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西南交通大学二级院系

更新时间:2024-09-20 21:47

西南交通大学肇建于1896年,曾先后定名“山海关区北洋铁路官学堂”、“西南交通大学物理学院”、“西南交通大学”等,1972年,学校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1989年,总校迁往成都市,(峨眉山市成为分校,后改为校区)。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设新校区,遂形成今日“一校、两地、三校区”的办学格局。

研究生院概况

西南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是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也是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从五十年代开始招收和培养研究生。自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和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西南交通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得到了积极、快速地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现已建有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学位授权体系,建立起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多层次、多类型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建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授权范围覆盖了12个学科门类,44个一级学科;建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师资力量

现有专职教师25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12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900余名。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国家5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成就奖特等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8人,另外还聘请了3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兼职教授。

西南交通大学拥有良好的科学实验条件,建有我国交通系统唯一的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2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有交通运输工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为龙头,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骨干的一批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试验基地。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先进的试验仪器装备,为研究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强力支持和条件保障。

院系专业设置

院系一览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工程学院(载运工具信息工程系已并入)、电气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原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艺术与传播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软件学院、力学与工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所、体育工作部、加拿大高等教育基础部、工程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与咨询中心、数学学院

专业设置

土木工程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勘查技术与工程、地质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车辆工程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自动化、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工程、微电子学、自动化、交通运输、物流工程、安全工程、交通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金融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营销、经贸、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公共管理、传播学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绘画、音乐表演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建筑学、城市规划、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工程力学环境工程消防工程、交通设备信息工程、旅游管理、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制药工程中药学等。

省级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建筑学 交通工程  工程力学 地质工程省部级重点学科(54个) 13个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涵盖46个二级学科)。总共二级省重点学科54个   13个的四川省一级重点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机工程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   8个四川省二级重点学科包括: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凝聚态物理、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安全技术及工程、环境工程、行政管理、应用数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力学实验中心  电气工程基础实验中心 物理实验中心  交通运输实验中心 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实验中心

科研实力

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实力大幅提升。已有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全国排名第一。由学校主持的“机车车辆整车滚动振动试验台”和“铁道机车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体系、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成果分别获得1999年和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有3项科研成果分别于1998年、2001年和2005年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在全国47所入选的高校中位列第8位。科学研究的积极开展为研究生施展才华、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和水平。2000年以来,已有6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并列第29位。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