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松高速公路 :莘松高速公路

更新时间:2023-09-26 15:08

莘松高速公路为规划的沪杭高速公路起始段,位于上海市西南郊,起自上海县莘庄以东1.4公里沪闵公路,经新桥镇松江区县城。主线全长20.59公里,1985年5月23日开工,1990年12月22日建成。

简介

莘松高速公路是国家“七五”期间全国基本建设的重点项目,是中国处批设计实施的高速公路之一,位于上海市西南郊,全长20.5km,是沪杭甬高速公路的一部分,于1985年5月24日奠基,1990年12月22日建成通车。设计车速度为120km/h,辟筑断面近期为双向四车道,远期灰六车道,设计通行能力期为4800pcu/h,远期为7200pcu/h;桥梁荷截为汽车一超20级,挂车120全线系全立交、全封闭邮入,有完善的交通管理、安全设施,具有完善的交通监控系统,整个工程规模大、难度高,在交通调查、预测、总体布置、软土地基处理、交通监控、桥梁斜交处理。

立项

1982年10月19日,市城建局、松江区人民政府和上海县人民政府联合提出莘(庄)车(墩)一级公路和新(桥)松(江)二级公路的实施报告。1983年5月19日,市政府同意修建莘车一级公路和改建新松二级公路。

1984年4月26日,在莘松、新车公路工程现场踏勘情况汇报会上,初步形成莘松公路可按高速公路标准进行建设的意见。1984年11月和1985年1月,两次召开莘松高速公路初步设计评审会议。1985年4月13日,市政府批准修改后的莘松公路初步设计文件,同意行车速度按每小时120公里,路基宽28.5米,路面双向共4车道,两侧各设硬路肩紧急停车道,桥梁按远期一次建成上、下行6车道,总宽32.6米,并辅以其他配套设施的高速公路标准进行建设。

设计

莘松高速公路主体设计单位是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设计平均昼夜交通量2.5万辆,路面设计荷载为黄河JN—150(即I型标准车);横断面用地宽45米;除铁路立交和松江立交的路面及收费口广场建水泥混凝土路面外,余均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桥梁设计荷载:汽车—超20级,挂车—120。桥梁由两个分离式独立体组成,水泥混凝土桥面加沥青混凝土铺装。主线全长20.59公里,其中公路部分长16.92公里,结构物总长为3.67公里,占全线总长的18%。包括穿越高速公路的横向通道38座,南新铁路立交1座,互通式公路立交3座,简易立交2座;跨河桥梁31座(100米以上大桥6座)。建有莘庄镇、新桥、松江区3处收费站,排水泵站29座,中央控制室等附属设施。同时修筑高速公路松江立交桥到松江的入城公路1.8公里;新桥立交桥至车墩的二级公路4.6公里;全长24公里的7条辅道(乐生、盛明、新三、九南、松北、九祖和小北公路),直接与沪松、卖新(卖花桥至新桥镇)、九新(九亭镇至新桥镇)公路相连成网。

莘松高速公路交通监控设计单位是上海铁道学院。监控系统由信息收集和处理系统、道路情报系统、可变速度控制系统、紧急电话系统、闭路电视系统、通讯系统、中央控制系统等7部分组成。

交通监控系统通过检测器、摄像机、无线电话以及每公里1对紧急电话、80路勤务电话将交通信息通过光缆传输到管理中心,经中央控制室计算机处理引导车辆安全行驶。

工程实施

1985年5月23日,上海市副市长倪天增主持,举行开工奠基仪式。

莘松高速公路由上海市市政工程建设处为建设单位,设莘松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组。1985年6月4~5日,分别同松江区高速公路工程承包公司和上海县工程建设承包公司签订《莘松高速公路工程承包合同》。两县承包公司对本县范围内公路与桥梁实行承包,分别组织施工。市市政工程管理局质监站及上海市公路管理处(简称市公路处)作为政府质监部门和接管单位参加工程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共有30余个设计、施工、供应等单位,通过投标或直接承包参与该路建设。由铁道部第二十工程局二处、第四工程局六处和第三工程局五处为主,承建分段的公路与桥梁。

1986年1月,为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调整建设项目,减少砂井数量,立交桥工程和部分桥梁缓建,仅南新铁路立交桥因涉及铁路“外环线”工程,仍继续建设。1987年2月,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莘松高速公路恢复建设。1990年,莘松高速公路建设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年初,完成路面垫层和基层工程;同年4月,进入路面面层施工。由上海市市政工程机械施工公司为主承建,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于10月基本完成,12月22日,举行通车典礼。

莘松高速公路征地1643亩,搬迁各类建筑物37987平方米,迁移各类管线53.29公里,填筑土方238万立方米,共打入砂井10万根,总长14.03万米,挖除土方65万立方米;耗用水泥、砂石、钢材、三渣混和料共67.79万吨。铺设沥青混凝土路面51万平方米,安装钢质防冲护栏64420米,禁入栅3.67万米,设置各种标志208块;绿化面积共27.32万平方米,其中铺种草皮16.16万平方米。总投资人民币3.63亿元,其中公路养护费2.76亿元,交通部补助0.87亿元。

莘松高速公路横向穿越通道的部分路面标高,低于周围地面标高和河道常水位标高,自然排水较困难,造成通道内积水;需设置泵站排水,但维修、保养、管理的各项费用大。三渣基层施工中,人工摊铺部分,平整度控制不理想;通车后,特别在桥头处沉降较大,易产生跳车等现象。

新技术应用

1.软土地基处理

莘松高速公路沿线地质差,路堤平均高度2.71米,最高处达4.61米,地基附加力大,沉降量大且持续时间长。软土地基处理成了工程关键。施工中按不同情况采用技术处理方法有:

(1)利用自重较轻的粉煤灰填筑路堤,以减少路堤对地基的压力。全线采用粉灰间隔土(粉煤灰20厘米、土40厘米厚)填筑路基和纯粉煤灰代替土筑路基。填筑高路堤代替引桥,其中新桥立交243米引桥的路堤高度4.5~7.8米,用灰达6万多吨;全线利用粉煤灰共47万吨。

(2)路堤采用路基底部设置20厘米厚砾石砂层作排水层。路基顶部设75厘米厚素土预压加速固结。

(3)桥头接坡段视路堤不同高度在长度39~90米范围内布设袋装砂井,加速排水固结,以处理纵向不均匀沉降问题。

2.国产沥青的应用

在莘松高速公路上铺筑1公里多试验工程,沥青采用广东省茂名AH—70号混合料,按国家标准级配;防滑层采用1∶2配比,即0~5毫米石灰石∶5~15砂岩,符合国际LH—15Ⅱ1级配。经测试符合高级公路沥青面层施工要求。

3.橡胶板伸缩缝

采用橡胶板伸缩缝,其预埋螺栓固定在铺装层的钢筋网上,施工简单,压顶在制梁过程中设置预埋件。

工程效益

莘松高速公路建成,缓和松江区地区公路交通拥挤状况,节约时间和运输成本,方便当地人民生活,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该地区经济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并为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的建设创造条件。莘松高速公路通车运营后,1991年1月份车流量4.35万辆,1992年12月份增至21.18万辆,2年累计通行汽车270万辆,共征收通行费762.02万元。1995年,全年车流量上升到263.7万辆,征收通行费共2140.06万元。

拓宽的联想

2010年上海市世博会的重要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沪杭高速公路(莘松段)拓宽改建前期工程将启动了。

高速公路出现至今只不过70多年。1909年,德国成立了汽车交通与试验公路公司,开始把汽车和公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1932年,德国修建了第一条从波恩科隆长32公里的高速公路,写下了世界高速公路史上的第一笔。然而,说起高速公路的发展,人们往往会联想起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功劳”。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远征军司令约翰·潘兴将军从欧洲返回美国。他一回到美国,便下令要求美国陆军机械部队从东部的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开往西岸的旧金山,作一次横越大陆的行军,以便让美国人民能够一睹美国士兵在这次大战中所使用的武器装备。带领部队作这次横越的军官之一,便是当时的陆军中校艾森豪威尔。让艾森豪威尔终身难忘的是,由于洲与洲之间还没有公路相通,所以尽管行程只有5202公里,却足足花了62天时间才走完。于是他萌发了要在美国建设高速公路的念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艾森豪威尔已晋升为将军,并担任了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在对德作战中,使他最感吃惊的是德国运兵神速。从而他悟出了为什么希德勒上台后,便迫不及待下令在德国境内建设“汽车高速公路”的原因。1955年,艾森豪威尔出任美国总统,上台伊始,他便正式提出设想,在全国建设一个规模远远超过德国的巨大高速公路网,以促进洲与洲之间的贸易,为成千上万的建筑工人提供就业机会,降低当时国内日益增长的失业率。之后,又多次以联邦法令形式,批准建设连接全国主要城市、工业中心和边境口岸,并与美洲大陆主要干线公路相沟通的高速公路网。

经过30多年的努力,艾森豪威尔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如今美国的高速公路像蜘蛛网般布满了全国,总长已达8万多公里。与此同时,西方各国也都陆续修建高速公路,据说,目前全世界已有55个国家和地区建有高速公路,全长超过20多万公里。

中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兴建高速公路。1988年10月,上海上海—嘉定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结束了中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九十年代中国又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年均300公里的惊人速度发展延伸高速公路,建设中国高速公路。日前,历时两年的宁沪高速公路(A11)(上海段)拓宽工程又将竣工通车,其全长约20公里,双向8车道,设计车速120公里,且路面开阔,以适应长三角地区城际公路交通一体化。到2012年,福建省高速公路有限责任公司建设项目将达41个,共3360公里,新增通车里程1911公里,形成“二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它给人们的启示是:高速公路是历史前进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象征。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是现代世界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