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亚 :非洲东北部的沿海国家

更新时间:2023-10-25 09:31

厄立特里亚国(提格雷尼亚语:ኤርትረያ;英语:The State of Eritrea),简称厄立特里亚(Eritrea),位于非洲东北部,西邻苏丹,南邻埃塞俄比亚吉布提,东隔红海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扼红海进出印度洋的门户。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包括达赫拉克群岛近1000平方千米),全国海岸线长1200千米。首都为阿斯马拉(Asmara),全国分为6个省。截止2023年4月,厄立特里亚人口368万,共有9个民族。没有官方语言,通用语言为英语和阿拉伯语

厄立特里亚大部分属热带高原气候。高原地区属垂直气候带,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7℃。东部和西部低地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0℃(东)和28℃(西),年均降雨量不到400毫米。全境地形可划分为东部低地、东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其中,中部高原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地势从中部高原向西部低地、东部坡地及沿海平原逐次下降。最高峰为中部高原的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点为东部平原的科巴尔低地(Kobar),低于海平面75米。厄立特里亚矿产资源品种丰富,包括铜、锌、金、银、铅、铁等。地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马萨瓦-阿萨布沿红海地带。

经考古发掘发现,100万年前就有人在厄立特里亚生活。公元前8世纪,闪米特人和库希特人迁至此地。公元前3000年起,古埃及文献就断断续续提到厄立特里亚。公元前2000年左右,该国的部分地区很可能是蓬特地区(Land of Punt)的一部分。公元前10—前5世纪,厄立特里亚建立起了德姆特王国(Kingdom of D'mt)。公元前后,阿克苏姆王国建立,统治厄立特里亚。公元9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衰落。厄立特里亚高地被扎格威王朝控制,而后被埃塞俄比亚帝国控制。随后,厄立特里亚被阿达尔苏丹国统治。1520年,葡萄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Francisco Alvares)到达厄立特里亚,葡萄牙人在提格雷地区建立了殖民地。1557年,奥斯曼帝国人开始向厄立特里亚内陆高原地区渗透,其势力范围从马萨瓦至苏丹的斯瓦金(Swakin)。土耳其人建立行省,马萨瓦成为首府。1589年,土耳其人被迫撤至沿海,但仍然维持着对红海沿岸的控制权。1855年埃塞俄比亚提沃德罗斯二世登上王位后,加强了对厄立特里亚的控制。1872年,埃及人控制了厄立特里亚的大部分地区。1885年2月,意大利殖民势力占领了马萨瓦。1890年,意大利将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意为“红海”)。1941年,意军战败 ,厄立特里亚成为英国托管地。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为独立而展开斗争。1993年4月23日-25日,厄立特里亚在联合国的监督下举行全民公决,以99.8%的绝对多数决定与埃塞俄比亚分离,厄立特里亚国正式成立,伊萨亚斯任首任总统,领导厄立特里亚至今。

厄立特里亚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支柱产业为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等。工业门类包括纺织、制革、农畜产品加工等。第三产业主要为旅游业,该国历史悠久,境内存有不少古王国遗迹,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2021年,厄立特里亚国内生产总值22.7亿美元,增长率为2.2%,通货膨胀率4.5%,外债余额为8.27亿美元。

厄立特里亚历史上曾是地区贸易中心,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交流频繁,融合了多种民族、宗教和传统习俗。由于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早,厄立特里亚城市生活较为西方化。当地人会请客人喝或咖啡,待客时的咖啡仪式成为该国的重要习俗。首都阿斯马拉拥有数千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如新古典主义、新罗马式、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是20世纪初早期现代城市主义在非洲应用的一个特例。2017年7月8日,阿斯马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另外,西式服装在厄立特里亚已经非常普遍,但有不少人仍然穿着传统民族服装,而且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差异很大。该国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弦乐器比较普遍。各民族也都有自己的舞蹈,瓜伊拉舞较为流行。该国绘画有壁画、版画、肖像画和风景画等,其中沃尔杜·阿费沃基为厄立特里亚著名版画艺术家。手工艺品有陶器、编篮、珠宝、皮革制品和木雕等。厄立特里亚的主要景点有阿斯马拉皇宫、阿斯马拉天主教大教堂、马萨瓦清真寺、玛丽亚姆一达阿里特神坛等。

厄立特里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和阿拉伯联盟观察员。与近百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其中20国在厄有常驻使馆,厄在30国和联合国总部派驻大使。厄立特里亚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关系,但侧重发展与中东、东亚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近年,西方国家多指责厄政府违反人权,减少了对厄经济援助。

名称

厄立特里亚这个名字源自古希腊语中的红海名称(Ἐρυθρὰ Θάλασσα,即Erythra Thalassa,基于形容词ἐρυθρός,即erythros,意为红色)。1890年,随着意大利人殖民厄立特里亚,该名称首次被正式采用。在随后英国和埃塞俄比亚占领期间,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并在1993年独立公投和1997年宪法中得到重申。

历史沿革

起源

在厄立特里亚的一处考古遗址,意大利人类学家发现了名为布亚夫人(Madam Buya)的化石,已被确定有100万年的历史,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原始人化石之一,证明了早期直立人和古代智人之间的可能联系。靠近厄立特里亚边境的达纳吉尔凹地(Danakil Depression)被认为是人类进化的主要地点,可能包含从直立人到现代人(解剖学概念)进化的其他证据。

在上一次间冰期,早期现代人类占领了厄立特里亚的红海海岸。一些学者认为,早期人类曾利用该地区殖民旧世界的其他地区。1999年,厄立特里亚、加拿大美国荷兰法国科学家组成厄立特里亚研究项目组,在红海沿岸马萨瓦以南祖拉湾附近发现了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包括125000多年前的石器和黑曜石工具,这些工具被认为用来采集蛤蜊和牡蛎科

考古人员在巴尔卡山谷(Barka Valley)发现了工具,研究表明这些工具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是早期人类在厄立特里亚生活的第一个实证。研究还表明,厄立特里亚的许多民族是最早一批在这些地区定居的。

加什群

公元前8世纪,闪米特人和库希特人迁至此地。大约4000至5000年前,来自南部尼罗河谷地的尼洛特人来到加什-塞提特(Gash-Setit)一带,并不断向厄立特里亚腹地迁移。从公元前3000年起,古埃及文献就断断续续提到厄立特里亚。多数记载均与法老同红海沿岸酋长的海上贸易有关。

考古学家曾对厄中部的阿戈达特(Agordat)及其附近展开挖掘,发现了名为加什群(Gash Group)的前阿克苏米特文明(pre-Aksumite civilization)的遗迹。其中发现的陶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00至公元前1500年之间。

公元前2000年左右,厄立特里亚的部分地区很可能是蓬特地区(Land of Punt)的一部分。该地区在古埃及的贸易记录中有记载,以生产和出口黄金、芳香树脂、黑木、黑檀、象牙和野生动物而闻名。约公元前1469年,古埃及国王哈特谢普苏特(Hatshepsut)在重建中断的贸易路线期间,对蓬特地区进行了考察。

公元前1500至前1167年间,埃及与厄立特里亚贸易繁荣。公元前1000年前后,红海对岸阿拉伯半岛 (今也门南部)的居民萨巴人(Sabaean)开始大量渡海移入厄立特里亚,他们带来了阿拉伯半岛的马、羊、新的植物、新的耕作方式、书写方式和先进的武器,在厄立特里亚沿海建立了贸易站和城邦国家。埃及托勒密王朝时期,埃及占领了厄立特里亚沿海地区,持续了数世纪,他们迫使萨巴人向厄立特里亚内地高原迁徙。据称后来的阿克苏姆文明为萨巴人创造。萨巴人的文字几埃兹语是提格雷尼亚语、提格雷语和阿姆哈拉语的共同祖先。

德姆特王国

公元前10至公元前5世纪,厄立特里亚建立起了德姆特王国(Kingdom of D'mt),疆域包括厄立特里亚大部分地区和埃塞俄比亚北部边境。德姆特王国制定了灌溉计划,使用犁进行耕作,种植小米,制造铁制工具和武器。公元前5世纪德姆特王国沦陷后,高原由较小的王国统治。一直到公元一世纪阿克苏姆王国重新统一该地区。

阿克苏姆王国

公元前后,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阿克苏姆建立起阿克苏姆王国,其疆域包括现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北部和苏丹也门沙特阿拉伯的部分地区。厄立特里亚是阿克苏姆王国的中心地区,位于马萨瓦南部的阿杜利斯港(Adulis)成为阿克苏姆王国的贸易和交通中心。

根据中世纪的《阿克苏姆书》,阿克苏姆王国的第一个首都马扎贝尔(Mazaber),是由库什(Cush)之子伊蒂约皮斯(Itiyopis)建造的。首都后来迁至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阿克苏姆。早在4世纪,王国就使用了埃塞俄比亚这个名字。

阿克苏米特人建造了许多具有宗教目的大型石碑,其中的阿克苏姆方尖碑,原料为花岗石,高27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方尖碑。在埃扎纳(Ezana,在位时间320–360年)统治期间,阿克苏姆国人开始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现代厄立特里亚接受的第一种世界宗教,该国最古老的修道院Debre Sina建于四世纪。Debre Libanos是该国第二古老的修道院,约建于五世纪末六世纪初。该修道院最初位于哈姆村(Ham),后来迁至哈姆高原(Ham 高原)下的一个悬崖边。教堂里有一本金色封皮的圣经,可以追溯到13世纪,当时的Debre Libanos是宗教权力的重要场所。

7世纪,来自麦加的早期穆斯林(至少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同伴),到达阿克苏姆王国寻求庇护,这在伊斯兰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朝圣。据称这些穆斯林建造了非洲的第一座清真寺,即马萨瓦同伴清真寺。

在《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Periplus of the Erythraean Sea)一书中,阿克苏姆王国进行象牙贸易,象牙出口到整个古代世界。阿克苏姆王国当时由佐斯卡莱斯统治,同时还统治着阿杜利斯港。统治者通过铸造阿克苏米特货币来促进贸易。

埃塞俄比亚统治时期

公元9世纪,阿克苏姆帝国衰落。厄立特里亚高地被扎格威王朝控制,而后被埃塞俄比亚帝国控制。该地区最初被称为马伊克勒·巴赫里(Ma'ikele Bahri),即红海和马雷布河之间的地区。在苏丹巴德雷·伊本·萨阿德丁(Sultan Badlay ibn Sa'ad ad-Din)统治期间,马伊克勒·巴赫里的整个沿海地区都处于阿达尔苏丹国(Adal Sultanate)的统治之下。1270年所罗门王朝建立后,埃塞俄比亚继续统辖厄立特里亚高原的大部分地区。15世纪时,泽拉·雅各布皇帝(Zar'a Ya'qob)将沿海高地地区重组为米德利·巴赫里省(Midri Bahri),首都为德巴瓦(Debarwa),主要省份为哈马西恩(Hamasien)、塞拉伊(Serae)、阿克莱古扎伊(Akele Guzai)。并设立巴赫尔王(Bahr Negash,意为海王)进行管辖。巴赫尔王向皇帝缴纳可观的税收(马匹),还缴纳从印度进口的丝绸和棉布。

1520年,葡萄牙探险家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Francisco Alvares)到达厄立特里亚,是有记载以来第一个抵厄的西方人。他在书中首次提到了提格雷的当地政权,即阿克萨姆王国(the kingdom of Axum)和巴尔纳盖斯王国(the kingdom of Barnagais)。葡萄牙人在提格雷地区建立了殖民地,厄立特里亚的海岸保证了提格雷与外部地的联系,也保证了与内陆埃塞俄比亚(葡萄牙的盟国)的联系。1541年,克里斯托夫·达伽马(Cristóvão da Gama)登陆马萨瓦,1543年,他在韦纳达加战役(battle of Wayna Daga)中击败了阿达尔苏丹国。

奥斯曼帝国

16世纪,奥斯曼帝国开始向非洲之角地区扩张。1517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占领马萨瓦港,并封锁了内地。1557年,土耳其人开始向厄立特里亚内陆高原地区渗透,占领了高原的一些地方,其势力范围从马萨瓦至苏丹的斯瓦金(Swakin)。土耳其人建立行省,马萨瓦成为首府。后来,首府迁至吉达。1559年,土耳其人试图占领哈马西恩的高地部分,被巴赫里·尼加什(Bahri Negash)和高地部队击退。1578年,因权力斗争,巴赫里·尼加什倒戈,土耳其人试图在其帮助下向高地扩张。1588年,埃塞俄比亚皇帝萨尔萨·登格尔(Sarsa Dengel)远征土耳其人。1589年,土耳其人在与埃塞俄比亚军队的战斗中被打败,被迫撤至沿海,但仍然维持着对红海沿岸的控制权。

1636年,埃塞俄比亚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南移到贡德尔(Gondar)。厄立特里亚的贵族们纷纷向皇帝表示效忠,为朝廷效力。17世纪末,土耳其帝国的军队再次占领厄立特里亚沿海地区,并试图封锁沿海与内地的贸易。伊雅苏一世亲自率军队赴前线作战,打破了土耳其人的封锁。

18世纪埃塞俄比亚与厄立特里亚继续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在“王子纷争时代”(1769-1855年),埃塞俄比亚处于分裂状态,厄立特里亚的“海边之地”实质上也独立于中央政府,成为独立的诸侯国,但它与邻近的提格雷地区仍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1855年埃塞俄比亚提沃德罗斯二世登上王位后,加强了对厄立特里亚的控制。

19世纪中叶,埃及人向南方扩张,占领了苏丹及周围大部分地区。1846年,埃及人从奥斯曼帝国帝国军队手中夺得了马萨瓦港,继而向北方的哈马西恩、阿卡拉至古宰、西北部的克伦和东部的哈拉尔挺进。到1872年,埃及人已经控制了厄立特里亚的大部分地区。1875年和1876年,约翰尼斯四世皇帝的军队在甘达特和古拉两场战役中击败埃及军队,但仍未夺回出海口的控制权。19世纪80年代,苏丹发生反英国和埃及的马赫迪战争,英国和埃及请求约翰尼斯四世帮助被困在苏丹的英、埃军队。约翰尼斯四世要求英、埃归还克伦和马萨瓦。但女王陛下政府拒绝将马萨瓦归还约翰尼斯四世,只允许埃塞俄比亚“在英国的保护下”自由使用该港。1884年6月,英国与埃塞俄比亚为此签订了协议。约翰尼斯四世派兵前往苏丹,帮助攻打马赫迪起义军。然而为了抗衡想在非洲扩张的法国,英国不但没有将马萨瓦交还给埃塞俄比亚,反而把它交给了意大利。1885年2月,意大利殖民势力占领了马萨瓦。

意据时期

19世纪苏伊士运河开通以后,意大利殖民者开始向厄立特里亚渗透。1869年,意大利鲁巴蒂诺轮船公司从当地苏丹那里购得阿萨布港,从而在那里建立了特权区。1882年,意大利政府从鲁巴蒂诺轮船公司手中接管阿萨布及其周围地区。1882年,意大利占领马萨瓦。此后开始向厄立特里亚的内陆地区挺进。不到两年时间,意大利殖民军就渗透到厄立特里亚中部高原地区。1887年1月,埃塞俄比亚阿卢拉公爵率领的军队在离海岸25千米的多加利与意大利军队遭遇并发生激战,结果意大利军队被打败,损失480人。但意大利并不死心。而此时埃塞俄比亚军队在苏丹战败,约翰尼斯皇帝战死。埃塞俄比亚国内发生大旱,国力大减。意大利趁机向内地蚕食,占领阿斯马拉和克伦。1889年,埃塞俄比亚同意大利签订《乌西阿尔条约》(Treaty of Ucciali),承认意大利对阿斯马拉、马萨瓦、克伦、阿萨布等占领区的统治,大体上确定了厄立特里亚的边界。1890年1月1日,意大利国王颁布敕令,将各占领区合并为统一的殖民地,命名为“厄立特里亚”,阿斯马拉成为殖民地的首府。意大利本欲以厄立特里亚为基础,继续向南入侵,将整个埃塞俄比亚变为殖民地。1896年3月,孟尼利克二世皇帝的军队在提格雷的阿杜瓦与意大利殖民军展开激战,意大利殖民军大败受挫,意大利被迫承认埃塞俄比亚的独立,但却继续占领着厄立特里亚殖民地。

厄立特里亚人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意大利殖民当局于1893年5月颁布法令,没收厄立特里亚人的土地。1922年,埃塞俄比亚摄政王塔法里·马康南(即后来的海尔·塞拉西一世一世皇帝)访问了英国法国意大利,旨在为埃塞俄比亚争取出海口。1928年,意大利政府同意埃塞俄比亚自由使用阿萨布港。30年代初,贝尼托·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政权上台后,决定入侵埃塞俄比亚。意大利从30年代初开始在厄立特里亚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军事基础设施建设。1935年10月,意大利殖民军正式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军民奋起抵抗,许多厄立特里亚青年也加人了抵抗部队。1940年,意大利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出兵占领了英属索马里,成立意属“东非帝国”(包括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以亚的斯亚贝巴为统治中心。

英据时期

1940年6月,意大利英国宣战。7月,英军开始在东非地区向意大利军队展开攻势。1941年1月,英军攻入厄立特里亚。4月8日,英军占领马萨瓦,从而结束了意大利在厄立特里亚50年的殖民统治。厄立特里亚也被置于英国的军事统治之下,持续了11年。此后信奉基督教的高原多数居民赞成与埃塞俄比亚合并,而其他地区信奉的居民则多数主张独立。

埃塞俄比亚自治体时期

1950年12月,联合国通过决议,决定厄立特里亚作为一个自治体同埃塞俄比亚结成联邦,允许厄立特里亚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独立的政府。1952年,联邦成立,厄立特里亚组成地方政府。

1962年,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强制取消联邦制,将厄立特里亚合并为埃塞俄比亚的一个省。厄立特里亚人民为厄独立而斗争。早在1958年,逃亡国外的一部分原厄联邦政府官员成立了“厄立特里亚解放运动”。1961年9月,“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简称厄解阵)成立,并开始进行武装斗争。1969年厄解阵部分成员另组“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厄人阵),并加强了武装斗争。埃塞俄比亚多次对厄反政府武装进行镇压,1970年底宣布对厄立特里亚实行军管。1974年厄反政府武装几乎控制了厄整个地区。1977-1978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军发动反攻,夺回对厄的控制权。此后交战双方进入相持阶段。1984年5月,厄人阵在阿斯马拉机场摧毁埃塞俄比亚政府军33架飞机,1985年8月,埃塞俄比亚政府收复巴伦图。1988年,厄人阵歼灭埃塞俄比亚政府军4个师。80年代末,厄人阵在军事上不断取得胜利。

1991年,厄人阵联合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解放线(简称埃革阵)等其他解放组织,向政府军发起大规模进攻,5月21日海尔·门格斯图政权倒台,5月24日厄人阵部队在厄立特里亚全境取得胜利。5月29日,厄人阵宣告厄立特里亚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组成28人的国务委员会,厄人阵总书记阿费沃尔基出任临时政府总总书记兼武装部队总司令。7月,厄临时政府与埃革阵领导的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在伦敦达成协议,同意厄立特里亚于1993年4月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厄立特里亚是否独立。

获得独立

1993年4月23-25日,厄立特里亚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全民投票,结果以99.8%的绝对多数赞成厄与埃塞俄比亚分离,成立厄立特里亚国。4月27日,厄立特里亚宣告独立。埃塞俄比亚过渡政府随即宣布接受公决结果,承认厄立特里亚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5月21日,厄国民议会选举阿费沃尔基为国家首任总统。5月24日凌晨,厄举行开国庆典,厄立特里亚国正式成立,成为非洲最年轻的独立国家。

独立后,厄政府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1998年~2000年,厄与埃塞俄比亚发生边界战争。2000年两国签署和平协议。2001年上半年,厄公布“选举法”和“政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草案,拟于当年底举行大选,逐步实行多党制。但随后党内发生严重政治分歧,选举无限期推迟。2002年,厄颁布《选举法》,明确提出“多党制不符合厄现状”。近年来,伊萨亚斯总统将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地方党政军力量,严控境内外反对派,同时采取利民措施,保持了政局的基本稳定。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厄立特里亚位于北纬12°42′至18°2′,东经36°30′至43°20′之间,地处东非及非洲之角的最北部,扼红海曼德海峡入口,连接苏伊士运河,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厄立特里亚国土面积12.4万平方千米(包括达赫拉克群岛近1000平方千米),地形轮廓显古钥匙状。西北与苏丹交界,边界线长605千米,西南与埃塞俄比亚接壤,边界线长912千米,东南与吉布提毗邻,边界线长109千米,东北隔红海沙特阿拉伯也门相望。海岸线总长2234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1151千米,岛屿海岸线1083千米,包括达赫拉克群岛等有大小岛屿350多个。厄立特里亚位于东3时区,比北京时间晚5个小时。

气候

根据气温变化,厄立特里亚可大致分为三大气候区,分别是温带气候区、亚热带气候区和热带气候区。厄立特里亚是少数几个可以体验“一天四个季节”的国家之一。厄立特里亚的气候是由其多样化的地形特征和热带地区所决定的,高地和低地景观和地形多样性导致了全国气候的多样性。高地全年气候温和,大多数低地地区是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全国各地的降雨量分布和植被类型差异很大。

高原地区属垂直气候带,气温随地势高低而不同。气候温和,年均气温为17℃,降雨量525毫米,一年中12-2月的平均气温最低,为15℃;5-6月平均气温最高,为25℃;4-5月为小雨季;6-8月为大雨季;其余时间为旱季。东部和西部低地气候炎热干燥,年平均气温分别为30℃(东)和28℃(西),最高气温达40℃以上。低地冬季为2至4月,气温在21-35℃之间。年均降雨量不到400毫米,尤其是红海沿岸平原,呈沙漠气候状态,3月-10月间白天气温可达40℃以上。高原地带雨季为6月至9月,年降雨量800—900毫米,旱季为12月至3月。东南部海港阿萨布年平均降雨量仅50毫米。阿斯马拉市区属于丘陵地带,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6℃。

地质

厄立特里亚地处非洲东北部,区内地质特色是出露大面积的新元古代变质岩新生代火山熔岩,其间断续夹有少量古生代和中生代的沉积物。新元古代变质岩形成于东、西冈瓦纳拼合过程,新生代火山熔岩则与东非裂谷系统有关。东北地区非地 区的新生代火山熔岩分布极不均匀,超过90%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岩性以玄武质熔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和流纹质熔岩较少。流纹岩主要为普里尼式-超普里尼式火山喷发形成。现存的火山熔岩面积超过 600万平方千米,总量约35万立方千米,据估计其原始体量可达100万立方千米。东非裂谷系统开始于始新世晚期,最早形成的火山熔岩是45~40Ma的拉斑玄武岩和~35Ma的碱性玄武岩,主要分布于埃塞俄比亚南部和西南部。随着渐新世阿法地幔柱的活动,红海南部大陆裂解,短时间内喷发了大量玄武熔岩和流纹岩,同时形成拉斑质和碱性火山岩。大约11 Ma时,随着岩石圈伸展向南迁移,形成埃塞俄比亚主裂谷和图尔卡纳(Turkana)凹陷,伴随大量流纹质和玄武质火山活动,玄武质熔岩为弱碱性,流纹质岩石为过碱性。厄立特里亚位于东非裂谷系统北侧,受影响相对较弱,新生代火山岩主体分布于其中南部和东部。

地形地貌

厄立特里亚全境依据地形地貌可划分4个地理自然区:东部低地、东部沿海平原、中部高原和西部低地丘陵。中部高原占国土三分之一,海拔1800-3000米;西部低地,平均海拔1000米;东部低地,平均海拔500米;沿海平原,平均海拔500米以下。地势从中部高原的2300多米海拔,向西部低地和东部坡地及沿海平原逐次下降。境内最高峰为中部高原的安姆巴·索依拉峰(Amba Soira),海拔3013米,最低点为东部平原的科巴尔低地(Kobar),低于海平面75米。

水文水利

水文

赛迪特河(Setit)为厄立特里亚境内唯一常流河,全长180千米,最大的季节河马雷布河(Mereb River)丰水期长达440千米,流域面积23455平方千米。巴尔卡河(Barka River),是厄立特里亚第二大季节河,从高地流向加什-巴尔卡地区(Gash-Barka region)的广阔平原。

水利

截止2021年5月18日,厄立特里亚独立后共建造785座大坝。这些水坝包括557座10至10万立方米水的水坝、198座10万至100万立方米水的水坝和30座100万至3.3亿立方米的水坝。其中Kerkebet大坝可蓄水3.3亿立方米、Gahtelai大坝可蓄水5000万立方米、Misilam大坝可蓄水3500万立方米、Logo大坝可蓄水3100万立方米、Gerset大坝可蓄水2000万立方米。安塞巴地区建造了164座小型水坝和微型水坝,南部地区建造了338座,加斯巴尔卡建造了145座,中部地区建造了115座,红海北部地区建造了23座,85%~90%的城镇居民和75%的农村居民受益。

Kerkebet大坝是厄立特里亚最大的大坝,可蓄水3.3亿立方米,由Keyih-Bahri和Bidho General建筑公司建造。大坝沿巴尔卡河修建,旨在增加厄立特里亚的水资源并改变其周围的生态系统。大坝的建成能够有助于该国农业发展,通过种植小麦、棉花和油料作物拉动经济增长。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厄立特里亚属阿拉伯努比亚地盾,该地盾元古代绿岩带中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该国国土面积的60%被元古代绿岩带所覆盖,地质成矿条件优良。矿产资源品种丰富,蕴藏有铜、锌、金、银、铅、铁、锰、、重晶石白陶土石棉长石碳酸钾石盐石膏大理石等。

地质勘测结果表明,厄立特里亚红海沿岸和西部地区可能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只是迄今未探明储量。

厄立特里亚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马萨瓦-阿萨布沿红海地带,开发后可广泛应用于发电、医疗保健等方面。

水资源

厄立特里亚水资源缺乏,境内河川不多,且多为季节河

海洋资源

厄立特里亚红海海域渔业资源丰富,拥有几乎已知的所有鱼种及丰富的珊瑚资源,红海盛产笛、、石斑鱼、。龙虾、虾、鲇形目鲭鱼斑点月鱼太阳鱼鳎鱼等也很丰富,年最大适宜捕捞量为5万~7万吨。沿海滩涂适合发展海产养殖和开发。

森林资源

厄立特里亚森林覆盖率在20世纪20年代曾高达30%,然而由于在长年战争中乱砍滥伐木材以获取燃料或构筑军事设施,以及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和落叶剂,加之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森林覆盖率锐减,一度仅为1%左右,另有1.6%的国土为河谷乔木和灌木丛覆盖。

生物多样性

动物

厄立特里亚红海海域拥有几乎已知的所有鱼种及丰富的珊瑚资源,红海盛产笛鲷、鳕鱼、石斑鱼、沙丁鱼河刀鱼北方蓝鳍金枪鱼。有大约600种鸟类,是多种候鸟的重要迁徙路线和停歇地。据报告称,在非洲之角的60种特有鸟类中,有17种在厄立特里亚发现,如肉垂、阿比西尼亚啄木鸟、厚嘴渡鸦、横斑拟啄木鸟等。此外,还有6种较为稀有的鸟类,如白颊蕉鹃、白腰鸫鹛等。

该国动物物种丰富,有非洲鸵鸟、豹子、大象羚羊瞪羚、猴子、鬣狗科、野狗、蒙古野驴等。根据2018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厄立特里亚存在许多全球稀有和濒危物种,包括非洲野驴、努比亚野山羊和非洲草原象。多卡斯瞪羚和索默林瞪羚被列为易危物种。此外,已濒临灭绝厄立特里亚瞪羚 (Eudurcas tilunora) 被重新发现。

非洲野狗(Lycaon pictus)已灭绝。在加什巴尔卡地区,埃及锯鳞很常见,鼓腹咝蝰和红射毒眼镜蛇分布广泛,甚至在高地也能找到。在沿海地区,常见的海洋物种包括海豚儒艮鲸鲨绿海龟枪鱼剑鱼蝠鲼属。该国已记录有500种鱼类、5种海龟、8种或更多鲸目动物和儒艮。

植物

厄立特里亚植物物种丰富,记录了超过700种植物,包括海洋植物、海草、金合欢树猴面包树松树、桉树、橄榄树、叉茎棕。该国拥有多种栖息地,包括热带亚热带草原、稀树草原、灌木丛、沙漠、旱灌木丛、热带和亚热带湿润阔叶林和红树林。其中杜姆棕榈和剑麻等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厄立特里亚森林覆盖率15.8%。

自然保护地

厄立特里亚所有国家公园都受到保护,有达赫拉克海洋国家公园(Dahlak Marine National Park)、纳克法野生动物保护区(Nakfa Wildlife Reserve)、加什-塞提特野生动物保护区(Gash-Setit Wildlife Refuge)、塞梅纳维·巴赫理国家公园(Semenawi Bahri National Park)等。共有14个重要鸟类保护区。

位于阿斯马拉以东约140千米处,是许多鸟类及该地区山地植物群的重要栖息地羚羊和豹子也在此生存。

位于塞梅纳维·巴赫理国家公园东面,由一系列分散在红海的岛屿组成,距离海岸约50千米,海鸟数量众多,是鸟类更重要的栖息地,岛屿周围水域栖息着300多种不同种类的鱼类。

自然灾害

厄立特里亚易发生干旱、雨季洪水以及沙漠蝗灾等其他自然灾害。1999-2000连续两年干旱,造成安塞巴、北红海和南红海三个行政区约334000人受灾。

行政区划

政区

厄立特里亚全国分为6个省,56个县市,首都为阿斯马拉。6个省分别为:南红海省、北红海省、安塞巴省、加什·巴尔卡省、南方省和中央省。

主要城市

厄立特里亚主要城市有阿斯马拉、门德费拉、巴伦图等。

阿斯马拉(Asmara)

厄立特里亚首都为阿斯马拉,地处中央省,市区占地面积约45平方千米, 人口约96.3万,是国家的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阿斯马拉地处位于高原北端,海拔约2300米,被称为“云端上的城市”。年均气温17℃,气候温和,年均降雨量525毫米。1993年厄立特里亚独立,阿斯马拉被定为首都。工业主要有电力、机器制造、化工、水泥纺织等,农牧产品贸易也很繁荣。有铁路和公路与外港马萨瓦相连,有干线公路通往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阿斯马拉机场是厄立特里亚最大的航空港。标志性建筑有皇宫、天主教大教堂 、科威特大清真寺和圣玛丽亚基督教教堂。2017年,该城因其保存完好的现代主义建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现代城市。

门德费拉(Mendefera)

原名阿迪乌格里(Adi Ugri),是厄立特里亚南部Debub地区的首府。位于阿斯马拉南54千米。这座城市是反殖民运动的象征。该城建于意据时代,建城之前该地为茂密的丛林,无人居住。现在已发展成一座繁华集镇,拥有很多工厂。在主干道两侧可以看到圣乔治科普特教堂和天主教堂。

巴伦图(Barentu)

巴伦图是厄立特里亚西北加什-巴尔卡地区的一个城镇。该城聚集了多个民族,主要为库纳马人(Kunama)、纳拉人(Nara)、提格雷人(Tigre)和提格雷尼亚人(Tigrinya)。巴伦图位于库纳玛领土的中心,有着丰富多彩的部落文化。2000年埃塞俄比亚入侵期间,巴伦图大部分地区遭到摧毁和掠夺。

政治

政体

厄立特里亚实行总统内阁制。独立后,政府注重政权建设,加紧经济重建,政局保持基本稳定。1998-2000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发生边界战争。2000年6月和12月,两国先后在阿尔及尔签订《停止敌对行动协定》及《两国政府协定》,2001年上半年,厄立特里亚公布《选举法》和 《政党组织法》草案,拟于当年年底举行大选,逐步实行多党制,但随后执政党人民民主正义阵线内发生严重政治分歧,选举被无限期推迟。2002 年,厄立特里亚颁布《选举法》,明确提出“多党制不符合厄立特里亚现状”。近年来,伊萨亚斯总统将巩固政权、维护国家独立和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地方党政军力量,严控境内外反对派,同时采取利民措施,保持政局的基本稳定。目前,厄立特里亚政局基本保持稳定。

行政

首届政府成立于1993年6月7日。厄立特里亚现政府机构有18个部门,分别为:外交部、国防部、旅游部、司法部、地方政府事务部、劳动与社会福利部、财政部、能源与矿产部、卫生部、教育部、贸易与工业部、农业部、海洋资源部、水土环境部、交通与通信部、公共工程部、国家发展部、新闻部。总统对外交、军事、经济、内政和人事安排等具有决定权。如果内阁中有部长缺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则临时代行缺任部长职务。 伊萨亚斯总统不定期对内阁进行改组,目前内阁成员共有18人。

议会

厄立特里亚国民议会设150个议席,包括人阵党中央委员会成员75名、制宪议会成员60名及厄旅外侨胞代表15名,22%为女议员。议长由全体议员选举产生,任期5年,现由伊萨亚斯总统兼任。国民议会负责国家立法,批准预算和选举国家元首。1993-2000年国民议会共召开13次大会,此后一直休会。

司法

厄立特里亚独立后沿用原埃塞俄比亚民法、刑法,略有修改。 厄立特里亚法院分乡、县、省、高等法院4级。高等法院的判决为终审判决,设法官18名,均由总统任命。省级法官由高等法院院长提名经司法部长批准。厄立特里亚检察机构设于司法部,总检察长由总统任命。厄立特里亚还于1998年设立了特别法庭,专门审理政府官员腐败案件,法官由总统任命,具有终审权。

宪法

厄立特里亚1994年成立制宪委员会,1996年7月宪法草案出台。1996年12月,厄立特里亚成立制宪议会,1997年5月23日,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并正式颁布实施。宪法规定,国民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和立法机关;实行总统制,总统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5年;总统拥有任命政府高官、成立或解散有关政府部门和机构等权力;政教分离,宗教平等;民族语言一律平等,不确定国家官方语言;人民享有平等、自由、选举等基本权利。2014年5月,伊萨亚斯总统在独立日庆典上宣布将启动新宪法起草进程。目前,新宪法正在起草中。

政党

厄立特里亚人民民主和正义阵线

现为厄立特里亚唯一合法政党, 有党员60万人,占全国人口约17%,主席伊萨亚斯。该党成立于1970年, 原名“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简称“厄人阵”),1994年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改为现名,并选举75人中央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关,现有51名委员;中央执行委员会在中央委员会休会期间行使中央委员会的职权,共19名委员,现为12人。

厄立特里亚全国力量联盟

反对派联合体。2002年10月由厄立特里亚14个反对派代表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成立,选举了28人组成议会并通过联盟章程。该组织囊括了厄立特里亚大部分反政府组织,主要包括“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伊斯兰救国运动”“解放全国委员会”等。

国家元首

厄立特里亚实行总统内阁制,现任总统阿费沃尔基,1993年5月22日当选至今,兼任国民议会议长、政府首脑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人阵党主席。总统对外交、军事、经济、内政和人事安排等具有决定权。如果内阁中有部长缺任,总统办公厅主任则临时代行缺任部长职务。

主要政要

厄首届政府成立于1993年6月7日。此后,伊萨亚斯总统不定期对内阁进行改组,现有内阁成员共有18人。

国际关系

综述

厄立特里亚奉行和平、不结盟、睦邻友好的对外政策,主张在和平共处原则基础上发展同其他国家关系,但侧重发展与中东、东亚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近年,西方国家多指责厄政府违反人权,减少对厄经济援助。2009年和2011年,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对厄制裁和强化对厄制裁的决议,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武器禁运、禁止向厄矿业部门提供可能用于违反安理会决议行为的金融支持等。近年,厄高层领导频繁出访周边国家,寻求政治支持和经济合作。2018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44号决议,解除对厄全部制裁措施。

厄立特里亚是联合国非洲联盟、东南非共同市场、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和阿拉伯联盟观察员。该国在联合国行政和预算问题咨询委员会中占有一个席位。厄立特里亚还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刑警组织不结盟运动、禁止化学武器组织、海牙常设仲裁法院、东部和南部非洲港口管理协会以及世界海关组织的成员国。

厄立特里亚与近百个国家建有外交关系,其中20国在厄有常驻使馆,厄在30国和联合国总部派驻大使。由于涉及杜梅拉群岛和哈尼什群岛的领土争端,厄立特里亚与吉布提也门的关系紧张。厄立特里亚政府曾召回了其驻非洲联盟代表,以抗议非盟在推动执行划定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具有约束力的边界决定方面缺乏领导力。

厄中关系

中国与厄立特里亚于1993年5月24日建交,此后,双边关系发展顺利。

1993年5月23~26日,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出席厄独立庆典,并与厄外长马哈茂德共同签署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同年9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出席第48届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伊萨亚斯总统,这是建交后两国高层领导人的首次会晤。此后,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1994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2002年6月)、唐家璇外长(2002年1月)、李肇星外长(2007年1月)、中联部部长王家瑞(2009年5月)、外交部副部长翟隽(2010年9月)、外交部副部长张明(2015年1月)、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2022年1月)等曾访厄。厄方伊萨亚斯总统(1994年4月、1997年4月非正式、2005年2月,2006年11月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佩特罗斯外长(1994年10月)、阿里外长(2004年5月)、奥斯曼外长(2011年6月、2012年7月、2017年4月、2019年5月)、厄人阵党中央政治部长耶迈尼(2010年6月、2013年1月、2015年6月、2017年4月、2019年5月)、厄人阵党中央经济部长哈格斯(2013年1月、2015年3月、2016年3月、7月、2017年5月、11月、2019年6月)等曾访华或来华参会。

2023年5月,阿费沃尔基伊萨亚斯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习近平主席、李强总理分别同其会谈、会见。

中国从1992年开始向厄立特里亚提供一般物资和救灾款等援助,援建了奥罗特医院、阿迪凯人文和社会科学院二期、厄特科技学院一期等项目。厄独立后,中原地区即同其开展互利合作。中厄贸易关系发展顺利。2022年,双边贸易额为6.1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其中中方进口4.6亿美元,同比增长18%,对厄出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中方主要出口机电、橡胶、塑料制品等,进口铜矿、皮革制品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双方积极开展抗疫合作,中方向厄方提供抗疫物资。

中厄签署有文化合作协定。中国于1996年起每年向厄派出文体专家协助教学,产生良好反响。中厄医疗合作始于1997年,中国首批13名医疗队员于当年9月赴厄工作,迄已派出16批近300人。目前,中方在厄医疗队员共有18人。自2008年起,中国共向厄派出30名青年志愿者。自2009年起,中国共向厄派出3批高级农业专家9人次。2013年6月,厄立特里亚高等教育委员会与贵州财经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并在厄举行了揭牌仪式。

厄美关系

1993年,厄立特里亚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厄独立后同美关系一度密切,伊萨亚斯总统先后六次正式访美。厄埃边界战争爆发后,美八次派总统特使赴厄埃穿梭调解。1999年8月,美与卢旺达、阿尔及利亚联合国等共同推动落实非统解决厄埃冲突框架协议。2002年1月,美接纳厄为《非洲增长和机遇法案》(AGOA)受益国。“9·11”事件后,厄美加强情报交流等军事合作,双方军事团组往来频繁。2002年初,双方因美欲在厄设军事基地产生严重分歧。2003年底,美以厄民主和人权状况未达标为由,中止厄AGOA受益国地位。2005年8月,厄政府驱逐美国际开发署(USAID)代表,并于10月要求联合国埃厄立特里亚派团内美欧籍人员离厄。2006年,美非洲事务助理国务卿弗雷泽指示美常驻联合国代表要求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重新审议”2002年埃厄边界委员会裁决,随后提出解决厄埃边界问题“新倡议”,并希携美方制作“新地图”访厄,遭厄方拒绝。2007年8月,美要求厄关闭其驻美奥克兰领馆,并停止美驻厄使馆签证业务。此后,美以厄支持索马里恐怖分子为由,几次威胁将厄列入“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并启动有关制裁法律程序。美前驻厄大使公开号召厄民众推翻现政权。2008年1月,美民主党众议员、众院外交委员会非洲分委会主席唐纳德·佩尼访厄,表示支持厄方希“落实边委会裁决”的要求。

2008年10月,美将厄列入禁止军售国家名单。11月,厄总统伊萨亚斯电贺巴拉克·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希美对非洲之角政策在奥巴马上台后能有所改变,以实现本地区的和平与公正。

2019年3月28日,美国国会代表团访问了厄立特里亚,这是14年来的首次访问。2019年5月28日,美国将厄立特里亚从“反恐不合作名单”中删除。2020年1月31日,美国白宫宣布对厄立特里亚采取移民限制。

厄埃塞关系

厄独立后,一度与埃保持着特殊友好关系。1993年两国签订《友好合作协定》。1997年,厄发行本国货币,停止使用埃货币,两国贸易改用美元结算,双方产生经济纠纷和贸易摩擦。两国关系从相互宽容转变为对抗。1998年5月,厄、埃在有争议的巴得梅地区爆发大规模边界武装冲突,引发两年边界战争,耗费了数亿美元。埃塞俄比亚遣返7.5万厄立特里亚侨民,厄立特里亚也遣返数千埃塞俄比亚侨民,关系急剧恶化。2000年签署和平协议(停止敌对协议)。后因埃对边委会裁定先接受后拒绝,和平进程陷入僵局。2003年初,埃塞俄比亚关闭驻厄立特里亚使馆,年底,厄立特里亚召回驻埃塞俄比亚大使,两国断交。2008年7月底,特派团任期终止。11月30日,边委会根据航拍和坐标完成“虚拟标界”,并宣布中止工作。埃塞俄比亚不断向其实际控制的800平方千米厄立特里亚领土移民,厄立特里亚则认为边界已定,埃塞俄比亚须从其非法占领的厄立特里亚领土上撤军。2008年10月,边委会解散。2009年12月,在埃强力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对厄制裁决议。2011年12月,在埃塞俄比亚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推动下,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强化对厄立特里亚制裁的决议。

2018年9月16日,阿费沃尔基伊萨亚斯和埃塞俄比亚总理阿比在沙特红海沿岸城市吉达签署和平协议。

厄吉关系

厄在独立之初与吉布提关系较好。1996年两国发生领土纠纷。1998年厄埃边界战争爆发,厄指责吉偏袒埃塞俄比亚,吉随即宣布与厄断交。2000年3月,两国复交,两国政治和经贸合作不断改善。2006年11月,伊萨亚斯总统赴吉出席东南非共同市场第11届峰会,并会晤吉布提总统盖莱。2007年7月,厄国防部长访吉。2008年6月,与吉发生边界纠纷。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先后通过第1862号、1907号决议,要求厄从有争议领土撤军。

厄也关系

1995年起,两国曾因红海大、小哈尼什岛主权争端发生武装冲突。1998年10月,国际法庭裁决大哈尼什岛等主要岛屿归属也门,厄接受裁决并交还诸岛。11月,两国关系恢复正常。2001年4月,两国签署了贸易、农业、能源、交通、海事及技术合作协议,并就捕鱼权等海上仲裁达成谅解,但双方渔业纠纷依旧。2005年1月,厄外长阿里访也。3月,两国部长级会议在厄首都阿斯马拉召开。2006年7月和2007年8月,也门总统两度访厄。双方建有混委会。2009年9月,厄外长访也。

厄意关系

厄曾是意大利在非洲的第一块殖民地,在经济、建筑和文化上颇受意影响,独立后保持与意传统关系。意是厄重要贸易伙伴和主要援助国,1993年~2005年提供各类援助和贷款3.87亿美元。意在阿斯马拉开办学校,有100多意籍教师,在校生1400人,90%为厄当地人。厄总统伊萨亚斯多次访意。厄重视与意发展关系,但反对其干涉厄内政。2001年9月,因厄没收部分意大利人在厄房产,两国各自召回大使。2002年,两国关系恢复正常,10月重新互派大使。2005年8月,意向厄提供300万欧元用于抚养战争孤儿。2006年1月,意副外长公开指责厄现行政策,双方关系再度转冷。3月,两国相互驱逐对方外交官1名。12月,伊萨亚斯总统访意。意在厄已无新的援助项目。2009年9月,厄外长访意。

国际组织

厄立特里亚是联合国(1993年5月28日加入)、非洲联盟(1993年5月24日加入)、东共同市场、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和阿拉伯联盟观察员。该国在联合国行政和预算问题咨询委员会中占有一个席位。厄立特里亚还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刑事警察组织、不结盟运动、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常设仲裁法院、东部和南部非洲港口管理协会以及世界海关组织的成员国。

近年,西方国家多指责厄政府违反人权,减少对厄经济援助。2009年和2011年,联合国安理会分别通过对厄制裁和强化对厄制裁的决议,具体措施包括全面武器禁运、禁止向厄矿业部门提供可能用于违反安理会决议行为的金融支持等。近年,厄高层领导频繁出访周边国家,寻求政治支持和经济合作。2018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2444号决议,解除对厄全部制裁措施。

由于涉及杜梅拉群岛和哈尼什群岛的领土争端,厄立特里亚与吉布提也门的关系紧张。厄立特里亚政府曾召回了其驻非洲联盟代表,以抗议非盟在推动执行划定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具有约束力的边界决定方面缺乏领导力。自2011年1月起,厄立特里亚政府任命特斯法-阿莱姆·特克勒(Tesfa Alem Tekle)为驻非盟特使。

军事

军队名称为“厄立特里亚人民军”,是原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领导下的武装部队,于1976年正式建立。1993年,军队约有9.5万人。1993年7月,厄立特里亚国防部宣布进行裁军,分3个阶段将军队员额裁减50%~60%,建立一支由约4万人组成的国家军队。1996年5月政府宣布,厄立特里亚已裁军5.4万人,将厄立特里亚人民军重组建成国家军队的任务已经完成。军队的性质由游击武装变成正规军。1996年4月,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开始实行军衔制,国防部长塞伯哈特被授予中将军衔,为厄立特里亚军队唯一的中将。此后厄立特里亚人民军又进行了一些人事调整,培训高级军官,至1997年5月,军队整编工作结束。2000年厄、埃和平进程开始后,政府宣布准备裁减军队,成立专门的军队复员委员会。2001年8月,复员委员会称,在国际银行的资助下,根据厄、埃和平进程的进展情况,未来5年内国防部将分三步复员20万军队。

义务兵役制于1995年开始实行,18~40岁的公民均须参加18个月以上军训或后备役服务,其中包括6个月的军事训练和12个月的常规学年学习,以完成高中最后一年的学业。大约5%的厄立特里亚人在沙漠中的营房里服役,从事道路建设等项目。1995年的《兵役公告》不承认依良心拒服兵役的权利。根据1957年通过的埃塞俄比亚刑法,不参军或拒绝服兵役可分别判处六个月至五年和十年以下监禁。在“国家危机”时期,可能延长国民服役时间。自1998年以来,所有50岁以下的人都将无限期地服兵役,直至释放。曾有一项针对200名越狱士兵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平均服役时间为6.5年,有些人的服役时间超过12年。

厄立特里亚国防军归人阵党直接领导,有陆、海、空三军。总统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国防部长暂时空缺,总参谋长菲利伯斯·沃尔德约翰尼斯(Filipos·Woldeyohannes)。独立后开始分阶段裁军,1997年整编保留4万正规军。厄陆军约20万人,海、空军各1000人。空军有4架苏-27战斗机战机、2架米格29战机和数架直升机,海军有2艘护卫舰及数艘巡逻艇。年度国防开支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20%。厄军士兵占全国劳动力11%,广泛参与农业生产、修路筑桥等经济建设活动。2012年下半年起,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政府向大批青壮年民众派发枪支。

1998年厄立特里亚与埃塞俄比亚的边界战争爆发后,厄立特里亚大规模扩编军队,军队员额增至约30万人。持续3年的厄、埃边界战争使厄立特里亚军队遭受重大损失。据厄立特里亚官方公布,共有1.9万名厄立特里亚军队官兵阵亡,但外界估计阵亡人数大约在3万人左右。

人口

人口数量

2023年4月,厄立特里亚人口总数为368万。根据美国中央情报局数据,2022年厄立特里亚人口出生率为27.04‰,死亡率为6.69‰,增长率为1.03%。男女比例为0.97,婴幼儿死亡率为41.5‰,预期寿命为66.85岁。

据2020年中央情报局统计,厄立特里亚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38.23%,15-24岁人口占20.56%,25-54岁人口占33.42%,55-64岁人口占3.8%,65岁及以上人口占4%。

近些年厄立特里亚出现大量移民外流现象,2015年地中海的偷渡移民中,厄立特里亚人是第三大族群,仅次于叙利亚人和阿富汗人。联合国难民署称每月有 5000 人逃离本国。据估计,逃离比例高达人口总数的3%左右。人们逃离的原因主要是在国内的人身自由受到威胁、居住环境不安全以及无限期兵役制度。

族群

厄立特里亚有9个民族:提格雷尼亚族(约占人口50%)、提格雷族(31.4%)、阿法尔族(5%)、萨霍族(5%)、希达赖伯族(2.5%)、比伦族(2.1%)、库纳马族(2%)、纳拉族(1.5%)和拉沙伊达族(0.5%)。拉沙伊达人居住在该国北部沿海低地,他们于19世纪首次来到厄立特里亚。此外,还有意大利人(集中在阿斯马拉)和埃塞俄比亚提格雷人社区。这些人可以通过婚姻或入籍的方式成为厄立特里亚公民。大多数意大利人在厄立特里亚脱离意大利独立后离开。据估计,多达10万名厄立特里亚人是意大利后裔。

提格雷尼亚族

提格雷尼亚族人大多居住在中部高原地区,与埃塞俄比亚提格雷州的主体民族提格雷族属同源同种。多数人信奉埃塞俄比亚东正教,也有少部分人信奉天主教、基督教新教或伊斯兰教。多数人从事定居农业。

提格雷族

提格雷族主要分布在中部高原东、北部弧形低地地带。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过去多从事游牧或半农半牧,部分从事沿海渔业

语言

厄立特里亚没有法定的官方语言。厄立特里亚宪法强调各民族语言的平等性,各民族语言可平等地应用在教育、媒体和日常活动中。国内各民族使用自己的语言。通用语言为英语和阿拉伯语,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尤其是在厄立特里亚南部和中部地区。

全国有9种民族语言,但主要是提格雷尼亚语,有四分之三的人口使用提格雷尼亚语和提格里语。高原地区的居民大多使用提格雷尼亚语,大部分穆斯林则使用提格里语。该国大多数民族语言属于亚非语系的埃塞俄比亚闪米特语分支。同属亚非语系的库欣语分支也在该国广泛使用,如阿法尔语、贝贾语、比伦语、萨霍语。

由于厄立特里亚历史上长期受到英国的影响,英语同提格雷尼亚语一样通用,英语在外交、技术领域、经济活动中被广泛使用,从中学开始课程全部用英语讲授。同英语一样,阿拉伯语也是厄立特里亚的通用语言,在小学课程中普及。意大利语是厄在意据时期使用的语言,意大利语在厄没有政府承认的地位,只有少数人说意大利语,在首都比较流行。阿斯马拉有一所意大利政府开办的学校“Scuola Italiana di Asmara”。此外,土生土长的厄立特里亚人吸收了意裔厄立特里亚人的语言,混合了许多提格雷尼亚语单词,被称为厄式意大利语。

宗教信仰

厄立特里亚国民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人数各占约50%,另有少数人信奉天主教、传统拜物教、非洲传统宗教、犹太教、印度教、佛教和其他宗教。从地理分布上看,高原地区的居民大多信奉基督教,西部低地、北部高原和东部沿海平原一带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基督教是该国最古老的世界宗教,第一座基督教修道院Debre Sina建于四世纪。

自2002年5月以来,厄立特里亚政府正式承认了厄立特里亚东正教特瓦赫多教会(Eritre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逊尼派伊斯兰教(Sunni Islam)、厄立特里亚天主教会(Eritrean Catholic Church)和福音派路德教会(Evangelical Lutheran church)的合法性。所有其他信仰和教派都必须登记。政府实行信息登记制度,要求宗教团体须提交其成员的个人信息,才能进行礼拜活动。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从公元7世纪起通过商人传入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穆斯林大部分为逊尼派,少数属苏菲派。两大派之下,又可分为众多的教派,如东南地区的宰德教派,丹卡利亚、阿克勒古宰和塞姆哈尔等地区的哈奈非派,萨赫勒和巴尔卡地区的马立克派等。

基督教

在埃扎纳(Ezana,在位时间为公元320–360年)统治期间,阿克苏姆国人开始信奉基督教。基督教是现代厄立特里亚接受的第一种世界宗教,该国最古老的修道院Debre Sina建于四世纪。Debre Libanos是该国第二古老的修道院,约建于五世纪末、六世纪初。

经济

综述

厄立特里亚的支柱产业为农业。独立后,政府着力经济重建,制定了以私有经济为主导的市场经济发展战略。提倡自力更生,建设基础设施,争取国外贷款和其他援助,特别是鼓励侨汇。政府先后出台了土地法、投资法和贸易、金融、税收等有关规定,积极参与双边和多边经济贸易机制,经济形势逐步好转,年均增长率达10.9%。1997年厄立特里亚发行本国货币纳克法。

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严重损害了该国经济。1999年厄GDP增长率下降到1%以下,2000年GDP下降了8.2%。2000年5月,战争造成厄立特里亚约6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包括2.25亿美元的牲畜损失。

2010-2020年,厄立特里亚GDP每年增长5%以上,某些年份甚至高达8.7%。经济增长主要归功于比沙金银矿的开采和马萨瓦水泥厂的水泥生产。2018年,由于澳大利亚和中国投资铜、锌和钾肥开采业务,该国实际GDP增速达到12%。2021年,厄立特里亚国内生产总值22.7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2%,通货膨胀率4.5%,外贸总额20.51亿美元,外汇储备2亿美元,外债余额8.27亿美元。

第一产业

农业

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5%。可耕地面积550万公顷。全国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大麦、高粱、小麦、豆类;经济作物有油菜籽、芝麻、花生、亚麻剑麻、棉花、蔬菜和水果。1998年~2000年,农业受边界战争和干旱影响,耕种面积大幅缩减,粮食年产量约8.5万吨。2006年政府实施粮食安全战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40%农田实现机械化耕种。2007年,雨水充足,农业增产,粮食自给率破记录逾70%。得益于长期以来对农业的重视和投入,厄在确保粮食安全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粮食年产量维持在35万吨至45万吨之间。2011年在非洲之角国家出现大范围旱情与饥荒之际,厄农业收成良好,市场上各类食品价格虽略有上升但供应充足。当年实耕地面积222万公顷,其中水浇地8%,谷物平均产量1000公斤/公顷,粮食总产量约为42万吨。

畜牧业

该国农业人口中35%-40%从事畜牧业,主要放牧绵羊、山羊、牛、驴和骆驼等。厄立特里亚年产肉类2.8万吨,基本可自给,有少量出口。

渔业

厄拥有7个渔业捕捞加工站,3300名渔民。沿海渔业资源待开发,长期可持续年捕捞量8万吨。渔业生产基本限于浅水捕捞,大多生产鱼粉冻鱼和鱼干出口,鱼类供应不能满足国内需求。厄海洋资源部将在引进新捕鱼设备的同时,加大对渔民培训力度。海参最大可持续年开发量1000吨。目前,埃及是厄立特里亚主要的渔业合作伙伴。

第二产业

厄主要工业有纺织、制革、农畜产品加工、金属加工、塑料制品加工、建材等。全国共有大中型企业255家,其中食品、饮料类企业89家,纺织、皮革、服装类企业34家,造纸、印刷出版类企业13家,化工、油漆、制药类企业24家,塑料、橡胶类企业12家,非金属类建材企业34家,金属加工类企业18家,家具类企业31家。目前,全国仅有1家大型发电厂,即马萨瓦赫吉格发电厂(Hirgigo 功率 Plant),利用进口重油发电。

第三产业

旅游业

厄立特里亚历史悠久,境内存有不少古王国遗迹。地貌复杂多样,自然景观丰富。2019年,该国被列入《国家地理》“2019年全球旅行酷榜指南”(The Cool List 2019)。2008年,厄立特里亚以其“独特地貌和原始珊瑚礁群”被英国旅游网站评为世界七个最佳旅游目的地之一。2017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阿斯马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和达赫拉克群岛是厄立特里亚著名旅游地。

厄政府鼓励私营机构投资旅游业,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旅游饭店等配套服务缺乏,旅游市场开发滞后。2008年,厄旅游部在马萨瓦、特塞尼、阿迪凯三地开设旅游信息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服务。

截至1997年,旅游业占厄立特里亚经济的2%。1998年后,旅游业收入下降至1997年水平的四分之一。2006年,旅游业只占该国GDP的不到1%。厄立特里亚是世界旅游组织成员,据统计,2002年该国国际旅游收入为7300万美元。近年来,游客总数稳步增长,截至2016年,年游客人数为142000人次。

外国援助

外国援助占厄国民总收入近30%。2004年~2008年,挪威共援助10亿纳克法。2006年,欧盟援助4300万欧元的项目。2007年,厄接受国际援助约1亿美元。其中联合国系统对厄提供47个人道主义援助项目,计2483万美元。来自利比亚苏丹、部分中东国家和中国的援助比重有所上升。截至2008年3月,世界银行援助5个基础设施、卫生与教育项目,近2.1亿美元。2016年,欧盟与厄签署协议,在第11期欧洲发展基金项下向厄援助2亿欧元,并通过欧洲投资银行向厄提供1.16亿欧元低息贷款。2019年2月,欧盟宣布将启动总额2000万欧元的项目,协助重建厄埃(塞)边境和厄港口之间的公路联通。

经济功能区

为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以振兴出口,2001年,厄立特里亚政府颁布第115号公告规定,允许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并成立投资中心。投资者可开发和管理免税区,或在免税区内建造其工商业用房。

马萨瓦自贸区(MASSAWA FREE ZONE)

2001年11月,厄立特里亚宣布建立马萨瓦自贸区 ,并于2006年底启动。自贸区位于马萨瓦北部红海沿岸,与现有港口直线距离约1千米, 距新建成的马萨瓦机场约10千米,占地1200公顷。区内已建成多座不同种类和规模的厂(库)房,用于服务工业和商业中心。马萨瓦自贸区对于发展加工业,特别是对以出口欧洲中东为目标的来料加工、来料装配等业务有一定吸引力。目前自贸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区内仅有上海外经集团建设的涉农工厂等少数项目。

重要企业

阿斯马拉啤酒厂

1939年,意大利人路易吉·梅洛蒂(Luigi Melotti)成立阿斯马拉啤酒厂,该啤酒厂是该国第一家啤酒厂。起初规模很小,后来历经扩张,现在是该国最著名的啤酒企业。

纳克法公司

纳克法公司是厄立特里亚最早成立的私营公司之一。该公司经营多种业务,如Gejeret瓦楞纸箱、还经营一家工厂。2006年5月,公司持有资本达1.2亿纳克法。

社会事业

教育

厄立特里亚有五个级别的教育:学前、小学、初中、中学和高等教育。学制为学前教育2年,基础教育8年(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本科为4年,另外还开设专科、进修班等。从小学到大学为免费教育。6-13岁为强制教育。目前全国有475家学前教育机构、932所小学、347所初中、102所高中、8所职业学校,7所高等院校。厄立特里亚政府正在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设立包含5个职业学校、19个专业的国家职业技术中心,为学生提供为期1年的培训。为做好扫盲工作,厄立特里亚在1000多所识字中心用各种民族语言开展识字教育,年均招收5000名学生。同时在农村地区建立了70所图书馆。2016-2017年,厄入学人数为70万人。厄小学教育毛入学率为93%,中学约为70%,高中约为31%,全国识字率80%。传统禁忌、学费(注册费和材料费)以及低收入家庭的机会成本成为了该国人民接受教育的障碍。

阿斯马拉大学

阿斯马拉大学曾是厄立特里亚唯一的高等学府,2006年厄政府进行高教改革,将阿斯马拉大学拆分为7所学院,目前阿斯马拉大学仅保留研究生院,并与南非美国一些大学合作办班。7所学院分别为厄立特里亚技术学院、商业和经济学院、卫生学院、人文学院、海洋科技学院、奥罗特医学院及哈默马罗农学院,分布于厄立特里亚6个省。

厄立特里亚理工学院

是一所技术学院,位于阿斯马拉郊外。设有三个学院,分别是科学学院、工程技术学院、教育学院。2003-2004学年,约有 5500学生在此就读。厄立特里亚理工学院是当地主要的科学、工程和教育高等研究机构。

媒体

1996年6月厄立特里亚颁布新闻法,规定言论自由,但须合法且合乎国家发展目标与现实;规定出版自由,但投资须来自国内;媒体由政府控制。根据2017年的新闻自由度指数,该国在180个国家中位列最后一位。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厄立特里亚是唯一一个没有私营新闻媒体的非洲国家。自2001年以来,独立媒体一直被禁止。同时,国有新闻机构审查有关外部事件的新闻。

通讯社

厄立特里亚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隶属新闻部,成立于1991年9月,设有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出稿三个编辑部,在全国各省设记者站。

报刊

厄立特里亚现有两份官方报纸,均为政府新闻部主办。《新厄立特里亚报》为官方日报,有阿拉伯语、提格雷尼亚语和提格里语三种版本;《形象报》是英语报纸,每周三、六出版。

电台和电视台

新闻部主办的“群众之声”电台系全国性广播电台,1979年1月开始播音。1999年起每天使用提格雷尼亚语、阿拉伯语等语言播音。厄立特里亚电视台(ERI-TV)主要播出提格雷尼亚语新闻和专题节目,每天阿拉伯语、英语新闻各20分钟,深夜播放一些英文文娱节目。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厄立特里亚与中国合作开展相关合作,陆续引进并在其电视台播放中国电视剧节目。

文化

厄立特里亚位于东非之角,历史上土耳其人、埃及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等周边国家和世界强权都曾侵略过该国,塑造了厄立特里亚多民族多文化的特征,也决定了其对多元文化的包容性。厄立特里亚的主要文化机构包括:厄立特里亚国家博物馆、阿斯马拉图书馆、厄立特里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研究和文献中心等,还有一些剧院、影院等。该国大多数图书馆的资源配备不足,藏书需要扩充和更新。

厄立特里亚国家博物馆

厄立特里亚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Eritrea)位于首都阿斯马拉市中心,1992年成立。博物馆最初位于前总督府,1997年,博物馆迁至前康博尼女子学校(Comboni Sisters School for Women),标志着厄立特里亚历史叙事的新篇章。该博物馆展出了该国所有民族的展品以及主要考古遗址,还展现了该国争取独立的历史,许多在埃塞俄比亚国家博物馆的遗失文物也回归至该博物馆。

阿斯马拉图书馆

阿斯马拉图书馆是该国最大的图书馆,它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中国国家图书馆的职能,读者群庞大,每年有30多万读者前来借阅图书。2015年12月12日,中国驻厄立特里亚大使馆向阿斯马拉图书馆赠送了一批图书和音像资料,共260余种(其中音像资料60种)、470余册。

厄立特里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

厄立特里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of Eritrea,LIAE)位于阿斯马拉,2005年开始,该协会和丹麦-厄立特里亚网络(The Danish-Eritrean Network,DEN)展开合作。多年来,DEN向LIAE和厄立特里亚提供了大量支持,如向厄立特里亚捐赠了数百台电脑。为了确保计算机的正常使用,LIAE与罗拉数字图书馆(Rora Digital Library)合作,计划设立网站,为用户提供内联网、信息上传和培训服务。在LIAE的帮助下,全国各地学生,包括偏远农村地区的学生,都可以使用电子设备在线或离线访问罗拉数字图书馆的书籍。

研究和文献中心

研究和文献中心(The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Center)位于阿斯马拉,存放着独立战争档案、历史文件、口述和书面历史、照片、地图、图表等资料,同时收集最近出版的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未来,研究和文献中心可能发展成为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

阿斯马拉剧院

阿斯马拉剧院(Teatro Asmara),是厄立特里亚最古老的剧院,1920年建立。起初剧院不允许女性上台表演,女性角色由男性扮演。直到1953年,女性终于能够登台表演。

帝国电影院

帝国电影院(Cinema Impero)位于阿斯马拉,以贝尼托·墨索里尼征服埃塞俄比亚并成立意大利帝国而命名,由马里奥·梅西纳(Mario Messina)设计,为装饰艺术风格。1937年,意大利厄立特里亚殖民当局建造该电影院。电影院是意殖民末期阿在斯马拉建造的最大的电影院。现在仍然完好,成为阿斯马拉的旅游景点之一。

卫生

厄立特里亚卫生机构分为三级,卫生中心和卫生站为初级水平,省级医院和社区医院为二级水平,位于首都的国家级医院为三级水平。截止2013年,全国有28家医院,56个卫生中心和252个卫生站。厄立特里亚卫生部工作人员有60%毕业于医学专业。厄政府计划新建85个卫生中心。卫生站设计接诊人数为5千人至1万人,卫生中心设计接诊人数为5万人至10万人。医护人员在各卫生机构的分布极不平衡,目前厄立特里亚医院拥有全国72%的医生,55%的护士,7大国家级医院就吸纳了41%的医生和32%的护士。医院的支出占全国卫生总预算的50%以上。厄独立之初,全国只有1500名医务人员,2011年达到了4500人。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16年厄全国平均每1.7万人拥有1名医生,每3386人拥有1名护士。

1995-2002年,该国接种麻疹疫苗的儿童人数几乎翻了一番,从40.7%增加到78.5%,体重不足儿童的比例下降了12%(严重体重不足者比例下降了28%)。1998-2006年间,该国卫生部记录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85%,病例数下降了92%。在厄立特里亚,疟疾和肺结核很常见。15至49岁人群的艾滋病流行率超过2%。1995-2002年,产妇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以上,但目前仍然很高。由熟练卫生人员接生的婴儿数量翻了一番,但仍然只占新生婴儿总数的28.3%。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严重感染。另外,该国的人均卫生支出较低。

环境保护

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正在制定中,涉及环保方面的政策主要是1995年制定的《全国环境保护管理纲要》及其他临时性国家政策。根据2006年颁布的《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发展条例》规定, 对厄立特里亚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实行严格保护。《森林和野生动物保护发展条例》规定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伐树和灌木;不得打猎、运输、拥有野生动植物。否则会面临最高3年监禁和1万纳克法罚款,并赔偿损失。

厄立特里亚是全球环境基金14 个成员国的一部分,该基金与国际机构、民间社会组织和私营部门合作,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同时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举措。2006年,厄立特里亚宣布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其整个海岸变成环境保护区的国家。1347 千米的海岸线以及围绕 350 多个岛屿的另外 1946 千米的海岸线将受到政府保护。

厄立特里亚重点生态环保领域有海洋资源、旅游、渔业等,厄立特里亚将其拥有的全部1200千米海岸线列为保护区,2006年、2007年分别签署了保护海龟和儒艮的谅解备忘录。同时针对工程承包、矿产资源开发等多领域制定了相应的规定。厄立特里亚除特殊行业外,禁止使用塑料袋,矿业企业施工要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

体育

厄立特里亚最受欢迎的运动是足球和自行车。自行车在厄立特里亚有着悠久的传统,最初是在殖民时期引入的,自1946年起,每年举办环厄自行车赛。

厄立特里亚运动员在其他体育项目也有出色表现。泽塞奈·塔德塞·亚伯拉罕(Zersenay Tadese)曾是半程马拉松世界纪录的保持者,2004年奥运会,塔德塞为厄立特里亚赢得历史首枚奖牌。201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格布雷西拉西耶 (Ghirmay Ghebreslassie) 成为第一位为赢得世界田径锦标赛金牌的厄立特里亚运动员。2018年,厄立特里亚体育代表团首次亮相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自行车运动

该国男女国家自行车队在非洲大陆均排名第一。2023年该国男子自行车队排名世界第20位。厄立特里亚国家自行车队取得了很多荣誉,曾连续7年获得非洲大陆自行车锦标赛冠军。2013年,女队首次获得非洲大陆自行车锦标赛金牌,并在2015年和2019年再次获得金牌。2010-2019年,男队7次获得非洲大陆自行车锦标赛冠军。贝尔哈恩(Natnael Berhane)和特克莱赫马诺(Daniel Teklehaimanot)是著名自行车运动员。贝尔哈恩被评为2013年非洲年度最佳运动员。2012年,特克莱赫马诺成为第一个参加环西班牙自行车赛的厄立特里亚人。2015年,特克莱赫马诺和同胞库杜斯(Merhawi Kudus)成为第一批参加环法自行车赛的非洲黑人选手,代表MTN–Qhubeka车队出战。同年7月,特克莱赫马诺成为首位夺得圆点衫的非洲选手。

社会治安

厄立特里亚首都治安情况较好,恶性刑事案件少,偶有偷窃现象。由于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人民收入未得到应有的提高,加上物价涨幅较大,抢劫和盗窃案件有所增加,针对中资企业和人员的抢劫、偷窃案件也有所增加。首都以外地区总体形势也较好,但近两年来,厄立特里亚和苏丹埃塞俄比亚边界三角地带零星发生了几起炸弹爆炸袭击事件,造成当地人死伤。2013年1月21日,首都阿斯马拉发生未遂兵变,事态很快得以平息。经厄立特里亚政府批准,当地居民可以合法持有枪支。2016年以来社会治安形势有所好转,整体形势也较为平稳。

交通

公路

厄立特里亚公路可分成三级,分别是初级(P)、二级(S)和三级(T)。三级公路是最低等级,服务于当地利益。三级公路通常是经过改良的土路,有时会铺砌。在雨季,这些道路通常无法通行。二级公路通常是单层沥青道路,将各个地区首府连接起来。一级公路完全由沥青建造,承载厄立特里亚所有主要城镇之间的交通。

厄立特里亚公路总长度为15123千米,南北向公路21条,东西向公路18条。各主要城市之间大都有公路相通。近年来主要在建的公路包括马萨瓦-阿萨布公路、克伦-特瑟内公路、门德费拉-巴伦图公路等。首都阿斯马拉到邻近苏丹边境的特瑟内的公路使原来的2天车程缩短到现在6-8小时,从马萨瓦到阿萨布的滨海公路(大部未铺设沥青)路况良好,汽车亦可通行。

2021年,作为门德费拉-巴伦图公路的一部分,从Shambiko到巴伦图的公路开工建设。同时从Bushuka到巴伦图的公路也在建设中,该公路长10千米,用以取代之前的旧公路。

铁路

厄立特里亚铁路已有100多年历史,于1887至1932年间修建,战争中遭受严重破坏,从马萨瓦经阿斯马拉阿科达特的306千米的米轨铁路已废弃。意大利殖民时期该国还曾修建过一条从阿斯马拉至马萨瓦的空中索道,在英国统治期间被毁。厄立特里亚独立后,政府自筹资金修复了马萨瓦-阿斯马拉100多千米窄轨铁路,该铁路于2003年2月竣工。2009年,马萨瓦至阿斯马拉段已全面重建并投入使用,目前只用于旅游(约30多千米)。厄政府有计划购买新机车以改善铁路运营条件,但因国家财政紧张,一直未提上日程。

航空

1994年厄立特里亚成为国际民航组织成员国。2003年4月,厄立特里亚成立了国家航空公司,并开始运营。近年来,厄立特里亚重建了位于阿斯马拉马萨瓦、阿萨布、纳克法、特瑟内、达赫拉克岛、阿瓦格特的机场,使之具备国内和国际航班起飞的条件,但机场设施普遍简陋失修,亟待升级改造。 阿斯马拉机场是厄立特里亚最大的航空港,能起降波音757、767及空中客车A320飞机,但尚不能起降波音707和747。阿萨布、达赫拉克、马萨瓦和纳克法4个机场可起降小型飞机。经过改、扩建的马萨瓦机场,可起降大中型喷气飞机。

厄立特里亚运营的本国航空公司主要是厄立特里亚航空,外国航空公司有埃塞俄比亚航空、埃及航空、土耳其航空、迪拜航空等。目前,与阿斯马拉直航的城市有亚的斯亚贝巴开罗伊斯坦布尔市、迪拜、喀土穆等。往来中国的航班一般经开罗、伊斯坦布尔、迪拜等城市中转。

2012年,中国援助厄立特里亚新舟601架,2015年4月初成功将飞机飞转阿斯马拉机场。厄方2017年与中航西飞西飞公司签署合同,由西飞公司开展技术支持和维护,并由中方飞行员带飞,曾开展国内航线(阿斯马拉-阿萨布-马萨瓦-阿斯马拉)的商业运营,目前因飞机维护暂停。

航运

厄立特里亚有马萨瓦与阿萨布两大海港。马萨瓦有9个泊位,年均吞吐量为1.6万集装箱、83.5万吨货物,可同时存储2500个集装箱、12万吨货物。阿萨布港有12个泊位,可存储28116个集装箱、36万吨货物。

厄立特里亚共有3家航运公司,7艘货轮。其中厄立特里亚航运公司拥有4艘货轮,航行苏丹埃及吉达也门卡塔尔坦桑尼亚等港口。 厄立特里亚已与中国港湾公司签订EPC合同。拟寻求外国融资,并由中港公司施工建设马萨瓦新港。厄方还与中国港湾公司就阿萨布港修复工程进行了研究探讨,目前两项目仍在推进中。

人文

综述

厄立特里亚原住民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文化遗产丰富。该民族拥有丰富的口头和文学传统,涵盖所有民族,包括丰富的诗歌、谚语、歌曲、圣歌、民间故事、历史和传说。厄立特里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弦乐器很普遍。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瓜伊拉舞很有名。厄立特里亚大城市建筑有着殖民地烙印,首都阿斯马拉拥有新古典主义、新罗马式、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数千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厄立特里亚历史上曾是地区贸易中心,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交流频繁,融合了多种民族、宗教和传统习俗。由于受西方势力影响较早,厄立特里亚城市生活较西方化。当地人会请客人喝工夫红茶或咖啡,待客时的咖啡仪式已成为该国的重要文化。

饮食

厄立特里亚菜与埃塞俄比亚菜非常相似,由于其沿海位置,厄立特里亚菜的海鲜往往比埃塞俄比亚菜多,也更清淡。厄立特里亚菜使用黄油和香料较少,而西红柿较多。受意大利的影响,意大利面在该国很常见,是阿斯马拉的主食之一。在做菜时,咖喱粉和孜然芹也经常使用。相较于埃塞俄比亚,厄受意大利饮食影响更深。

在厄立特里亚,饭店和餐馆主要供应意大利餐和当地餐。当地餐以牛羊肉为主,其中最有名的是“ZIGNI”(一种以小牛肉块、西红柿浆、辣椒粉等熬成的辣浆汤)伴以“INJERA”(一种当地谷物的酸饼),用手蘸着或卷着食用。

特色菜品

是厄立特里亚的国菜,味道辛辣。这种炖菜由肉块(主要是牛肉块)、洋葱、大蒜、西红柿和西红柿酱组成,通常加入柏柏酱、盐、胡椒、柠檬汁和香菜调味。常和Injera一起食用。

是厄立特里亚的一道流行菜肴,由羊肉或牛肉块与柏柏酱、酥油、番茄和洋葱一起油炸而成。常搭配米饭或Injera,用来蘸酱食用。

即酸奶辣番茄面包沙拉。通常由碎洋葱、大蒜、番茄丁、油、番茄酱、辣椒、五香粉和面包片组成,用全脂酸奶拌匀。

是一道厄立特里亚传统菜。先将油麦菜蒸至变软,然后与大蒜、香菜、油、洋葱、香菜和西红柿一起炒制而成。常和Injera搭配食用。

是厄立特里亚的一道传统早餐。制作方法是将蚕豆在水中慢慢煮至变软,然后捣碎成泥。然后将豆泥与洋葱、柠檬汁、柏柏酱、辣椒和西红柿混合而成。有时会加酸奶,并配上面包卷食用,斋月期间尤其受欢迎。

节日

公共节假日

特色节庆

该节日每两年举办一次,与萨瓦培训中心的国民兵役学员毕业典礼同时举行。该节日是设定是为了让青年展示他们个人和集体开展的活动,并分享经验。这项活动是青年协会与校际节有关的主要活动的一部分。在这一活动中,青年们庆祝自己的成就以及厄立特里亚青年在国家建设、发展以及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方面发挥的宝贵作用。

6月20日是烈士节,是厄立特里亚的官方节日,旨在纪念为厄立特里亚解放事业而牺牲的战士。从1961年至1991年的30年战争期间,约65000名战士和数千名平民丧生。烈士节当天,在全国各地的墓地会举行大规模的哀悼活动,艺术家们会表演艺术节目。

习俗

厄立特里亚历史上曾是地区贸易中心,与周边国家和民族交流频繁,融合了多种民族、宗教和传统习俗。由于受西方势力影响较早,厄立特里亚城市生活较西方化。尽管经济落后,但社会秩序良好,犯罪率很低。厄立特里亚人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对于厄立特里亚人,握手是最常见的问候方式,其它还有拥抱、吻颊等。厄立特里亚人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尤其是厄立特里亚商人较为随意,但厄各政府机构人员比较守时。

在会见开始时,厄立特里亚人一般会请客人喝工夫红茶或咖啡,客人可接受或拒绝,要求自己加糖或不加糖,会谈完毕前宜喝完。其中咖啡仪式已成为该国的重要文化,咖啡分三轮提供,第一轮被称为awel(提格雷尼亚语意为“第一轮”),第二轮被称为kalaay(意为“第二轮”),第三轮被称为bereka(意为“受到祝福”)。

尽管西式服装在厄立特里亚已经非常普遍,但有不少人仍然穿着传统民族服装,且各民族传统服饰差异很大。在正式场合,厄立特里亚人着西装,打领带或领结。非正式场合比较随便,如西式休闲服装、牛仔裤和衬衫等。当地人比较保守,应避免穿过于暴露的服饰。提格雷尼亚高地人信奉基督教,妇女身着名为"祖里亚"(zurias)的亮白色长袍,男子穿白色衬衫,配白色裤子。在厄立特里亚低地的穆斯林社区,妇女的传统服装色彩鲜艳。

禁忌方面,厄立特里亚民风纯朴,社会风气很好,外籍人士不可过于随便,不可不拘小节,应以礼待人,讲求文明。厄立特里亚政府官员较为清廉,同政府部门交往忌送贵重礼品。

艺术

音乐

厄立特里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风格。厄立特里亚民俗音乐的传统乐器包括弦乐器krar、kebero、begena、masenqo、wata等。著名提格雷尼亚族歌手海伦·梅莱斯(Helen Meles),以其具有穿透力的声音和广泛的音域而闻名。其他著名音乐家包括库纳马歌手德哈布·费廷加 (Dehab Faytinga)、露丝·阿布拉哈 ( Ruth Abraha ) 、贝雷克特·门吉斯泰布 ( Bereket Mengisteab )、已故的耶曼·盖布雷米夏尔( Yemane Ghebremichael)和已故的亚伯拉罕·阿费沃基 ( Abraham Afewerki )。

舞蹈

舞蹈在厄立特里亚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作用,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舞蹈。其中哈达雷布人的舞蹈尤其热闹,如Asomia舞、蛇舞、Kuas舞等。跳Asomia舞时,两组异性面对面,雌性击鼓,雄性手持手杖跳舞,并互相赞美。跳蛇舞时,男女将身体保持成拱形,作蛇形运动,男子还会舞剑。跳Kuas舞时,人用手模仿鸟类翅膀的动作。

瓜伊拉(Guaila)在提格雷尼亚族、提格雷族、比伦族盛行,比伦族和提格雷族称其为golia或sisiit。该舞蹈通常由男女围成一圈表演。提格雷尼亚人最初是逆时针旋转,但后来改为快节奏抖肩。比伦人和提格雷人站立时摇动肩膀,仅在舞蹈结束时绕圈旋转。在婚礼、生日、洗礼时都可以跳瓜伊拉舞。

美术

该国传统绘画介质有皮、羊皮纸或画布等,主题有宗教、寓言、抽象设计和形状等。大多数教堂的墙壁都绘有色彩鲜艳的壁画。独立战争期间,更现代的绘画风格得以发展,主题有严酷的现实主义、高度象征性的社会和政治主题等。肖像画和风景画也变得普遍起来。

沃尔杜·阿费沃基(Woldu Afewerki)为厄立特里亚著名版画艺术家。1955年4月14日,他出生于阿斯马拉,在埃塞俄比亚亚的斯亚贝巴度过小学至高中时光,1974年阿费沃基加入亚的斯亚贝巴美术学院。后来,他加入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并创作作品。厄立特里亚独立后,阿费沃基在阿斯马拉美术学院担任专业美术教师。他的作品将现代与传统的概念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抽象视角。2017年,他的作品在北京798艺术区展出,如今,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展出和销售。

手工艺品

陶器

陶器是厄立特里亚最古老的工艺品之一,名叫杰贝那(jebena)细颈壶在该国经典咖啡仪式中常见到,在农村家庭,名为奥特罗(utro)的大型陶瓷水壶随处可见,还有色彩鲜艳、形状不规则的香炉。如今在城市中心,人们还可以找到手工制作的陶瓷花瓶、烛台、烟灰缸和其他家用物品。

编篮

该国的篮子主要用于携带、储存食物等用途,从早餐盘、面包篮到农民和牧民带到田里的午餐盒。如今,篮子也可用于装饰等新用途,如彩色桌垫、餐桌中央的摆饰以及挂件等。

珠宝

该国珠宝有做工精细的金银耳环、项链、手镯和戒指等。虽然贵金属在农村更为罕见,但许多农村妇女的头、脖子、手腕和脚上都戴着珠子串成的珠宝。银和黄铜制成的东正教十字架也很受欢迎。

皮革制品

传统的皮革制品通常用珠子和牛皮外壳装饰,当地制的皮革用于制作凳子、座椅、篮子和鼓。时尚手袋、鞋子、皮带和外套的贸易呈现增长。由于厄立特里亚禁止野生动物狩猎和野生动物产品贸易,所有皮革产品都来自驯养动物。

木雕

木雕所用的是橄榄树上的浅色木材,艺术家们制作相框、碗、胡椒瓶、烛台、小盾牌和其他家用物品,有些是功能性的,有些是纯粹的装饰品。设计中还融入了色彩丰富的豪猪棘刺。

文学

该国各民族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如诗歌、谚语、歌曲、圣歌、民间故事、历史和传说,诗歌在城镇或乡村广场上受到欢迎。厄立特里亚大部分书面文学作品以宗教为基础。自独立以来,该国出现了新的诗歌、戏剧、叙事小说和回忆录作品。其中比较有名的作家有苏莱曼·阿多尼亚(Sulaiman Addonia)、阿斯蒂耶·阿尔梅多姆(Astier M. Almedom)、里索姆·海勒(Reesom Haile)、萨巴·基达内(Saba Kidane)等。

二十二位诗人创作了《谁需要一个故事》(Who Needs a Story?)诗歌选集,共37首,24首提格里尼亚语诗,3首是提格雷语诗,10首是阿拉伯语诗。这些诗人均与独立战争相关。诗歌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剧烈变化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实,展现了痛苦但不伤感。

戏剧

戏剧大多反映厄立特里亚人民的历史。在宗教节日时会有戏剧演出,包括音乐、唱歌、跳舞和其他表演。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厄立特里亚出现了短剧和长剧,内容包括历史事件、政治和社会问题等。自独立以来,新作品开始出现,有些是精心编写,有些则是即兴创作。许多剧作家开始涌现,其中一些作品甚至被翻译成英语,并在世界许多地方演出。戏剧大多在国庆假期间制作,反映该国社会的历史和社会趋势。该国电影业起步较晚,目前正经历蓬勃发展。该国每年产出大约60部电影,主题包括独立战争、当代社会生活及其他社会事务。

建筑

厄立特里亚大城市建筑有着殖民地烙印,如阿斯马拉佛罗伦萨装饰艺术风格的建筑,马萨瓦土耳其埃及风格的建筑。该国小城镇和村庄都有自己各民族的特色。

阿斯马拉拥有新古典主义、新罗马式、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数千座不同风格的建筑。例如第一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犹太教堂,融合了理性主义、古典主义和伊斯兰教风格的大清真寺(Kulafah Al Rashidin)。建于1923年的天主教大教堂,被认为是意大利以外最好的伦巴第大区罗马式教堂之一。

马萨瓦以珊瑚堆砌的房屋而闻名,搭配格子阳台和雕刻精美的木门和百叶窗。马萨瓦拥有有500年历史的谢赫·哈纳菲清真寺*(Sheikh Hanafi Mosque)。在陶鲁德岛上,有16世纪的土耳其奥斯德米尔帕夏宫(Turkish Osdemir Pasha)。

在较凉爽的高地,大多数讲提格雷尼亚语的农村家庭住在平顶矩形房屋中,外墙由石头砌成,家中由厚木材支撑。在炎热干旱的低地,大多数人住在圆形单间住宅中,这些住宅由晒过的土坯、干木棍或草建造,顶部是圆锥形的茅草屋顶。

国家象征

国旗

厄立特里亚国旗于1995年12月5日通过。国旗采用了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旗帜的基本布局和颜色,并带有源自1952-1962年国旗的直立橄榄枝花环徽章。旗帜中的绿色代表该国的农业和畜牧业,蓝色代表富饶的海洋,红色代表在争取厄立特里亚独立的斗争中流下的鲜血,花环中的30片叶子代表在斗争中度过的三十年。

国徽

国徽于1993年5月24日正式采用。正中是一头骆驼,象征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独立。两侧饰以象征和平的橄榄枝,下端饰带上用提格雷语、英语和阿拉伯语书写着国名“厄立特里亚国”。

国歌

厄立特里亚的国歌为《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厄立特里亚》,于1993年独立后被采用。由所罗门·采哈耶·贝拉基(Solomon Tsehaye Beraki)作词,艾萨克·亚伯拉罕·梅哈雷兹吉(Isaac Abraham Meharezghi)和阿龙·特克勒·特斯法特森(Aron Tekle Tesfatsion)作曲。

国兽

厄立特里亚的国兽为阿拉伯骆驼,是厄立特里亚独立的象征。阿拉伯骆驼又叫单峰驼,主要分布于西亚、南亚、北非。栖息于荒漠地带,善于在沙漠中行走。性情温和,多以多刺植物、含盐植物、草为食。排尿不多,只有体温超过40℃时才出汗。一般在2米以上。有1个驼峰,驼峰高30厘米;四肢细长,蹄上有两个趾头;体毛较短。毛色从黑色到白色都有,通常为褐色。 寿命为50年。

国花

厄立特里亚的国花非洲菊。非洲菊(Gerbera ja mesonii Bolus)为菊科宿根草本。原产南非,性喜冬暖夏凉,光照充足,空气流通的气候环境。其花朵硕大,花盘直径可达10cm以上,花枝挺拔,花秆长40cm以上,花色丰富,四季常开,花期调控容易,观叶观花皆可。

风景名胜

综述

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以及交通、饭馆等各项设施都相对落后,厄立特里亚旅游业并不发达,旅游业的规模不大。但存在着较多投资机遇,发展潜力巨大。厄历史文化遗产众多。主要旅游城市有阿斯马拉马萨瓦、克伦和纳克法等。首都阿斯马拉更是被誉为“非洲小罗马”,201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首都拥有新古典主义、新罗马式、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数千座不同风格的建筑。该国主要景点有阿斯马拉皇宫、阿斯马拉天主教大教堂、大清真寺等。

主要景点

阿斯马拉皇宫

阿斯马拉皇宫(Asmara Palace),为一金黄间以白色的传统建筑,原为意大利总督建造。其入口处上方是厄立特里亚的盾形纹章,宫门前至今还摆放着两尊古老的意大利火炮和一些其它武器,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证。右边是一个有小八角铃的小教堂,与呈八边形状的厄立特里亚教堂很相似。皇宫附近还有过去的皇帝进行外事接见和举行宴会的建筑。

阿斯马拉天主教大教堂

阿斯马拉天主教大教堂(Cathedral Our Lady of the Rosary)是阿斯马拉地标性建筑之一。位于解放大道中部,最初是建于1895年的一座名叫圣马克的小教堂,1922至1923年进行了扩建,于1923年正式启用。大教堂的设计师是马里奥·马泽蒂。该大教堂据认为是意大利之外的最好的伦巴第-罗曼式建筑建筑之一。教堂钟楼高52米,楼内安装有4座钟和8个铃。

马萨瓦清真寺

马萨瓦清真寺(Massawa Mosque)又名同伴清真寺,是港口城市马萨瓦的一座小型清真寺,可以追溯到公元7世纪初,被认为是非洲大陆上的第一座清真寺。据报道,该清真寺曾由穆罕默德的同伴建造,目前的清真寺是后期建造的。

玛丽亚姆一达阿里特神坛

玛丽亚姆一达阿里特神坛(Mariam Dearit Shrine)是一座小型天主教神坛,建在一棵约有500多年树龄的猴面包树上,非常受当地人欢迎。现场还有一个小教堂,用于举行仪式或祈祷。神坛上供奉着圣母玛利亚雕像,雕像被认为具有治愈能力,也被认为是生育能力的源泉。当地妇女在树荫下煮咖啡,如果路过的旅行者接受了咖啡,她们将受到祝福并诞下后代。每年5月29日,神坛都会举行朝圣活动,来自厄立特里亚各地的人们聚集于此,参加庆祝活动。祈祷时,高举圣母玛利亚雕像的队伍围绕着猴面包树游行,然后跳舞唱歌。

据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一群意大利士兵遭到英国飞机的袭击,在神坛内避难。一枚炸弹击中了猴面包树的树干,落在士兵之间,但最终没有爆炸,士兵们幸免于难。现在人们在树干上仍然可以看到这个洞。

世界遗产

2017年7月8日,首都阿斯马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该组织提到,阿斯马拉是20世纪初早期现代城市主义在非洲背景下应用的一个特例。

阿斯马拉在19世纪还是一座小城,1889年开始迅速发展。这座城市拥有数千座不同风格的建筑,如新古典主义、新罗马式、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均是在意大利统治时期建造的。如新古典主义的阿斯马拉市政厅,新罗马式的玫瑰圣母教堂,富含装饰艺术帝国电影院,新罗马式的圣母玫瑰教堂,充满立体主义的非洲养老金大楼,富含未来主义的菲亚特塔吉利奥大楼等。

阿斯马拉成了新设计的试验地,主要是未来主义和装饰艺术风格。尽管土著居民并非这座城市的规划者、建筑师或工程师,大多人只是被用作建筑工人,但当地人仍然认同他们城市的遗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