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须夜蜂虎 :蜂虎科夜蜂虎属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1 13:17

蓝须夜蜂虎(学名:Nyctyornis athertoni)是佛法僧目蜂虎科的鸟类。

形态特征

蓝须蜂虎体形较大,体长35厘米,翅长在13厘米以上,体重70-93克。胸部中央羽毛特长而色艳,尾略凸形,与翅几等长。

夏羽:上体自额至头顶前部辉淡蓝色,余部及头颈两侧、翅、尾表面草绿沾蓝色,外侧飞羽具黑褐色羽端及黄色内缘,侧尾羽内具黄色的基部和黑褐色的先端。下体自颏至胸二侧与背同色;喉中央淡蓝色,前颈至上胸的中央(长形羽)转暗蓝色;自下胸以下赭黄色,除尾下覆羽外,各羽具绿褐色的中央条纹。冬羽:头顶、背、肩部及喉侧均无蓝色沾染,上体仅额部沾有蓝色。虹膜是明亮的橙黄色,嘴黑褐色,腿脚呈灰绿色,爪黑色。

栖息环境

该物种见于山地或丘陵地带,经常出现于附近或山脊上的稀疏植被中。从地平线到1600米,分布在茂密的森林和阔叶林中,在那里它优先选择有陡坡、沟壑和溪流的植被的山麓。是一种生活在茂密森林的鸟类。但在茂密森林中,一般都停留在林间乔木中间层或树冠。也活跃于草地上或山坡、沟谷、河边、村旁等靠近溪流、小径、倒下的树木和不时出现的岩石露头。

生活习性

蓝须蜂虎成对生活,似乎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不活跃。它们栖息在树上很高的地方,在树叶的阴影下,或者在树冠附近的阳光下。站在花序旁,花蜜丰富时也会啄食花序。当它们栖息时,会像一只垂钓者一样不断地抬起尾巴。该物种是留鸟,但在尼泊尔和缅甸有一些当地的种群会进行季节性迁移。

有时栖于树梢上,见虫飞过即腾空而起捕食,不论成功与否均马上以一弧圈形滑翔而下回至原位;有时盘旋于树冠之上或穿飞于树丛之间以追捕昆虫,叫声带沙哑,似“ko-r-r:ko-r-r”声,鸣叫时,喉、胸部的长羽显著地松开。

在树木上活动时,它们会紧紧抓住树干或树枝,缓慢而笨拙地移动,检查树叶,捕捉昆虫。也会捕捉一些飞到自己身边的蜜蜂属,这些昆虫只所以会被吸引到蓝须蜂虎的身边,是因为将它们的胡须当作一朵花。该物种会将飞行中捕获的大昆虫带回栖息地。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被全部吞食,大甲虫类只有腹部被吃掉。

食虫性。食物为飞虫,亦以蜂类为多,主要以2-3种蜜蜂和一些黄蜂科为食,其中最大的有时长达40毫米。其中有蝉和鞘翅目昆虫,还吃象鼻虫甲虫差翅亚目白蚁等,甚至在它们的胃中还发现了雀形目鸟类和魣属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香港、东南沿海地区、海南岛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期因地而异,在印度东部阿萨姆邦繁殖季节为2-5月和8月,在尼泊尔是4-10月。在缅甸是3-10月,在泰国4-5月行。

巢穴是父母双方在丛林小径或道路附近的斜坡上、沟壑或山体滑坡的墙壁上挖的,常挖于林间峡谷的岸壁或坡地盘山道旁的陡壁上。这项工作在产卵开始前一个多月开始。巢穴是孤立的,尽管挖掘巢穴的墙壁上经常有洞,这些洞可能是前几年的洞穴或巢穴。隧道入口直径约10厘米,深度在1.3-3米之间。尽头处扩大为卵室,宽20厘米、高13厘米。无巢垫,土壤最初是裸露的,但很快就被一层厚厚的有机碎屑覆盖,这些碎屑是鸟类在产卵前很早就丢弃的。而且还常散落在洞口外的地面。

雌性每窝产6枚卵,卵纯白色,形甚近球形。雄鸟和雌鸟轮流负担营巢、孵卵和育雏任务。早成雏为晚成性。

亚种分化

1. 蓝须夜蜂虎海南亚种(学名:Merops persicus chrysocercus)分布于撒哈拉沙漠西部边界,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冬天到撒哈拉以南非洲

2. 蓝须夜蜂虎指名亚种(学名:Merops persicus persicus)分布于埃及包括尼罗河三角洲,以色列土耳其,南到波斯湾里海咸海巴尔喀什,阿富汗,印度新德里古吉拉特邦);冬季主要在热带非洲东部。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 ver3.1——无危(LC)。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据报道,该物种在分布地相当常见(del Hoyo等人,2001年)。趋势理由:在没有任何下降或重大威胁的证据的情况下,物种数量被认为是稳定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Nyctyornis athertoni.2024-02-07

新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02-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