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点窄尾魟 :魟科窄尾魟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08:32

花点窄尾魟(学名:Himantura uarnak),又名豹纹、黄线窄尾𫚉、尤氏魟,为土𫚉科窄尾𫚉属下的一个种。它是一种底栖性鱼类,以小鱼、底栖虾蟹、植物病原线虫水母等为食。

形态特征

花点窄尾魟是最大型海鹞鱼之一。最大记录宽度为2米,总长度为6米,重量为120千克。体盘菱形,略带斜方形,前缘凹入,大者尤为显著,与吻端成60度;前角广圆,后角圆钝或微尖; 体盘宽为体盘长的1.1-1.2倍,最宽处约在体盘的中部或稍后。吻颇尖,相当突出;吻长等于体盘长的1/4 左右,为眼间隔的2倍。眼颇小,稍突起,眼径比喷水孔稍小;眼间隔平坦或凹人。前长方形或三角形。前鼻瓣连合为口盖,几伸达上颌,后缘微凹或半直,浅裂或几完整。口小,波曲,口前吻长为口宽的2.5-2.7 倍;腭膜浅凹,后缘细裂;口底乳突4-7个,近中部的2个最显著,在外侧、内侧及正中者细小或个别消失。 齿细小,平扁,具横突,在上颌有30余纵行。鳃孔颇狭,第三鳃孔的宽等于第五鳃孔距离的1/4。

结鳞的分布情况与黄土魟相同。在全长约2米、体盘宽0.5米以上的个体,头部和背部密被平扁鳞片,列成 1宽带,脊椎线上正中的1行由10余个大型心状平扁结鳞组成,肩板上的1块最大;尾部自尾刺以前具1平扁鳞片狭带,尾刺后的尾部密被尖细鳞片。腹鳍颇狭长(雌体较宽短),里缘和后缘连合,外角圆钝,里角消失;鳍脚平扁,后端颇尖。尾很长,为体盘长3余倍;上、下皮褶都完全消失。尾刺1枚。

背面赤褐色或沙黄色,密具黑褐色圆形或多边形斑块,大者与眼球约同大。腹鳍外缘黄色。尾具10余条暗褐色横纹,尾后部的横纹间尚有1黑色斑点。腹面淡白色,边区褐色。长大者横纹连接成纯暗褐色。幼体背部中央自鳃区到肩带区有一小群圆锥形小棘,中央一列较大,且为黄色;成鱼之小棘分布扩大,甚至整个尾部都有棘。幼鱼体背面白色而布满黑点,随成长而渐呈灰色,但仍布满黑点,成鱼则呈淡褐色,且黑点扩大成豹纹斑或云状斑纹;腹面淡白,边区褐色;尾部具黑白相间色环,延伸至尾部末端。

分布范围

花点窄尾魟分布于印度至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地中海东部(经由苏伊士运河)到非洲南部,东至法属玻里尼西亚,北至中国台湾,南至澳大利亚

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领地西澳大利亚州昆士兰州)、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埃及厄立特里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以色列琉球群岛肯尼亚科威特黎巴嫩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主岛群)、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苏丹坦桑尼亚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

生活习性

花点窄尾魟是底栖性鱼类,一般大多活动於沿岸的沙泥底海域,亦常随着高潮时而进入河口区或更浅的湖区,甚至也可被发现於珊瑚礁区的沙泥地。活动深度在5-50米间。昼伏夜出,常将身体埋入沙中,仅露出两眼及呼吸孔,伺机捕食

生长繁殖

花点窄尾魟繁殖是胎生的,胚胎最初以卵黄为食,然后通过特殊结构间接吸收富含粘液、脂肪或蛋白质子宫液,从而从母亲那里获得额外的营养,夏季繁殖,每次产3-5尾幼鱼,孕育期长达1年。

用途

花点窄尾魟主要渔法为底拖网及延绳钓等。肉可食用,但具腥味,非重要的食用鱼;是受欢迎的垂钓鱼种;皮肤与肉被干制或用来生产皮革做成钱包与袋子。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