和《汉书地理志》记载,“句吴”最初是姬泰、仲雍入吴文身后的自号,意思是“勾画鱼纹”之人。他们以这种方式表示对土著居民文化的认同,博得了土著居民的信赖推举,随后共同建设“勾吴”,于是“句吴”有了“勾画鱼纹”之族、之国的含义。从此吴人由内陆山区的猎人变为水乡泽国的渔人农人。此外,根据出土的吴国铜器铭文来看,吴国的国名本为“工吴”“攻吴”,后省作“吴”。

蒙文通谭其骧等学者认为:吴、越是同族。近代学者卫聚贤先生曾在《吴越释名》一文中说“越国即虞越,亦即吴越,吴越原系一个民族,后越人发明而独立”。《越绝书·越绝外传》记载:“吴、越两邦,同气共俗”,“昊越为邻,同俗共土”。《吴越春秋·夫差内传》也有“吴与越同音共律,上合星宿,下共一理。”的记载。

吴国为越国所灭,后越国为秦国所灭,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开始实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原属春秋时的吴、越之地,建会稽郡郡,郡治为“吴中区”(今苏州市),领县二十六。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刘保分吴、会稽为二郡,以浙江(钱塘江)为界分郡,江北设吴郡,吴县(今苏州)为郡治所在,领县十三,江东为会稽郡,郡治山阴(今绍兴市),领县十五。而二郡的分界线,陈桥驿先生在《〈论衡〉与吴越史地》一文中表示,是“以旧吴、越国界线即钱塘江为界”。苏南浙北部分地区合而为一的“吴郡”行政区划,历经350多年。因此,二者文化相互交融,在后世被捆绑在一起,出现了“吴越地区”“吴越人”等说法。五代十国时期,两浙地区的割据者钱镠后梁朱温封为吴越王。

历史

建立

周太王生有三子,长子姬泰,次子仲雍和小儿子王季。季历德才兼备,他的儿子周文王也很贤明,周太王便打算传位给季历以至姬昌。太伯得知后,和仲雍借采药之名逃到荆蛮,表示自己不与季历争夺君位。他们尊重当地民俗,并给当地土著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之后当地人民拥立太伯为君主,称“吴太伯”,国号为“勾吴”。太伯建都梅里,该城周长为三里二百步,外郭长度一说为三百里,另一说为三十里。随后太伯修建水利、发展经济、推广教育、并以周礼治国,在数年之间使民众富裕起来。

发展壮大

从太伯创建吴国起,过了五代姬发灭亡商朝,封太伯后代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二为吴国,在夷蛮地带。到第十二代时晋献公为开拓晋国版图、征伐国,灭掉了中原地区的虞国。春秋初期,吴国迁都于(今江苏扬州)。

吴王寿梦元年(公元前585年),太伯十九世孙寿梦继位,寿梦即位后吴国开始日益强大,国君自称为王。次年,楚国流亡在外的大夫巫臣因怨恨楚国大将公子侧熊婴齐二人杀害了他的家族并分走他的邑土,投奔了东晋,并从晋国出使吴国,策动吴国反楚,寿梦任命他为接待国宾的外交大臣。巫臣教吴国用兵之术和车战之法,临别时,巫臣送吴国兵车十五辆,把晋国的射手、御者也留给了吴国,并让自己的儿子狐庸留下做吴国的行人之官,掌管礼仪外交,促成吴晋联合攻楚。楚共公随后派子反率兵回击吴国,打败了吴军,两国从此结怨。四年后,吴国讨伐楚国,击败了子反。吴王寿梦十六年(公元前570年),楚共王因怨恨吴国为巫臣攻打楚国,于是征讨吴国,打到衡山才回国。

第二年,寿梦任命巫臣的儿子狐庸为宰相,让他管理国家的政事,加强了与晋国的关系。吴王寿梦十八年(公元前568年),吴国派大夫寿越赴晋,要求与中原诸侯修好,晋国命鲁、卫两国的孟献子孙林父两位大夫与吴国代表会谈,商定盟会的日期。同年九月,吴与晋、宋、鲁、陈、卫等国在戚结盟。五年后,吴国与晋、宋、鲁、薛、卫、曹等国诸侯以及齐世子光会晤,并灭掉了楚国的盟国偪阳(今山东枣庄市),并将偪阳划归给了宋国

吴王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寿梦离世,他生前想要传位给四子季札,但季札推让不肯接受王位,于是长子诸樊继位。次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王位让给季札,季札坚决推辞,甚至抛弃家室去种田。同年秋,吴国又征伐楚国,被楚军打败。一年后,诸樊将都城南迁至吴(今江苏无锡)。吴王诸樊四年(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即位。九年后,吴王诸樊去世,立下遗嘱,将王位传给其弟余祭,想依次传下去,直至把国家交给季札。

吴楚交战

吴王余祭三年(公元前545年),齐相庆封获罪,逃到了吴国,吴王余祭将朱方县赏赐给他,作为他的俸邑,并把女儿嫁于他。次年,吴王派季札到至北方进行外交活动,季札先是到达鲁国,向公孙穆子建议选拔贤人。接着出使齐国,劝晏婴交出政权以避祸。随后又出使郑国、魏国、晋国,并与赵武韩起魏舒讨论晋国的未来形势。

同年,吴王趁楚康王之丧,率军讨伐楚的盟国越,抓来一批俘虏,并让批越俘看守舟船。三年后,楚公子围杀死楚王夹敖而自立为国君,称楚灵王。吴王余祭十年(公元前538年),楚灵王会和诸侯攻打吴国的朱方,诛杀庆封。吴国也攻下楚国三个城邑。次年,楚国又来讨伐吴国,至乾溪,兵败离去。

吴王余祭十七年(公元前531年),吴王余祭在视察由越国俘虏看守的舟船时被俘虏刺死,其弟夷昧继位。两年后,楚公子弃疾杀死楚灵王,自立为王。吴王余昧四年(公元前527年),吴王余昧去世,他死前想传位于弟弟季札,但季札不愿即位,于是立自己的儿子僚为吴王。

吴王僚二年(公元前525年),吴王派诸樊之子(一说是余昧之子)阖闾率领水师讨伐楚国,结果失败,而且丢失了先王的战船,因害怕获罪便偷袭楚军,夺回战船后回国。公子光还暗中访求贤士以谋划刺杀吴王僚,并任命一位擅长相面的人担任吴都集市的官吏。三年后,楚国名臣伍子胥因其父兄被楚王所杀逃亡到吴国,游说吴国伐楚。公子光表示是公报私仇,对吴国并无益处,楚国也不是容易被击败的。于是伍子胥明白公子光有杀僚夺位的志向,便投靠了他,并为他找到一个能刺杀吴王僚的刺客专诸

公子光于吴王僚八年(公元前519年)大败楚军,并把楚国已故太子建的母亲接回吴国,又借势北伐,打败陈、蔡的军队。次年,公子光再次征伐楚国,攻克楚国的居巢、钟离二城。当初,楚国边城卑梁氏一位与吴国边城女子因争采桑树引发矛盾,并引起两家互殴,最终引起两国边境官兵交战,吴国边邑被灭。吴王闻之大怒,讨伐楚国,夺取两个城邑。

吴王僚十二年(公元前515年)冬,楚平王去世。次年春,吴王趁楚国治丧期间进攻,派公子盖余、烛庸带兵包围楚国的六、潜二邑,并派季札出使晋国,以观察诸侯的动静。而楚国派奇兵切断了吴军后路,使得吴兵被阻无法回国。吴阖闾专诸则密谋趁机杀死吴王僚,他派甲士埋伏在地下室,请吴王僚来宴饮。宴会上,专诸将匕首藏于烤全鱼的腹中,借上菜之机杀死了吴王僚。僚死后,公子光代立为吴王,即吴王阖闾,他任命专诸之子为卿,让伍子胥担任行人之官并参议国事。吴国公子盖余,烛庸听说公子光杀死吴王僚自立为王后,便带领军队投降楚国,被封在舒地。

吴王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楚王杀死了伯州犁,其孙伯(一作白喜)逃亡到吴国,吴王任命他为大夫。同年,阖闾迁都苏州市(今江苏苏州)。两年后,阖闾任命孙武为将军,领兵征伐楚国。吴军攻下舒邑,杀死了吴国逃亡楚国的公子盖余、烛庸。次年,湛卢之剑认为阖闾暴虐无道,出逃楚国,吴王阖闾听说后,再次伐楚,攻占了六邑与潜邑。阖闾五年(公元前510年),阖闾因越国不派兵跟随吴国伐楚,便出兵伐越,攻下了越国的里。次年,楚国为报潜、六战役之仇,派囊瓦囊瓦攻打吴国,吴军在豫章大败楚军,攻下楚国居巢后回国。

吴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阖闾听从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联合唐国、蔡国一起攻打楚国,与楚国隔汉水列阵。而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带领五千人突袭楚军,楚军大败奔逃。吴军追击楚军至郢都,双方一共交战五次,楚兵均败,楚昭王逃到随国,吴国军队占领郢都。

吴越之战

吴王阖闾十年(公元前505年),越王听说吴王驻军郢都,此时国内空虚,于是举兵伐吴。楚国向秦国求救,秦国便派兵进攻吴军,吴军大败。这时,夫概见吴王留在楚国不回,于是返回吴国自立为吴王,阖闾得知此事,带兵讨伐夫概,夫概兵败后逃往楚国。同年九月,楚昭王封夫概在堂溪,称堂溪氏。次年,吴国太子终累(夫差之兄,亦作波)伐楚,攻取番邑,并俘虏了楚国的两个水军将领和与七个大夫,又打败了楚国子期率领的陆军,楚王便把国都从郢迁到。

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夏,吴国出兵伐越,越王勾践率军在檇李(今浙江嘉兴)抵御。在此期间,越国三次派遣敢死队挑战吴军,高呼口号,并在阵前自杀,让吴军放松了警惕。趁此机会,越军大举进攻,在姑苏打败了吴军。吴王阖闾在战斗中受伤,随后身亡。临终前,阖闾立太子夫差为王,并提醒他勿忘杀父之仇。

第二年,夫差任命大夫伯嚭为太宰,训练军队作战射箭,以为报复越国做准备。夫差二年(公元前494年),夫差率军攻打越国,在夫椒战役中击败越军。越王勾践带着五千士兵躲进会稽山,派大夫文种通过吴国太宰伯嚭向吴国求和,表示愿意让越国成为吴国的附庸国。伍子胥劝阻吴王,但其仍执意与越国订立了和平盟约。

楚国在夫差元年灭掉了亲吴的胡国,次年又攻打蔡国。蔡国抵挡不住楚军的攻势,要求归附吴国,吴国的泄庸送聘礼到蔡国,逐渐把军队混进蔡国。蔡国把反对吴军进蔡的子驷杀死,欢迎吴军入蔡,双方联盟关系加强。

争霸中原

吴国于夫差七年(公元前489年)再次征伐陈国,胁迫陈国背叛楚国并依附吴国。楚昭王考虑到陈国是自己的盟国,于是派兵救援陈国,在攻打大冥(今河南项城县)时,楚昭王去世,楚军只能退走。但这次吴国并未得到多少好处。这时,齐国发生内乱。齐景公死后,新立的齐君幼小势弱,齐国当权的大夫陈、鲍二氏与国氏、高氏发生战争。夫差想乘这一机会讨伐齐国。伍子胥劝阻夫差,表示现在越国才是心腹之患,此时弃越攻齐是不明智的,但夫差没有听从他的意见。于是吴国举兵伐齐,取得胜利。

同年,鲁国叔还至柤(江苏邳县北),与吴国会晤。第二年,吴国与鲁哀公会于(今山东枣庄市东),史称鄫衍之役。吴公子姑曹与鲁哀公订盟,向鲁国征收“百牢”,鲁国给了吴国牛、羊、猪各一百头“百牢”的献礼。

秋天,鲁国入侵邾国,国派茅夷鸿带着五匹丝绸、四张熟牛皮的礼物,向吴国求援。夫差同意发兵救邾,吴军由从鲁国叛逃的公山不狃带领,很快便攻克了武城(今费县西南),接着攻克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占领五梧、蚕室(以上两地都在今山东平邑县西)。吴军在夷地打败鲁国大夫公宾庚、公甲叔子。吴王认为不能轻易取得鲁国,于是要求与鲁国谈判讲和,鲁国季康子同意了谈判,随后双方订立了盟约。

灭亡

吴国于夫差十一年(公元前485年)再次北伐齐国,齐国派大夫高氏向吴军求饶,随后吴军退去。次年,夫差又北伐齐国,越王勾践朝贡并献礼,伍子胥劝谏吴王防范越王勾践,吴王不听。随后吴王派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将自己的儿子委托给齐国鲍氏,吴王听闻,命伍子胥自尽,伍子胥在临死前预言吴国灭亡。不久后齐大夫鲍氏杀齐悼公,吴王攻齐失利,痛哭三日后回国。

夫差十四年(公元前482年)春,吴王北上与诸侯盟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想称霸中原并保全周室。六月,越王勾践攻打吴国,俘获了吴国太子友,并率越军进入吴国境内。吴王害怕有人泄露消息给会盟诸国,斩杀了七人。次月,吴王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最终晋定公当选,盟会结束后,吴王想伐宋国,被伯嚭劝阻。

越国愈发强大,越王勾践于夫差十八年(公元前478年)率兵攻打吴国,吴军在笠泽之战被越军打败。两年后,越王再次伐吴。夫差二十三年(公元前473年)十一月丁卯,吴国彻底被越国击败,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疆域

根据《吴越春秋·吴太伯传》“太伯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的记载,吴国疆域包括今太湖东北苏州市、常州、江阴、常熟市以及镇江市丹徒区一带。此外历史学者戈春源根据《建康实录》《舆地广记》《通典》等古籍的记录,发现今南京、湖州市也在吴国的疆域范围内。吴王寿梦登基后,吴国疆域进一步扩大,南界为今海宁市崇德德清县莫干山广德市一线;西南界包括今浙西、皖南江西省的绝大部分;西界至今永城市、安徽凤台;北界在今苍山城之北一带且包括今江苏丰县。

军事

兵器

吴国生产铜锡,冶炼技术精良。在屈原的《国殇》中有一句“操吴戈兮披犀甲”称赞吴国兵器制造技术的卓越。吴国铸剑技术超群,以干将莫邪两位冶金专家为代表,其制作的剑是当时兵器冶金领域的最高水平。吴王诸樊剑、春秋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等历经千年而不衰,锋利耐用。同时,经过检测,这些兵器表面具有十微米厚度的铬盐氧化物层。

军队组织

吴国在寿梦时期才开始建立军队。公元前584年,晋国的申公巫臣教授吴国乘车和战阵后,吴国开始有自己的军队。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吴王僚(公元前5261-514年),吴国的军队快速发展,形成了左、中、右三支军队。公元前519年,吴国和楚国在鸡父之战中,派遣中军从王、光帅右军、掩余帅左军参战。到了春秋末期,吴国进一步发展为上、中、下、右四支军队。公元前484年,吴国和鲁国联合伐齐,其中中军从王,胥门巢将领导上军,王子姑曹将领导下军,展如将领导右军。吴国的兵力曾经达到十余万人的规模,公元前475年,越王勾践伐吴时,据说吴国所穿戴的水犀之甲的士兵就有103000人之多。

在春秋时期中叶,吴国组建了一支由水陆两军组成的军队,并实行了“丘役”制度,招募野人和囚犯作为士兵。吴国的陆军由主力步兵、辅奚车兵和骑兵组成,划分为国中之师、地方郡邑兵和私属部队三类,编成严密的军旅卒、什、伍的体系。该国的水军则由舟战部队和运输部队组成,其中运输部队主要负责运送陆军及其给养。

军事理论

吴国将军孙武著有《孙子兵法》一书,该书反映了春秋时期列国的治军思想、军事制度、军事组织等方面的情况,是春秋军事史的重要史料。

文化风俗

古吴越语

先秦时期吴越土著说的古越语原是属于侗台先民的百越语,从《春秋左传》《汉书》中发现的一些古吴越地名,具有侗台语的明显特征。《吕氏春秋·知化篇》说过吴与越“习俗同、言语通”,指明吴国人民也是说越语的。吴越地区一些在吴国越国时代就已产生的地名正表现了古越语的特色,比如盱眙县、夫椒、余暨、余姚市余杭区余干县、姑苏、姑蔑、大末、会稽、朱余、诏息、无锡等;吴越人名众多,但不像地名有取名理据的记载,因此其含义已难以核实,比如夫镡、夫差、夫、周章、寿梦、州于、朱句等。

断发文身

吴、越地区的土著居民流行“断发文身”的风俗。《论衡·四讳篇》云“吴越之俗,断发文身”。夏禹时期吴地称为“裸国”,《风俗通义》曰“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至商代末年周太王之子姬泰仲雍荆蛮、到达江南地区后,亦随乡入俗,“文身断发”“为夷狄之服”。

吴、越“断发”及其发式,实际上是把前额和两鬓头发剪短,同时束发于顶或结发于后。根据贵溪市越人墓中发现的长五厘米的“断发”实物推算,当时人们大约在半年左右进行一次“断发”。“文身”指“刻肌肤,馋皮革,被创流血”,然后用丹青矿物染料上色染纹。

楼居

吴樾居民的居所具备干栏式建筑的基本特点,又称巢居、干栏、麻兰、架屋等,其形制是架竹木以为屋,分上下两层,上层居人,下层养畜,其特点是底部悬空,正脊的两头翘起,并长于屋檐,且屋顶结构为两面坡式。这种干栏式建筑,早在六、七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如余姚市河姆渡遗址、杭州水田畔等新石器遗址中,都有其遗迹的发现,今福建如山区的一些汉人也盛行这种建筑。

葬俗

吴国的葬俗,主要是实行土墩墓葬,其特点是不挖墓穴,不用葬具,平地之上封土掩埋起墩为墓。这种葬俗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常州牙墩遗址、吴县张陵山等墓葬都无穴。《史记索隐》中记载吴王夫差自杀身死后,越王勾践命持戈的士卒每人盛一竹篮土以葬夫差,《吴越春秋》也记载“越王乃葬吴王以礼于秦余杭卑犹”,所谓“葬吴王以礼”,不讲如何营造墓室,也不讲如何安置棺材,只是说用小竹篮堆土而葬,这正是句吴不挖墓穴,不用木质葬具,平地起封的葬俗的真实写照。

考古

遗址

无锡阖闾城遗址

阖闾城遗址跨越了滨湖区武进区,20世纪50年代曾发现由东、西两座小城组成的内城,并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东城和西城年代的上限晚于春秋中期,下限早于汉代。在2007至2008年间,通过该地的调查和钻探,进一步弄清了内城东、西二小城内建筑基址的布局和道路之外,还发现了以地下埋藏为主的外城。外城东西长度约为2100米,南北宽度约为1400米,面积约为2.94平方公里。

丹阳葛城及神河头遗址

葛城遗址位于丹阳市琪陵镇祥里村南葛城组。2007年因砖厂使用该区域土地而受到破坏,在随后两年通过钻探和发掘,发现该遗址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型城址。遗址中心部分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150米,城内高出周围农田3米。20世纪90年代,城墙尚保持完好,普遍高出城内地表约5米。此外,神河头遗址为附属于葛城遗址的特大型环稼高台祭坛,其底部南北长约81.5米,东西宽约68米,高出周围地面约4.8米,环壕宽约20-35米。

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苏州市考古研究所的联合考古队在2009年下半年的调查中,发现了位于吴中区弯隆山东麓堰头村和仰家村,天池山南麓大焦山西麓五峰村,以及尧峰山西麓尧峰、刘庄、新峰等地的重要古迹。他们进行了钻探和发掘,基本确定了古城的范围,并发现了东西城墙遗址、河道、水城门、作坊、墓葬、合丰小城等遗迹。据报道,这座古城依山傍水,呈现不规则但似扇形状,总面积约为25平方公里,是至今所知春秋时期最大的古城遗址之一。

常州淹城遗址

常州淹城遗址位于武进区湖塘镇,城墙呈圆形,拥有三道环形壕沟和三重城墙,东西长约850米,南北宽约750米,总面积达到65万平方米。城墙全部由堆筑的泥土构成,一般高度约为3米左右。多年来,这里出土了大量西周春秋时期的文物,包括青铜兵器、原始瓷器、几何印纹陶器、青铜礼器,甚至连独木舟等物品也不在少数。1958年更是在淹城内城河中发现了三轮盘、尊、牺匝、句耀等青铜礼器,这些文物对于我们了解古代历史与文明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文物

吴国青铜文化发源于江南的早期青铜文化,即其上限应从先吴时期当地土著民族开创的早期阶段青铜文化为始,下限至春、战之际吴国灭亡后吴文化随之为楚文化所融合为止。吴国城址以及一些遗址的窖藏中,曾发现有青铜礼乐器或兵器、农具、工具等遗物,在晋、魏、鲁、楚、蔡诸国境内,也出土有吴国的有铭青铜器。

季子盂

盂是大型盛饭器,也可以用来盛水装冰,流行于西周至春秋。盂可与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此器形侈口束颈、深腹、圆肩平底,肩上有一对兽首耳,器身纹饰具有典型的吴文化色彩,颈部为吴地仿中原的窃曲纹,腹部作互不对称的变体蟠纹,最下方以连续三角纹为边饰,腹上主体纹饰间点缀圈点纹的做法,不見于中原铜器装饰,为吴国铜器的创新。盂内壁铸有十二字銘文:“吴季大作其盂子孙永宝用。”器形端伟,纹饰殊异新颖,铸造华丽精工,现藏于苏州东吴博物馆

吴王夫差剑

吴王夫差剑长60.5厘米,宽5厘米,铜质精良,剑体宽阔,覆有绿色薄锈,锋锐利,中部起脊,两从斜弧面。剑茎实心,茎上有两道凸起的,有缠痕迹。剑身铸有铭文两行十字:“攻王夫差自乍其元用。”历经两千多年仍保存完好,是春秋末吴国青铜剑中的优秀代表制品,被定为一级文物,现藏于苏州东吴博物馆。

吴王僚剑

吴王僚剑剑身宽阔,有中脊,两侧出刃,顶端收聚成尖峰,剑首向外翻卷作圆饼形,窄格,空茎。剑身铸有10字铭文:“攻敔王者,虐自乍用。”此剑历经两千多年仍完好如新,无比锋利,现藏于苏州东吴博物馆。

争议

王族祖源

有学者研究认为,吴国的历史与有虞氏南迁有一定关系。据《史书》记载,虞舜曾进行南巡狩,而《楚辞·天问》中的“舜服厥弟,终然有害;何肆犬体,而厥身不为败?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则表明,舜的两个儿子被封在吴国,这里南岳指的是江淮之间的霍山,而非衡山。《楚辞·天问》中的这句话被某些学者误解,“吴获迄古,南岳是指,孰斯去斯,得两男子?”实际上描述了古代时期虞舜和姬泰两位兄弟的友谊故事,因而与中国南岳文化无关。吴太伯为避免与王季争夺吴国继承权,前往霍山停留,这一切都源于他与兄弟虞舜友好的关系,虞舜曾让贤于吴太伯。

太伯奔吴之地

对于太伯所奔之吴历来众说纷纭。戈春源的《吴国史》记录了几种说法:一说认为今陇县宝鸡一带的吴山可能是太伯所奔之地,因为在这里出土过国的铜器,且这一带附近有山名吴山,并有西吴国,如学者王明珂认为太伯可能只是逃到宝鸡的夨国。一说认为根据古籍中有太伯“奔荆蛮”的记载,太伯所奔之地在今湖北荆山地区。一说认为在湖州市市南的衡山。一说认为太伯所奔之吴在今宁镇地区,因为西周春秋早期许多和吴国有关的青铜器都出土于该地。而大多当代学者认为太伯所奔之地在太湖流域,因为不仅《史记正义》等权威史籍载有此事,而且此地出土有西周的一些器物,还有“荆村”“蛮巷”的地名,有以太伯命名的河流“伯渎”,还留有太伯、仲雍的坟墓。如学者张志鹏认为太伯之吴既不是位于今陕西水流域的千阳县、陇县、宝鸡县一带的夨国,也不可能是位于今山西平陆一带的虞国,而是位于今苏南地区的吴国。

国君世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