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乐山 :美国文化研究学者

更新时间:2023-11-10 14:01

董乐山(1924年11月14日~1999年1月16日),浙江省宁波市人,翻译家、作家、美国文化研究学者。1946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英国文学系。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后历任新华出版社参编部翻译、审稿,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美国系主任等职。编有《英汉美国翻译社会知识辞典》。出版有《译余废墨》等散文随笔集。有四卷本《董乐山文集》。

人物生平

教育经历

1924年11月14日,董乐山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个从事染料生意的商贾之家,排行老三。先后在私塾、教会小学和教会中学读书。1937年,转到上海租界里光华大学附中继续学业。中学时代他就开始接触中国近代文学作品,广泛涉猎《创造》《新月》等新文学刊物,并开始文学创作。

1940年,作为上海光华附中全校学生的二十一名学生代表之一,反对学校悬挂伪国旗并反对学校向汪伪政权“登记”,迫使校方未去“登记”,他因此被“勒令学”(变相开除),并上了黑名单。

194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书院外国文学系主修英国文学,师从莎士比亚专家王文显教授、欧洲戏剧专家姚克教授以及专授新闻写作的彭望荃教授等学者,这为他今后以翻译为终身职业奠定了基础。

工作经历

不到20岁的他,便以“麦耶”为笔名,蜚声上海戏剧学院评论界。他的第一首诗就被《大美晚报》副刊主编柯灵看中并刊出。

1946年冬,董乐山毕业于上海圣约翰书院。次年,迫于生活压力,他在上海《东南日报》任助理编辑,后又考取了美国新闻处,工作了半年。

1949年全国解放,没有随他的朋友们离开上海市,而是留下来希望在新中国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干。1950年初,考取了南下上海招聘翻译的新华出版社外文部。就像许多文学青年一样,做新闻翻译并非他的初衷,但是由此却成就了一位翻译家。

1956年,新华社成立翻译部,董乐山担任业务秘书。除了完成繁忙的翻译和定稿任务外,还编写了几万字的《新闻翻译手册》,为中原地区外来词汇的标准化做出了贡献。同年,在帮助党整风的号召下,提出了让干部稍有一定程度的择业自由的意见。

1957年,董乐山被送到外地。1961年,回到新华社。他与其他几位好友开始《第三帝国的兴亡》的翻译工作,该书1963年首次内部发行,此后多次再版,对我国翻译文风由欧化到中国化的转变有着示范作用。该书也确立了董在翻译界的地位。

1964年北京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语学院成立,新华出版社外文干校整体并入二外,董乐山先生成为二外英语系的一名教师。

1971年在河南明港的“五七干校”,因搬运重物疲劳过度从拖拉机上摔下而使左臂折断。1976年后,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之邀,翻译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传记《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1978年,时任新华社副社长的陈适五在外文出版局主持一本《国外作品选译》,专门刊登“某些有参考价值而篇幅过长或性质不合的材料,供领导及其他同志参考”,向董乐山约稿,他选择了《1984》。1979年4~7月,《1984》在《国外作品选译》分三期刊登,这是《1984》同中国读者的第一次见面。1979年,董乐山翻译了乔治·奥威尔的著作《1984》,载《国外作品选读》,内部发行。(1985年花城出版社以内部发行的形式出版。1988年6月花城出版社再版,并公开发行。)《1984》获得了广东省地区优秀翻译奖。

1980年,董乐山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从事美国文化研究。主编出版了《英汉美国社会知识词典》。合校了流行一时的《光荣和梦想》,单独校完了《美国志》《美国新闻史》等书。同年,董乐山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82年,受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卡塞拉特院长的邀请,作为美国卢斯基金会的访问学者赴康奈尔大学做研究,负责接待他的是爱德华·耿教授,一位专门研究中国抗战时期文学活动的学者,写过一部专著《不受欢迎的缪斯》,其中评述上海孤岛时期的戏剧活动时就引述了许多董当年所写的剧评。

1985年,《1984》正式以书籍形式出版,为《反乌托邦三部曲》之一。这三部曲便是英国作家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苏联作家叶夫根尼·扎米亚京的《我们》,乔治·奥威尔的《1984》。

1994年与杨宪益沙博理赵萝蕤李文俊同获“中美文学交流奖”。

1999年1月16日,董乐山拒绝了最后抢救,静静地在北京一家医院去世。骨灰被家人安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临近太平洋的一个山岗上的陵园里。骨灰安放处坐东朝西,面对太平洋遥望中原地区

2001年,四卷本、140余万字的《董乐山文集》出版,李辉主编。文集收集了从他40年代以“麦耶”为笔名写的那些回忆、剧评、小说,一直到晚年写的杂文、随笔、时评。这套可称纯纪念性质的书只印了2000套。

个人生活

哥哥董鼎山,浙江宁波人,纽约市立大学教授、国际笔会纽约华人作家笔会会长。著有《纽约客书林漫步》《西窗漫记》《温馨上海,悲情纽约》等。

所获荣誉

译学思想

首先,他特别强调翻译工作者要理解原文。只有透彻地理解原文,才可以找到恰当的中文表达。“所谓理解,就是用你的母语对原文的思想进行了思维。你能用语言思维,怎么会找不到语言来表达呢;其次,翻译工作者必须有严谨的工作态度。最后,翻译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股份的知识,才能胜任工作。

外部链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