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露 :唐朝时期进士

更新时间:2024-09-20 14:27

郑露字恩叟,初名褒,又名灌三,出生于李隆基开元二十七年(740)三月十五日 辰时,郑露于李亨乾元三年(760)举明经进士,时年二十一,德宗 建中元年(780)官居太府卿四年癸亥(783) 朱泚号,上章乞归不许。德宗贞元元年(785)勒下,赴常州市受封太傅及恩赐。同年 四月二十六日到家至八月初一日,郑露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由侯官入永泰县,由永泰至 莆田市。在南山祖坟侧,重构 书堂,曰“湖山书院”,吟诵诗书,研修儒业,授课讲学,郡人化之,时人称“南湖三先生”,为河南 荥阳郑氏入莆始祖,称南湖郑氏。

人物生平

李亨乾元三年(760年),举明经进士,时年二十一。

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官居太府卿。

建中四年癸亥(783年),朱泚僭号,上章乞归,不许。

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赴常州市受封太傅。同年四月二十六日到家至八月初一日,郑露偕同同祖弟郑庄、郑淑由侯官入永泰县,由永泰至莆田市。在南山祖坟侧,重构书堂,曰“湖山书院”,吟诵诗书,研修儒业,授课讲学,郡人化之,时人称“南湖三先生”,为河南荥阳郑氏入莆始祖,称南湖郑氏。

贞元十三年(797年)五月初一日,加封太傅丞相,英国公。

李纯元和十二年(817年)被封为侯,升为中书舍人、学瑜、为吏部左侍郎,是年九月初十到兴化军会二弟一起受封。

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卒,享年七十九岁,夫人蔡氏卒于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合葬莆田荔城区壶山宝胜院麓牛眠埔,有包砌双龟碑一通,上镌“唐太府卿郑露公墓”,其墓是荔城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人物评价

总评:郑露于南山兴学历时三十多载,传来中原文化,为莆田市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世人谓之“开莆倡学”始祖。

莆田人:①莆之衣冠文物,实自郑氏兄弟开先之也。②莆邑之称为“文献名邦”,实肇于唐朝之郑露。

北宋景祐进士蔡高:“先生如不出,莆海无真儒。”

南宋理学家朱熹:“倡学功高泽且宏,庄庄奕叶盛云传。三贤文献俨然在,云案薪传夜夜灯。”

明成化二年进士黄仲昭:①“露在莆人未知学之先与其弟从事诗书,开莆之儒学,亦可谓豪杰之士也欲。”②景泰甲申年(1464年)所作莆田市进士题名碑记:“吾莆科第、自唐贞元。”(意即莆田科举之兴盛当归“湖山书院”倡学训道的丰功伟绩。)

开莆来学木坊

历史沿革

“开莆来学”木坊又称“牌楼”,属“文学坊”,是邑人为纪念郑露三兄弟开创莆田儒学的功绩而立,位于后郑露曾孙郑阜后裔聚居的莆田拱辰门(北大门)英龙坡境社行人通之处(今荔城区北大路)。巍峨雄伟,过者仰望,是莆田“文献名邦”的历史见证,有12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可惜在1966年“文革”初期被毁为平地。

据《南湖郑氏世系》记载及坊文,“开莆来学”木坊是唐贞元三年(787年)奉旨赐金敕建,宋熙宁七年(1074年)重修,明嘉靖四十二年(1519年)重修,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1933年重修,还曾经受本地八级大地震,是座抗震古建筑物。而有关学者者据文献史料记载分析认为,坊应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

构造规模

开莆来学木坊共三间,十二柱,下接石柱,宽4柱,深3柱。石柱中央两柱高3米,两边两柱高2米,地下扎石基础宽大而深,地面铺石板,石柱竖立在地面石板上,中央石柱前后有石护柱紧靠包锁,使其加强稳定性。高七米,宽五米,“开莆来学”书写在高3.5至4米的匾额上,好像两面书写一样,两旁各宽1.1米,也有匾额各书四字,中间宽2.5米,此外,两旁和下面还有一横小梁,用小字书写建坊的意义目的。三间的匾额底下,都有枋木托住。坊名匾额上面正中有一直匾大书二字,其四周向前斜出,饰以木雕花匡,两旁各饰三横三层装饰后,开始逐步用枋木悬出,用鸡搭斗渐向外伸出,共伸出五层,承着坊的屋檐,以托住坊顶屋盖,中门上六个鸡斗两旁小门上各二个鸡斗,一共前十个鸡斗,后也十个鸡斗,从下逐渐向外伸出五层,总共前后一百个鸡斗向外开放,从坊下望上去,像丛盛开的花朵。

其他

坊中央悬有“恩荣”牌,下有对联:学启闽南,道承东鲁。横批:倡学先儒唐太府卿首祀乡贤南湖郑露。

坊屋顶用瓦片铺成,宫殿式,脊头隆起,两端翘些,前后四檐角翘起,两边小门比中门低约1米铺屋盖,也脊头隆起,只向外的脊头翘些,向外的两檐角翘起,远观很雄伟。

湖山书院

书堂题有“附凤凰山,与木石居;和乐兄弟,游玩诗书”之句。后来,书堂改为“南湖三先生祠”,书堂石匾有“南山阴”四字,为南宋丞相文天祥所书。

诗作赏析

郑露是莆田市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也是有文献可考的福建省第一个诗人,今存诗二首。

《书堂》

凤凰翼,与木石居。

和乐兄弟,游玩诗书。

赏析:本诗是诗人安居乐道的真实写照。

凤凰山又名南山,在莆田城西南郊,因山形如凤凰展翅故得名,山上佳木郁,怪石峥嵘。“附凤凰翼,与木石居”点明了书堂的方位与周边环境之美。“和乐兄弟,游玩诗书”,表达兄弟共处的和睦欢乐,研读诗书的愉悦情致。

从此诗可以看出,1400多年前,“南湖三先生”(后人对郑家三兄弟的称谓)在文化启蒙的同时,也开创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方法。而“愉快教学法”是在中小学生被过量的作业压得快要垮下来的20世纪90年代,才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由此可见,这首诗所反映的内容,至今还有积极意义。

多用口语词汇是汉魏六朝诗的一个特点,这首四言诗也有这样的特点。乍看好像随口说出,明白如话,其实,只要认真揣摩,也不难看出其匠心所在。总共四句,两两相对,但有变化。变化在于,头两句采用上一下三的特殊句式。用了这样的句式,整首诗就显得很古朴。

《彻云涧》

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

落石蚤雷鸣,溅空春雨细。

赏析:前人称郑露诗“气浑质奥,实陈、隋入唐风调,后人托手不得”,收入全唐诗的《彻云涧》一诗可印证此言。

彻云涧,不知何处。《八闽通志》记载:“彻云涧。院西三十步,有大涧出于穷山,群石丛萃堆积,水下激石,其声铮然如钟环佩。”今知仙游县凤山乡有九座山,山下有九座寺,但不知郑露诗中的彻云涧与该山寺有否瓜葛。然而,《彻云涧》一诗纯粹写景,尽管不知涧在何处,也不影响我们理解诗意。

“延绵不可穷,寒光彻云际”,大意是:绵延不绝的山涧一眼望不到头,只见一道寒光直透云端。“早雷”,春雷。“落石早雷鸣,溅空春雨细”,意即:瀑布激石,发出春雷般的声响;水痘溅空,犹如春雨蒙蒙。

此诗头两句是远望所及,以“寒光”作喻,极写山涧之高远;后两句是切身感受,以早雷比喻瀑布的声威,以春雨形容水花的细微,绘声拟态,着意渲染。这是一首五言古绝,短短四句,调动了诗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点面结合得恰到好处,读来但觉气象万千。此诗不愧为吾闽吾莆的开山之作。

《七绝》

千年松柏问谁栽,荥水长流倡学来。

鹤骨龙鳞沦佛海,南湖一鉴映天台。

赏析:郑露、郑庄、郑淑定居莆田南山后,得南山湖川之利,以儒业致显,启莆学训弟子,以俗淳民化,文风渐盛,此诗便为记述此事之作。

郑露三兄弟是河南荥阳人,入莆传中原文化,故云“荥水长流倡学来”。

人物争议

据族谱记载,郑露为唐朝人,而诸多史、志记载郑露为南北朝梁、陈时人。

参考资料

郑露 简历 - 名人简历.名人简历.2020-10-3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