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踏舞 :流行于美国的现代舞蹈

更新时间:2023-04-28 15:37

踢踏舞(Tap dance)是一种起源于爱尔兰,流行于美国的现代舞蹈。跳踢踏舞时,舞者根据舞曲的节奏掌握跳舞快慢的程度,靠踢踏鞋发出踢踢踏踏的声音,因舞蹈风格不同,具有不同的舞步和节奏。作为现代舞的一种,比起身体的舞姿,踢踏舞更注重脚趾尖与脚跟打击节奏的复杂技巧。

踢踏舞起源于18世纪中期英国爱尔兰地区的传统舞蹈,18世纪末传入美洲,19世纪在美国逐渐发展起来,20世纪初,踢踏舞作为术语被正式启用,且流传开来,30-40年代被广泛运用于百老汇表演及好莱坞电影当中,达到繁盛。踢踏舞作为一种现代舞类型,融合了多种民族舞蹈的风格, 如木屐舞、爵士舞、拉丁舞等等,成为代表美国的舞蹈形式之一。踢踏舞的艺术特点是音乐轻快、舞态变化多姿,表现力特别强。动作以双脚律动为主,舞者穿着特别的踢踏舞鞋 ,用脚的各个部位,在地板上拍击,发出各种踢踏声,加上舞者的各种优美舞姿,形成踢踏舞特有的幽默、诙谐和表现力丰富的艺术魅力。目前踢踏舞的主要流派可以分为美式踢踏舞和爱尔兰踢踏舞两种,还有不同民族的踢踏舞,如英式踢踏舞、印度的卡塔克、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以及中国藏族的堆谐。其中美式踢踏舞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爱尔兰踢踏舞剧因在春时表演而被中国人民所广泛熟知 。

自踢踏舞在百老汇大道演出过后,广受好评,在好莱坞歌舞片的历史上意义重大,在此后的影史中,也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具有踢踏舞元素的经典歌舞片有秀兰·邓波儿主演的大部分电影如《小上校》《小公主》等,以及《雨中曲》《俄克拉何马》《大河之舞》等。代表人物有威廉·亨利·雷恩、比尔·罗宾逊、尼古拉斯兄弟、秀兰·邓波儿等。

历史沿革

起源

18世纪中期,爱尔兰的传统乡村舞蹈有捷格舞(Jig)和利尔舞(Reel),爱尔兰的舞蹈教师通常到处旅行,教授舞蹈。他们在既成舞蹈的基础上,加以整合、创新,形成新的舞步,如摆动膝盖下的小腿或踢自己的后跟以发出声音。在18世纪下半叶,除舞蹈技巧外,地点又有所发展,舞台越来越大,舞者穿越舞台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如减少脚触碰舞台的点数,使舞步具有相当的跨越空间,产生了类似飞翔的跳跃,这是踢踏舞的起源。

19世纪初,爱尔兰移民将木屐舞(Clog Dance)和踏步舞(Step Dance)带入美洲。由于在跳这两种舞蹈舞时,舞者的手臂长年不能从手拉着手的圆舞,或搂搂抱抱的对舞中解脱出来,而形成了类似如今踢踏舞的基本规则——整个躯干保持直立,不能随意扭动,双臂则固守在躯干两侧,不能随意挥舞。

19世纪20年代爱尔兰移民将踢踏舞传入美国后,欧洲踢踏的脚下动作与非洲舞蹈的高速节拍相结合,舞蹈的整个面貌发生了深刻的质变,风格由原本的循规蹈矩到变成了贯穿肩、胸、腰、胯、大腿和小腿的整个身体的动作,形成了美式踢踏舞的雏形。

1828年,艺名为“莱斯老爸”的白人舞者托马斯·达特茅斯率先抹黑自己的面孔,模仿一位老黑奴歪歪扭扭地跳舞,并且自己演唱《吉姆乌鸦,跳起来吧》,由此开创了滑稽歌舞秀(Minstrel Show)的风格样式。滑稽歌舞秀的出现诞生了一批优秀的踢踏舞者,如“踢踏舞之父”威廉·亨利·雷恩等,将脸涂黑后模仿黑人进行舞蹈表演。此后,该歌舞秀不断融合了不同文化的特点,如《老弗吉尼亚的精华》(Essence of Old Virginia) ,这个慢速的拖步舞,逐渐演变成了后来的软鞋舞 (Soft Shoe)。发展了踢踏舞的舞蹈形式。

1881年, 第一出综艺秀 ( Variety Show)在纽约公演。 这个舞台为踢踏舞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机会,形成了“ 木头倒地”( Falling Off a Log )、 “ 奔向水牛城”( Off to Baffalo)等许多独具特色的踢踏舞步。

发展

20世纪初,踢踏舞中加入了步态舞(Cake Walk)和骆驼步(Camel Walk)交谊舞的舞步元素。踢踏舞作为术语被正式启用,且流传开来。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期,爵士舞节奏中新兴的“切分音”也融入到了踢踏舞中。在踢踏舞的发展中,爵士乐对踏踏舞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踏踏舞吸收了黑人爵士乐中的音乐和即兴表演的成分,形成了更具开放性和娱乐性的的舞蹈形式。融合了歌舞元素的百老汇大道表演形式开始形成,踢踏舞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踢踏舞整齐划一的歌舞队也由此诞生。

这一时期,活跃于百老汇舞台与好莱坞荧幕的踢踏舞搭档尼古拉斯兄弟(Nicholas Brothers)对踢踏舞的改良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哥哥法亚尔德 ( Fayard )和弟弟哈罗尔德 ( Harold ),能唱能跳,又擅长表演,他们丰富了古典踢踏舞当时已经高度程式化的动作语汇,引进了以高难著称的杂技,如把以往通用的“爵士舞半叉” 发展成了下全叉,并且出人意外地从高台阶上跳下来接劈叉等等,满足了美国观众追求“ 新、奇、美” 的审美取向,另外他们将以速度快为特点的闪电舞引入到踢踏舞的表演中,增加了踢踏舞的难度和观赏度。

兴盛

20世纪30-40年代美国踢踏舞表演巨匠——弗雷德·阿斯泰尔(Fred Astaire)把舞厅舞的雍容华贵、芭蕾舞的严谨规范、杂技的超越极限、自身的机智灵巧以及随心所欲到易如反掌境界的踢踏舞技艺,融合得水乳交融。从而使得《快乐离婚》(1934)、《大礼帽》(1935)等好莱坞歌舞片应运而生,使用“电影舞蹈”这种形式使踢踏舞成为了一种精美异常、焕然一新的表演艺术。

1943年百老汇歌舞剧 《俄克拉何马》(Oklahoma!) 主动迎合了观众对多元综合的新风尚的观赏喜好,把现代的节拍与动律、芭蕾的高贵和美感,巧妙地融入了原有的踢踏舞、 民间舞与演唱之中,因而给人耳目一新、丰富多彩的刺激。

20世纪上半叶的好莱坞涌现出大量经典优秀的踢踏舞歌舞片,据统计,1937年好莱坞一年内即拍摄达到50部数量的踢踏舞片。当时著名的踢踏舞者有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比尔·罗宾逊 ( Bill Robinson)和金·凯利(Gene Kelly)等。其中金·凯利在《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表演的《雨中踢踏》片段达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家喻户晓。这是踢踏舞的黄金时期,其热度在美国到达顶峰,风靡众多国家,成为了一种国际性的舞蹈艺术。

衰落

踢踏舞的由盛到衰经历了一个过程。在20世纪40年代末,观众对踢踏舞的兴趣衰退,主要原因是俄罗斯芭蕾编导家乔治·巴兰钦,将俄罗斯的古典芭蕾根据美国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和节奏特征,进行了大胆的变通,创造了芭蕾的美国流派,开创了现代芭蕾的新纪元,使得美国人开始移情于芭蕾舞。这时芭蕾舞对美国民众的吸引力逐渐超越了踢踏舞,踢踏舞在美国的热度开始减退。1943年往后,踢踏舞歌舞片的制片数量逐年递减,从最多时的一年50部降到每年38部,甚至28部。

踢踏舞真正的衰退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1961年《西城故事》 ( West Side Story) , 将经过改良后的爵士舞,融入了踢踏舞和芭蕾舞,迅速地抓住了广大观众的眼球。因此这种综合性的舞蹈形式,彻底取代了踢踏舞在百老汇大道歌舞剧和好莱坞歌舞片中一统天下的地位,自此踢踏舞陷入了低谷。

现状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踢踏舞剧场秀《大河之舞》使踢踏舞首次赢得全球性的大红大紫,首先是在踢踏舞的故乡爱尔兰引起反响, 以踢踏舞为主要素材的近20台爱尔兰造的踢踏舞晚会周游世界,不仅把爱尔兰的民族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且再次带来世界性的踢踏舞舞蹈热。《大河之舞》结合了爱尔兰舞蹈、音乐与歌剧,内容除爱尔兰踢踏舞外,还融入了西班牙的弗拉门戈舞、俄罗斯芭蕾舞等元素,其中超高难度的打击技巧,整齐划一、气势如虹的大群舞,以及在表演过程中舞台上30双舞鞋发出如雷鸣般整齐如一的踏声,具有很强的视觉和听觉冲击力 。

进入21世纪,随着美式踢踏舞与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踢踏舞的艺术风格也在不断更新,如 Bossa Nova、拉丁、巴西风、中国风、日式风等皆与踢踏舞在不同程度上进行过融合。随着众多舞蹈表演者对不同音乐风格进行的探索、融合和创新,成就了今天为人所认知的美式踢踏舞。

2016年上映好莱坞歌舞片爱乐之城》在全球广受好评,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等多项大奖的提名。影片中有多处舞蹈情节借鉴了经典歌舞片《雨中曲》,如男主绕着路灯起舞,即是致敬“雨中踢踏”的桥段;此外在电影中男女主人公经过不快的偶遇后,首次化解矛盾也是通过踢踏舞,踢踏舞的表现自由,轻快、活泼、节奏感十足,更具娱乐性,巧妙地烘托了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演员们在片中又踢又跳,为观众贡献了精彩绝伦的踢踏舞表演。

至今,踢踏舞依然保持着旺盛的人气,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追捧和喜爱,以《舞之魂》和《王者之舞》为代表的踢踏舞团在全球范围内巡演,获得“金球奖”和“最佳舞蹈”奖等众多国际奖项,用灵巧的双腿和变幻的节拍呈献了一场场精彩的踢踏舞表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踢踏舞的发展依然长盛不衰。

艺术特色

舞鞋

踢踏舞演出一般需要表演者穿着带有铁片的特制舞蹈鞋。最早,舞者们是赤脚的。软鞋是到了1924年,女孩跳滑步捷格舞(slip jigs)时才开始使用的。不久,男性舞者也开始使用软鞋,但到了1970年代又舍弃。这时,硬鞋在款式上及技术上已经慢慢发展成熟。舞者采用玻璃纤维趾端和后鞋跟中空的舞鞋。这种材质上的改变让舞者能够将扣环钉在鞋跟上,并发出较大的声音,以制造像鼓一样的节奏,让每个观众都可以听见他们的旋律。这个改变也影响了许多舞蹈所强调的重点与内容。

舞步

跳踢踏舞的基本舞步包括:脚跟抬高,由上往下敲击地板,当舞步结束时,脚掌停留在空中;脚尖部分则是抬高敲击地板,在结束时,同样要让脚掌留在空中。其动作依然沿用了爱尔兰民族民间舞蹈中基本的舞蹈动作,表演者的身体要保持挺胸抬头的姿态,下肢的表现则侧重于小腿动作,上肢动作要简单明了,以直线运动为主。表演者在掌握了下身的舞步的同时,也要做到与上身动作、表情神态相配合。其基本特点是充满跳跃性,活泼并欢快。这是踢踏舞的基本舞步。

踢踏舞根据风格的不同,舞步上亦有差别。

百老汇踢踏舞(Broadway tap),是在音乐剧中表演的踢踏舞。它非常强调表演技巧,因此结合了许多手臂运动和身体形态。而且比其他形式的踢踏舞有更多的舞台上的走步。

跃飞舞(Buck and wing),一种华丽精致的踢踏舞,起源于非洲舞蹈和爱尔兰木屐舞的结合,是节奏踢踏舞和木屐舞的前身。这种踢踏舞步法快速、多高踢腿动作,在吟游诗人和杂耍表演中非常流行。

古典踢踏舞(Classical tap),受芭蕾、爵士和杂技的影响,古典踢踏舞保留了踢踏舞特有的打击乐、切分音步法,同时结合了上身动作和特技。其流行归功于尼古拉斯兄弟。

爵士踢踏舞(爵士乐 tap),这种踢踏舞的节奏元素来自爵士音乐,是节奏最复杂的爵士舞蹈类型。其舞步非常快,节奏通常与爵士乐的节奏相匹配,甚至是两倍。

节奏踢踏舞(Rhythm tap),与其他踢踏舞不同,节奏踢踏舞通常没有伴奏音乐,音乐就在敲击声中。节奏踢踏舞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使用脚跟撞击而不是脚尖撞击,并且不强调舞蹈的外观。

软鞋舞(Soft-shoe),这种踢踏舞不需要踢踏舞鞋。取而代之的是,舞者穿着软底鞋,用脚敲出节奏。它通常包括轻微的步法和一些脚的滑动。

音乐

踢踏舞可以适应很多不同的音乐类型,一般歌舞剧和流行音乐也可用作踢踏舞的伴奏音乐,但主要以两类音乐为主。

1.爵士乐,踢踏舞与爵士音乐有密切的联系。踢踏舞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起来,爵士乐也出现在同一时期。两种艺术形式并行发展,相互影响和启发。踢踏舞和爵士音乐有着相似的节奏和即兴的方式。如踢踏舞者用他们的脚作为打击乐器,以其复杂的切分音节奏而闻名,与爵士乐的摇摆和切分音相辅相成。踢踏舞和爵士音乐之间的关系也有历史的成分,这两种艺术形式都是在20世纪初的同一时期诞生和发展起来的,许多早期的爵士音乐家和踢踏舞者相遇并相互影响。今天,踢踏舞仍然与爵士乐紧密相连,许多踢踏舞者按照爵士标准和当代爵士作品表演。虽然爵士音乐与踢踏舞可能是联系最紧密的,但还有许多其他音乐流派融合了踢踏舞,如布鲁斯,放克和嘻哈等,丰富了踢踏舞的节奏和表现方式。

2.民族传统音乐爱尔兰踢踏舞是在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生存发展下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但由于战役、迁徙、文化交融等因素,也与欧美其他各民族的音乐持续地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使其民间音乐既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特点。在爱尔兰民族民间文化中,音乐和舞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他们的音乐、舞蹈通常是在庆祝和典礼活动时表演的。踢踏舞的配乐由一些乐器,例如小提琴、笛子、手风琴铃鼓等组成。其中,有一种不常见的乐器,即爱尔兰尤利安笛子(Irish Uillean pipe),是一类较为复杂繁琐的吹奏乐器,有别于通常所见的苏格兰高地风笛(Scottish Highlands pipes)。苏格兰风笛在吹奏时乐音会颤抖,而爱尔兰的尤利安笛子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它的声音是非常婉转动听的,与爱尔兰的旋律相得益彰。爱尔兰笛子是几百年以来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乐器。在爱尔兰踢踏舞剧的音乐中,器乐声常和人声被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爱尔兰的传统音乐那优美动人的旋律衍生出新的灵魂。

动律

踢踏舞蹈的流派很多,每种都有它强烈的风格在其中,而不同的舞蹈风格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动律。

1、钟摆动律:它主要以美国百老汇大道风格为代表的,那种随意的摇摆身体,甚至还伴有一些搞笑夸张的动作,自成一体。就像小影星秀兰·邓波儿的电影中经常看到的舞蹈那样。

2、以爱尔兰风格为代表的《大河之舞》它表现出的是一种弹性的东西它的主要特征是保持了爱尔兰民间的舞蹈特点特征,多以脚步小腿的动作为主,而上身几乎没有什么动作,手臂动作很简洁,这种踢踏舞总是在上身不动的情况下以下身繁复多变的步伐让人眼花缭乱。在队形的变化上多以整体的运动为主,表现整体团队的力量,其音乐也配合这种变化多为震撼型的节奏。

3、拉丁动律:这种动律的踢踏舞是以西班牙的弗拉明戈为典型代表的,它加入了拉丁美洲舞蹈扭臀摆胯的动律,舞台上多带很浓的故事情节和异域风采,如乡村舞蹈或斗牛场面都是这种动律舞蹈经常看到的,舞者的动作大胆泼辣极富感染力。

艺术流派

爱尔兰踢踏舞

爱尔兰踢踏舞的起源与当地的民俗相关,旧时候人们跳舞时,手臂无法从手拉手的圆舞或搂抱的对舞中解脱出来,进而影响了爱尔兰踢踏舞的规则:躯干保持直立,双臂紧贴身躯两侧不能随意挥动,表演者动作统一,画面整齐较为严肃。

爱尔兰舞鞋分为软鞋和硬鞋,软鞋与芭蕾舞鞋类似,硬鞋的鞋底是玻璃纤维。因其民族舞蹈的性质,爱尔兰踢踏舞有统一的服装款式,女性多身着蓬蓬的裙子,男性则多为黑色长裤加暗色系上装,辅以鲜花装饰。经典代表作有《大河之舞》《王者之舞》《火焰之舞》。

美式踢踏舞

爱尔兰踢踏舞相比,美式踢踏舞的娱乐性较强,表演者的上半身肢体灵活度较高,双臂在表演时会配合音乐及舞步随意地展开、自由摆动。

美式踢踏舞鞋最大的特点为鞋底有两块铁片。因为美式踢踏舞与爵士舞百老汇大道舞台剧、电视剧等渊源颇深,融合了许多艺术元素,故而表演者在服装搭配上十分多变,其代表作有好莱坞歌舞片《小上校》《小公主》《雨中曲》《爱乐之城》等。

其他民族的踢踏舞

西班牙的踢踏舞属于弗拉门戈舞蹈(Flamenco),是由西班牙境内的吉普赛人创造的,主要特色为舞者的手部动作丰富,情感表达强烈。

英式踢踏舞强调以芭蕾般的优美肢体动作为主,在舞步方面有更多的旋转、滑步等,舞者在演出时常带给人们一种贵族气息感,另外英式踢踏在节奏这部份切分音的变化比较少,但是重复的音节比较多。所以节奏感更强烈,更连贯。

印度的踢踏舞属于印度古典舞流派之一的卡塔克(Kathak),与其他民族的踢踏舞相比,印度踢踏舞最明显的特征是赤脚跳舞,舞者还会在脚腕处系上银铃。

中国藏族的踢踏舞具有浓厚的藏族风情,舞者多为男性,形式一般为自弹自唱自跳,有的舞者甚至身怀绝活,可以在跳舞时头顶水碗,一舞完毕碗中的水可以做到一滴不撒。

代表人物

朱巴大师(Master Juba)

朱巴大师(Master Juba,1825.?-1852) ,原名为威廉·亨利·雷恩( Willian Henry Lane ),被称为“踢踏舞之父(father of tap dance)”,也是第一位在滑稽歌舞秀表演中胜过白人表演者获得最高票房的非裔美国人。

雷恩将黑人的朱巴舞与其他的民族舞步进行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舞蹈——踢踏舞。在19世纪40年代,雷恩参加舞蹈比赛并赢得了胜利。随着名声的提高,他被赋予了“朱巴大师:所有舞者之王(Master Juba: King of All Dancers)”的称号,他也成为了美式踢踏舞发展和演变的代表人物之一。

比尔·罗宾逊(Bill Robinson)

比尔·罗宾逊(Bill Robinson,1878.5.25–1949.11.25)是美国著名的百老汇舞蹈家,有着“世上最棒的踢踏舞者(The World’s Greatest Tap Dancer)”之称。

他是第一位以非裔美籍的身份在滑稽歌舞秀中表演不用把脸涂黑的表演家,同时也是第一位参加美国百老汇演出、参演好莱坞电影的黑人舞蹈表演家。他最为人所知的作品就是在20世纪30年代与秀兰·邓波儿合作跳舞的一系列电影。

为了纪念踢踏舞的传奇——比尔·罗宾逊,1989 年,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签署法令,将他的生日5月25日定为美国国家踢踏舞日。

尼古拉斯兄弟(Nicholas Brothers)

尼古拉斯兄弟(Nicholas Brothers),哥哥法亚尔德·安东尼奥(Fayard Antonio Nicholas,1914.10.20-2006.1.26)和弟弟哈罗尔德·劳埃德(Harold Lloyd Nicholas,1921.3.17, -2000.7.3)是踢踏舞历史上著名的舞蹈组合。尼古拉斯兄弟的表演配合默契,舞技高超,兄弟两人参加过美国百老汇的演出,也参演过多部好莱坞电影,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他们将芭蕾舞、爵士舞以及高难度的杂技融合进踢踏舞中,对古典踢踏舞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1928.4.23-2014.2.10)是美国著名的好莱坞童星。

20世纪30-40年代,秀兰·邓波儿与大她50岁左右的黑人舞蹈家比尔·罗宾逊多次合作出演好莱坞的歌舞片。她在银幕中连踢带踏,展现出优秀的踢踏舞天赋。

代表作品

大河之舞(Riverdance)

《大河之舞》是世界著名的踢踏舞剧,爱尔兰国宝,世界顶级演出之一,起源于1994年4月30日。最初为欧洲歌唱大赛节目过场时段的7分钟踢踏舞蹈表演,由于深受观众喜爱,后被作曲比尔·维兰 ,导演约翰·麦克科甘和制作人墨娅·多尔迪等爱尔兰优秀艺术家将其改编成一场约2小时的剧场秀。目前,该舞剧有两部作品,分别命名为《大河之舞》《舞起狂澜》。

《大河之舞》 命名中的“大河”指的是爱尔兰的里菲河,它是爱尔兰民族的母亲河,代表着整个民族的源远流长。《大河之舞》的主题是讲述爱尔兰祖先与大自然抗争,在种种苦难后重建家园的历史以及爱尔兰文化在世界各地的旅程。它将自身的爱尔兰特色的踢踏舞与其他民族如西班牙的佛朗明哥舞、俄罗斯芭蕾舞纽约风格的爵士踢踏舞等舞蹈的特色相融合,共同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踢踏舞节目。

大河之舞演出团好评如潮,频繁地巡演于欧、美、亚、澳四大洲的众多城市,1997年荣获美国格莱美奖”最佳歌舞剧的大奖,并在当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上演出,将爱尔兰踢踏舞以及爱尔兰的民族形象,传遍了整个欧洲、整个世界。

王者之舞(Lord of Dance)

《王者之舞》主要内容是正与邪、光明与黑暗的一场对决。在表现形式上,与《大河之舞》相比,前者像一部美轮美奂的国家纪录片,《王者之舞》则像一部好莱坞大片,时尚、酷炫、惊心动魄,在剧场塑造了身临其境地科幻电影般的舞台效果。“王者之舞”曾在全世界创下多个演出记录:在澳大利亚,它曾在10天内售罄25万张门票;在伦敦6万人温布利体育场,它曾连续售罄21场门票;在拉斯维加斯,它曾驻场演出5年,吸引了200多万观众到场,《王者之舞》在世界巡回演出,广受好评。

舞之魂(Spirit of the Dance)

“舞之魂”舞蹈团是与"大河之舞""王者之舞"齐名的爱尔兰三大踢踏舞团之一,曾是第九届金球奖的获得者,得过“最佳舞蹈”奖和“最优秀国际作品”奖、第九届"最佳舞蹈"、"最优秀国际作品""全球奖的获得者。《舞之魂》将爱尔兰民族的活力、弗拉门戈戏剧的韵味、古典芭蕾的深、沙沙舞火热的激情及爵士浓情融合在了一起,创造了将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壮丽舞剧。“舞之魂”舞蹈团还于2004年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作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的外国舞团,他们用灵巧的双腿和变幻的节拍呈献了一场精彩的踢踏舞表演,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价值与影响

今日的踢踏舞仍然作为一种独特而有影响力的舞蹈形式继续蓬勃发展;它可以在包括小型舞蹈工作室或大型舞台在内的各种场合表演,其风格也逐渐融入了其他舞蹈流派的元素,如嘻哈现代舞。随着新的编舞和舞者不断拓宽踢踏舞的界限,人们没有丧失对踢踏舞的兴趣,踢踏舞仍然是舞蹈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相关性和意义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

踢踏舞对各种形式的艺术和娱乐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从电影和音乐,从弗雷德·阿斯泰尔和金格·罗杰斯的《摇摆时光》等经典好莱坞音乐剧到《爱乐之城》和《快乐的大脚》等当代电影,许多电影都留下了踢踏舞的身影,不仅娱乐了观众,也为舞蹈形式的文化意义做出了贡献。

踢踏舞对世界各地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已被美国爱尔兰以外的国家所接受和改编,并成为许多国家舞蹈形式的一部分。如日本踢踏舞者融合了日本传统舞蹈和武术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印度,踢踏舞影响了宝莱坞电影,许多舞蹈片段都以踢踏舞为灵感。法国人发展了他们自己的踢踏舞形式,被称为“法国踢踏舞”,等等不一而足。踢踏舞通过其国际影响力,作为一种全球艺术形式,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