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芷苓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旦角女演员

更新时间:2023-08-15 16:51

童芷苓(1922.8.21—1995.7.6),原籍江西南昌,生于天津市,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京剧旦角女演员,她是京剧家族式戏班“童家班”的代表人物,和童侠苓、童寿苓、童葆苓、童祥苓名扬京剧界,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童芷苓11岁曾考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后因故辍学。1937年搭班董俊峰南京夫子庙挂头牌出演《四郎探母》《大英节烈》开始崭露头角。1939年,她与其父童汉侠一同组建苓剧团,演出《大英杰烈》《贩马记》《花田八错》等剧目。同年她进入天津市演出并拜师荀慧生,迁居北京后再拜王瑶卿门下深造。次年南下上海市,在黄金大戏院表演《纺棉花》一炮而红。1946年,童芷苓应聘至天蟾舞台担任主演,以一人扮演旦角四大派代表曲目《凤还巢》《锁麟囊》《红娘》《汉明妃》为打炮戏名动上海。次年她又拜师梅兰芳,辗转演出于京、津、沪、宁等地,红极一时。1955年,童芷苓加入上海京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排演了《二度梅》《赵一曼》《尤三姐》《武则天》《送肥记》《海港》等剧目。“文化大革命”期间她遭受迫害,“文革”后调入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担任教师,偶有演出。先后出演《庆顶珠》《宇宙锋》《苏武牧羊》《樊江关》等剧目,并创编剧目《王熙凤大闹宁国府》。1980年,童芷苓在庆祝武汉江夏剧院落成的演出中上演《法门寺》《打渔杀家》。1986年,童芷苓移居美国,并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中国台湾之间示范演出,深受当地观众欢迎。自“文革”复出伊始,她开始收徒授艺,名下弟子有詹萍萍于兰卢小玉等二十余人。1991年,童芷苓被查出身患癌症,1995年,她在美国病逝。

童芷苓戏路宽广,善于刻画人物。她的唱腔声情并茂,唱法上以“荀派”的爽朗俏丽为基调,适当揉和“梅派”的典雅华贵和“程派”的含蓄委婉,她的念白情绪充沛、节奏鲜明。她的表演不拘成规,善于将传统技巧的运用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相结合。她在上海京剧院担任主要演员和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担任教师期间,曾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童芷苓在演戏之余还涉猎电影,先后参演《夜店》《粉墨筝琶》《尤三姐》《宋士杰》和《傲蕾·一兰》等影片。1983年,纽约美华艺术中心为她颁发了“亚洲最佳杰出艺人奖”,198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授予她“金唱片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童芷苓于1922年出生在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祖父从政,外祖父经商。父亲(童汉侠)毕业于天津政法学院,母亲(陈倩颖)毕业于天津女子师范学院。她在兄妹当中排行第四,家人称她为小四,自幼顽劣,亦有“四蛮子”的诨号。家里人都好戏曲,童芷苓自小便跟随在报社任职的父亲一起频繁进出戏园,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至七八岁时,童芷苓已能有模有样的唱上几句,得到了不少夸奖。童芷苓十岁时,童家已家道中落,家里兄妹众多,负担较重,父亲的工作开始不定,母亲也身兼多职,但生活仍然拮据,所以童家成了当铺的常客,童芷苓开始产生了学戏养家的念头。随后受表叔照顾,得以进入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学习。学戏艰苦,童父舍不得孩子受苦,所以将她接了回去,延聘教师到家教学,并在外频频联系舞台,为女儿争取上台的机会。

童芷苓11岁时,开始正式登台于春和戏院,上演开锣戏《苏三起解》,初登舞台,童芷苓毫不怯场,观众愈多,她演唱得愈起劲,她在表演上唱作兼备,文武结合,表演结束便得到了全场观众的鼓掌欢迎。随后又开始了多处演出,慢慢的已经可以在压轴戏里担任配角登场。1937年初夏,南方名净董俊峰邀请童芷苓南下,与其子少英合作,由童芷苓挂头牌,在南京夫子庙演出,头两天打炮戏《四郎探母》《大英杰烈》就获得众人叫好,第三日即赶上“七七事变”爆发,不得已奔赴江西。在江西省短暂出演后,又遭遇兵痞,时局混乱下,只得一路向南,经广东省、入香港特别行政区,最后再辗转回到天津市。回到天津的童芷苓频繁在各剧院偷师学艺,这段时间她的剧目积累快速上涨,在全本的《玉堂春》《十三妹》《双姣奇缘》《得意缘》《大英杰烈》等剧目皆都上演,加上梅、程、荀、尚四大流派戏和平时常演剧目的轮流展演,期间演出无一场有过倒彩,童芷苓的名声在天津城里逐渐传开,名角已成。

拜师荀慧生

1939年4月,随着童芷苓的崛起,她和父亲童汉侠组建了公益社(后改名苓剧团),由其父童汉侠任社长,在新中央戏院上演剧目《大英杰烈》《奇双会》《花田错》等剧,尤以《大英杰烈》最为卖座。同时期,荀慧生来到天津市出演,他对童芷苓这位不在荀门却屡屡大唱荀派剧目的新中央头牌兴趣颇大,童芷苓同时也拜师心切,通过《大风报》的主编沙大风引荐,于5月3日正式行了拜师礼,随后开始学习编排荀派剧目《飘零泪》《埋香幻》《庚娘传》等并上演,此时的童芷苓,已从“杂家”开始变成荀派,就此打起了荀派旗号。同年7月,天津遭遇洪灾和瘟疫,童家经过商议,举家迁往北平市(今北京)。到了北平的童芷苓,一边观摩荀剧,一边和留香社合作演出《霍小玉》等戏。又经荀引荐入王瑶卿门下深造。这段时间,童芷苓出演的剧目上座率不高,但其好学,得遇多位前辈点拨,技艺提高明显。

沪上留名

1940年,上海黄金大戏院老板到北平来邀角,童芷苓受邀随李盛藻高盛麟南下,在黄金大戏院出演打炮戏《四郎探母》,后又演《樊江关》《得意缘》等,但反响平平。接连几天后营业额开始滑落,戏院老板临时让童排演《纺棉花》,《纺棉花》此戏不在“正册”,演的是张三夫妻二人在台上逗趣取乐,没有固定的故事情节。演、唱、说全凭个人自由发挥,里面由多个小节目相凑,是供人消遣的玩笑戏,在上海一带流行。打扮一新的童芷苓刚一上台,便迎来全场喝彩,一炮而红。

1941年,童芷苓受上海市皇后大戏院相邀,二次到上海演出,与迟世恭裘盛戎高盛麟合作,贴演荀派戏《红娘》《玉堂春》。后由戏院老板出面,排演剧目《大劈棺》,一时皇后大戏院人满为患,童芷苓再次引起轰动。此后,除短期赴京等地演出外,她长期献艺于上海皇后大戏院等处,并与宋宝罗李仲林高百岁、林树森等人合作出演。演出《万世流芳》《四郎探母》《阎瑞生》《戏迷家庭》《纺棉花》等剧目。1946年,童芷苓又应邀至天蟾舞台担任主演,以四天打炮戏一周期的演法,依次上演《凤还巢》《锁麟囊》《红娘》《汉明妃》四大名旦的代表剧,热度不输梅(梅兰芳)、程(程砚秋),名动沪上。同年,经由李释勘介绍,拜师梅兰芳并定居上海市

影剧双栖

影剧双栖是当红坤伶的共好,早时,童芷苓即拍过几段《红娘》之类的舞台片和《歌衫情丝》这样的生活片,后来《夜店》的导演黄佐临发现了在舞台上表演话剧和京剧的童芷苓,惊奇于她的表演天分,发出邀请,点名让童饰演《夜店》里的女一号,这部作品是根据高尔基的《底层》改编而来,片中女主角赛观音的戏份和童芷苓的戏路相符,加上其人好学多问,公映后反响很大,童芷苓的名声在影迷圈里迅速传开,此后从影之路平坦,又受邀拍摄了多部作品,如《粉墨筝琶》《十二小时的奇迹》《影城奇谭》等。1950—1951年,她出演的《女大亨》《太太问题》《阴阳界》《姊妹冤家》等相继上映。

1955年,童芷苓加入上海京剧院担任主要演员,排演了《二度梅》《赵一曼》《尤三姐》《武则天》《送肥记》《海港》等剧目。1956年,在拍摄完《宋士杰》后,童芷苓领命参加中国艺术团出访欧洲演出,带去了《秋江》《拾玉镯》《醉酒》《宇宙锋》和《金山寺·断桥》等剧目。1960年,童芷苓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到北京出席中国文艺网大会,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京剧院也为她组建了新二团。同年,童芷苓有意想尝试新尤三姐的形象,请来了编剧陈西汀,将荀派《红楼二尤》新改成《尤三姐》,该剧目上演后,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1961年又将该剧带去北京上演,再度引起轰动。1963年,童芷苓主演的京剧电影《尤三姐》上映。

扬名海外

1966年,随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发表,“《尤三姐》是大毒草”的大字报让童芷苓陷入了困境,审查、批斗、游街、住牛棚等陪她度过了将近十年时间。恢复自由的童芷苓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担任教师,偶有演出。先后出演《打渔杀家》《宇宙锋》《苏武牧羊》《樊江关》等剧目,并创编剧目《王熙凤大闹宁国府》。1980年,上海戏剧家协会上,童芷苓当选为副主席,在庆祝武汉江夏剧院落成的演出中上演《法门寺》《打渔杀家》。1984年,童芷苓接到纽约“林肯中心”的特邀,邀请童芷苓参加纪念周信芳舞台生活六十五周年演出活动。童芷苓欣然受邀,在8月13日的首场纪念演出上表演压台戏《宋江杀惜》,获得全场欢迎,《纽约时报》全篇幅刊登表演广告。1985年,纽约美华艺术中心为童芷苓颁发“亚洲最杰出艺人奖”。次年,童芷苓移居美国,并经常往返于美国与中国台湾之间示范演出,深受当地观众欢迎。

患病去世

1991年,童芷苓被查出身患癌症,1995年,她在美国病逝。

人物作品

综艺节目

戏曲电影

音乐作品

常演剧目

参考资料:

艺术风格

童芷苓戏路极宽,不拘成规,表演细腻,善于刻画人物,主张以人为先,讲究性格刻画,生活气息浓郁。她的嗓音甜润妩媚,她的唱腔声情并茂,唱段摇曳生姿,吐字归音清晰柔媚。在唱法上,以“荀派”的爽朗俏丽为基调,适当揉和“梅派”的典雅华贵和“程派”的含蓄委婉,于豪放中有细腻,在柔媚中见端庄,令人感到清新别致,独具一格。人们说她具有梅神、荀韵、程腔、尚骨。她的念白功力深厚、情绪充沛、节奏鲜明、感人肺腑。她的表演不拘成规,善于将传统技巧的运用与人物性格的刻画相结合,塑造各种性格迥异的妇女形象。

她的《金玉奴》忠于荀派风范又有变通,《凤还巢》以梅派路子为框架,添上本人特点,把闺阁名媛的身份、气度演得很是得体。她的《锁麟囊》宗程之余,于清绝明艳之处别成蹊径,《王熙风大闹宁国府》人物解释深人明晰,手段体现明确多变。她的《尤三姐》深沉与刚烈并存,腔因人设、唱由情生,《赵一曼》以刚劲质朴的老生小生腔设计出成套宽厚明亮的新声腔。

戏曲电影《尤三姐》是她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音像资料,戏中尤三姐的两个姐夫贾珍贾琏约她喝酒,她母亲和二姐只能借故回避,任他们轻薄三姐。童芷苓把角色内心拿捏得很到位,她强忍着羞愤,春风满面地同他们喝酒,借贾珍、贾琏提出喝双杯的时候,佯作应允,然后泼他个一头一脸“纨绔儿郎行不正,我笑你们今朝错用了心……纵然近日多欢幸,雪里埋儿有祸临,要饮酒来我就同你们饮!”柔媚中藏泼辣,泼辣里又裹挟着不可冒犯的端庄。这两姐夫见苗头不对,想溜,她立马把他们逮回来,自己坐在桌子上:“我还没喝够呢!想走,给我回来!看着你三姑奶奶喝!”内心的绞伤、屈辱、刚烈、幽愤都糅杂在她的一颦一笑间。

在《尤三姐》中,童芷苓的表演抓住了剧中人的特定性格,力求深刻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及其所处的典型环境,使观众不仅看到人物的外在动作,更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这出戏里,“动”与 “静”相辅相成,形成曲折回旋、跌宕有致的节奏感,将观众吸引到戏里。童芷苓对“静”的表演深沉含蓄,斐然生色。剧末,尤三姐柳湘莲听信谗言,疑其不贞,气愤之下,用定情的鸳鸯剑自刎身亡,童芷苓演得凄怨悲愤,动人心魄,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艺术传承

早在文革复出伊始,童芷苓便收下第一位弟子詹萍萍,在她后面的日子里,足迹所至,拜师者不绝,于是大开山门,所收弟子达二十余人。大多为带艺投师,黑龙江省于兰天津市李静福建省蔡淑云、北京王敏上海市李秋萍和黄小秋、广西壮族自治区何金霞、江苏省张丽珠贵州省卢小玉等人和纽约何恕周龙章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的陈孝丽都是童芷苓的弟子。童芷苓授艺不限门派,有教无类,凡有所求尽皆相授。她收下的门徒均小有名声,为童派艺术的传承发挥了作用。

有一次,童芷苓刚从香港特别行政区、北京连演归来,本已劳累,恰遇何金霞上门投师,立刻约法三章,规定她三个月内必须学会三个不同性格的主角戏《薛金莲》《王熙凤》和《尤三姐》,她把自己也绑上了战车,疲乏得几近虚脱。福建省姜淑云上海市的弟子有一次等到童芷苓回沪,原想请老师授戏,却不便开口。童芷苓不加考虑,毅然放弃海滨度假,把市内外弟子一起召集来家,每周三天,顶着酷暑授艺。天津市李静常年学戏仅凭书信往来和音带寄送,很难碰到老师,由此童芷苓在天津演出结束,临行前碰到李静,得知李静专门来见,立马推掉公务及个人私事,抽出三天时间专心授教,因强化过度以致事后病倒。

李玉茹弟子陈朝红上门请教《勘玉钏》,童芷苓一教四个小时,让对方由衷感激。秦腔演员齐海棠恳请函授,童芷苓回以长信,分七大部分把从艺体会作了概要介绍。上海吴江燕宗梅,三番五次求教,童不厌其烦,反赞其精神可嘉。北京刘希玲也宗梅,不远三千里跑来上海市,面请《宇宙锋》秘,童不计酷暑之累,把希玲留宿家中,自晨至夜尽心传授,致使希玲学成后,告别之际,竟哭成泪人。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1952年,童芷苓与陈力结为夫妻,婚后先后生下一儿一女,长男取名陈吉,次女取名陈工。1986年1月26日陈力患癌症病逝。1989年,童芷苓与名琴师张似云美国结婚,他们婚后,活跃于美国各地的剧坛,同时在美国的票社讲学、献艺。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童芷苓天资聪慧,痴迷京剧,同时博采众长,表演与唱腔融梅、程、荀、筱等各家之长,又旁及京韵大鼓、河北和河南梆子、时代歌曲,几乎无所不能。(新民晚报评)

童芷苓之聪明,尤在言慧珠之上。你别看她这个人,似门板实梗一扇,然而剔透玲珑,无人可及。其嗓音宽而甜,得天赋之厚,即私底下闲谈,音调亦脆朗可听。(《关于童芷苓》作者唐大郎评)

童芷苓天性聪颖且好学不倦,她继承流派而不于流派,人评她有荀(慧生)髓,兼梅(兰芳)香,融秋(程砚秋)声。(《上海文化艺术志》编委员会编辑部评)

人物纪念

2007年1月13日,为抢救、传承和总结老艺术家的表演经验和教学成果,梨园界举办的“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芷苓表演艺术研讨暨专场演出”在上海举行。这次纪念活动中,童芷苓之女童小苓,弟子高鸣凤、李静以及再传弟子杨扬等将上演童芷苓的代表剧目《尤三姐》《金玉奴》和一台折子戏专场,孙正阳张南云京剧名家将协助演出。

人物轶事

卷入案件

1945年,抗战胜利初期,戏院营业不景气,伤兵作乱现象严重,在天津市演出的童芷苓急切的想回到上海市,恰逢友人相邀,于是童芷苓拜托大哥帮助解决船票的事情,她大哥联系上了一位姜处长,叮嘱童芷苓随姜处长直接登船,无需排队。

到了上海几日后,童芷苓在《新闻报》上看到了对自己发出的通缉令,这导致无人敢收留入住,如此过了几个月后,通缉令变成了传令,当局传童芷苓到军法处配合调查。童芷苓在“皇后”戏院老板的安排下,着盛装来到军法处接受问询,引来大批报社记者采访报道,一时名声四播。经过军法处问询调查后,童芷苓得知事出姜处长,此人以身渎职贩运私货,童芷苓被举报与之联手,卷入案件当中。事情调查清楚后,童芷苓恢复自由,案件不了了之,并因此事让她变得家喻户晓。

不“翻箱底”

20世纪60年代初,上海市戏曲舞台不景气,大家研究认为剧目贫乏,应当挖掘传统,丰富上演剧目。于是由文化领导部门发动剧团把过去叫座不演的老戏再排练上演,这个举措名叫“翻箱底”。在这号召下,各剧种的老戏纷纷出笼,周信芳也演出了一直被认为是宣扬奴隶道德,搁置不演的《一捧雪》。领导点名要童芷苓上演红极一时的《纺绵花》,可是她不演。我记得领导在一次局务会上要京剧院的一位负责干部去做童芷苓的思想工作,劝她响应号召,可童芷苓就是不演。这之前,她曾写过一篇谈“从《劈、纺》到《赵一曼》”的文章,总结自己艺术上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因此她不愿作违心之举,再走老路,所以这场思想动员终究没有成功。不久,“左”倾风潮来袭,“翻箱底”的举措被否定,那些响应号召者翻身落马,受到批判,而童芷苓却逃过了这一关,说明她具有远见与判断力。她拥护什么,舍弃什么,都是出于真诚的意愿,绝非随波逐流,虚伪作态。当然最后还是难逃十年浩劫,但这条“罪状”,她却是避免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