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慧生 :中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荀派”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07-05 16:02

荀慧生(1900年1月5日-1968年12月26日),原名才,又名秉彝、秉超,字慧声,号留香,艺名白牡丹。出生于东光县(现为阜城县)。京剧四大名旦”之一,京剧“荀派”创始人。

荀慧生幼年家贫,7岁随父母到天津市谋生,被卖进梆子班学艺,初习武生后改旦角。8岁首次登台,13岁随师同入“三乐社”科班,17岁独立成班,正式改演京剧。18岁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19岁担任“刀马旦”,引起轰动。27岁被评为“四大名旦”之一。抗战时期, 荀慧生不惧敌人威胁, 更不为敌人所利诱, 以实际行动积极支援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遵照戏曲改革指示,为京剧艺术改革做了大量工作。1968年,荀慧生抑郁而终,享年68岁。

在近60年的京剧舞台生涯中,荀慧生不断进行实践和试验,一生演了105出新戏,能戏300多出。他是京剧“四大名旦”中唯一以演花旦戏著称的戏曲表演艺术家。表演生动活泼,扮相俊俏,擅长表演天真烂漫的少女角色。荀慧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剧本、唱腔、表演、念白、到服饰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的实践与探索,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荀派艺术。荀慧生一生收徒之众,不计其数。曾担任中国戏曲家协会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梆子剧院院长、第二届河北省政协委员等职。代表作有《红娘》红楼二尤《苏三起解》《丹青引》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0年1月5日,荀慧生出生于阜城县土山乡谷庄(早年隶属东光县),1907年跟随父母前往天津市谋生。由于生活窘迫,荀慧生以五十元身价被卖进小桃花梆子班习艺,再次被转卖后又跟随梆子艺人侯俊山(艺名老十三旦)弟子庞启发(艺名庞艳云)作“私房徒弟”。荀慧生初习武生后改旦角。

1908年,于天津韦陀庙首次登台演出梆子戏《王春娥》,1909年,以艺名“白牡丹”随师在冀中、冀东一带农村市镇唱庙会和野台子戏,在天津下天仙戏院的《忠孝牌》演出中大获成功。1910年随师进京,先后搭庆寿和、义顺和、鸿顺和、天庆和等梆子班,得侯俊山亲传《小放牛》等剧目。

1913年,于打磨厂“福寿堂”踩跷与师兄庞三秃合演《小放牛》。后随师同入“三乐社”科班,边演出边学艺,曾搭三乐科班,与尚小云赵桐珊(艺名芙蓉草)共称“正乐三艳(杰)”。

辛亥革命时期,到天津市参与分明戏剧家王钟声“改良戏”(又称“时装戏”)演出,与其同台表演《革命家庭》《黑奴恨》等戏,后向陈桐云李寿山程继先学习京昆艺术。

1917年,荀慧生出师,当年12月于庆乐戏院正式改演京剧,并向王瑶卿曹心泉等请益。

1918年与刘鸿声侯喜瑞梅兰芳、程继先开始合作,演出《胭脂虎》、《霓虹关》等戏。后同杨小楼余叔岩王凤卿高庆奎朱桂芳等合作,并拜王瑶卿门下学习正工青衣。

初露锋芒

1919年,随永胜社赴上海演出,得杨小楼提携在《长坂坡》中饰糜夫人、《翠屏山》中饰潘巧云,并在《花田错》中挑梁演出,尚小云则傍演小姐刘玉燕。其后又陆续演出《荀灌娘》等剧目,荀慧生(白牡丹)与杨小楼、谭小培、尚小云被时人称为“三小一白”。

1925年,荀慧生与余叔岩合演《打渔杀家》后,由杨小楼、余叔岩建议,将当时声誉日隆的艺名“白牡丹”改为荀慧生,并登报启示。

1927年,北京市《顺天时报》发起旦角名伶评选活动,荀慧生以《丹青引》一剧与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徐碧云共称“五大名伶”,后由于徐碧云先生个人原因,梅尚程荀的“四大名旦”说法固定。1929年4月,农历己巳年:荀慧生参与第一舞台夜戏山西赈灾会募款义演。

日渐成熟

1931年,荀慧生录制《四五花洞》唱片,风靡一时。在此期间,与陈墨香结识、合作,荀慧生的流派风格逐渐形成。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荀慧生以义演形式支持抗战,在其日记中记载了多次参与演出的事例:1931年12月26日,出演义务戏《双沙河》;1932年正月十八日,与高庆奎约演义务戏《翠屏山》;1932年四月初五,与筱翠花为北平市救济贫苦儿童合演大义务戏《双沙河》;1933年正月十七日,慰劳前方抗日将士演义务戏《荀灌娘》;1933年2月29日,为抗日前方战士购买飞机演义务戏《红鬃烈马》;1934年12月24日,为救济贫困同业,度过年关,与尚小云金仲仁马富禄演《十三妹》。

1933年,荀慧生为抗日将士捐赠飞机。日本侵略期间,减少演出,开办留香饭店。

1936 年,荀慧生与陈水钟合作的《红娘》,在经过反复地舞台打磨后,成为荀派艺术的经典剧目。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之后,东北地区日伪成立“华北演艺协会”,派专人到北平市,出高价邀请荀慧生去东北为日伪演出,荀慧生拒绝。伪满洲国成立后,傀儡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派员至北平,重金聘请京朝名伶前往长春伪皇宫为“登基庆典”演庆祝戏,荀慧生又一次断然拒绝。

直到1945年8月15日,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后, 荀慧生才登台演戏。

晚年经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荀慧生先生和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一样,组织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剧团——荀慧生剧团。剧团的前身是他早年创办的“留香社”。同年,在中山公园投票选举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荀慧生被选定为“监票员”。同时,他对自己所演出的大量剧目进行重新整理、完善,并不断收徒传艺、讲学授课,整理剧本,发表了大量谈艺文章。

1952年,“留香社”更名为“留香京剧团”。

解放后,历任中国剧协艺委会副主任、北京市戏曲研究所所长、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著有《荀慧生舞台艺术》《荀慧生演剧散论》, 留世《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

1952年,荀慧生获第一届戏曲观摩大会老艺术家表演奖。

1959年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整理旧剧,为国献礼演出《荀灌娘》。

1960年秋,荀慧生被安排到北京市戏曲研究所任所长,同时,还在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国家京剧院等单位兼职授课。

1963年7月14日,荀慧生在政协礼堂清唱了《红楼二尤》选段。这是他最后一次站在京剧舞台上。

文化大革命期间,荀慧生遭到批斗,于1968年12月26日去世,享年68岁。

艺术特色

唱腔

荀慧生在继承了传统诸多板式后破除传统局限,发挥个人嗓音特长,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大胆创新,丰富了旦角的声腔艺术。他的唱腔素以“柔媚婉约”著称,吸取不同剧种唱腔的优势,设计新腔。荀慧生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要“以有限的腔调曲表达繁复错综的感情”。荀慧生的声腔中还融入了将白派大鼓的旋律和演唱技法,体现在两点: 一是使用滑音、颤音、擞音等旋律装饰技巧,增强行腔的婉转、妩媚程度; 二是对吐字行腔的口语化追求。他善于使用上滑下滑的装饰音,听来俏丽、轻盈、谐趣,具有特殊的韵味,同时在细腻的唱腔中加入“俏口”,更加凸显人物的内心情感。

念白

荀慧生要求念白“一字一词”,对于戏文中的每一个字、词加以揣摩,分析语境、语义,使用适合戏情、戏理、戏义的语气与语调。他的念白柔和圆润,从人物出发,富含思想感情,充分显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富于韵律美。荀慧生在传统京白和韵白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介于二者之间,掺杂了苏白的“荀派韵白”,也可以称之为“谐白”。荀派韵白用韵白的旋律,加上京白的语气,同时吸收了苏州话“吴依软语”的妩媚感,既注重真实感,又能展现年轻女性“娇莺玉语”般的声音特点。除了荀派韵白,荀慧生还突破了旦角追求音色唯美的念白方式,常用“赖音”( 声调逐渐向下,同时语速渐慢的念法) 、“泣音”( 哭泣之音) 甚至“气音”( 气与音同时爆发而出,或先出气后出音的念法) ,并积极借鉴话剧台词的技巧,讲求间歇与爆发,增强念白节奏的张力

表演

荀慧生表演以细腻、逼真、贴切、谐趣见长,善于用梆子戏的小身段动作,如侧颈、垂头、晃身子、咬唇、衔手帕、拧汗巾等这些动作,刻画少女、少妇的心理状态,惟妙惟肖。他在模仿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时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同时将外国女性活泼、热情、奔放的形象也融入了自己的人物塑造中。除了身段之外,荀慧生在表演时注重眼神运用,通过眼神来塑造人物,展现出每个人物的独特性。眼神随感情起伏有所变化,时而目光惺忪,时而放射出炯炯光芒,达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荀慧生武功基础扎实,无论演刀马旦戏的开打或演刺杀旦的扑跌工,均能做到动作洗练,具有美感,显出深厚的功力。

荀慧生表演人物注意刻画心理状态,重视角色的动作,提倡旦角动作要美、媚、脆。他强调旦角的动作都要给人美的享受,要求演员把女性的妩媚通过喜、怒、哀、乐、言谈举止的细节之中表现出来,同时身段动作要变化多样,尤其是眼神的运用,角色一举一动、一指一看都要节奏鲜明。他强调“演人不演行”,不受行当限制,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突破。

装扮

20世纪20年代,荀慧生抓住了中国服饰“中西合璧”的审美趋势,在传统戏装中采用中国现代服饰和西方服饰的设计和剪裁元素,既增强服饰美观性,又不脱离传统戏曲服饰的穿戴规制。例如,在《红楼二尤》中尤三姐一改传统花旦、花衫的扮相,上身穿短小的“V”领新式坎肩,内衬宽袖小袄,下身穿百褶裙。又如《红娘》中不同场次下,样式各异云肩的使用,不仅彰显红娘作为全剧女主角的艺术地位,更使得红娘的花旦形象富有美感、相貌华丽。荀慧生用西方摩登女郎丰满、性感的唇形画法和“秋月式”“蚕眉”替代了传统的“樱桃小口”和“一字眉”。荀慧生的书斋名为“小留香馆”,因此他设计的戏服、古装发型被称为“留香装”“留香髻”。

其他特色

求新求变

荀慧生的艺术创作崇尚创新,自刚出师时就改良新“跷”,直到晚年还在对《辛安驿》《钗头凤》《大明英烈传》《荀灌娘》等几十年前的成名作反复修改。荀慧生吸取昆、梆、汉、川等曲调旋律丰富旦角唱腔,结合韵白、京白的特点发展新式念白。在表演艺术上,荀慧生融合了青衣、花旦、闺门旦、刀马旦、小生、武生等表演技巧,并吸收西洋歌舞以及电影、话剧的戏剧化的动作、表情、表演手段,在《红娘》演出中就有创新风格的体现。

三感三化

“三感”即“时代感、真实感、幽默感”,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活化、个性化、趣味化”。荀慧生所塑造的角色多是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物、女子等,因此剧目贴近生活、贴近民众,通俗易懂、与时俱进,具备“时代感、生活化”的特点。“真实感”和“个性化”体现在编创剧目和舞台表演上,荀慧生不仅把古典名著中有个性的女子角色搬上了舞台,同时还创设了一出戏中“一人饰两角”的表演方式,如《红楼二尤》中,他先扮演活泼有个性、为爱殉情的尤三姐,后饰演软弱无能、被迫害致死的尤二姐。真实感即荀慧生在表现人物时敢爱敢恨、真哭真笑。至于“幽默感”和“趣味化”,荀派喜剧人物在表演时会打破空间限制,与观众直接交流,激发观众理性分析问题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从而为整场演出增添乐趣。

演戏“三分生”

“三分生”就是对戏的生与熟,首先,“熟”就是清楚把握剧情脉络、人物特征,而让观众每次都有新鲜感则是“生”。荀慧生在五十多年的舞台表演实践中发现,演出的最佳效果是恰到好处,熟戏“三分生”。同时,演戏应该“存着点”,演戏不能一股脑和盘托出,演得过火。演员要把控好度,带领观众渐入佳境,把早已烂熟于心的台词和唱腔,以毫无准备的方式从内心深处迸发出来,把观众感染到忘记了自己是在剧场看戏,而真正达到身临其境。

主要作品

戏曲

荀慧生一生演出了三百多出戏,其中常演有三四十出。大致有以下三类剧目:一是《绣襦记》《丹青引》《红娘》《勘玉钏》《钗头凤》《鱼藻宫》《红楼二尤》《荀灌娘》等新编演的剧目;二是《贩马记》《苏三起解》《十三妹》《得意缘》等增益首尾的传统剧目;三是从梆子移植为京剧的《花田错》《元宵谜》《辛安驿》《香罗带》等将近四十出戏。其他剧目还有《杜十娘》《金玉奴》《卓文君》《胭脂虎》《霍小玉》等。

著作

《荀慧生舞台艺术》,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年2月出版。

《荀慧生演出剧本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年10月出版。

荀慧生演剧散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 年10月出版。

小留香馆日记》,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荀慧生先后经历三段婚姻,第一任妻子吴春生,是著名青衣吴彩霞之妹,两人共同生活了二十七年,生育了两儿两女,女儿夭折,抚养长大了两个儿子令香和令文;第二任妻子苏昭信,青岛市富商之女,幼时受父母影响喜欢荀腔,毕业于台湾辅仁大学;第三任妻子张伟君,比荀慧生小十八岁,二人1953年结婚,婚后张伟君的女儿荀令莱改名为荀令莱。荀慧生去世时,两人共同生活了十五年。

书画爱好

荀慧生自幼喜爱绘画和书法,早在1921年秋到上海演出时,就因仰慕吴昌硕先生的书画艺术,在书法家刘山农的介绍引荐下,拿着自己所绘的书画册页,向吴先生请教。从此他便对吴昌硕行弟子之礼,十分恭谨。1925年正式拜吴昌硕为师,学习花卉和书法。由于吴昌硕喜爱梅花,荀慧生耳濡目染,他画梅花颇得吴昌硕的神韵。他还向齐白石陈半丁傅抱石李苦禅王雪涛等名师求教,丰富了艺术生活,提高了艺术素养。在书画艺术上,荀慧生擅长青山绿水、花卉、书法,据说老舍欧阳予倩叶恭绰等人生前都十分喜爱他的画作。

流派传承

荀派艺术影响广远,早期传人有李玉茹童芷龄吴素秋赵燕侠荀令香毛世来等,后期荀派传人有孙毓敏刘长瑜宋长荣荀令莱、李薇华、赵慧英、李妙春、岳惠玲张正芳尚明珠沈健瑾等。还有许多人虽未拜师,但多得其亲授。

荀慧生诞辰115 周年时,荀派艺术研究会将亲拜荀慧生为师,并得到荀慧生亲授荀派剧目的高龄艺术家荣任为“荀派艺术传承人”;将传承人的徒弟均荣任为“荀派艺术继承人”。

荣誉奖项

参考来源:

人物评价

“荀慧生标新立异,编制新腔坚持三条原则:一是让人喜悦;二是让人听懂;三是让人动情。”——京剧表演艺术家刘长瑜

“在艺术创作上强调现代审美意识趋向,将海派风格和各地方剧种,甚至其他门类艺术的精华成功融入自身表演艺术之中,尤其注重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强化表演带入感。荀慧生的艺术理念是敢于大踏步地走在时代前沿的。”——中国戏曲学院副教授李艳艳

“荀以善用奇兵胜人而成功者,彼本擅梆子花旦及刀马旦,二黄班中,向来轻视梆子,班中伶人,绝不引为同调,其实梆子班中,不论何种角色,其于戏情之喜怒哀乐皆表演之十分火炽,二黄班不及也,二黄班中不知观摩仿效,盖门户之见太深故也,慧生之成名,幸赖曾习梆子,及改唱二黄,其时梅、尚早已成名,程之悲剧,亦露头角,慧生知唱工不能胜彼三人,乃利用一己之专长,独于花旦戏三致意焉,咬嘴唇,耍手绢,低头浅笑,皆精心揣摩之姿态也,风情媚态之佳遂为人所公认,乃与梅程尚齐眉,号为‘四大’。”——中华民国著名戏曲评论家苏少卿

后世纪念

纪念演出

2010年1月,文化部艺术司主办,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京剧艺术基金会北京市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北京市戏剧家协会、北京靖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的“荀慧生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演出”在北京、天津市上海市三地相继举行,同时召开“荀学”理论研讨会。

2015年11月15日,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举办纪念京剧大师荀慧生诞辰 115 周年的专场演出。

2020 年 1 月 12 日,中国戏曲学院与北京市荀派艺术研究会共同举办“纪念荀慧生诞辰 120 周年暨荀风骨 :京剧荀派表演艺术的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等单位的戏曲艺术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活动。1 月 9 日至 11 日在长安大戏院举办了三场纪念演出。

纪念馆

荀慧生故居

荀慧生故居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山西街甲13号,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坐西朝东,东西长33米,南北长25米,四合院格局。如意式大门朝东开,两侧有圆形门鼓。进大门为三间南客厅,用以接待宾客或传授技艺。

荀慧生纪念馆

荀慧生纪念馆位于东光县普照公园内,2006年筹建,2010年开馆。建筑为砖木结构的仿清古建筑群,是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厅堂间由围廊连接,融合了北方四合院布局和南方园林风格的造园手法。馆内收藏与荀慧生相关的珍贵照片、文物和音像资料。

荀慧生大剧院

2016年10月19日,由原沧州大剧院更名荀慧生大剧院,在沧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揭牌仪式,荀慧生艺术馆同时开馆。荀慧生大剧院共有座位1371个,既可用于会议接待,也可以举行戏剧演出。剧院内设有荀慧生艺术馆,利用中国传统影壁墙、立体展柜、微缩戏楼、电子翻书等形式,通过历史图文、戏服展品,介绍了荀慧生的戏曲事业,以及荀派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荀园

荀园位于阜城县光明西路与阜兴南大街交叉口处,占地总面积2.5万平方米,以牌楼,喷泉雕塑、纪念馆为主轴线,采用“园中园”的形式,以人形景墙、透景窗隔离为三园,各园自成一体,路径相通,是荀派京剧古典园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