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

更新时间:2024-09-20 14:51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教学底蕴。1941年贵州师范大学创办史地科,1960年创办政治教育系。2003年,历史系、政治经济系合并组建为历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自1941年贵阳师范学院史地科创办迄今,学院已走过了67年的发展历程。

创办理念

多年来,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己任。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专业介绍

多年来,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秉承“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办学理念。学院现有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具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历史语文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12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学院目前正在建设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学院目前有1个贵州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个省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思想政治教育;2个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4个校级重点学科——世界史、中国古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学理论;1个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思想政治教育;1个院级研究中心——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学科建设

社会工作(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和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在基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从事基层管理工作的各类工作人员。

(二)培养要求

(1)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从事社会工作管理的基本能力。

(2)了解中国社会学、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发展的基本态势,了解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态势;能够根据社会发展、政治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理论素养,并在吸收融合新知识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3)熟悉行政法规,懂得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管理技术,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和公共关系的能力。

(4)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5)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养和审美素养。

二、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

(一)学制:四年

(二)学位:法学学士

三、主干学科:社会学

四、主要课程

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保障工作概论、社会伦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基础、人事行政学、民政工作概论、社区工作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管理学、民族学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宗教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思想史、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乡村社会学、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选举的的理论与制度、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五、课程设置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类别(见附表二)

1、学科及专业课程

(1)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保障工作概论、社会伦理学、公共管理学、政治学基础、人事行政学、民政工作概论、社区工作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管理学

(2)专业发展课(选修):民族学概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论、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史、宗教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思想史、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乡村社会学、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选举的的理论与制度、现代西方政治思潮、现代社会福利思想。

(3)专业技能课程: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公文写作、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社区工作实务、社会统计学、妇女社会工作、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

(4)、素质拓展课程: 各教学单位需面向全院开设3——5门选修课,依其学科性质纳入素质拓展课程,每门课程的学时数为18课时,每个学生至少得选6门,其课时不得少于108课时;

(5)实践课程: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调查研究,社区工作实习

七、教学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及其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本专业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如下内容:

(1)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第6学期后的暑假中进行,时间4周。学生在社会调查结束后必须完成社会调查报告,调查报告由班主任审阅,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参照内容。

(2)社区工作实习一般安排在第7学期,时间12周。

民族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申请增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实的文史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系统的民族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民族文艺团体和文物、博物单位及非政府部门(企业、民间组织、旅游社团)从事民族文化产业的宣传、策划与管理,熟悉民族文化市场运营及民族民间文化的开发与研究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

(1)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具有敬业爱岗、遵纪守法的品质;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业务素质

本专业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民族学、文化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专业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与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管理业务、经营业务和文化活动运作知识,掌握文化政策与法规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有民族文化产业管理和经营等业务的训练;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有处理文化信息、进行定量分析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化学的基本理论,熟悉民族文化基础知识;

2.掌握管理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和掌握民族文化管理业务和技能;

3.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与民族文化产业相关的文化政策法规和知识产权法律知识;

4.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和掌握民族文化产业经营、文化运作业务和技能;

5.初步掌握一门外语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3)身体素质

具有一定的体育和军事基础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具备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

二、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

(一)学制:四年

(二)学位:管理学学士

三、主干学科

管理学、历史学

四、主要课程

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原理、文化产业管理、文化市场营销、文化政策与法规、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文化遗产保护与经营、民族学概论、民族艺术与文化、中国民俗学、文化经纪概论、会展产业概论、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与管理、文博基础、文化人类学、民族宗教文化概论、贵州民族文化概论、贵州民族工艺设计、中国文化史、世界文化史。

师资力量

历史与政治学院是贵州师范大学实力最雄厚的学院之一,由原历史与决策科学系、政治经济系合并而成。学院现有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教职员工65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4人,讲师16人,助教5人。有校学科带头人7人,中青年骨干教师17人,博士30人(含在读)。有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历史语文学、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哲学5个硕士授予点,占全校硕士授予点的三分之一,中国近现代史为省级重点学科。有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社会工作和政治学与行政学四个本科专业。各类学生人数达1000余人。有图书、期刊各10余万册,其中古籍线装书6700余册,文物976件。有微机室2个,电脑近200台。在新的世纪里,学院将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历史与政治学院教师著作类

科研成果

2011年历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教师著作类科研成果

(共计15部)注:统计时间截止至2011年10月20日。

名师

历史与政治学院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工作。近十年来,该院教师主持、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粟庆云、姚公书、李独清、周春元、王燕玉、项英杰、吴雁南等一大批著名学者先后执教于该院。

学生活动

历史与政治学院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特色鲜明,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与创新意识。除团总支、学生会以外,有历史学会、社会工作协会、行知教学社(首个体现师大教师教育特色的校级社团)、人力资源协会、军事协会、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会等学生社团挂靠该院。2002年,学生党支部在息烽县举行的组织生活会,获全省高校“优质组织生活会”一等奖;在中央十六大宣讲团贵州省报告会中,中国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对该院学生进行了深入采访;“211读书工程”、“学习督察员”、“文明宿舍建设监督员”等制度的创立,获得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至2002年,有2项学生科研成果在全校科技论文比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有1项学生科研成果在全省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有1项学生科研成果在““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获三等奖。不少学生考上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名校的硕士博士。

交流与合作

历史与政治学院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学术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国内各高校交流广泛,并与中国西南地区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和定期联系制度。

学术先贤

历史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汇聚了众多学术先贤,粟庆云、姚公书、李独清、周春元、王燕玉、项英杰、吴雁南、王育倩、耿洪江、潘治富、张祥光、罗余九、刘宗碧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曾先后执教于该院。几十年来,学院培养了上万名毕业生,其中很多成为了贵州省教育战线上的优秀人才,还有一些成为全国知名学者和党的高级领导干部。比较著名的有曾任中共贵州省委副书记黄瑶、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秋观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世安、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徐玉华等。

目前,学院正积极探索内涵与外延同步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为实现学院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