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猫 :猫科豹猫属下的一种动物

更新时间:2022-07-07 10:20

豹猫(学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是猫科豹猫属动物。因身上的斑点像古代的铜钱,又被称为钱猫。豹猫主要分布于东亚、南亚及东南亚。生活在海拔0~4474米的丘陵、低山、平原、旷野的山谷密林等类型的栖息地中。

豹猫躯体大小似家猫,是猫科体形最小兽类之一。体长500~700毫米,尾长230~310毫米,体重2~3千克,全身花纹斑似豹。主要捕食鼠、兔等啮齿动物。每胎2~3崽,偶有1崽或4崽。

截至2021年,豹猫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是丰富和稳定的。豹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LC);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孟加拉豹猫品种是由豹猫和家猫杂交而来。豹猫能维持地区生态平衡,但同时也是猫科动物免疫缺陷病毒(FIV)等潜在致命家猫疾病的携带者,可能对家猫产生危害。

命名与分类历史

豹猫的学名Felis bengalensis在1792年为孟加拉豹猫首次提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又有20个豹猫标本被描述和命名,其中包括:来自尼泊尔的Felis nipalensis(Horsfield\u0026Vigors,1829),中国广东的Felis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Gray,1837),来自孟买总统府地区的虎猫属 ellioti(Gray,1842年),来自不丹的Felis horsfieldi(Gray,1842年),来自Tenasserim的Felis wagati(Gray,1867)和Felis tenasserimensis(Gray,1867年),来自Peking地区和Tsushima Island的Felis microtis(Milne-Edwards,1872),来自满洲奉天附近的Felis manchurica(Mori,1922年)等。1939年上述物种被归入豹猫(豹猫属)属。

在2017年对猫科动物分类学进行修订后,根据分子分析、形态差异和生物地理学分离,将豹猫物种分为两种:大陆豹猫(P.bengalensis)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从巴基斯坦到东南亚、中国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他豹猫(P.javanensis)原产于爪哇岛巴厘岛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巴拉望岛、内格罗斯岛、宿务岛、帕奈岛,可能还有马来半岛。

形态特征

外形特征

豹猫躯体大小似家猫,中等大小,雄性雌性大,是猫科体形最小兽类之一;体长500~700毫米,尾长230~310毫米,体重2~3千克。其头部较圆,面部扁平;眼圆,耳长;吻甚短,较宽;舌呈小刺角质层倒钩状。颈部粗短,身体细长;臀部较大;尾较粗,尾长约为体长一半。四肢长短适中,前后肢均5趾;趾端爪锐利,能伸缩;足下有肉质掌垫,梅花点状。雌性豹猫有乳头2~4对。全身棕灰色,背上有棕褐色斑纹,全身花纹斑似豹。

头部:两眼内侧到额顶部有2条明显的白色纵纹;眼下有数条棕色纹沿颊部伸至颈侧,最上面的一条粗且明显;耳背面黑色,中部具一白色块斑,内面淡棕色。鼻裸露,棕褐色。上唇前部浅棕白色,后部棕褐色,下唇白色;吻的两侧浅棕色,具4~5条短的黑褐色纵纹。颊部白色沾棕,有三条黑褐色纵纹向后伸至耳基,鼻侧两条末端会合;触须白。

身体:颏、喉白色,喉部有3~4条棕黑色斑带;胸、腹及四肢内侧乳白色,均具棕黑色斑点。自头顶至肩部有4条纵行黑纹,中间两条沿背脊延伸到尾基部;肩部和体侧有数行不规则的、大小不一的黑斑,臀、腰部斑点略大。尾的背面棕黄色,棕黑色斑和半环明显,尾的腹面浅棕色不具环纹或环纹不显;尾尖黑色。

四肢:上部斑纹略小;前肢外侧棕色,具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及横纹,内侧白色;后肢外侧棕黄色,具黑褐色斑点,内侧白色沾棕,具褐色横斑。豹猫前脚背棕黄色,后脚背浅棕色;脚底灰褐色。

解剖学特征

豹猫颧弓强而宽,颧宽大,颧骨眶突和眶后突均较细长,常相接近,有时连成完整的眼眶环。其额骨平;听泡较凸,似肾。下颌骨冠状突薄,底缘宽而厚实,矢状嵴和人字嵴发达。其门齿横列,齿细而锋利,齿冠平、大小相近;犬齿发达。上臼齿横列,纵径略大于横径之半;第一上前臼齿小而低,大小似门齿,且变异较大,有些个体已缺失或仅在一侧有1个;第一下前臼齿在主尖之前有一小尖,第二对前臼齿主尖前后各具一小尖。裂齿发达,上颌裂齿内前方小齿不明显。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豹猫主要分布于东亚的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国,南亚的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及东南亚的菲律宾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

中国分布

豹猫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地区黑龙江省吉林省等地,华北的河北省山西省等地,华东的上海市江苏省等地,华中地区河南省、湖北等地,华南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西南的四川省贵州省等地,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地区。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豹猫主要栖息于海拔0~4474米的丘陵、低山、平原、旷野、沼泽、湖岸溪谷、山地林区的山谷密林中,亦见于林缘、疏林地带,常在林中沿河谷灌丛和居民点附近活动;亦可见于荒园古庙中,有时尚能在墙洞中找到。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豹猫是肉食性兽类,主要捕食啮齿动物,如褐家鼠家鼠属 norvegicus)、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四川短尾鼩(Anourosorex squamipes)、兔等,也捕食一些地栖的鸟类,如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灰胸竹鸡等;还食用蛙、蛇、蜥蜴、果实等,有时也到居民点附近盗食鸡、鸭等家禽;偶尔会捕杀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獾(Meles meles)之类的兽类。

豹猫生性凶野,常常卧伏伺机,突然袭击捕猎食物;如会守候在鼠类经常活动的地方,进行突然袭击;也喜在水塘边、溪沟边、稻田边等近水之处觅食。它们狩猎时会在它们的领地范围内四处寻找猎物。其进食时先以两前肢抓紧食物,用犬齿咬住然后结合头部的晃动,将食物撕成块状,稍加咀嚼即吞咽,依靠强有力的消化系统将食物消化吸收。豹猫吃不完的食物常留在原处,用松针、竹叶等地表物覆盖。

活动特点

豹猫独栖或雌雄同栖;在非繁殖时期,其栖息地不固定,多单独活动在偏僻宁静的山村;它常沿着兽径或人行小道、公路边缘行走。豹猫多在夜间和黄昏活动;如在僻静处,白天亦出来活动。

豹猫的活动范围受到适宜栖息地面积和食物等的限制,通常在2.5到5.4平方千米之间。

沟通感知

豹猫会用粪便和尿液来标记领地或与同类交流。豹猫视、听、嗅觉发达;像大多数猫科动物一样,它们伏击猎物时通常很安静,它们依靠视觉、声音和体型来捕猎;它们也会发出“呜呜”声和叫声,类似于家猫的叫声。

行动方式

豹猫行动机警灵活,跳跃能力强;善游泳;善爬树,若遇危险,则能迅速上树,在树枝上攀爬灵活。其碰到险情常弓起背部,口中发出呼声以示警告。其不会与人类互动,经常在遇到人类时就逃跑。它行走无声;不易驯养;无冬眠行为。

其它行为

非繁殖期的豹猫没有固定巢穴,常临时栖息于老树洞、巨石缝隙和土穴里;常与旱(Marmota bobak)混居,且常利用旱獭废洞居住。它进食后,食物一般经3天左右排出。其排便时间不固定,主要在光滑、裸露、无草、无灌丛遮挡的暴露地段排便;有定点排粪的习性,地点常在交叉路口。

生长繁殖

繁殖

在不同的地区,豹猫的繁殖季节有差异。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的豹猫常年均能繁殖,1~6月都能发现豹猫幼崽出生;在西伯利亚地区等寒冷地带,它们的繁殖期在温暖的时候。如果豹猫幼崽不幸夭折,雌性豹猫会再次进入发情期并在4~5个月内再次怀孕产崽。

交配妊娠

豹猫发情期有嚎春现象。雄性豹猫的领地通常与多只雌性豹猫的领地重叠,雄性豹猫会试图与这些雌性豹猫都交配。豹猫在夜间交配。豹猫交配期约5~9日;怀孕期2个月左右;在林间草丛中可看见豹猫幼崽。豹猫每胎2~3崽,偶有1崽或4崽。临产的雌性豹猫,一般在朝阳的杂乱树丛之中,选择一处能避雨的地面或石块堆上为巢穴,其巢穴很简单,仅是底部稍向下凹,垫有一些乱枝乱草。

哺育

母豹猫在生产1个月内,除捕食外,一般不离开幼崽;1月后,往往数日回巢一次。豹猫幼崽被雌性豹猫养在树洞、岩石缝隙或洞穴中,直到它们准备离开;豹猫护仔性强,哺乳期中,稍受惊动就要搬离巢穴。主要是雌性豹猫照顾幼崽。

生长发育

豹猫初生幼崽是半直立的,闭着眼睛,重250~320克。刚出生的豹猫幼崽全身被灰黑或灰白绒毛。豹猫幼崽生长缓慢,习性很野。2月龄的豹猫幼崽,有时亦能捕咬家鸡

豹猫通常在18个月~36个月达到性成熟;野生豹猫平均寿命约4年,也有达8年的。

人工饲养

饲养管理

豹猫在动物园适合单独或雌雄成对饲养;建造封闭式圈舍,设置木箱、栖杠或树杈,供它们栖息和活动。以牛肉、羊肉、驼肉、活鸡、活兔、鸽子、松鼠鸡、小白鼠等作为它们的食物。来自不同地区的豹猫对环境温度适应不同,人工饲养时要注意御寒防暑。

在豹猫配对、年龄适合以及健康的情况下,给它们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多投喂活食,补充麦苗促进它们发情。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豹猫寿命可达20年。

疾病防治

豹猫的常见病为蝈虫、绦虫等内寄生虫,胃肠炎、感冒等;也可能感染炭疽病结核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和猫瘟热等。通过保持圈舍卫生、每天刷水盆与换新水、消毒等方式来预防豹猫生病。

物种现状

种群现状

至2021年,豹猫在全世界范围内的种群数量是丰富和稳定的。至2015年,俄罗斯领土上的豹猫不超过1600只;而尼泊尔巴基斯坦的豹猫数量则分别不到2500只和100~150只之间。至2015年,日本的伊里奥莫特岛和对岛以及中国台湾的豹猫种群规模很小;孟加拉国的豹猫已经不常见到。

20世纪60~70年代,中原地区的豹猫数量不少于100万只;70年代后,豹猫在中国多数地区数量下降,有些地区豹猫几乎成为濒危物种。至2021年,中国豹猫的数量约为23万只,种群数量趋于稳定。

威胁因素

食物减少、捕猎获取皮毛、人为非法收养与驯化、作野味食用、部分农区灭鼠后引起第二次中毒而造成豹猫死亡、报复性杀戮等原因导致其种群数量减少,豹猫生存的大部分地区都存在猎杀和诱捕行为,但在东南亚该类行为最猖,如印度东北部(塞尔万)的部分地区、阿富汗部分地区、孟加拉国等;森林过度开发、经济林木(人工纯林)和作物的大面积垦植等因素导致其栖息地减少,如阿富汗东部等某些地区的森林过度砍伐,导致豹猫栖息地的生境恶化、退化;杂交繁殖等原因导致其基因纯度下降。

气候变化也会对豹猫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豹猫在自然保护区内和森林周围的道路上易被车辆碾压,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威胁。豹猫面临的潜在生存威胁因其地理范围而异,但总体而言,暂没有严重威胁其大规模种群生存的因素发生。

保护等级

2000年,豹猫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豹猫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等级。

2021年,豹猫被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豹猫指名亚种被列入《CITES》附录II。

保护措施

栖息地保护

除了为豹猫提供安全庇护的保护区外,专为其制定的保护措施很少,而这些保护区的建立往往不是专为豹猫而建的。1998年以来中国开展大规模的天然林保护运动对豹猫栖息地的恢复有益。在日本,豹猫于1971年被国家自然保护区纳入保护范围;1994年被列为濒危物种;1995年启动豹猫保护项目计划。

法律保护

1973年,豹猫被尼泊尔列入《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附表一。1995年,豹猫被不丹列入《森林和自然保护法》附表一,全国禁止任何形式的狩猎或贸易。2012年,豹猫被孟加拉国列入《野生动物保护法》附表一。2018年,豹猫被缅甸列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保护区法》。2021年,豹猫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价值和危害

豹猫是灭鼠能手,有利于农、林、牧、卫生保健,为鼠类天敌,有益于草原;也能捕食其它小型脊椎有害动物,通过控制地区啮齿动物的数量,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孟加拉豹猫品种是豹猫和家猫的杂交种。

豹猫是猫科免疫缺陷病病毒(FIV)等潜在致命家猫疾病的携带者,可能对家猫产生危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