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第三中学 :1926年成立的中学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5

三中历史文化悠久。学校创办于1926年,前身为“私立洲中学”,现全称为“萍乡市第三中学”,系江西省重点高中。学校经历北伐、抗战和解放硝烟,培育新学、民主及革命建设之人才。2019年江西省普通高中评估中获评优秀。

坐落在市区中心,依山取势,闹中得静,环境优美,为办学育人理想之所。根据萍乡市市直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三中为纯高中。学校现有50余个教学班,学生2500余人,土地总面积为60491㎡,覆盖城区及周边地区数万群众教育需求。

现有教职工235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正高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32人,省、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1人。教师竞赛成果突显,2019年以来,在江西省优质课比赛中有钟琳、彭龙飞、朱韵、周年香等10余位教师获一、二等奖

简介

学校座落在繁华的市区中心,校园占地面积为120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教学楼、科技楼、学生公寓楼、图书馆等主要建筑布局合理;鱼池、广场、宣传栏、休闲花园等设施错落有致;标准的塑胶跑道田径运动场建设在校园的东面,整个校园绿草如茵,环境优雅,花园式的校园给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学校管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是萍乡三中的办学宗旨;“创建省级示范性优质高中”是萍乡三中的办学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是萍乡三中的育人目标(即:一颗爱国心、一身好习惯、一口普通话、一笔好书法、一门突出特长、一流的科学文化素养、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一副健美强壮的体魄。);“让每一位教师尽展才华,使每一个学生大有进步”是萍乡三中的教育理念;“求真、求实、求信、求新”是萍乡三中的校训,“诚勇朴恕”是萍乡三中的干训,“团结、实干、爱生、奉献”是萍乡三中的师训,"勤奋、守纪、尊师、爱校"是萍乡三中的学训。

学校坚持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并举的管理理念,尊重教师的个性,发挥教师的特长。教学管理执行过程管理(教学常规管理)、阶段管理(期中、期末教学成绩评价)、终端管理(中考、高考成绩评价)的全程管理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上形成"务实、进取、严谨、高效"的良好教风,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教师。德育管理执行"以导为主,导教并举"的五套管理制度(班级目标管理评分办法;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评选办法;奖学金制度;学生安全管理制度,即学生在校十不准和校外十不准制度;学生德育操行评估方案),使学生在学习上形成"好学、守纪、勤奋、向上"的良好学风。后勤管理执行三套管理制度,即水、电管理制度;物资采购管理办法;财务(经手、验收、审核、审批)制度,充分发挥资源效益,杜绝浪费和违纪事故发生。

办学设施

构建学习型学校和和谐平安校园,创设有利于师生全面发展的平台;开辟高考、竞赛、特长三条学生成才通道;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办学机制;在创新中走向成熟,在超越中打造品牌。我们将努力做到:一流的校园--不重豪华重品位;一流的设施--不在贵重在实用;一流的队伍--不找借口找方法;一流的管理科学不讲面子讲细节;一流的质量不唯生源唯超越。

80年校史

1926年(民国十五年)丙寅

六月一日由颜度坚召集社会人士商议创办鳌洲中学,组织私立鳌洲中学校董事会。推举颜度坚,陈君豪,张浣天为常务校董事,并推定张自立,林立拟具校董会简章。六月七日由常务校董聘请陈铁佛先生为校长,陈锡为总务主任。六月十日开始募集义务金,择鳌洲书院为校址,兴工整修。九月六日因学生人多,校址狭小,乃召集临时校董事会,议决学校迁移至城内南门乐英堂,九月七日开始将乐英堂整修,十五日搬迁,校名为”私立鳌州中学”。学制初中三年。附设平民夜校两班。附设勤工俭学部,创办贩卖、洗濯、栽培等事业。参加北伐慰劳队,派学生十余人往高坑、上埠一带慰劳革命军。组织假期宣传团,于寒假分往四乡作革命宣传。

1927年(民国十六年)丁卯

三月,校董会派常务校董晋省接洽立案事宜。十一月经省教育厅核准立案。第二任校长陈洪照。七月改校长制为委员制,陈洪照任委员长。自二月始组织募捐委员会,呈请县政府出告示劝捐。后因”六·五”事变发生,募捐事遂中止。九月重新组织募捐委员会,修改募捐简章。该校颇得乡亲父老之信赖,乐捐田资者甚多。出”鳌洲”刊。继续附设勤工俭学部。举行第一次春季运动会。组织演说会,每星期进行一次。

1928年(民国十七年)戊辰

胡自益先生上半年任校长,下半年中途辞职,由常务校董聘请张钊为校长,张不就,改聘李邦直为校长。除继续第二学年各项事业外,还增设下列各项:组织国技团;组织新剧团,组织党(按:指中国国民党)义研究会,筹设民众补习学校,举行第二次春季运动会。一月十四日开常务校董会,提议改普通中学为职业学校,后因经费不足而未实现。

1929年(民国十八年)已巳

校长李邦直。十月十三日由校董会发起,召集教育界人士开联席会议,组织筹办职业教育委员会。十月职业教育委员会在该校召开成立会。初中普科第一届毕业40名。

1930年(民国十九年)庚午

校长胡自益。四月学校报准教育部备案,经费方面除由省教育厅及财委会常年补助外,由校董37人各捐义务基金50元,并募集资金购置基本田租八十担,于乐英堂内添建教室一幢。初普第二届毕业44名。

1931年(民国二十年)辛未

校长段一中。秋,呈准增办初级农林科,并经指拨旧署废址(今市医院住院部所在地)为该校农场。初普第三届毕业57名。1932年(民国一年)壬申校长段一中。从当年至1935年间于旧镇署废址自建农科校舍一幢。初普第四届毕业89名。

1933年(民国廿二年)癸酉

校长陈洪照。初普第五届毕业34名。

1934年(民国廿三年)甲戌

校长陈洪照。初普第六届毕业42名,农林科第一届毕业18名。

1935年(民国廿四年)乙亥

上期校长陈洪照,下期校长颜度坚。初普第七届毕业66名,农林科第二届毕业23名。

1936年(民国廿五年)丙子

上期校长颜度坚,下期校长袁式伊(克行)。初普第八届毕业36名,农林科第三届毕业13名。

1937年(民国廿六年)丁丑

抗战爆发。校长陈洪照。初普第九届毕业42名,农林科第四届毕业12名。

1938年(民国廿七年)戊寅

实施战时教育,实施导师制。避敌机轰炸,学校搬迁湘东排上。上期校长李兆封,下期陈绍明。初普第十届毕业88名,农林科第五届毕业19名。

1939年(民国廿八年)已卯

上期校长陈绍明,下期童蒙文。初普第十一届毕业58名,农林科第六届毕业22名。初中普科增开春季班,决定每年春季招生。

1940年(民国廿九年)庚辰

学校因日寇侵扰,再搬至三山。校长童蒙文。初普第十二届毕业36名,农林科第七届毕业19名。

1941年(民国三十年)辛巳

校长童蒙文,教导主任易鸿元。据省政府训令教字第04142号,4月19日发;鳌洲中学注重学生体育锻炼。初普第十三届毕业52名,农林科第八届毕业17名。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壬午

校长童蒙文。1939年开设的春季班学生期满毕业,即一月普科第十四届毕业24名,六月普科第十五届毕业67名,农林科第九届毕业25名。从当年起至1954年止,由于春、秋两季均招生,初中普科每年均有两届毕业生。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癸未

校长童蒙文。呈准增办高中班,招收新生。刊北门外力行村航空修理工厂废址,将尚未竣工之厂房二幢加以修建作为学生宿舍,并筹款自建新教室及办公室二层楼房一幢,修筑围墙、校门,开辟运动场。以力行村(原青草冲,现凤凰山庄处)为校本部,旧镇署为第二部,乐英堂(今四中处)为第三部。学校因得到进一步发展。据省政府训令(教学第03111号,民国二年四月发),”私立鳌洲中学办校成绩尚属良好,应传令嘉勉,以资奖励。”一月,初普第十六届毕业29名,六月初普第十七届毕业102名,农林科第十届毕业29名。

1944(民国三十三年)甲申

六月,日寇犯境,上学期未始而散。十月,学校迁芦溪高楼一带。十一月十二日第34次校董会决议,童因病退,票选李兆封继任。抗战期间,学校师生踊跃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学生组织学社,以其名义开展学习活动和抗日讨亡(精卫)运动。当时比较活跃的有“激流”、“开荒”、“碧锋”等学社。一月,初普第十八届毕业76名,六月,初普第十九届毕业72名,农林科第十一届毕业53名。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乙酉

八月,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上学期(三月)学校搬回青草冲开学,校长李兆封。一月,初普第二十届毕业86名,六月,初普第二十一届毕业93名,农林科第十二届毕业33名。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丙戌

校长李兆封。举行建校二十周年庆典。一月,初普第二十二届毕业56名,六月,普高第一届毕业55名,初普第二十三届毕业80名,农林科第十三届毕业14名。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丁亥

上期校长李兆封,下期颜度坚。上期,高中学生与中国国民党接兵部队进行斗争,国民党部队强行抓学生当壮丁。抗战胜利后,该校学生多次闹学潮,如痛打三青团骨干分子xxx等。一月,初普第廿四届毕业63名,6月普高第二届毕业85名,初普第廿五届毕业100名。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戊子

校长颜度坚。期终考试前,学校发生赶“考”(教务主任:考昭绪)与护”考”(考昭绪当时属进步人士)斗争,学生“护考”取得胜利,迫使学校派人到萍踪旅社将考昭绪夫妇接回。一月,初普第廿六届毕业39名,六月,普高第三届毕业74名,初普第廿七届毕业74名。

公元1949年

三月至七月间,中共萍乡地下党组织在校进行革命活动,其主要负责人有中共南昌城工部派来的王裕兴老师及湖南派来的周以存老师。他们在学生中发展地下党员,进行革命宣传。七月廿二日解放军进入萍乡市境内,师生热烈迎接解放,不少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参干。留校学生组织”游牧剧团积极参加社会革命宣传活动。”

上期校长颜度坚,下期王楠材。秋,经校董会决议,初级农林科停止招生,原有农林科学生并入初中普通班学习。由于解放时大批学生参军参干,学生由上期的1009名减于下期的722名,减少29%,高中编三个班,初中编十个班。教师薪水以征收学生学费为来源,待遇按人民政府制定标准:高中教师每周授课25课时者,每月支付大米450市斤,初中教师415市斤,折合稻谷发给。根据人民助学金比例和办法,由学校设免费学额三名。

全校教师下期统一参加县教师联合会。下期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由全校教职工、学生推选代表参加。一月,初普第廿八届毕业48名,六月,普高第四届毕业90名,初普第廿九届毕业63名。

该校自开办至解放,其历届毕业生即高中304名,初中普科1749名,初级农林科297名。

1950年庚寅

校长王楠材。王校长和少数师生奉上级调派参加县土地改革文工队下乡,配合土改作巡回演出。

1951年辛卯

县人民政府正式任命校长王楠材。学校奉上级指示,由鳌洲、芦溪县,金山三校合并,改为县立,暂名”萍乡县立联合中学”,金山设分校。

1952年壬辰

上期校长王楠材,下期增设副校长两位:陈静波和刘方元。署期全校教师赴南昌市参加全省中学教师思想改造学习。上级重申学校向工农开门。大量招收新生,一年级新生达十一个班。学校最大年龄28岁,三人,已婚;22岁三人,21岁8人。改校名为”萍乡县立中学”(据”历届毕业名册”)

1953年癸巳

副校长陈静波、刘方元。教师学习苏联凯洛夫教育学,教学中开始采用苏联五级分制。

1954年甲午

副校长陈静波、刘方元。学生会和团组织,不但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作用,还组织同学开展自学活动,文娱活动和体育活动。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在市内东门小桥被设立分部。

1955年乙未

副校长刘维霞、陈静波(中途调离)、刘方元(二月调离,十二月调回)。学校下期开始建立党组织,钟启才任书记。署期全校教师在樟树市参加南昌专区中学教师反胡风学习。九月,四名教师被关押,一名自缢。整顿财经,总务主任、会计、出纳被关押。近几届宜春市地区初中统考,该校总分均在前三名之内,语文成绩曾名列第一,语文教研组被评为先进集体。改校名为”萍乡第一初级中学”。

1956年丙申

将语文分设为”文学”、”汉语”两科,教材有初中文学课本六册,初中汉语课本六册。教学上按照生产管理部门的工作方法,开展学习竞赛,规定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指标,教学上出现混乱现象,师生教学负担过重。

1957丁酉

从年冬到58年春,开展“整风反右”运动,学校教师按指标划右派8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均已改正)。十三名同学报名参军,贺xx被选为飞行员,接受县武装部颁发的“红旗奖”。下期,“文学”“汉语”又合为语文一科。

1958年戊戌

教育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种有蔬菜25亩,自给有余。

下期,开始复办高中,招收高一新生一个班。该校名为”萍乡第一中学”。大跃进开始,学校师生停课,来到五坡下参加大量的炼钢铁运动。

1959年已亥

上期,钟启才调离,肖德胜调入,担任书记兼校长。下期,宜春专区文教处先后在该校召开”体育教学工作”与”学校卫生工作”两个现场会。

1960年庚子

九月,肖德胜调离,刘维霞接任书记兼副校长职务。进行改革学制试验,开办“跃进班”,从初二年级中挑选部分学生进入高一年级学习。

1961年辛丑

二月,副校长刘维霞调离,肖树棠接任副校长。三月,李汉调入任书记兼校长。复办高中,第一届高中毕业生53名,35名考入各类大专院校。新建教室四间。

1962年壬寅

下半年,高中又停止招生,原有高一、高二年级学生转入萍中(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

团委书记刘绍明被评为县(市)先进工作者。

1963年癸卯

旧教学楼倒教室一间,很幸运,由于老师上课时警觉楼面有响动,及时带学生离开教室,未造成伤亡事故。

1964年甲辰

翻修教学大楼,安装高压电。学校开始有电照明。

1965年乙巳

七月,李汉调离,肖树棠升任校长。

1966年丙午

刘殿卿调任副校长。“文化大革命”开始,工作组进校,学生成立“红卫兵”组织,校长和个别教师被揪出批斗,学校领导靠边站,由“造反派”管理学校。学生“停课闹革命”,部分学生外出“串联”。

1967年丁未

上期继续“停课闹革命”。七月,号召”复课闹革命”,但只学《毛主席语录》。

取消班级,改为连队建制。出现“文斗”(写大字报),少数同学搞“武斗”。

1968年戊申

八月,学校管理体制下放,划归学校所在地彭高公社领导,改校名为“彭高中学”,由公社派“贫宣队”进驻学校,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刘文发,副主任陈邦詹,陈竞新。学生正式复课,毕业生响应号召“上山下乡,多数教师下放农村。在教师中开展”三查”(查历史、..等),实行群众专政,有的”三查对象”被群众组织宣判了徒刑。

1969年己酉

三月,“贫宣队”撤离,“工宣队”进校,改校名为”萍乡三中”。九月,学校撤消合并,校舍归萍乡市无线电专用设备厂接管。校具,教具由市教育组主持分配给全市所有重点初中和高中学校,图书馆财产(包括所有图书,报刊资料及书架、阅览桌椅等)全部拨给萍中。少数教职员工调入萍中。

1970年庚戌

学校已撤并。

1971年辛亥

十一月,市教育组张爱兰,傅文春等负责人根据市革委会恢复原”萍乡市第一中学”的意见,会同市计委主任欧阳志凤选择新校址,最后择定郊区山下村锁匙湾(即今市内跃进大道96号)为重建新校舍。

1972年壬子

三月,正式成立重建一中办公室,由傅文春、何宝元、易家炳和肖本熙负责筹建。六月,先后调来朱忠华负责全面,刘维霞负责财经和落实中共中央28号文件精神,肖本熙负责搞基建。九月,购地初步结束,第一期共购地66.3亩。十月,破土动工,兴建第一幢三层教学楼,教室24间,计面积2873m2,造价10万8千元。学校重建经费来源:原筹措8万,后经市革委会拨给落实民办中学款10万,省拨机动财办15万,市无专厂偿还原青草冲校舍款10万元。

1973年癸丑

九月廿日,第一幢教学楼竣工开学,正式确定校名为”萍乡市第三中学”。刘维霞任校长。学制为二二制(即初中二年,高中二年)。学校仅有一幢教学楼,许多教师以及家属只能在建筑工地上的工棚里或用木板临时搭建的屋里居住。学生上课缺少课桌凳,挤坐上课。初中8个班,高中3个班,学生共600余人。

1974年甲寅

五月,续购土地48亩,兴建第一幢教工宿舍,面积为400m2左右。“工宣队”进校。学校频繁开展学工,学农活动,先后有多班学生分别在工厂和农村进行劳动锻炼。信访联络站反潮流,学校教学秩序又陷入混乱局面。第二届初中毕业。

1975年乙卯

整顿教育工作。五月,刘维霞、肖本熙等人赴省要求落实28号文件精神,几经周折,最后才得省委书记黄知真亲自拨给校舍补偿费15万元。十月,开始筹建办公楼(现学生公寓地址),计1100m2,造价6万6千元(76年完工)。十一月,开始兴建礼堂和体操房(现“桂园”地址),花费时间两年零九个月建成。计2230m2,造价29万8千元。调赵永成任校长,刘维霞、易守文任副校长,撤销教研组,设立年级组。自办”灭虫黑光灯”工厂,年纯利三万余元。第一届高中毕业。

1976年丙辰

建食堂、公共浴室等,2820m2,造价1.5万元。从73年到76年,曾多次派专人到大安里、莲花、永新县等地林区购置桌、凳、床具等,花费资金8.5万元。创办高中职业班,将高二年级办成农机、电工、财会、医务(培养”亦脚医生”)等四个专业。

1977年丁巳

批”四人帮”于1971年作出的《全教会纪要》,推倒”两个估计”,解脱精神枷锁。工宣队撤出。

建第二幢教工宿舍,计700m2,造价4万元。国家恢复高考制度,该校重建后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易金萍和何德生分别考上南昌大学江西医学院江西理工大学

1978年戊午

十月,赵永成调离;文经云接任校长,除原有两个副校长外,又调来何晃任副校长。陈盈之被授予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1979年已未

九月,开始兴建电化教学大楼,面积1500m2,投资15万元,于1980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当年高中毕业生中有20名升入大专院校,8名进重点大学,其中林建勇被录取在清华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学习。杨军被选为三中重建后第一个飞行员。初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当年初中毕业生在校期三年已满。陈盈之被评为市先进工作者。

1980年庚申

文经云调离,刘维霞任书记兼校长,何晃任副书记兼副校长,曾自元调入副校长。礼堂落成,新教学楼及电化教室交付使用。兴建第三栋教工宿舍,面积1044m2,投资8万。由于78年始初中改制,初二学生升入初三学习,当时高中无新生,故无高中毕业生。学校教工女排获市教工女排赛第一名。

1981年辛酉

开始修建围墙、水泥马路,共投资8万余元。学生赖升昌入选飞行员。

1982年壬戌

江西省第六届运动会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高中由二年制改为三年制,故当年无高中毕业生。左秋英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出席省优秀班主任表彰会。

1983年癸亥

选送肖平山,李文焕二名高中学生为飞行员。应届高中毕业三好学生徐强萍破400米800米省田径赛纪录,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提前录取。杨明远老师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工作者”,受到国家教委和教育部嘉奖。

1984年甲子

机构改革,学校领导班子调整:原校长刘维霞,副校长何晃,易守文等三人退居二线。朱华(女)调任副书记,刘绍明任校长,罗景清,施尧祖任副校长。全校推广上海育才中学”读读、议议、讲讲、练练”八字教学方法,年级组与教研组并行。李妍、王雪峰、邬文彪、李荣在全国高中数学竞赛中获奖。朱洪海、冯德萍在省中学生田运会上破6000米纪录。同年被送入大专体院、省体工队达二十余名。扩建教室,新建实验楼一幢,计1483m2,投资15万元。从72年至84年止,学校基建总面积10858m2,总投资103.1万元,购地费8万元,校具购置费10万元,维修费5万元。开始集资办学。开办幼师和工艺美术高中职业班。戴艳梅老师被评为省优秀班主任,市劳模;陈忆勤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

1985年乙丑

暑假,学校领导班子再度调整,钟彩萍调入任总支书记,刘绍明、朱华调出,周兰心调入任副书记兼校长。当年高考统计,该校共录取41名,其中考入重点院校8名,大学一般本科19名。高三(1)班学生王雪峰参加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江西赛区二等将,名列全省第四,免试直接保送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学习。高三(1)班学生李江龙被选为飞行员。开办家用电器和塑料成型两个高中职业班。在市志办领导下,成立校志编写组,编写出第一部校志。全校教师欢度第一个教师节

1986年丙寅

学校建校六十周年,岁满一个甲子。从年初开始着手筹备解放后第一次大规模校庆活动。校党、政领导亲手抓,并从语文组抽调陈文麟具体负责与分布在海内外校友的寻访与联络工作,搜集整理资料。同时由工艺美术班班主任李强老师带领全班学生,筹划与布置展室四个,显示学校曲折的发展道路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十一月一日,盛大庆典如期举行。《萍乡报》及时报道了三中校庆的圆满成功。广大校友及各单位共集资1.3万余元,用作学校奖教、奖学基金。二月,钟彩萍调出,丁运梅从市委宣传部调入学校任党总支书记。

1987年丁卯

学校在市教育局统一安排下,开始进行”文革”后第一次职称评定,有数名教师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数名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同年,市教育局号召学习上海青浦经验,全校大力推广青浦教学方法。三中首届职业班学生毕业,按思想表现与学业成绩择优安排20%进工厂等单位就业,刘晓山考入南昌职业技术师院学习。

1988年戊辰

筹办萍乡市造纸机械厂,收取得润1.7万。由刘连明同志主持的”人口教育”取得骄人的成绩,被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列为”人口教育试点学校”学校。刘连明同志获得萍乡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并破格评为中学一级教师。陈文麟被评为全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

1990年庚午

市委、市政府决定三中改办重点中学,开始在四区轮流择优招收高一新生。在芦溪第一次择优50名学生。九月,周兰心调出,刘友昆从江西省湘东中学调入任校长。施尧祖调出,汤祖荣、黎家任调入任副校长,为办好造纸机械厂,学校先后委派胡华坚、张增鲁担任厂长。成立学校勤工俭学办公室。阳卫被评为”全省优秀青年教师”。

1991年辛未

为完善三中各项设施,市教育局对三中建设投资采取倾斜政策。学校餐厅、图书馆开始筹建,第六栋24户教工住宅楼建成竣工。根据国家房改政策,开始实施本市新的房政方案,全校共有四十多户(套)住房出售给该校教职员工。学校党总支开办三中业余党校。在上栗县择优50名学生。

1992年壬申

学校领导班子调整,郭台坚调出,刘友昆改任总支书记。沈恕珂从萍中调入任校长,参加江西省校长培训班,学习三个月。图书馆和学生餐厅竣工,交付使用。十户集资建房的第七栋新教工住宅楼竣工。杨明远被评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和”体育先进工作者”。在湘东区择优50名学生。《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被取消。

1993年癸酉

整修学校操场为标准运动场,五月份基本竣工。整理校园环境,加宽道路,修建花园。市教育局党委确定,在三中校门口建教育电视台,初中教学楼门口改道。全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该校召开。

第一届芦溪择优班毕业,未完成高考指标。未能在芦溪县择优。追回拖欠款215万元。起诉造纸机械厂拖欠应交学校款项获胜诉。黄实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并获”全国优秀教师奖章”。

1994年甲戌

三十户集资建房破土动工。第二届上栗县择优班高考超额完成任务,获教学目标管理奖。文科班考生黄治以681获全市文科”状元”,《萍乡报》加以报道。文理考试科目各有三种获全市第一,高考获巨大成功。继续在上栗择优。高中学生参加全国以及省、市数理化学科竞赛,多人、次获奖。参加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道德风尚奖。购置CSC校长办公系统。

1995年乙亥

调整学校领导班子,九月刘友昆调出,刘包荣从萍中调入接替总支书记,李小青、何堂招调入任副校长。汤祖荣、黎家任退居二线。有彭海林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袁波同学参加全国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获全国三等奖,被华东理工大学免试录取。回到芦溪县择优,阻力不大。购置25台电脑装配计算机室,开设计算机课,重新装配语言室。获安源区文明单位称号。参加萍乡市首届中学生中国艺术节,廖春兰获省”十佳”青年教师光荣称号。开办家长学校,成立学生集邮协会。

1996年丙子

湘东区择优。添置七台电脑,完善计算机室装备,彻底整修化学实验室。冬令营百人百里拉练,走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萍乡城—麻田),在萍乡电视台”昭萍七彩”栏目和江西广播电视台播出,夏令营”少年军校”在萍乡电视台播出。30户集资建房竣工,教职工住房进一步改善。筹组三中建校70周年大型庆典活动。

1997年丁丑

第五届上栗区择优班高考超额完成任务,共录取本科以上70人,超额252%完成指标,取得历年来最好成绩,其中黎果同学被北京大学录取,荣获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奖,继续在上栗区择优。初二年级50名同学与麻田中学学生进生”手拉手”活动,用省下的零用钱进行损款捐物,赠书380余册,衣物800余件,在麻田中学建立了”爱心图书馆”。学校举行”迎香港回归”健体环城跑和篝火晚会。九月调整学校领导班子,裴细告从二中调入任副校长,何堂招调出。恢复《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1月2日民革萍乡三中支部成立。选举李国斌为支部主委。

1998年戊寅

高考继续超额完成任务,其中童廉明同学以686分的成绩被北京大学录取,荣获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奖。开始停止在四个区择优。全国遭特大洪灾,学校立即在师生中开展向灾区人民送温暖活动,共捐款3万余元,衣物3千余件。该校被评为“江西省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完成翔宇楼加层和行政办公用房的改造和调整。九月调整学校领导班子,刘包荣书记调出,刘明才由萍乡市安源中学调入任校长,原校长沈恕珂任书记。20户合资建房破土开工。

1999年已卯

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王顺民老师获”全国体卫工作”先进个人。投资兴建多媒体教室,改造实验楼,新建篮球场三个。世范楼完成基建招标。20户合资建房年底竣工,进一步改善了教师居住条件。三中工会获市总”先进基层工会”称号,彭立训获省中华全国总工会”先进工作者”。刘连明受聘为江西省普通高考政治学科试评领导小组成员(全省政治学科仅为3名)。

2000年庚辰

获教学目标管理优胜奖。党内开展”三讲”活动,学校班子经历了一次锻炼。世范楼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校第一次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通过竞争的有刘连明、罗小萍、肖文萍、周新萍、肖德夫、刘东,分别为办公室、总务处、教务处、政务处任正负主任。刘明才校长赴美国进行教育考察。

获”安源区文明单位”称号。王顺民老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国家级培训班学习,同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工作者”。

2001年辛巳

世范楼前广场修建完工,全部教室安装闭路电视双向系统,建立电子阅览室。食堂改造,并投入使用。获”江西省现代技术示范学样”称号。获萍乡市”文明单位”称号。获”萍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萍乡市仅评十个单位,教育线只有该校获此荣誉。暑期教育局聘请6名美国外籍教师在该校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英语口语培训。刘明才校长受上级派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全国校长研修班学习。

2002年壬午

4月8日,江西省副省长胡振鹏、市委副书记尹兆书、副市长何建洋来校视察并指导工作。4月10日,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占铭在市教育局龙启连局长的陪同下来校指导工作,并高度评价该校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5月23日,江西省教育厅和体育局联合对该校进行了全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验收检查。6月22日,江西省电教馆对该校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验收检查。该校被定为”江西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7月22日,江西省教育厅对该校进行了全省重点建设的普通中学的实地考察。10月9日,《江西日报》公布该校为江西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普通中学。10月9日,该校被省确定为“省优质高中工程建设学校”。10月12日,江西省军区参谋长周日杨少将在市长小平和副市长吴生陪同下,进行科技文化拥军工作检查,并高度评价该校的双拥工作。刘明才校长被选为安源区人大代表,并获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科技创新”奖,《萍乡日报》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为题进行报导,萍乡电视台在《萍乡新闻》中作了人物专访。李小青副校长被评为萍乡市”巾帼岗位明星”和萍乡市劳动模范,《萍乡日报》以”燃烧的红烛”为题作了专题报导。学校新建塑胶跑道于9月1日竣工并投入使用。学校新建学生公寓楼竣工并投入使用。翔宇楼全面装修一新。该校党总支被评为萍乡市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党总支书记沈恕珂被评为全市党员电教先进个人。刘连明通过竞争上岗任该校副校长。三中支部被评为2002年度先进支部。肖文萍获江西省2000-2002年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工作先进个人,萍乡市”九五”教学科研先进工作者,萍乡市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2003年癸未

省中学生运动会在我市举行。”高中各科德育因素分析及其渗透策略研究”6月6日通过省级鉴定。获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组总分第一名和道德风尚奖。获江西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四名。王清敏老师荣获”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萍乡电视台3月9日进行人物专访并报道。4月4日,原教育部总督学柳斌同志在市委副书记尹兆书、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湘萍、副市长何长洋陪同下莅临该校指导工作。4月24日,副市长何建洋、市教育局局长龙启连来该校检查”非典”预防工作。4月27日,省教育厅喻副厅长在市教育局局长龙启连陪同下来到来到来到校检查工作。学样开展学雷锋活动和”手拉手”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3千余元,捐物3百余件。《高中新教材教育因素及其科学渗透策略研究》省级课题通过验收。肖文萍通过竞争上岗任该校副校长。裴细告副校长退居二线。

2004年甲申

该校初升高初三(1)班首次100%升入高中。首次开办文科实验班和理科奥赛班。《英语科课堂合作学习主要策略研究》经江西省专家评定组鉴定圆满结题。9月份成功地聘请了外籍教师-可妮来校任教。投资31余万元增购微机70余台。邀请美国艾尔·杰弗森(Jenfson)来校与该校部分学生进行英语口语对话演讲。该校荣获”黄埔汇源”全国生态文化征文大奖赛区优秀组织奖,获奖学生达16人次。刘连明、段怡被聘为国家级刊物《环境教育》特约记者。获”江西省绿色学校”称号。廖春兰获江西省”师德标兵”称号。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少年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组织奖。游新军同学荣获全国”平安行动好队员”称号。

2005年乙酉

成立三个”携手丛金会”对10名贫困学生进行资助。南亚发生特大”海啸”,全校师生向”海啸灾区”捐款1.2万余元。高考中刘扬洋同学获全市高考理科应届第一名,杨萌同学获理科应届第二名,邓成君同学获文科应届第三名。龙翔同学获”江西省第三届中学生机器人”竞赛初中组灭火比赛一等奖

6月12日,召开第八届教工代表大会,选举了新一届工会委员会,通过了《校内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萍乡市三中全员聘任、竞争上岗实施办法》。开始在全市招收文科保送生,共招保送生30名。

刘连明在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暨”十五”课题实验结题汇报会上所提交的论文获二等奖。曾羽丰同学在全省中学生版图意识夏令营中荣获优秀营员。蔡陈嫦同学在全省青少年”兴赣富民奔小康”读书活动中获”省优秀个人”称号。高涵、冯璇、丁斯斯、蔡陈嫦、刘伟、高雅屿、谭姨、洪潇潇、邓成君被国家级刊物《环境教育》杂志社聘为《地球的孩子》小记者。九月学校调整领导班子,廖萍建由二中调入任校长,赖艳萍由二中调入任副校长,刘明才、李小青调出。

2006年丙戌

3月,萍乡电视二套“七色光”对学校“交通安全进校园”活动进行了专题报道。

5月,市“萍钢公司杯”“安全生产知识电视竞赛”获得三等奖。学校中层干部竞选演讲投票,李金峰竞选为办公室主任,彭金程竞选为政教处副主任。

6月,副市长何建洋在教育局副局长周国萍的陪同下来到该校视察工作。

7月,在高考中,该校一本、二本上线增长率获得全市第一,完成市教育局下达二本以上指标获得市直第一,完成教育局下达的600分以上高分指标300%。荣获“萍乡市2006年高中教学质量评估优胜奖”。

8月,沈恕珂书记光荣退休。

9月,学校采取公私各出1/2资金给全体教职员工购买一台手提电脑。初步实行无纸化办公。教师健身房开始启用,休闲沙龙开始使用。初中停办两年后,重新招生(四个班)。“省优质高中工程建设学校”取消,该校重新申请“省示范性高中”。

10月,该校在“北京奥运会教育示范学校重点展示”主题活动中,成绩突出,被北京奥委会命名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示范学校”,12月14日在赣州市举行了授牌仪式。市教育局也在该校举行了授牌仪式。

12月,该校高二(1)班邓心怡、曾呈鹏、何韬三位同学组成的萍乡三中代表队,在市“中学生守则及其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荣获大赛的第一名。

顾叔萍同志评为2005——2006年度市教育系统先进教育工作者;兰金莲老师评为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欧阳春兰、黄清兰、邓丽梅、肖文萍、杨淑珍、文婉红等六位老师评为2005——2006年度萍乡市优秀教师;李金峰、肖和平、陈华、廖春兰等四位同志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刘长风老师在“全国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表彰活动中”评为“优秀教师”;刘连明、谢艳群、周继芳仨老师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的子课题《高中政治阅读》顺利结题。全年一共有3篇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6篇论文在省级发表,有78篇论文在省市级获奖。

成立了老教师健身活动中心,使离退休教师老有所乐。

此时学校有55个班级,在校学生人数:2655人。在职教师人数:241人,高级职称教师106人(已聘76人),中级职称教师人。

本年度所获荣誉:获“北京2008奥运会教育示范学校”荣誉。这在江西十一所、萍乡唯一一所学校获得此殊荣的学校。该校获得2006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奖称号。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评比中获得第二名。萍乡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在省园林化管理学校评比中,获得“江西省园林化学校”称号。获得市教育系统老协工作先进单位。在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中,该校获得男子足球第一名。获共青团萍乡市委、萍乡市教育局、萍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颁发的“2006年中学生交通安全辩论大赛组织奖”。在2全省“文明交通创建活动中”。语文教研组和英语教研组,在教研工作评优中,获得萍乡市教育局先进教研组荣誉。团委由于各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在萍乡市教育系统团工作评优中,被评为“团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荣誉

1982年:萍乡城区大中专,中学生广播操比赛,该校获第一名,接受市教育局,市体委颁发的”红旗奖”,被江西省第六届运动会评为"群众体育先进基层单位"。上级对市体育、卫生两个暂行规定进行检查,该校得287.4分,获市优秀奖

1988年:由刘连明同志主持的"人口教育"取得骄人的成绩,被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列为"人口教育试点学校"学校,并获得了联合国的教学仪器资助。江西省人口教育经验交流会在该校召开。

1994年:第二届上栗择优班高考超额完成任务,获教学目标管理奖。参加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道德风尚奖。

1995年:第三届湘东择优班高考录取数超额完成任务,获高、初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奖。学校获安源区文明单位称号。学生参加萍乡市首届中学生中国艺术节,获团体总分第二名,鼓号队获第一名,20分钟文艺调演第一名。全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高中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及道德风尚奖,

1996年:第四届安源区择优班高考超额完成任务,获高、初中教育质量目标管理奖。冬令营百人百里拉练,走中国工农红军走过的路(萍乡城--麻田),在萍乡电视台"昭萍七彩"栏目和江西广播电视台播出,夏令营"少年军校"在萍乡电视台播出。被评为萍乡市爱国主义教育先进单位,是市直学校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

1997年:荣获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奖。获萍乡市第二届中小学生幼儿中国艺术节团体总分第一名。获97年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97年度综合治理红旗单位。获《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1998年:高考继续超额完成任务,荣获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奖。获“江西省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单位”。获萍乡市中小学田径运动初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获萍乡市中学生足球赛第一名。获九八年度扶贫助学先进单位。

1999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先进单位".获市中学生运动会初中团体总分第一名,高中团体总分第二名。该校教育管理事迹在《中国教育报》刊登发表,同年《中国教育报》报道该校体育卫生先进事迹。获99年度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获萍乡市第七届(98-99年度)文明单位。获萍乡市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优胜单位。三中工会获市总"先进基层工会"称号.

2000年:获教学目标管理优胜奖。获"安源区文明单位"称号。获萍乡市第三届中小学生幼儿中国艺术节市直学校,团体总分第二名。获萍乡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团体总分第一名。

2001年:获"江西省现代技术示范学样"称号。获萍乡市"文明单位"称号。获"萍乡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萍乡市仅评十个单位,教育线只有该校获此荣誉。

2002年:该校被定为"江西少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称号。10月9日,该校被省确定为“省优质高中工程建设学校”。该校党总支被评为萍乡市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三中支部被评为2002年度先进支部。

2003年:省市中学生运动会在我市举行,该校获江西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四名,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高中组总分第一名和道德风尚奖。

2004年:获萍乡市2004年度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先进单位。市级体育训练网点学校。该校荣获"黄埔汇源"全国生态文化征文大奖赛区优秀组织奖。获"江西省绿色学校"称号。在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少年队全国工作委员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活动中,获全国优秀组织奖。江西省集邮协会授予萍乡三中为“江西省先进基层集邮协会”荣誉。

2005年:共青团萍乡市委员会授予萍乡三中为“萍乡市级先进基层团组织”荣誉。国家环保总局授予萍乡三中“江西省绿色学校”荣誉。2月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委宣传部授予三中“全省青少年学生’兴赣富民奔小康读书教育活动组织工作先进学校’”荣誉。5月江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授予三中“江西省第20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优秀组织奖”荣誉。8月国家环保总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等三家授予萍乡三中“全国环境教育作品大赛三等奖”荣誉(江西省一、二等奖空缺)。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授予三中“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荣优秀组织奖”荣誉。10月萍乡市第十届运动会组委会授予三中为“第十届运动会大型活动优秀组织奖”荣誉。国家《小溪流》杂志社授予萍乡三中为“全国百家优秀校园学生记者站”荣誉。获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江西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运动队’”光荣称号。

2006年:获得“北京2008奥运会教育示范学校”荣誉。这在江西十一所、萍乡唯一一所学校获得此殊荣的学校。

该校获得2006高中教学质量优胜奖称号。

该校在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学校评比中获得第二名。

该校在萍乡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中,获得第一名。

该校在省园林化管理学校评比中,获得“江西省园林化学校”称号。

该校获得市教育系统老协工作先进单位。

在全市中学生足球比赛中,该校获得男子足球第一名。

在市教育系统实验室工作大检查中,该校评为了“试验工作先进单位”。

该校2006年荣获共青团萍乡市委、萍乡市教育局、萍乡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颁发的“2006年中学生交通安全辩论大赛组织奖”。

在2006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该校切实履行了各项目标管理责任,为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评为了萍乡市教育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该校在2005—2006年度全省“文明交通创建活动中”,获得省公安厅、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江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颁发的“先进集体”荣誉奖。

该校语文教研组和英语教研组,在2006年度教研工作评优中,获得萍乡市教育局先进教研组荣誉。

该校团委由于各方面工作成绩突出,在萍乡市教育系统团工作评优中,被评为“2006—2007年度团工作先进单位”。学校在2018年荣获女子篮球队江西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比赛荣获冠军;2018年荣获男子足球队萍乡市中学生(高中组)足球冠军,2019年荣获萍乡市中学生径运动会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2019年荣获萍乡市中学生足球联赛冠军、萍乡市中学生篮球联赛冠军;2020年代表市直教育系统参加萍乡市第十四届运动会U15级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男子组冠军,女子组冠军。

2018-2020年先后被评为“全国体卫工作先进学校”、“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示范学校”、“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 “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和“全国首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全国非物质文化艺术传承学校”。

2021年11月,学校被江西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列入第二届江西省文明校园”候选公示名单。

参考资料

第七届江西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第十六届江西省文明单位、第二届江西省文明校园候选名单公示.江西文明网.2024-01-1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