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市镇 :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8:56

草市隶属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北部,隶属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两省一市二县(即:辽宁省、吉林省梅河口市、清原满族自治县,东丰县)的交界处,是辽宁省通往吉林省的东大门。与吉林省山城镇接壤,是辽宁省的东大门,其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0′,北纬42°12′。

草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利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现有小型以上水库20座,塘坝69座,年蓄水量达1200万立以上。全镇总面积为152.26km²,其中水域面积1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3平方公里,东西长12公里,南北长14公里。草市镇距抚顺市142km,距沈阳市175km,距清原满族自治县35km,距吉林省梅河口市55km。草市镇是清原县耕地和水库、塘坝最丰富的乡镇,优质米生产和水面养殖是该镇近年来着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镇域内分别有沈吉铁路沈阳—吉林高速公路吉草高速)和202线国道在腹地内通过,镇区是县级道路开草线(开原市—草市)和草南线(草市—南山城)的终点。并有数条乡级道路及所属村屯和临近吉林省各村屯相联系,以村道路为支路的公路网建设已形成。镇域内有16个行政村36个自然屯,主要颁在镇区的西部和南部。因此,草市镇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县域内体系中起到东北部支撑点的作用。

1950年,为衡山县第四区南市乡。1952年,属衡山县十三区。1958年10月,设立燎原人民公社。1959年1月,将高塘乡、南湾乡析出更名为草市公社。1984年2月,设立草市镇。截至2020年6月,草市镇下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

2011年,草市镇财政收入116.33万元,比上年增加16.3%。2011年,全镇GDP总量25825.1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3000万元,工业总产值12825.17万元,人均年纯收入3800元。2014年,草市镇全镇实现生产总值约3.9亿元,比2013年增长8.1%;农民人均纯收入4850元,人均增长350元,比2013年增长8.7%。2015年,草市镇全镇实现生产总值约4.08亿元,比2014年增长6.8%,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比2014年增长280元,增长率为6.6%。2018年,草市镇有工业企业36个,其中规模以上1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1个。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中,公布了3675个全国重点镇名单,同时,废止原2004年公布的全国重点镇名单,其中草市(农业小镇)榜上有名。

历史沿革

清原满族自治县辖镇。县黄牛生产基地。原称白银村。属吉-龙县,1925年划入清原县,为四区。1958年设草市公社,1985年建镇。位于县境东部,距县府35公里。

过去在东北,“人参、紫貂乌拉草”被誉为三宝,而乌拉草就是旧时草市的特产。其实,这个地方最早叫白云堡,后来又改作白银河屯。白银河屯水肥草美,特别是乌拉草吸引了不少外地客商来此贩运,这里的草市场由此名扬百里。1926年,这里已成为买草卖草的集散地,而草市则成了这方土地的代名词。据传1930年,此处正式更名为草市。

1961—1989年,属(1960年1月后属衡东县)杨林区。

1984年2月,设立草市镇,另析出沙港、彭家园、香花、田心、吴家仓、横岭、黎明、山田、潇坪9村设立坪乡。

1989年5月,车坪乡并入草市镇。

2015年12月,草市镇与高塘乡合并。

2016年,高塘乡成建制并入草市镇。之后,草市镇各行政村也进行合并精简。

地理环境

草市交通便利,通过沈阳—吉林高速公路辽宁省省会沈阳市约175公里,行车约2小时即可到达。

位置境域

草市镇地处衡东县东南部,东与县菜花坪镇、鸭塘镇接壤,南与南湾乡为邻,西连杨林镇,北抵高湖镇,行政区域面积143.93平方千米。

气候

草市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变化明显,冬寒夏热,春季多风少雨,夏季炎热多雨,风速较小,有时出现雷雨、冰雹、大风、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为5.3℃。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2.9℃;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16℃。极端最高气温零上36.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7.6℃,无霜期130天左右。

东部南部高寒山区无霜期110至120天。初霜一般在9月中旬出现,终霜在5月中旬。11月中旬土地封冻,3月下旬至4月上旬化冻,4月下旬化通。最深冻土层169厘米左右。全年总日照市时数为2419小时。春夏多西南风,秋冬多西北风。一般风力3至4级,最大风力7至8级。年平均降雨为806.5毫米,多集中于7、8、9月。这三个月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0%以上。日最大降雨量为116.8毫米,年增量为1275毫米。

镇内主要为丘陵地形,且在镇域南部较集中,镇区范围内地势平坦,全镇平均海拔380米,是辽宁省清河、吉林省绥汾河两条河流的发源地,其源头位于分水岭屯。

土壤

棕壤和暗棕壤土地占面积的90%以上;草炭土和水稻土占8%,其它如白浆土占2%。

自然资源

由于多年的乌拉草的积累,草炭土成了草市地区最有特别的自然资源,草炭土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矿物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与保水性在作为育苗基质育苗效果相当不错,特别是蔬菜育苗与水果育苗方面使用量更上不断上升。

草炭土用途包括大树移植,园林绿化,育苗基质,景观绿化,水果育苗比如在每年4-5月份吃到的西瓜与甜瓜都是利用草炭土进行育苗的,它会每年的12月开始采购草炭土并且开始准备育苗工作。

过去,这里几乎年年都要开展“战草荒”运动。土地联产承包后,农民开荒种地的积极性十分高涨,但是由于草市地势偏高,严重缺水,农民的收成很不稳定。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现状,加快农业发展步伐,草市镇在市、县的大力支持下,逐年加大了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到200年,由地方投入建设的水库有20座,其中小一型水库两座,小二型水库18座;拥有塘坝52座、方塘4座。有了水源的保障,草市镇的农业发展有了很大提高。该镇新造水田6000亩,旱田改水田7000亩,全镇共有耕地4.5万亩。草市镇的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均在清原满族自治县居于领先地位。近些年草市人还在稻田里养起了河蟹,种植有机水稻收入上千元,稻田养殖河蟹也可收入上千元,像这样的一亩“双千田”,草市镇有300多亩。

行政区划

2011年末,草市镇下辖1个社区、20个行政村:灵山,江坪、江田、大对河、新洲区坪山区、罗家寨、桐桥、油子塘、丫塘、草市、白茅洲、沙港、彭家园、香花、田心、吴家仓、横岭、联明、山田、潇坪;下设6个居民小组、246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草市镇下辖1个社区、18个行政村:灵山社区,江坪村、大对河村、桐桥村、油子塘村、丫塘村、洣坪村、沙港村、田心村、横黎村、山田村、高田村、福塘村、两路新村、马脑寨村、洲西村、大洲村、石旺村、山塘村,镇人民政府驻丫塘村。

草市隶属于辽宁省清原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与吉林省梅河口市山城镇接壤,是辽宁省的东大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全镇总面积为152.53平方公里。

草市镇镇政府驻草市村,人口1.54万人,面积166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居委会:草市社区;16个村委会:草市社区、赵家街村、上甸子村、太平沟村、大窝棚村、二洼村、三道背村、关家街村、长兴村、草市村、粘泥岭村、水帘洞村、大板河村、双井沟村、小城子村、泡子沿村、东大道村。

注:121镇中心区122镇乡结合区220村庄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草市镇辖区总人口28155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4500人,城镇化率15.98%。总人口中,男性14304人,占50.8%;女性13851人,占49.2%;14岁以下6895人,占24.49%,15—64岁18810人,占66.80%;65岁以上2449人,8.71%。人口以汉族为主共28146人,占99.97%,少数民族9人,其中土家族3人,苗族6人,占总人口0.003%。2011年人口出生率9.79‰,人口死亡率1.23‰,人口自然增长率8.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404人。

2017年末,草市镇常住人口有48595人。

截至2018年末,草市镇户籍人口有60467人。

草市以汉族,满族朝鲜族回族为主。

经济

招商引资

草市镇围绕“项目立镇,工业强镇”的发展思路,依托资源,借助外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截止6月末,共完成招商引资额7100万元,其中:抚顺恒业中天石材有限公司投入400万元、清原满族自治县平安采石投资400万元、太平矿业有限公司技改工程投入3000万元、抚顺共赢工艺品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抚顺市林森精细化工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投入500万元、抚顺弗来特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投入800万元,基本完成了上半年招商引资任务。

科技兴农

草市镇基本上以第一产业农业为主,全镇现有耕地4.5万亩水田和旱田,农副产业以黄牛养殖和水库淡水养鱼、河蟹养殖为主,具有良好发展趋势,农业已具备一定基础,农业结构已趋合理,有待进一步开发走向产业一体化道路。工业方面,草市镇现有工业主要集中在镇区内,但多为零散小工业,经营困难。现存的企业是泥炭加工厂、新生联合砖厂、免泡大米加工厂和炭素加工厂。基础薄弱,设施落后,管理缺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产业发展面临一定的困难。

草市镇加大科技兴农力度,根据不同的农业季节先后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15次,共印发各种技术资料20000余份。通过培训,提高了农民的农业生产技能,基本达到了每户农民都能掌握1—2项致富技术,使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显著提高。引进优良品种,2008年共引进高产优质玉米品种10个(秦龙九、辽单33、通单24、辽单28等),种植面积达35859亩。引进优质水稻品种5个(丰优307、通禾832、超级稻、秋田小町、辉7号),种植面积达15000亩,建立水稻标准化示范基地5000亩(以草市村、东大道村、大窝棚村为主),玉米标准化基地4200亩(以大窝棚、泡子沿、小城子为主),推广无纺布育苗3000亩,测土配方施肥20000亩,进行了省水稻3414肥效试验及土壤肥力监测,实行机械抛秧300亩,水田机械防治稻水象甲2000亩。

小城镇建设

2016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科技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全国重点镇增补调整工作的通知》中,公布了3675个全国重点镇名单,同时,废止原2004年公布的全国重点镇名单,其中草市(被选为——农业小镇)榜上有名。

与2004年主要看GDP不同,这次的评选格外严格,考量的标准也是更加全面,包括6项内容:

✔人口达到一定规模

✔区位优势明显

✔经济发展潜力大

✔服务功能较完善

✔规划管理水平较高

✔科技创新能力较强

入选全国重点镇意味着什么?

全国重点镇是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和龙头,今后在政策、土地以及项目安排上将得到支持。而要想“榜上有名”,入选镇的“综合素质”都必须过硬。

据了解,此次增补调整全国重点镇,使每个县(市)至少有1个重点发展的建制镇列入全国重点镇。将全国重点镇作为今后各地各有关部门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先支持对象,将其发展成为既能承接城市产业转移、缓解城市压力,又能服务支持农村、增强农村活力的小城镇建设示范。

草市镇结合实际,围绕“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目标,从农业、工业、民生三方面,稳步推进花园式精品小城镇建设。

农业方面

以优质蟹田米为龙头,带动有机农业发展,全力推进大米深加工项目,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发展有机米示范种植,充分发挥合作社作用,使优质米种植规模达到5000亩,以此带动农民致富增收;2014年建冷棚20亩,用于发展食用菌、反季蔬菜;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积极引导农民向二、三产业有序转移,最大限度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

草市镇劳动保障服务所在县劳动就业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在全镇水稻主产区长兴县、东岗、长兴沟、刘大房、王油房、草市等10多个行政村、屯,通过远程培训向当地村民传授水田饲养河蟹实用技术。许多村民通过影像培训,学会了水田饲养河蟹实用技术,使全镇的水田饲养河蟹产业有了较大发展。

2013年,全镇水田河蟹养殖户达到了109户,稻田养蟹饲养面积由过去的210亩发展到2380多亩,每亩河蟹能使村民增收1000多元。预计2014年草市镇的水田河蟹饲养面积可达3000亩以上。

工业方面

以工业立镇、项目强镇、产业富民为发展目标,加大企业扶持力度,推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并努力抓好再生产业园区建设,力争引进两家投资超亿元企业入驻,进一步推动全镇工业发展步伐。

民生工程方面

继续抓好环境整治,在加大城镇“美化、绿化、净化”投入力度基础上,将集中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30个;投资70万元,完成该镇白云街700延长米黑色油路面铺设工程;投资4万元,在镇头民族路、三塘街新安路灯40盏;投资1000万元,新建商品楼5000平方三塘投资82万元,力争计划完成东大道村2.4公里及粘泥岭村3.4公里屯通工程;努力做好镇里余下8个村的村级卫生室建设,最大限度改善村民的就医条件,同时加强改厕工作力度,力争完成农村改厕50座,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活条件,努力打造文明和谐美丽幸福的新草市。

防汛工作

一是防汛组织机构落实。成立镇级防汛指挥部,实行了行政领导负责制,班子成员包片,包村副书记、村干部包库的防汛机制。小Ⅰ型水库由县领导和配一名镇领导共同包;小Ⅱ型水库确定包村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为防汛责任人和安全管理责任人;对村集体管的塘坝工程由村里安排专人负责;开展了安全大排查,同时建立健全值班值宿制度,坚持24小时值班值宿和领导带班制。

二是防汛物资储备落实。镇防汛指挥部储备编织袋6万条、铁线3吨、大锤10物资铁锹40把、木材20立,同时各村委会分别储备编织袋、草袋子2余千条。

三是防汛预案的落实。制定镇、村两级防洪预案和逃险预案。明确了组织领导、预警方式、转移路线、转移地点预案措施。对水库下游54户199口人制定了详细的逃险预案,其中老人35人,儿童34人,病残人3人。针对这54户,建立了两单制度,一是建立一对一包保联络单制度,党员干部一对一包保,并要求包保人在联络单签字,包保人与被包保人互认,遇险情及时组织逃离;二是建立入户发送避险通知单制度。

四是防汛抢险队伍的落实。全镇共成立抢险队伍17个,镇级组建了50人的应急抢险队伍,村级组建了500人的抢险队伍,建立抢险机构,明确了责任人,任务落到了实处。

五是消除各种隐患的落实。完成了病险水库的排查处理,对小城子、大板河、小板河三个病险库采取挖沟降低溢洪道高度办法缓解病库压力。对小城子、大板河、富丰屯等水库启闭阀不灵等病险情况,进行及时了处理。

六是水库汛限水位的落实。按照县防汛指挥部制定的汛限水位要求,镇防汛指挥部对所有20座水库的管理责任人提出严格要求,由镇防汛指挥部统一调度水位,不准私自违规超蓄、擅自抬高水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

七是防汛信息传递的落实。镇村两级保证汛期24小时通讯畅通,做到汛情及时传递,特别安排对无座机和移动通信信号弱的小城子和任家街两座水库由专人传递汛情。同时利用县水务局配备的一部卫星手机,以备应急使用。

文化

民俗

草市赶春社

草市古镇民俗多样而古朴,其中最具影响的当属“赶分社”。赶分社即春分赶集的意思,明清时期(一说是清代咸丰年间)的农官为“勤政亲民”,不误农事,使人民依时做好农具、耕牛、种籽的准备,指定春分节为交易日。每至春分时节,在油菜花绵延不断的洣水河畔,近至草市及附近各乡镇村民,远至周边衡山、攸县安仁县茶陵县、乃至江西省等地,都有客商和顾客或乘船或赶陆路,带着自己的土产纷涌而至。

端午节赛龙舟

五月五日,龙舟竞渡,振奋人心,盛况异常。是日,五龙下水,有朱家口的黄龙舟(插黄旗)、上街上的白龙舟(插白旗)、正街上的红龙舟(插红旗)、司门前的紫龙舟(插紫旗)、晏婆塘的乌龙舟(插黑旗),每条龙舟配鼓手、铜锣手、指挥各一人,划船力士20—24人。陆地上配手一人。岸上,一声铳响,五龙竞渡开始,指挥挥动小旗,众力士使劲划桨。

草市庙会

与灵山庙同期形成的灵山庙会。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日是协应侯的生日(另一说是辅佐炎帝的重臣灵山侯的生日),乡人为了纪念他,而自发举行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

地名由来

明、清时期,练兵的草坪称为草司,清咸丰三年(1853年)草坪成为市集更名“草市”,由此得名。

特产

烤干豆腐串

草市特有的美食,起源于吉林省梅河口市,味道鲜美,烤过之后,干豆腐更香。90年代在草市中学学校附近都会有小摊子或者移动小屋内烤。

原材料:

1、草市干豆腐(注意要皮薄)

2、牛油

3、韩式辣酱

制作步骤:

1、将干豆腐切成长方形。

2、穿成一个豆腐串。

3、刷一层油,预热。

4、将豆腐串放在炭火上烤。

5、在豆腐串上刷一层牛油,注意是牛油。

6、再用铲子压一压。

7、将豆腐串两面刷上韩式辣酱。

8、再用铲子压一压。

9、将两面都洒上孜然粉辣椒粉,煎金黄即可。

烤芊子

烤芊子也是地道的草市美食。

交通

2011年,草市镇境内有衡炎高速,县道吴南公路、草高公路2条,总长8千米。2011年,境内有客运汽车40台,720座位,年客运量10万人次;有货运汽车50辆,200吨位,年货运量15万吨。通航河道2条,总长12千米。2011年,有客运船舶22艘,660座位,年客运量15万人次。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草市镇有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625人,专任教师26人;小学10所,在校学生2296人,专任教师173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学生742人,专任教师36人,小学升初中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100%。

文化事业

2011年,草市镇有各类民间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19人。乡镇综合文化站1个,已建村级农家书屋16个,总藏书27152册;2011年末,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3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8%。

医疗卫生

2011年,草市镇有医院1所,村卫生室28个,医疗床位60张,执业医师68人,注册护士23人。2011年,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9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5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25650人,参保率76.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0.186‰。

社会保障

2011年末,草市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740户,人数1459人,支出110.8万元,月人均63元;农村五保供养170人,支出25.5万元;农村医疗救助105人次,农村临时救济320人次,支出12万元。城镇最低生活保障159户,人数229人,支出49.4万元,月人均180元。

邮政电信

2011年,草市镇境内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线单程总长度50千米,投递点30个,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000门,固定电话用户2900户,普及率33.6%,移动电话用户8200户,普及率95%,互联网端口总数1000个,宽带接入用户700户。

基础设施

2011年,草市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4千米,生产能力800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2011年,草市镇售电累计完成230万千瓦时。

旅游

风景名胜

草市老街远,相传几千年。草市古镇是典型的山水型山乡古镇风貌,有资料显示,古镇最初形成于唐宋时期,保存较好,其自然生态环境本底优越,地域文化底蕴丰厚,并具山、水、洲、镇等景观要素浑然一体,古镇、古庙、古林、古井、古码头各具神韵,历史古老、民风古朴,素有“湘南芙蓉镇”之美称。

草市境内有“灵山胜地”“八仙下棋”“猴子捞月”“合福林寺”等名胜古迹。古有灵山八景:双流区漾月、峭壁回澜、云根仙座、水际石、神植楠荫、前洲橘色、滴响神泉、山市炊烟。另有民间传道十景:三步两搭桥、亲生马磴、桃花园、针线吊葫芦、象鼻子、线锯石、石猴子、两巷不见天、四四方方一颗印、三间半犁嘴屋。

七二名峰外,灵山别有天。灵山名闻东南各省,位于草市街首,洣河、永乐江汇合处,高不过百余米,长不过百丈,山虽不高,因仙而名。据《灵山志》载:秦朝原名麟山,以“山如麟”得名。至汉三侯(绍德侯、衍德侯、协德侯均为中山靖王胄)为“免五季乱,奉母偕隐于此”,“兄弟坐石成真”,“邦人立庙以祀,祈无不应”,遂易名灵山。另一传说则是,早在远古时期,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南巡,沿洣水进入湘东山区,传播和发展农耕文明,最终“葬于茶乡之尾”,据《史记索隐·三皇本记》载,炎帝的3位大臣杨山、灵山和洪山为根治洣水泛洪而献身,分别葬于洣水河畔的吴集杨山、草市灵山和攸县洪山,洣水流域至今留有为祭祀炎帝及其臣的炎帝陵神庙、杨山祠、灵山庙及其祭祀活动等遗存,洣水也就被称为“圣水河”。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