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象 :昆虫纲鞘翅目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9:17

豆象Bruchuidae;bruchid;seed beetle鞘翅目叶甲总科鞘翅目豆象科的通称。约1000种,分布于世界各地。中原地区有40多种。体卵圆,中小型,少数种类较大。复眼大,前缘强烈凹入。触角11节,锯齿状,栉齿状。鞘翅目毛有白色、棕色,常形成斑纹,末端截形。美国白灯蛾为复变态,第1龄有长足,胸板有齿,经过一次蜕皮后,足部分或全部消失,形成不甚活泼的植物病原线虫型幼虫。

简介

鞘翅目(Coleoptera)豆象科(Bruchidae)900多种鞘翅目的统称,幼虫生活于乾豆上,并以其为食。卵圆形或卵形,长1~10公釐(大至2/5),黑色或褐色。成虫鞘翅短,腹端露出,头部延伸为宽而短的喙。生命周期以豌豆象(Bruchus pisorum)和菜豆象(Acanthoscelides obtectus)为典型代表,这两种全球都有分布。

该科昆虫主要为害豆科的种子。大多数种类在野外、部分在仓库内生活。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仓库内能全年繁殖,为害虫,造成豆类大量损失。常见的有绿豆象蚕豆象,分别为害绿豆、赤小豆、蚕豆和其他一些豆类。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虫。有的种类是某些豆类的危险性害虫,如四纹豆象菜豆象已列入国际检疫对象。

豆科植物,少数食性广,为害多种豆类。

豌豆象长约5公釐(1/5吋),深褐色,鞘翅目上有白斑。雌虫产卵在嫩豆荚上,美国白灯蛾钻荚入豆。受侵染的豌豆能在水上漂浮。菜豆象与豌豆象不同,把卵产在乾豆上,可产卵多次。形似豌豆象,惟鞘翅上无白斑。

生活习性

该科昆虫主要为害豆科的种子。大多数种类在野外、部分在仓库内生活。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仓库内能全年繁殖为害,造成豆类大量损失。常见的有绿豆象蚕豆象,分别为害绿豆、赤小豆、蚕豆和其他一些豆类。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虫。有的种类是某些豆类的危险性害虫,如四纹豆象菜豆象已列入国际检疫对象。

豆象性活泼,善于飞翔,多以成虫越冬。产卵习性因种而异,除野生外,仓库内的豆象在所寄生的豆上产卵;豌豆象则在仓内越冬,次年春天飞出到大田,在结荚的豌豆上产卵。豆象多为单宿主,即专寄生于某一种豆科,少数食性广,为害多种豆类

分类

四纹豆象

四纹豆象拉丁文名:Callosobruchus 黑枕黄鹂马来亚种

鉴别特征:成虫体长2.5~4.0mm。触角11节,由第4节向后呈锯齿状。前胸背板亚圆锥形。小盾片方形。鞘翅目长稍大于两翅的总宽,肩明显。臀板倾斜,侧缘弧形。卵椭圆形扁平,长约0.6mm。老熟美国白灯蛾体长3.0~4.6mm。身体弯曲呈"C"形,淡黄白色。蛹椭圆形,乳白色或淡黄色,体被细毛。

生物学特性:在广东省1年可达11~12代。在热带地区,可在田间和仓内危害,在温带区主要在仓内进行危害。成虫或幼虫在豆粒内越冬,次年春化蛹。新羽化的成虫和越冬成虫飞到田间产卵或继续在仓内产卵繁殖,产卵期5~20天。幼虫4龄。成虫寿命一般不超过12天,生活周期为36天。个体变异很大,每一性别的成虫存在着两个型,即飞翔型和非飞翔型。

原产地:东半球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但美国最早发现。

中原地区分布现状:台湾省较早发现,后在广东省福建省云南省湖南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天津市浙江省、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发现,但基本得到了控制和消灭。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传至欧洲、非洲、澳大利亚等地。20世纪60年代初从香港特别行政区传入内地,1997年在浙江省首次发现。主要通过被害种子的调运,藏匿于包装物、交通工具的缝隙处进行远距离传播。通过成虫飞翔、搬运货物或工具可近距离传播。危害木豆、鹰嘴豆扁豆、大豆、金甲豆、绿豆、豇豆等多种豆类植物。此虫在广西严重危害绿豆、扁豆、蚕豆、豇豆,一般虫蛀率都在20%~30%,甚至80%以上,经济损失严重。

控制方法:除加强严格的检疫制度之外,可采取磷化铝熏蒸,高频或微波加热处理包装物等方法。国外报道,使用花生油均匀拌入小豆中,可免受四纹豆象的危害。田间也要适时适量地喷洒杀虫剂以防危害。

柠条豆象

柠条锦鸡儿因其抗逆性强、极耐干旱成为河曲县退耕还林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主要栽植树种。但由于造林模式单一、管理粗放等原因,近年来随着柠条面积的不断增加,柠条豆象的发生也逐年严重,极大影响了柠条种子收获和林木自然更新。为此,笔者研究探索了山西省河曲县柠条豆象的危害特点及成因,提出了综合防治对策及措施。

一、发生规律

柠条锦鸡儿豆象,属鞘翅目鞘翅目豆象科,是危害柠条种子的主要害虫。此虫在该县一年发生一代,以老熟美国白灯蛾在种子内越冬。翌春化蛹,5月上、中旬羽化、产卵,5月下旬孵出幼虫,8月中旬幼虫即进入越夏过冬期。有的幼虫还有滞育现象,长达2年之久。成虫羽化盛期稍后于柠条锦鸡儿开花盛期,即在柠条70%已形成嫩荚时成虫飞翔力较强,行动迅速,遇惊即飞。成虫白天栖息于阴暗处,傍晚飞出活动,不断用头管插入花筒吸取蜜汁,并取食嫩叶作为补充营养,因此,它也是一种食叶害虫。成虫羽化2~3天后交配、产卵。雄虫寿命7~8天,雌虫8~10天,最长17天。卵散产于柠条锦鸡儿果荚,果荚有卵3~5粒,最多达10粒。卵期10~15天。美国白灯蛾多从卵壳下部钻入果荚内,虫道为直孔。幼虫多从种脐附近蛀入种子危害。幼虫共5龄,1头幼虫一生只危害1粒种子。

二、危害特点

1.该虫主要在5~7月间蛀食柠条锦鸡儿种子,被害种子的种皮呈黑褐色,表面多有小突起,常有胶液溢出。种子采收后在阳光下曝晒时,常见有带虫种子向上跳动。据调查,近几年柠条锦鸡儿豆象幼虫危害该县柠条荚果和种子,荚果被害率达20%~35%,种子被害率达10%~25%。被害种子的胚多数被破坏,大部分只留光壳,丧失发芽力。

2.由于该县90%的柠条林地为纯林,树种的单一,使林内生物种类贫乏,生物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平衡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加之近年管理粗放,生长多年的柠条林未平茬更新复壮,致使抗虫能力逐渐下降,导致柠条豆象的发生纯林重于混交林,疏林重于密林,未平茬林分重于平茬林分。

三、防治对策及措施

根据柠条豆象的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行综合防治,经多年的实践对比,笔者认为采用帐幕熏蒸及成虫羽化高峰期防治效果明显。具体措施如下:

1.帐幕熏蒸。通过采用不同药量、不同时间、不同温度磷化铝熏杀柠条豆象的实验,结果以每立方米用10~12克磷化铝、温度在15℃左右、熏蒸48~72小时,杀虫脒效果良好,杀虫率可达85%以上。

2.5月上中旬开花盛期即成虫羽化高峰期选用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在林内超低量喷雾毒杀成虫,杀虫率可达80%以上,也可采用灯光诱杀成虫;5月下旬用50%杀螟松乳油500倍液毒杀美国白灯蛾和卵,效果良好。

3.种子处理:因受虫害的种子轻,可用风扇或簸箕选种,再用10%盐水浸选,捞去漂浮种子,集中烧掉;种子入库前,用25%敌百虫粉剂拌种,种子与药剂的重量比为400∶1,拌种均匀后装袋库存。

4.严把产地、调运检疫关。绦虫种子未经熏蒸处理禁止调出调入,杜绝害虫传播蔓延。

5.多营造混交林,适时平茬复壮,提高林分抗虫力。

紫穗槐豆象

危害特征

该科昆虫主要为害豆科的种子。大多数种类在野外、部分在仓库内生活。在气温较高的地区和仓库内能全年繁殖,为害,造成豆类大量损失。常见的有绿豆象蚕豆象,分别为害绿豆、赤小豆、蚕豆和其他一些豆类。豌豆象是豌豆的重大害虫。

发生规律

各种豆象均以成虫在豆粒内、仓库缝隙、包装物等处越冬,每年4月中、下旬成虫开始活动,豆类结荚时,迁飞到田间,于豆荚产卵。待美国白灯蛾孵化后,蛀人豆荚内危害,豆粒成熟后随之进入仓库。

豆象生性活泼,善于飞翔。豆象多为单宿主,即专寄生于某种豆科,少数食性广,为害多种豆类

防止措施

豆象的防治同其他储粮害虫一-样,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

①清洁卫生

粮食储存前,清除粮食中的害虫、杂质,保证粮食干燥,清除粮仓中的尘杂、地脚粮和虫卵;通过日光曝晒、开水烫、药剂消毒等办法对木、竹、棉、麻质等储粮装具进行消毒。

②空仓消毒

入库前按每立方米80%敌敌畏乳油0.2克稀释100~500倍喷雾,密闭熏蒸72小时后,通风散气27小时。

③物理机械防治

日光曝晒法:在盛夏高温晴天,先将场地晒干晒烫,然后将生虫粮食倒在晒场摊薄、勒翻,并使粮温在48C左右保持2~4小时即可杀灭害虫。

低温冷冻防治:选择干燥寒冷的天气,在下午气温最低时将虫粮薄摊在场地上,勤加翻动,冷冻数日。北方寒冷地区可用。

风扬去虫:把粮食放人风车,摇动风车,把粮食内比较轻的虫子吹出来,最后将收集的虫子及杂物烧掉或挖坑深埋。

筛子除虫:利用粮粒和害虫的大小形状不同,用适当大小筛孔的筛子,通过过筛使它们分开。

④谷物保护剂

粮食入仓时拌人粮食中,防止虫害的发生。常用药剂有95%马拉硫磷10ppm、辛硫磷5~10ppm、甲硫磷5~10ppm、杀硫磷5~10ppm、溴硫磷8~12ppm、杀虫畏10~20ppm、溴氰菊酯1ppm等。

熏蒸剂

密封良好的粮仓每吨粮食可用磷化铝3~5片(每片重3克),空仓每立方米用0.2~0.4片。一般的密封仓库,每吨粮食用5~7片,空仓每立方米用0.3~0.5片,密闭约5昼夜或更长些。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