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大闸蟹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更新时间:2023-03-09 11:36

阳澄湖大闸蟹,苏州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阳澄湖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被称为“蟹中之冠”。产于阳澄湖。有着与众不同的五大特点,即青背、白肚、黄毛、金爪、体壮,而且蟹身不沾泥,因此又被称为“金爪蟹”“阳澄湖大闸蟹”。肉质膏腻,煮熟凝结,雌者成金黄色,雄者如白玉状,滋味鲜美。自2011年9月起,阳澄湖大闸蟹带有防伪标志。阳澄湖位于苏州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1′3.32″~120°57′12.33″,北纬31°20′11.62″~31°35′35.08″近代汤国黎曾戏言“不是阳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苏州”。

产品特点

外形特征

青背、白肚、金爪、黄毛、体壮是正宗阳澄湖大闸蟹外形的五大特征。

阳澄湖大闸蟹的蟹背呈亮青色,蟹肚呈有光泽的白色,蟹上的绒毛、蟹爪上的须毛以及蟹爪尖尖都呈金黄色,体型壮大且厚实,爪子粗壮有力,放在玻璃上依旧爬行自如,煮熟后呈鲜艳的红色。

营养价值

科学检测,阳澄湖大闸蟹与其它螃蟹或水产品相比,所含的蛋白质、脂肪质、糖类维生素a等营养成分比较丰富。每100g蟹肉含碳水化合物7g、蛋白质14g、热量139千卡、铁13mg、核黄酸0.17mg。中华绒螯蟹的蛋白质含量比猪肉、鱼肉要高,钙、磷、铁和维生素A的含量也较高。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他陆生及水生动物,维生素B2是肉类的5—6倍,比鱼类高出6—10倍,比蛋类高出2—3倍。维生素B1及磷的含量比一般鱼类高出6—10倍。

大闸蟹中可食用的部分为蟹肉、蟹黄蟹膏。大闸蟹肉质中脂肪和糖类的含量非常少,是高蛋白低脂肪低糖食物,因为蟹黄和蟹膏中含有大量人体所需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营养物质,所以人们更喜欢食用蟹黄和蟹膏,但是与蟹肉相比,蟹黄和蟹膏的胆固醇含量也更高。

药用价值

据《本草纲目》记载,中华绒螯蟹具有散热、消食、治胃病的功能。蟹肉可清热散血、养筋益气,可治筋骨损伤、癣、烫伤、湿热黄疸;蟹爪破血消积,可治产后血腹痛,蟹壳攻毒化瘀,可治瘀血积滞、乳痛、冻疮,蟹壳焙焦研末,黄酒冲服,对治疗乳腺癌有一定疗效。

历史溯源

大禹时期

阳澄湖大闸蟹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距今4000多年“天下第一食蟹人”。一位名叫巴解的督工带领兵丁和民工倒阳澄湖畔开挖河道,结果遇到了阳澄湖里的“夹人虫”,机智的巴解就用智慧解决了“夹人虫”的侵扰并勇敢地尝试了虫肉,竟发觉异常美味。此事传开后,大家纷纷食用“夹人虫”。为感念巴解,他们取巴解的“解”下面加上“虫”字,称“夹人虫”为“蟹”。

隋、唐、宋时期

宋人陶谷撰写的《清异录·镂金龙凤蟹》中提到,隋朝时期,有一道名菜叫“镂金龙凤蟹”,是隋炀帝最喜爱的吴中美食。将阳澄湖大闸蟹的历史追溯至隋朝,直言“隋朝,阳澄湖大闸蟹已作为贡品”。宋朝傅肱写的《蟹经》一书中介绍到,“江浙诸郡皆出蟹,而苏尤多,”以及夸赞阳澄湖畔的郁州吴塘蟹,肉肥黄多,味道鲜美。

明清时期

历史上三大名蟹为花津蟹、胜芳蟹和阳澄湖蟹。“花津蟹”的历史最为悠久,在唐朝十分有名,到明代达到全盛时期,成为皇帝的贡品。白洋淀的“胜芳蟹”因靠近首都北京,所以在元代开始逐渐闻名。明朝中叶,随着苏州市的经济发展,“阳澄湖蟹”逐步闻名。清代中叶,“阳澄湖蟹”的名气逐步盖过“花津蟹”和“胜芳蟹”。清宣统年间《信义镇志》以及清代信义诗人黄子云写的《食蟹歌》,说明了阳澄湖蟹在清代已开始闻名。

现代至今

阳澄湖大闸蟹商品性养殖始于近代,由于受到养殖技术等各方面的限制,发展缓慢,未形成系统规模。八十年代以来,阳澄湖大闸蟹曾一度濒临灭绝,相城区阳澄湖镇(原吴中区湘城镇)陆巷村农民1986年率先在池塘开始成功养殖,该镇水产公司1989年开始在阳澄湖围网养殖并取得成功,从而点燃了周边地区养殖阳澄湖大闸蟹的“星星之火”。在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趋于养殖规模与产量基本稳定,组织机构和保护制度逐步完善的情况下,阳澄湖大闸蟹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998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到吴县市(今苏州市吴中区和相城区)视察并题词:“开放太湖,保护太湖,发展吴县,造福后代”。太湖三分之二、阳澄湖四分之三水面都在吴中区,阳澄湖大闸蟹闻名于世。

2005年“阳澄湖大闸蟹”获批全国第一个活体地理标志。

2011年9月起,阳澄湖大闸蟹带有防伪标志。

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第290号公告发布,对于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保护有了明确的地域划分。

产地和产量

地理位置

2020年4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第290号公告发布,对于阳澄湖大闸蟹农产品保护有了明确的地域划分,目前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如下:

苏州市所辖阳澄湖沿岸相城区太平街道阳澄湖镇、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熟市沙家浜镇昆山市巴城镇镇;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共计4个市(区)6个镇(街道)及阳澄湖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1′3.32″~120°57′12.33″,北纬31°20′11.62″~31°35′35.08″。

湖泊特征

阳澄湖是《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中的湖泊之一,是苏州市防洪、排涝、引水和灌溉的重要调蓄湖泊。阳澄湖轮廓呈佛手状,环湖周长166km,面积118.93km2。位于苏州市市区东部,为太湖平原第三大湖泊,约占水面40km2(合6万亩)。也是苏州市饮用水源地之一,南北长约17km、东西宽约11km、水域面积117.4km2,主要入湖河道可分为西岸的白荡、白河、济民塘、北河泾、永昌泾、渭泾塘、界泾河等7条,北岸的南消泾、斜路港等2条。

阳澄湖保护区面积556.33km2,涉及常熟市虞山镇沙家浜镇辛庄镇、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部分区域,昆山市巴城镇、昆山高新区的部分区域,相城区阳澄湖度假区、阳澄湖镇太平街道渭塘镇元和街道、相城经济开发区、北河泾街道的部分区域,姑苏区平江街道、娄门街道的部分区域,工业园区娄葑街道唯亭街道的部分区域。

湖体总面积117.4km2,南北长约17km,东西宽约11km。湖中两条带状圩埂(莲花岛和美人腿)将湖体分割为东湖、中湖、西湖三部分,水流由西向东为主,进水口分布于西部和西北部,出水口位于东部和南部。阳澄湖在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供水、渔业养殖、生态、景观与旅游、蓄洪滞涝等多种功能。

水文特征

阳澄湖主要纳西北方向来水,从东南方向出水,西边入水主要来源于相城,北部因七浦塘引入长江水进行清湖,所以北部来水主要源于此。阳澄湖大闸蟹养殖区水源同属长江水系,长江水经通江河道及小型湖泊和沿湖河港流入或泄出,组成了独特而十分发达的水系,水位稳定,水质清澈,水量充沛。

湖泊多年平均水位2.99m,蓄水量约2.1亿m3。2000年后平均水位为3.23m,相应蓄水量约2.7亿m3,历史最高水位4.31m,历史最低水位2.12m,多年平均高水位3.54m。平均水深2.05m,其水位均相对稳定,高水位持续期长达5个月(6—10月)之久,水位变化平缓,变幅一般在1.2m以下。相对稳定的水位对阳澄湖大闸蟹的栖息、蜕壳极为有利。水温常年在4℃以上,冬季很少封冻,严冬时湖弯处才结冰。

水质

阳澄湖湖水活性好,是苏州市的饮用水源地,距离它300m内不允许有任何污染源,全部是生态绿地,水体清澄,透明度高,且水中钙、镁、硅、铝、氧含量比值高。

水底底质好,底部硬且平坦,沉积物厚度\u003c30cm,有较丰富的饵料生物资源,其中水生植物生物量\u003e500g/㎡,覆盖率≥40%,底栖动物生物量\u003e100g/㎡,PH7.5~8.5。独特的湖貌特征和周边环境为湖区提供了极为丰盈的初始营养物质,丰茂的水生植物和贝类资源,大大提高了水体的自净功能,不仅使水体清澄透澈,光照透射强、溶解氧含量高,亦为万蟹楼大闸蟹提供了大量适口、鲜嫩的饵料生物和创造了优越的栖息、生长育肥环境。阳澄湖大闸蟹喜食鱼、虾、蚌、螺和稻谷,爱在水质清澈、有阳光水草的水域活动。而地处长江三角洲的阳澄湖湖区日照充分、湖水清浅,浮游生物充足,水草茂盛 ,湖边稻谷丰盛,正是中华绒螯蟹生活、栖息、觅食的理想场所和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

气候

阳澄湖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湿润,属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无霜期233天,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1033.0mm,气候特征最适宜长江中华绒螯蟹的生殖洄游、溯江入湖、生长育肥等的生活习性。

每年的12月—2月份是冬季,气温偏低,偏北风为主;到了3月气温慢慢回升,不过仍不稳定,天气变化比较快,偶尔也会有冷空气降临。5月以后气温上升得更快,雨水也相应增多。6月中旬是梅雨季节,雨水非常多,天气比较闷热。7月是最热的一月,雨量较少,天气以晴热为主。8月仍在盛夏季节。9月受冷空气影响气温开始下降,台风频繁登陆。10月秋高气爽,光照充足,雨水少。11月寒潮开始侵袭,有初霜。

产量情况

2019年根据苏州市阳澄湖渔政监督支队组织工作人员对阳澄湖大闸蟹网围养殖生产情况调查显示:大闸蟹均重3.89两,其中雄蟹均重4.39两,雌蟹均重3.39两,与2018年同期相比,雄蟹增长11%,雌蟹增长6.9%,预计湖区大闸蟹的总产量将达到1400吨。

2020年阳澄湖大闸蟹总养殖面积达8.8万多亩,总产量预计在10260吨左右,其中,围网养殖区产量在1500吨左右;沿湖周边高标准池塘养殖产量在8760吨。

2021年根据苏州市农业农村局抽测数据显示:中华绒螯蟹产量预计在10940吨左右,比2020年提高600吨。其中,围网养殖区养殖面积1.6万亩,产量1575吨左右;沿湖高标准池塘养殖面积7.26万亩,产量9365吨左右。

2022年根据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阳澄湖大闸蟹湖区围网养殖面积1.6万亩,预计产量1500吨左右;高标准池塘改造养殖面积7.2万亩,预计产量7900吨左右。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苏州市所辖阳澄湖沿岸相城区太平街道阳澄湖镇、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熟市沙家浜镇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共计4个市(区)6个镇(街道)及阳澄湖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0°41′3.32″~120°57′12.33″,北纬31°20′11.62″~31°35′35.08″

质量技术要求

品种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Milne-Edwards)。

规格

特级雄蟹≥200g,雌蟹≥150g;一级雄蟹≥150g,雌蟹≥125g;二级雄蟹≥125g,雌蟹≥100g。

培育养殖

准备工作

扣蟹放养前先要在养殖区内种植水草、放养螺蛳。水草既是蟹的植物饵料,又有利于螺蚁的繁殖,增加动物饵料,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敌害和同类残杀几率,减少病害。种植的面积不宜超过网围总面积的50%。在清明节前每亩放养活螺蛳1000斤,不仅可以为蟹提供天然饵料,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另外,每亩还可以放养50尾左右的花白鲢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在蟹种放养前15天要准备清塘工作,清捕野杂鱼及肉食性鱼类。用药物清塘,一般采用漂白粉,亩用量7.5公斤,沿围区中心泼洒。

水质调节

每年的3月、6月、9月以及12月定期对养殖区的水质进行检测,需符合GB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要求,及时掌握水质变化动态情况。水位落差较小,不超过1m,流速应为0.3m/s以下,水中溶氧量保持在5mg/L以上。每年9月对养殖区底泥进行一次检测,重点关注重金属含量的变化情况。对养殖区发生突发性意外事故,需及时检测水质情况,查找事发原因。

蟹种培育

亲本为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由长江水域自然生长或从国家原种场及阳澄湖亲本基地培育而成;大眼幼体经由专业中华绒螯蟹育苗场繁育而成;一龄蟹种由阳澄湖水域的蟹种培育基地培育而成规格为80—200只/kg。引进的蟹苗必须是健康合格的;推行科学养殖,出口大闸蟹养殖全过程不得使用药物;生态养殖,大闸蟹生长食用的螺蛳、水草和天然浮游动物,添加的玉米、南瓜和湖区捕捞的鱼虾,必须符合安全卫生要求,整个养殖过程不使用人工合成饲料。

蟹苗放养

蟹苗放养时间以3月中旬前结束、密度以300只/亩为宜。选择规格整齐、体质健壮、爬行敏捷、附肢健全、无寄生昆虫附着的蟹苗。采用一次放足,二级放养的方法。一次放足可避免出现规格不整齐、脱壳不一致等现象。二级放养,先将蟹苗放养于过渡暂养区内,至5月中旬前后再将蟹苗放养至大网围区域。在蟹苗放养入湖前,必须做好对蟹种的着水处理工作,再进行下一步的消毒工作。将浓度为10mg/L的高锰酸钾或者0.3%~0.4%的食盐水溶液浸洗蟹苗3—5分钟。

成蟹养殖

采用无毒无害材料固定成面积2公顷左右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网围为养殖区。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7.0—8.5,溶解氧稳定在5mg/L以上。水深1.5—2.0m,透明度40cm以上,水流平缓,水位落差≤150cm,湖底平坦,底质硬,淤泥厚度\u003c30cm,有较丰富的饵料生物资源,其中水生植物生物量\u003e500g/m2,覆盖面≥40%;底栖动物生物量\u003e100g/m2。

在生长旺期的养殖区天然饵料资源减少时,适当投喂淡水小杂鱼、虾、螺、蚬等动物性饲料和玉米等植物性饲料,投喂量为蟹体重的5—10%。饲养期间不得使用国家禁用药物和饲料添加剂。

饲养周期不低于6个月,农历9月的雌蟹、10月的雄蟹,性腺发育最佳。出口前按照规定,有关项目检测必须达到国际水平检测合格。

饵料投放

蟹苗饵料种类繁多,要求蛋白质含量为40%左右,其他营养成分全面、易于消化吸收的饵料。在投放上做到定时、定量、定位,保证蟹苗吃足、吃匀以及吃好。投喂的饵料以新鲜的家鱼以及颗粒饲料为主,还可投喂少量蒸熟的玉米。投放量按网内每100斤蟹种投放5~10斤饲料进行投喂。6—8月中旬的饵料以素为主,8月中旬开始成蟹阶段,以螺蚌、杂鱼、颗粒饲料等高蛋白的饵料为主。投放饵料时间一般为每日下午5时为规律,并达到每日投喂一次的标准。使用的植物性饲料农药残留必须达标,动物性饲料必须产自无污染的水域,不得在养殖区内投放禁用药物及畜禽粪便、无机化肥等污染水体的污染物。

日常管理

巡塘值班,早晚巡视,观察仔蟹摄食、活动、脱壳以及水质变化等情况,发现异常时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在池周设置捕鼠网、灭鼠器等器械,防止老鼠捕食幼蟹。查网工作一周一次,检查网片有无破损,发现破损应及时修补,避免蟹种爬出或被其他动物捕食,造成损失等情况。在高温季节时,应捞去网周围密集的水草,促进水体交换。如围栏内水草长势不均,应在水草较少的水域防止一定数量的水花生,并用孟宗竹打桩固定,使围栏内的蟹苗得以均匀栖息和活动。如水草长势较猛,覆盖面超50%时,应及时收割出围网,避免造成蟹苗缺氧影响生长或造成死亡。

卫生管理

加强养殖区的卫生管理,及时清理水面上的垃圾。养殖区内禁止一切餐饮服务活动,收割完多余的水草应带出湖区,不得随意倾倒入湖。饲料保存应注意通风、防潮以及防止霉变。严禁将变质的饲料或者饵料投进养殖区。

病害防治

每月按每亩10~15kg的生石灰量泼洒一次养殖区,每两周用少量生石灰水消毒饵料投放区。及时清除残饵、烂草杂物,净化水质,改善生态环境,对发生过疫情的养殖区立即采取临时性封闭管理,严禁将该区域内的水产品捕捞出水或带出湖区。组织相关专家对该区域内的水产品、生产投入品、底泥等进行专项检查,确定原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对养殖环境和养殖过程实施有效监测监控和检测。除渔业部门每年对水质检测2次以上之外,检验检疫部门对出口基地的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专用标志使用

为统一和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0年4月3日制定发布关于发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第354号),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并纳入官方标志保护。

阳澄湖大闸蟹专用标志由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著作权标识和专有结构件等组成,采用优质安全材料制作,应用无序编码、全彩二维码、3D彩印、双层激光雕刻、光谱识别等防伪技术,满足一、二、三线防伪功能。同时,协会设立经营监督办,配合农业执法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在阳澄湖大闸蟹上市期间不定期的对沿湖大闸蟹交易市场和商家进行督查。

在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者,如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必须向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合格,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后,方可使用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专用标志”。

产品荣誉

2005年“阳澄湖大闸蟹”获批全国第一个活体地理标志。

2020年4月30日,农业农村部公布2020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名单,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等5个农产品上榜。“阳澄湖大闸蟹”由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主体申报。

2020年“阳澄湖中华绒螯蟹”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升格为“国字号”农产品。

2021年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中,阳澄湖大闸蟹入选第二批名单。

2021年度苏州市智慧农业品牌认定名单公布,巴城镇阳澄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巴城”(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入选,充分展示了昆山市智慧农业发展新成效。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20年4月,阳澄湖大闸蟹获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保护范围从原来的阳澄湖区1.6万亩围网养殖面积扩大到苏州市所辖阳澄湖沿岸相城区的太平街道阳澄湖镇、阳澄湖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常熟市沙家浜镇;昆山市巴城镇;苏州工业园区唯亭街道。保护范围总面积为516.04km2,生产面积为18408公顷。这一举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生产面积;另一方面,2020年“阳澄湖大闸蟹”获得农业农村部授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升格为“国字号”农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市场知名度以及国际影响力。

在苗种选育上,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协会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无锡淡水渔业中心、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推出“阳澄湖1号”优质苗种,并在如东县建立320亩“阳澄湖1号”良种繁育基地,将优选的阳澄湖大闸蟹雌蟹(200g以上)、雄蟹(300g以上)放入该基地,精心培育。同时,在阳澄湖地区建立350亩“阳澄湖1号”扣蟹培育基地,在扣蟹培育过程中,通过全程饲料投喂,调控水质,保持水生作物旺盛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减少性早熟蟹和懒蟹的比例,提高了扣蟹的质量和产量。

随着中国物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升级,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的阳澄湖大闸蟹营销已逐渐成为市场销售的生力军,大批蟹农由单一的实体店、转手买卖等传统销售模式,转变为利用第三方交易平台、微信微博直销等为渠道的新销售模式。以消泾村为例,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电商有12家、其中3家超5000万、2家超1亿。值得一提的是,大闸蟹电商的异军突起,催生了扎蟹的行当,从事扎蟹工作的主要为村中中年妇女劳力,在蟹季其人均能赚取4万元左右,最高收入可达6万元。据辖区行政村上报数据显示,阳澄湖镇从事大闸蟹养殖、经营的农户达4000多户,涉及从业人员12000余人,以大闸蟹为主的特种水产经营总额超10亿元,由蟹经济所带动的收入占全镇农民人均收入的10.2%,蟹农人均收入39000多元,较传统养殖和销售模式增加3000多元,出现了一批资产达百万、千万的蟹产业经营户,大闸蟹特色产业给阳澄湖镇经济发展和百姓致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截至2020年,阳澄湖大闸蟹湖区养殖户2229户,高标准池塘养殖户7822户,协会授权企业710家,年产量为10260吨。

保护

2005年8月4日,苏州市人民政府为了对阳澄湖大闸蟹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实施切实地保护,使得阳澄湖大闸蟹在生产与管理环节更加有序化,实现阳澄湖大闸蟹产品特色化发展道路,发布实施《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试行管理办法》,2006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同时废止《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试行管理办法》。

2010年1月8日,为维护阳澄湖大闸蟹从生产、销售、消费过程中各主体利益,因地制宜,苏州市人民政府制定《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并于2010年3月1日起实施。

为统一和规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0年4月3日制定发布关于发布《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公告(第354号),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专用标志,并纳入官方标志保护。

2021年3月,阳澄湖水生植被修复试点项目启动,是江苏省推出首个针对开放性功能湖泊实施的水生植被生态修复项目,计划重建湖区水生植被,为了让阳澄湖生态链更加完整,水体自净能力更强。恢复沉水生长的12种植物,包括苦草、轮叶黑藻,保证冬季也有水草生长,为中华绒螯蟹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提升整个水质。2013年以来,苏州市先后实施了三轮阳澄湖优化行动,采取控源截污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实施阳澄湖生态修复、环湖岸线水系整治,持续推动水质改善。阳澄湖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III类。在饵料的投放上,用玉米、小鱼和优质的颗粒饲料,这样既保证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生长,又加强了水质的保护,在苗种的投放上控制数量,推广“863”养殖模式:就是每亩投放800个,回收600个,达到生态好、品质好、效益好。

相关文化

文学著作

阳澄湖大闸蟹作为苏州市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学界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一批成果是倪和生的《阳澄湖蟹之乡—巴城》,陈益的《阳澄湖蟹经》,邹国华的《阳澄湖蟹志》以及赵红骑的《大闸蟹:天下第一鲜》。这些作品涉猎较广,包含阳澄湖蟹的养殖、捕捞、销售、食用、文化内涵、产业发展等内容,对阳澄湖大闸蟹的众多方面进行了梳理。

张山、叶万忠、廖志豪主编的《苏州风物志》将阳澄湖大闸蟹作为苏州的主要农特产品,对其生长环境、生理特点、品状口感及蟹汛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徐秋明的《阳澄湖蟹好》介绍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特征,将阳澄湖大闸蟹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苏州市地区螃蟹品种的差异,对阳澄湖蟹的烹食方法和诗文进行了解读。

李伟中的《阳澄湖大闸蟹的经济与文化价值探析》基于经济和文化价值的角度,解读阳澄湖大闸蟹饮食文化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会馆建设

第十一届苏州文博会相城区分会场——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暨阳澄湖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启用。阳澄湖大闸蟹文化馆、阳澄湖国际艺术交流中心位于相城区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以“国际匠心传承地·江南艺术新蟹乡”为定位,围绕“游、艺、集、味、乐、造、宿、传”八大主题,让游客直观感受大闸蟹文化,全面了解大闸蟹知识,打造国际艺术主题网红打卡地。

时任上海海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黄晞建与阳澄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全林代表双方签署协议,合作建设中国阳澄湖大闸蟹博物馆,以全面展示阳澄湖大闸蟹养殖环境、发展成就、河蟹生物科学知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