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3-02-09 17:23

吴中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苏州市市辖区。吴中区位于苏州城南、太湖之滨,全区总面积为2231.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745平方千米,太湖水面1486.6平方千米。吴中区下辖7个镇,7个街道,区政府驻地为江苏省苏州市太湖东路288号。截至2022年末,吴中区常住人口为140.78万人。

吴中区为太湖水网平原区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众多。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与山丘。境内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吴中区历史文化悠久,商末属勾吴古国。秦朝置吴县。汉代设吴郡隋唐先后称吴郡、吴州、苏州市,又分设吴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年设吴县、长洲、元和至清未。1995年,吴县撤县建市。2001年,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

吴中区主导产业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其中重点产业主要有工业互联网与数字产业、检验检测及高技术服务业。截止至2022年末,吴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0.17亿元,同比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1:46.3:52.6。在2023全国地级城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排行中,吴中区位列第7位。

吴中区的文化属性特征显著,太湖文化、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交相辉映。至2021年底,吴中区拥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3处。吴中区拥有省级非遗项目18个,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其中包括邓蔚探梅、直萝卜制作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等。境内拥有甪直镇雨花胜境陆巷村等多个旅游景区。

名称由来

因是吴文化发祥地,孙吴中心区域而得名。2001年,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吴中区归属于苏州城,苏州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商末,建立“吴国”。西周公国初,武王克商后封姬泰世孙周章吴起,吴始名列诸侯。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泰伯十九世孙寿梦称王,是年为吴寿梦元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姬泄心十一年、寿梦二十五年(前561年),后迁国都至孙吴(今苏州市平门西北二里处)。姬匄六年、吴国闾元年(前514年),伍子胥筑阖国大城(今苏州城)。周元王三年、夫差二十三年、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灭吴,吴地属越国。周郝王九年、楚怀王二十三年(前306年),楚国灭越,设郡江东,吴地属楚国(民国《吴县志》谓灭越在楚威王六年,即公元前334年)。周王五十三年、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楚拜黄歌为相,封以准北地,号黄歇。楚考烈王十五年,改封春申君于吴。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国建置吴县,隶属会稽郡(直至东汉初)。会稽郡郡治设于吴县,吴县为会稽郡首县。胡亥三年(前207年),项羽自立为项羽,吴县归楚。

刘知远五年(前202年),吴县为韩信封地。六年,封刘贾为荆王,都于吴,吴县仍为会稽郡首县。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并吞荆王地。次年十月,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国地,都广陵,吴县改属吴国新朝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吴县为泰德县地皇四年(23年),仍复名吴县。汉永建四年(129年),析会稽郡钱塘江以西部分,置吴郡。吴郡郡治设于吴县。吴县隶吴郡(直至隋末),为吴郡首县。汉中市平五年(188年),州实际上成为行政区,吴县仍隶扬州吴郡。汉兴平二年(195年),孙策占据吴郡。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魏封孙权为吴王,吴县所在的吴郡隶属孙吴。吴宝鼎元年(266年),析吴郡与丹阳郡之地置吴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晋太康元年、吴天纪四年(280年)三月,晋灭吴之战,吴县随吴郡归属晋。吴县仍为吴郡首县。晋成和元年(326年),司马岳封为吴王,吴郡改为吴国,吴县隶属吴国。南梁宋永初二年(421年),罢吴国,其地复为吴郡,吴县仍为吴郡首县。南朝宋大明七年(463年),吴郡改隶南徐州。次年,吴郡复归扬州。梁太清三年(549年),侯景攻占吴郡郡治所在地吴县城,改吴郡为吴州。梁大宝元年(550年)二月,复改吴州为吴郡。

隋唐至宋元

隋唐时期先后称吴郡、吴州、苏州市,又分设吴县、长洲两县。宋代属江南道

隋初废郡,地方行政建置改为州、县两级。开皇九年、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隋灭陈之战,废吴郡,改吴州为苏州(因吴县姑苏山而命名),吴县隶苏州。开皇十一年(591年),吴县县治迁徙至横山(即横塘东南新郭镇)。大业十年(614年),御亭(今望亭镇)建堰闸。

唐武德元年(618年),沈法兴起兵占据江南十余郡,称江南道大总管。翌年自称梁王。武德三年(620年),李子通占据吴郡。武德四年(621年),唐平定江南地。唐废郡设州,改吴郡为苏州市,吴县隶苏州。唐武德八年(625年)撤嘉兴县,其地并入吴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十道(道为监察区),苏州属江南道。贞观十二年(638年),吴地冬旱,至次年五月无雨。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析吴县东部地置长洲县,吴、长洲两县隶苏州(直至清末)。时吴县31361户,长洲县23700户。唐开元四年(716年),吴县升为望县,长洲县次之。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东、西两道,苏州市隶江南东道,道治设于吴、长洲县城内(今苏州市城区)。唐元和二年(807年),浙江西道都团练观察使升为镇海军节度吏,苏州隶镇海军。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钱镠封为吴越王,苏州属吴越。开平三年(909年),析吴县南部地置吴江区龙德二年(922年),重建苏州城,城墙改用砖砌,高8米,厚8.3米,里外凿深。后唐同光二年(924年),苏州升为中吴军。

宋淳化五年(994年),改道为路,苏州属两浙路。景祐二年(1035年),范仲淹创办苏州市府学。随之兴办吴县县学。宋政和三年(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仍属两浙路,吴县为平江府首县,长洲县次之,两县均为望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平江府为平江路,属江淮行省。至元二十年,平江路定为上路,吴、长洲两县为上县。至元二十二年,改江淮行省为江浙行省,平江路隶江浙行省。

明清时期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苏州府直隶六都。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迁都北京,苏州府直隶南京六部(简称南直隶),吴、长洲两县隶苏州府。成化五年(1469年),吴县知县樊瑾下令疏浚胥口香山九曲港,共12.17千米。成化八年(1472年),吴县知县雍泰筑西华石塘,修穹窿山二道石堰,各置一闸,引法雨泉灌溉。弘治十四年(1501年)十月七日,境内发生地震。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太仆寺卿徐泰时建造留园。崇二年(1629年),文学团体复社在吴县成立,逐渐发展成政治社团。

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南直隶江南省康熙六年(1667年)设江苏省,苏州府隶江苏省。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长洲县地置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城而治,均隶苏州府。爱新觉罗·旻宁十六年(1836年)二月,吴县知县汤誉光发动开凿张家塘、香山港等处河道。八月,吴县知县贺崇禧奉前抚林则徐委,修筑穹窿山麓三堰二池五闸。同治十一年(1872年)一月,吴县第一个天主教堂——洞庭东山网船公所宣告成立。同治十三年(1874年)一月,吴县知县高心栾开横泾河,共计14.58千米。清宣统三年九月十五日(1911年11月5日),苏州市独立,在苏州成立中华民国苏军都督府和苏州军政府。同年十月初四(11月24日),裁苏州府及长洲、元和、吴三县,设苏州,十月十三日(12月3日),改苏军都督府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江苏都督府,苏州隶江苏都督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年)1月苏州改称吴县。12月14日,江苏省行政公署在南京成立,吴县隶江苏省。民国26年12月3日,伪苏州地方自治委员会成立,吴县归其管辖。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吴县划出城区建苏州市,市、县分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51年,撤销太湖办事处(县级)并入吴县,1953年,析横泾区、东山、西山及原太湖区置震泽县。1959年,撤销震泽县并入吴县。1970年,属苏州地区。1983年,苏州市实行市管具体制,1983年1月18日,将原苏州专区的吴县划归苏州市,于3月1日正式实行。1989年,吴县政府由苏州东大街迁驻长桥街道。1995年,吴县撤县建市。2001年,撤销吴县市,设立苏州市吴中区。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吴中区位于苏州市城南、太湖之滨,是苏州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接太湖,东含澄湖与阳澄湖,环绕苏州城区,毗邻宜兴市、无锡、常熟市昆山市吴江区浙江省长兴县湖州市诸市县,东距上海市城区60多千米。地理坐标区间为北纬30°56'~31°33'东经119°55~120°54'之间。东西宽92.5千米,南北长68千米,全区总面积为2231.6平方千米,其中,陆地面积745平方千米,太湖水面1486.6平方千米。

气候

吴中区属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类型,加上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具有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日照充足和无霜期较长的气候特点。吴中区的四季,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为15.7°C~15.9°C,1月份平均气温3.1°C,为最冷月;7月平均气温29.2°C,为最热月。秋季最短,共64天,冬季最长,共124天。平均年降水量为1025-1129.9毫米,汛期(6~9月)平均降雨量为528.7毫米,最大为1118毫米,最小为205.7毫米。全年有3个较明显的雨季,即4、5月的春雨,6、7月的梅雨和9月的秋雨。年均日照时数为2005-2179小时;夏季日照时数最多,为658-726小时。南部平均无霜期为244天、北部为235天。

地质

地层

吴中区境内泥盆纪以前地层未见出露,上古生代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中生界中下三叠统地层较为发育,其岩性碎屑岩碳酸盐岩两大类,主要出露于西部低山丘陵区。古生代泥盆纪前,境内广为浅海。泥盆纪时,因地壳上升而成为陆地。石炭纪早期,境内海陆更替,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粉砂岩、细砂岩、沉岩等,厚度大于72米,出露于东渚小茅山。石炭纪中、晚期至二叠纪早期,境内广为浅海,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

二叠纪早二叠世晚期和晚二叠世早期,境内地壳强烈震荡,海侵海退频繁,时为浅海、时为陆地。二叠纪末至中生代三叠纪早、中期,境内再次遭受海侵,沉积了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侏罗纪白垩纪,受燕山运动影响,已形成的地层在地应力作用下产生了了多期次、多种形式的褶皱和断裂。

三叠纪晚期至白垩纪早期,境内属风化剥蚀区。白垩纪晚期,甪直镇吴江区南浔区一带形成断陷盆地,沉积了内陆湖泊相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粉砂岩,盆地中心沉和厚度决千金米,该地层出露于蒋墩。境内其他地区仍属风化剥蚀区。

地质构造

褶皱

西华背斜位于镇湖,轴向北东,长约9千米,宽约5千米。轴部由茅山群组成,两翼为五通组,两翼地层转轴倾角约20°。

木渎镇向斜

位于木渎至枫桥谈家桥一带,出露长16千米,宽14千米,为形似马蹄状的短轴向斜,轴向北东30°,向北东倾伏。在浒墅关镇、枫桥何山一带,被侏罗系上统火山石覆盖。其南西端在穹窿山、清明山及尧峰山一带昂起,昂起端有花岗闪长岩体侵入。

东山县背斜

位于东山,呈北东45°方向延伸,背斜两端均为太湖水域淹覆,出露部分长11千米,宽6千米。

缥缈峰玄墓山背斜

展布于西山缥缈峰、胥口渔洋山、玄墓山及东渚头以西,呈北东40°方向延伸。由于被太湖水域淹覆,背斜呈断续出露,长达36千米,宽约10千米。

洞庭湖向斜

位于洞庭东、西山之间,呈北东40°方向延伸,长30千米,宽4千米。北东端在蒋墩一带昂起,与木渎向斜相接:南西端于三山岛昂起。

岩石特性

吴中区地质史上岩浆活动频繁,从印支期(三叠纪)至喜山期(第三纪)约两亿年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都有岩浆活动,强烈活动在燕山期。岩浆性质为酸性一基性,岩浆活动方式有喷出一侵入,岩浆侵位形态有岩脉一岩株。岩浆岩分布面积约635平方千米,绝大部分被第四系浮土所掩盖,出露面积不足20平方千米。灵岩山、天平山、天池山等地出露花岗石,城隍山出露石英斑岩,阳北、何山、真山、华山、小南山等地出露火山石,潭山、七子山、鸡笼山、东山、阳山等地的地层和岩体中还出露有花岗斑岩、石英正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辉绿玢岩、煌斑岩、伟晶岩和细晶岩等各类岩脉。

侧侵入石英斑岩,地表未出露。岩体走向北北东,侵入茅山群地层,向西陡倾80°左右,东侧侵入石英斑岩,地表未出露。

岩体走向由北转向东西,产状较陡,东南侧转轴倾角60°~70°,西侧倾角70°。在平王山处派生的岩株延入虎窝里一带,地表未出露。

从西塘村经胥口镇至越溪,呈长约25千米的弧形岩带。岩体南侧产状很陡,北侧较缓。延入七子山下700米处。

白垩纪燕山晚期)陆壳残留物重熔后与上地幔混合分异产生的A型花岗岩浆,沿木渎镇向斜核部侵位形成著名的复式苏州花岗岩体,分布面积70多平方千米,出露面积10.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吴中区为太湖水网平原区的一部分,地貌类型主要为平原与山丘,地势低平,水网稠密,湖荡众多。低山丘陵成岛状,分布在西南太湖沿岸的平原上或太湖之中,以阳澄湖为主的湖群偏集于东部,整个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微微倾斜。平均海拔约为5米,穹窿山主峰海拔341.7米,为全区最高点。山丘、平原、水域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53%、34.16%和60.31%。西山岛以及玄墓山麓、阳东、蒋墩、凤凰山等地,由于石炭纪早期境内海陆更替,沉积的海陆交互相的粉砂岩、细砂岩、泥岩等,经长期流水溶蚀,形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水文水利

水文

吴中区属长江下游南岸太湖流域水系的平原水网区,湖荡密布,是著名的水乡泽国。其西接太湖,东含阳澄湖与澄湖,北有望虞河连结长江,南有吴淞江沟通海域,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胥江娄江横穿东西。20多条骨干河道汇合县内20多个湖荡形成西引太湖、东入长江的自然水系,遍布县内的塘、浦、河、港又串通其间,起着调引、蓄纳和吞吐的脉络作用,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湖荡河网系统。吴县水域面积1950多平方千米(内有太湖水面1600多平方千米)。其中湖泊1825.83平方千米,占水域93.61%;骨干河道22条,长212千米,面积34.38平方千米,占1.76%河沟44.32平方千米,占2.27%;池塘46.00平方千米,占2.36%。

河流

吴中区境内共有大小河道4520条,长3200千米,是全国河网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这些河流多属太湖的泄水河道,都是千百年来自然演变和人工治理的综合产物。

吴淞江古名淞陵江、笠泽江、松江,汇入黄浦江入海,是太湖的主要出水河道。吴中区境内长32.36千米,江面宽广处达400~800米。水位2.8米时,河宽89.2米,流速0.2米/秒,流量76.42立方米/秒;水位4米时,河宽94米,流速0.4米/秒,流量196.8立方米/秒。

太湖水出胥口镇过术实,到横塘与江南运河汇合,入苏州市市区,又称胥口塘、兴福塘、横塘。至环城河,水分两路,一路随江南运河折向东南,另一路绕城北过齐门,从苏州娄门开始称娄江。其是阳澄、淀地区的引水大动脉,全长53千米,吴中区境内21.63千米,该河是太湖东北方向的主要出水河道之一。胥江长13.6千米,2.8米水位时,河宽29.2米。境内娄江长21.63千米;2.80米水位时,河宽55.2米,流速0.2米/秒,流量36.2立方米/秒;4.0米水位时,河宽60.0米,流速0.4米/秒,流量100立方米/秒。

又称大运河,经无锡县从西北流入吴县望亭,其走向大致和沪宁铁路平行;至苏州市城区西南侧转向南流,与苏嘉公路平行,经郭巷入吴江县。大河水流向一般由太湖流向长江,但干早时,则由长江水倒流补给河水。

望虞河西起太湖望亭沙墩港,沿吴县、无锡县边界向东北行,穿过漕湖水面,从北桥乡枫塘泾出鹅真荡流入常熟市,再经花庄入长江。吴中区境内长25.66千米,2.8米水位时,河宽55.0米。望虞河于1958年开挖,1974年又疏浚拓宽。河口建有15孔节制闸。望虞河系澄锡虞地区主要泄水河道,辅助排泄太湖洪水,干早早时还可引长江水灌溉。

本名常熟塘、州塘。唐元和三年(808)重浚,改称元和塘。起自苏州齐门,流经陆墓、蠡口、渭塘、北桥等乡镇至常熟市。境内长20.2千米,水位2.8米时,河宽46.8米。元和塘两岸河港众多,西连漕湖、鹅真荡,东通阳澄湖。为低平原区调节水量的重要河道。

湖泊

吴中区境内湖荡密布,尤以东部阳澄淀泖地区为多。500亩面积以上的湖共有34个,总计面积1825.83平方千米(去除所属太湖水面则为225.83平方千米),湖泊率达56.46%(去除太湖则为13.82%),是全国湖泊率0.83%的68.0倍(去除太湖则为16.7倍)。这些湖泊全属吞吐性的淡水湖泊,主要湖泊的平均水深都在2米左右,最大水深也只有4.20米。小湖数量居多,但大中型湖泊的面积占极大比重。

阳澄湖跨吴中区、昆山两地,属于吞吐性湖泊,西纳元和塘来水,东出戚浦塘、杨林塘和济河注入长江,南出娄江吴淞江、澄湖、淀泖湖群等相通。宋时陷为湖泊。现湖面南北长17千米,东西宽11千米,面积118.93平方千米(178392亩),是太湖平原上第三大湖,也是苏州市境内面积第二大的湖泊。

澄湖又名陈湖、沉湖,系古太湖的残留,是《江苏省湖泊保护名录》中的湖泊之一,位于苏州市东南,是片区重要的调蓄水面,湖泊位于苏州市昆山市锦溪镇周庄镇吴江区同里镇、吴中区甪直镇。据考证,澄湖大约在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至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之间形成。澄湖南北长10.4千米,最大宽度6.8千米。60年代面积为46.32平方千米,现在为40.64平方千米,其中36.79平方千米为吴中区所辖。

醴湖原名蠡湖,湖长5.9千米,最宽处2.1千米,平均宽1.5千米,面积9.07平方千米(13500亩)。在2.9米水位时,水深2.2米左右,最深3.4米,容积为0.2亿立米,湖盆较平坦,西部稍深,东部较浅。沿岸带底质硬,湖心稍软。

水利

截至1987年,吴中区累计完成水利土方41945.50万立方米,石方192.68万立方米,建成各种水工建筑物7001座,其中筑堤修圩2328.10千米,建闸677座;整治县以上骨干河道12条,148.60千米,重点改造和新开乡村河道47条,673.44千米;造排灌泵站1689座,加上流动船、小机泵,拥有动力100794千瓦。2022年,吴中区疏浚整治河道113条、79.4千米,建设(创建)生态河道41条、52.4千米。

土壤

全区土壤共5个土类,12个亚类,25个土属,54个土种,主要土种可分成若干变种,共计61种土壤。境内主要有黄棕壤土水稻土沼泽土、石灰土、园田土。水稻土类主要分布在太湖湖滨地区,还有阳澄湖地势较高的地区等。沼泽土类主要分布在太湖湖滨滩地;黄棕壤土类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沿太湖丘陵山区;石灰土类主要分布在西山地区的元山、石公山等;园田土类主要分布在村、镇周围的蔬菜田土壤与屋地基。吴中区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由于地貌类型不同,成土母质的差异和水分条件的变化,因而发育着各种不同的土壤。境内大部分低山丘陵由石英砂岩组成,其顶部一般发育着薄层土壤,如砾质薄层红黄土。坡腰和坡底常发育成中层红黄土魟;而海拔50~100米的缓坡与沟谷,多发育成厚层黄土。

根据成土条件的基本性质、肥力水平以及限制性因素的相似性,生产条件和改良利用方向、途径的共同性特点等因素,全县分为7个土壤改良利用区,分别为湖滨丘陵黄棕壤一石灰性土一沼泽土改良利用区、平原丘陵黄棕壤一水稻土改良利用区、湖滨平原水稻土一沼泽土改良区、平原水稻土改良利用区、湖圩田水稻土改良利用区、阳澄湖圩区水稻土改良利用区和吴淞江平原圩区水稻土一沼泽土改良利用区。

自然资源

水资源

2020年,吴中区地表水资源总量为13.2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0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3.707亿立方米。

矿产资源

吴县矿产资源较丰富,已发现的金属矿产有铁、铜、铅、锌、银、银、银、锡,还伴生铋、镉、、镓、锗;非金属矿产有黄铁矿白陶土、黄石、石灰岩白云石明矾石石膏瓷石矿、陶瓷黏土、石英砂岩(玻璃原料)、花岗石、砚台石、苏黑大理岩,还有伴生于多金属矿中的、等;燃料矿产有煤、液体矿产有矿泉水等,共30种。另有建筑用砂岩、制砖粘土及泥炭等。全县共有矿床矿点79个,其中大型矿床7个(内特大型1个),中型10个,小型10个。其中阳山高岭土、金山花岗岩和胥口石英砂岩在国内外均享有盛名。

谈家桥铁矿位于枫桥街道北部谈家桥村,矿区部位属于木渎镇向斜西北翼,矿区为第四系掩覆。矿石矿物有磁铁矿闪锌矿黄铁矿黄铜矿等。化学成分主要为铁、锌、铜、硫,伴生有益元素镓、硒等。矿床成因为矽卡岩型,矿床规模为铁铜小型、锌硫中型的金属硫化矿床。沉积型铁矿分布在尧峰山、渔洋山、车湾、花园山等地,矿层主要赋存于五通组下部黏土页岩石英砂岩之中,主要矿物成分为赤铁矿。由于矿层薄、规模小,工业价值不大。

吴中区是全国著名的高岭土产区,总储量超过5000万吨。高岭土矿主要分布在南阳山、观山地区。属中低温热液蚀变型,局部为溶洞堆积型。

土地资源

根据《吴中区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初,耕地7768.20公顷(11.65万亩),园地7409.39公顷(11.11万亩),林地12595.47公顷(18.89万亩),草地1448.87公顷(2.17万亩),湿地1063.16公顷(1.59万亩);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6094.08公顷(39.14万亩);交通运输用地2412.29公顷(3.62万亩);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4343.31公顷(246.52万亩)。

森林资源

吴中区林业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9月,全区林地面积33.2万亩,林木覆盖率32.78%,位列全市第一,拥有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并逐渐形成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城市森林体系。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吴中区植物种类较多,春季植物有300余种,包括丁香杜鹃羊踯躅、云实、华东木蓝金樱子韩信草、半夏等植物。由于境内水域面积大,荒山荒地少,野生植物资源量以水生植物为主,包括浮游植物、沉水植物,还有茭草、芦苇等,资源量较大的还有荷、芡实、灯芯草桔梗香附子、鹅儿不食草、半边莲等。此外,境内也有寻骨风华东唐松草、牛鼻栓、黄檀南京椴等植物。吴中区有12种植物属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极危(CR)和濒危(EN)类别,37种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其中,境内的红柴枝被列为省级濒危植物。

动物

吴中区境内拥有鸟类52种,隶属于7目24科。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为画眉和红嘴相思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收录易危等级1种,为田鹀江苏省重点保护鸟类19种,如噪鹃四声杜鹃等;国家“三有”保护鸟类46种,如暗绿绣眼鸟红头长尾山雀黑短脚鹎等。资源量较大的是水生动物,如螺、梅鲚鱼银鱼科和虾等。

生态保护地

光福森林自然保护区

1981年8月被定为江苏省自然保护区。它包括光福官山和穹窿山茅蓬两处,面积910亩。保护区内植被为中亚热带过渡到北亚热带的地带性森林,由北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及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所组成。以木荷为建群种的官山岭常绿阁叶林,是天目山、黄山、庐山以北唯一残存的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植被,伴生有杨梅、冬青等常绿阔叶树种。该保护区有陆生维管植物有293种,隶属于106科235属。其中,蕨类植物门10科12属12种,裸子植物5科6属7种,被子植物门91科217属274种。保护区种子植物表现出优势科明显,寡种科、单种属比重较大的特点,植物地理成分复杂且具有明显的从热带温带的过渡性。保护区内共记录到各类珍稀濒危保护植物11科11属11种,5种为栽培种,6种有野生群体分布,包括寻骨风华东唐松草红柴枝、牛鼻栓、黄檀南京椴。同时,记录到外来入侵植物6种,其中,Ⅰ级重点管控物种2种,Ⅱ级一般管控物种4种。

东山湖羊资源保护区

1983年10月,江苏省把东山列为全省湖羊资源保护区。湖羊保护区对外严禁引入外来绵羊,实行生殖隔离,防止杂交引起的基因频率的改变,对内建立一定范围的保种基地,在选种上采取等量选留法;在交配制度上采用随机交配法,禁止同质选配和亲交,使基因频率基本上保持不变。

自然灾害

吴中区自然灾害主要有地质灾害和水旱灾等。地质灾害隐患点主要以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为主,环太湖丘陵地区是吴中区滑坡、崩塌灾害重点防治区,突发性地质灾害与常强降雨密切相关。

2020年,全区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10个,主要以地面塌陷、崩塌、滑坡为主,分别是光福镇谭东硫铁矿、西山、大亩头、下绞矿、木渎镇兔子山、七子山、香枫印象小区、度假区长沙岛南旺山西麓、胥口镇清明山、金庭镇大桥路88号内部房屋西南侧。2020年,全区共发生突发性地质灾害险情5起,类型为滑坡和崩塌,主要分布在胥口、光福、金庭等地,强降雨和连续降雨是主要诱发因素,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吴中区西承太湖上游来水,东经阳澄、淀泖湖群,渐泄入海。由于来水央、去水慢,上压下阻,腹部行洪,故水旱灾害频仍,其中水灾尤为明显。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吴中区下辖7个镇,7个街道,区政府驻地为太湖东路288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末,吴中区常住人口为140.78万人。从城乡分布看,吴中区城镇地区常住人口为109.00万人。城镇化率为77.43%。从年龄分布看,吴中区0~14岁少儿人口为18.45万人,15~64岁人口为105.29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7.04万人。总人口抚养比为33.71%。截至2020年11月,全区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0.08。

民族

境内有汉族以及哈尼族瑶族等4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近21000多人,其中,常住(户籍)少数民族人口3404人,族别数32个;经商务工流动少数民族人口18000多人,族别数47个。现从迁移原因看,多数为婚姻嫁娶,以女性居多。

语言

吴中区方言属吴方言。根据语音的差异,方言大致可分成5个片:西片,北片,东片,南片和西南片。

以光福为代表的西片,与苏州市市区方言有一定的差异。苏州市区阳上、阳去不分,范=饭,光福阳上、阳去有区别,范≠饭。苏州市区的老苏州能区分z、c、s和zh、ch、sh两组声母,塞(s)≠说(sh);光福只有z组,没有zh组,塞(s)=说(s),但西片的太湖、藏书、胥口镇等地还保留zh组声母。西片中以香山话最为突出,特别拗口。香山话阳平单字调是低升调,但在连读中却变为中降调,而且起音很重,因而给人拗口的感觉。

北片的口音与苏州市区最为接近,差别主要在声调上。北片与西片一样,能区分阳上、阳去。北片基本上能区分z组和zh组,塞≠说,这一点与苏州市区的苏州老派一致。

东片阳上、阳去不分,范=饭,这一点与苏州市区一致。在韵母方面,东片“雷”跟“来”不同韵,这一点和苏州市区不同,而和北片一致。在声母方面,东片能区分z组和zh组,塞(s)≠说(sh)。

南片在语音、词汇方面都带有"南路角子"的特点。除越溪外,其余3个乡镇都能区分阳上、阳去,范≠饭。韵母上最大的特点是把“东”韵读成“恩”韵,比如东方红一登方恒,吴淞江—吴身江。

西南片的东、西两山口音最为特别。由于交通阻隔,东、西山语言与其他各乡镇差别很大。东、西山的话很"硬",与吴侬软语距离较大。东、西山也都是7个声调,阳上、阳去不分,范=饭。

宗教信仰

吴中区境内主要信仰有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现存的佛教场所有慈云庵、金月寺、罗汉寺等,道教场所有城皇山道院、普济道院、藏书道院等。

佛教

佛教自三国孙吴亦乌年间传入吴中区,至今已有1600多年。解放初,全县有寺庵223所,僧尼424人。1958年宗教界开展献庵(庙)还俗活动,僧尼分得了土地,陆续还俗,寺庵改作他用,全县仅剩45所,有僧尼178人。文革中,保存较好的仅有保圣寺、紫金庵、司徒庙等几处,僧尼全部还俗。1982年~1987年,部分寺庙陆续修复,1987年全县有寺庙7所,僧尼5人,作为旅游景点开放的有用直保圣寺、东山紫金庵、西山罗汉寺禹王庙、太湖石壁永慧禅寺、石楼寺、光福司徒庙、藏书天池山寂鉴寺等等。对还俗僧人在生活上都作了妥善安置。

道教

明代在城区玄妙观置道组司,总管吴地道教事务,使道教有所发展。民国初,道教逐渐衰退,吴县乡区道观因无人主持而毁或被占作他用。解放初期,吴县各乡镇仅有少量道观,1958年到"文革"期间,全县宫观全部改作他用或毁坏。1985年以来修复陆基镇御窑村悟真道院和东山轩辕宫,作为文物单位对外开放,其他无一道教场所。

天主教

天主教约在19世纪60年代传入吴中区,解放初,全县有杨家桥、木渎镇2个总本堂;1955年,吴县天主教堂开放的有4所,即杨家桥本堂,湘城分堂,甪直镇分堂,细泾分堂,经常参加活动约4000人。1957年到"文革"期间,天主教堂和神职人员受到冲击,被迫"献堂",除杨家桥点本堂到归苏州市管辖外,其余均由当地乡村移作他用,活动全部停止。

基督教

基督教传入吴中区已有130多年,1955年,苏州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成立后,实行联合礼拜,正常的宗教活动一直维持到1959年。"文革"中基督教堂全部被占用或拆毁,神职人员回家,1979年逐步恢复。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于元泰定年间(1324年~1327年)传入吴中区,解放后,境内的伊斯兰教约20余户近百人,一般不举行宗教活动,仅在"开斋节"等重大节日到苏州市清真寺参加仪式。

经济

综述

吴中区主导产业为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及大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其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产业为吴中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境内还有时代新安、聚微生物、海通证券等重点企业,智能新兴产业获批国家级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2021年,吴中区的农业现代化获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全国先进县、省第二批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区,太湖现代农业示范园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2016-2020年吴中区新增上市企业7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企业42家,累计分别达14家、60家。

202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19.1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9万元。截至2022年末,吴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0.17亿元,同比增长1.8%,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1535.3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7.67亿元,同比增长1.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7.15亿元,同比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35.35亿元,同比增长1.6%。三次产业结构比例1.1:46.3:52.6。在2023全国地级城市辖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区排行中,吴中区位列第7位。

第一产业

吴中区第一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最小,为1.1%,2022年增加值为17.67亿元。主导产业为现代农业,南环桥市场入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临湖镇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苏州市转型升级示范园区,建成运营太湖农产品供应链中心。洞庭山碧螺春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名单,碧螺春茶果复合系统入选全国县域特色产业,吴中获评全国茶业百强县。2022年,吴中区茶园面积近3.9万亩,碧螺春茶总产量达到116.35吨,产值近2亿元。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8.7%。全区粮食播种面积2.96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08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3万吨。年末生猪存栏2.04万头,全年生猪出栏0.17万头。主要农产品中,猪肉产量130吨,蔬菜产量10.4万吨,水产品产量0.9万吨。

第二产业

吴中区第二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为46.3%,2022年增加值为737.15亿元。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建筑业和工业,其中工业的主导产业主要有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重点行业有人工智能、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以云计算等,重点企业主要包括安洁科技、东山精密等。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39.6亿元,比上年增长23.2%。内资公司产值1519.6亿元,私营企业产值1504.0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产值720.0亿元,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82.9亿元,利润总额142.4亿元。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273.8亿元。

第三产业

吴中区第三产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比最大,为52.6%,2022年增加值为835.35亿元。主导产业为服务业,其中主要行业为检验检测认证、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现代商贸、科技服务等。吴中跨境电商产业园获批“江苏省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试点,吴中旅游大数据信息系统获评省智慧旅游示范项目。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4.39亿元,汽车类商品零售额217.3亿元,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51.3%。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94.6亿美元,内资公司进出口48.8美元,外国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4.6亿美元,私营企业进出口47.3亿美元。全年短期贷款余额1074.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301.0亿元。

经济功能区

吴中区经济功能区有吴中经济技术开发区、吴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苏州吴中经济开发区是1993年11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首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之一。2012年12月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吴中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23.91平方千米。吴中经济开发区已经集聚了3400多家中外企业,形成了以精密机械制造、电子及IT、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新型材料等为特色的产业集聚。

吴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苏州市南部,于2016年4月5日正式挂牌成立。由原长桥、苏苑、龙西三个街道组成,面积15.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20万,拥有京杭大运河澹台湖宝带桥、蠡墅老街等自然人文景观,是吴中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中心。区内共有各类注册企业超过3万家,其中包含,6家世界500强企业,例如:辉瑞公司三洋能源(苏州)有限公司、日立电线(苏州)有限公司等;37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例如:科沃斯机器人有限公司、苏州振吴电炉有限公司、苏州万佳电器有限公司等;167家高新技术产业。

社会事业

教育

截止至2021年末,华中师范大学苏州实验中学落户运行,苏苑高级中学新校区等10个学校项目投用。新增省、市优质园13所。新招录“年金制”教师996名。年末拥有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共计85所(不含幼儿园),其中普通中学29所;在校学生13.8万人,其中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8万人;毕业生2.5万人,其中普通中学毕业生1.1万人;拥有专任教师9859人(不含幼儿园和大学)。年末全区共有幼儿园94所,比上年末增加4所,在园幼儿3.7万人。

卫生健康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拥有卫生机构356所,其中医院28所、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16家。卫生机构床位6912张,其中医院6033张、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879张。卫生技术人员8415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3136人、注册护士3742人。全区各级医疗机构全年完成诊疗量694.1万人次。成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吴中合作医院”,引进8个国内知名临床医学专家团队,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吴中卫生人才培训基地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

科技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新增高企培育入库74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13家。完成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项目642个,新增星级上云企业125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31家。伟创电气等13家企业获国家、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瑞可达、精濑光电获中央财政重点小巨人企业专项资金扶持。中国中医科学院成功落户,成为全市首个“国字号”大学本部,研究生院整体迁至吴中。新签约大院大所8家,新增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家、省市研发中心83家。新增省双创人才8人、苏州市领军人才33人。“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评价进位至14名。专利授权量达23727件、增长28.4%,PCT专利申请558件。

2016-2020年,新增国家级人才5人次、省双创人才22人次、姑苏领军人才(团队)79人次。知识产权强区建设持续推进,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0.45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区。

文化事业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图书馆获评“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旺山遇见卢浮宫、skybook天书、仁德山庄公共文化空间获评市“最江南公共文化特色空间”。积极开展“百年华诞筑梦前行”——吴中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开展“乐动吴中”民族音乐会、京剧名家名票演唱会、区青歌赛等大型文艺演出及赛事。打造公共文化艺术空间,举办“太湖大讲堂”“我们的节日”、成人工艺培训等各类群文活动近600场次。开展文化三下乡专场演出25场,服务群众超50万人次。

体育事业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天鹅湖体育公园、甪直全民健身活动中心、越溪文体中心建成投用。更新安装全民室外健身器材52套,拆除41套。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建设。完成3000余人国民体质测试任务,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及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举办区四届全民体育运动会,共计近2万人直接参与,照片直播浏览量达到197万人次。木渎镇广播体操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运动会大众组二等奖吴中区独墅湖实验小学获全国啦啦操比赛第二名。度假区太湖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入选2021年中国特色小镇50强。苏州湾马拉松赛被评为全国田协金标赛事。

环保

截至2021年末,吴中区PM2.5平均浓度28.5微克/立方米,空气优良天数比率达85.3%。全区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32.8%、72.5%。建成木渎新城污水厂二期,新、改建污水管网71千米,建成排水达标区68个。疏浚整治河道115条,建成生态河道14条、生态美丽河湖30条,国省断面水质达标率100%。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入选全国水污染防治典型案例,太湖生态岛获批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社会保障

截止至2021年末,吴中区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0.87万人,比上年增加0.39万人;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3.18万人,比上年增加2.97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为46.46万人。完成尊老金提标扩面,成立国润智慧养老标准研究院,建成木渎镇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发布“吴中颐养·太湖享老”品牌,“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成效明显”获省政府真抓实干表扬激励。平稳上线省人社一体化平台,企业退休人员平均养老金增至3145元/月。越溪街道莫舍社区入选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交通

综述

吴中区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水利和交通枢纽,以纵横交错的镇村道路为补充的便捷、高效的公路网络,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连接顺畅,所有乡镇15分钟内可上高速公路。

公路

至2021年年末,全区公路总里程达1152千米,其中三级以上公路1030千米。境内形成以绕城高速公路西南段、上海—常州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苏嘉杭高速公路为快速通道,以227省道、343省道、230省道为主骨架,以吴中大道、东方大道、东山大道、环太湖公路、苏同黎一级公路、东太湖大道、福湖路、甪锦线等区内主干道为次骨架和以纵横交错的镇村道路为补充的便捷、高效的公路网络,基本实现了高速公路互通出入口连接顺畅,所有乡镇15分钟内可上高速公路。

铁路

吴中区境内的铁路有沪苏通铁路,贯穿吴中区全境,30分钟内可达京沪高铁苏州北站和京沪、沪宁城际铁路苏州站。

航运

吴中区境内河道纵横交错,航道总里程达356.99千米,其中有重要航道5条约110千米;为上海港太仓港张家港市常熟港4个优良港口及京杭大运河提供完备的水运服务。截至2015年底,内河港口货物综合通过能力1848万吨。境内京杭运河贯穿南北,苏申内、外港线东连上海市,苏西线西接太湖、东连运河,4条主要干线航道构成了吴中区内河航道网络BOBBIN

苏申外港线江苏段三级航道起于吴中区宝带桥,终于昆山与上海交界处,是连通京杭大运河与黄浦江的重要水运通道。升级整治工程于2019年4月开工建设,2021年12月完工。整治总里程29.441千米,整治内容包括:新建护岸10430米,加固老驳岸20975米,新建停泊锚地2座,航道疏浚147万方,口宽拓宽至70米。

公共交通

截至2021年末,客运汽车282辆。截至2020年末,吴中区中环及以内59条公交线路,合计613辆公交车已全部升级为新能源公交车。苏州地铁7号线中,其中5座站点(林家潭路~枫津路)坐落于吴中区。

人文

综述

吴中区的文化属性特征显著,太湖文化、江南文化、大运河文化交相辉映。吴中区正在全面统筹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沿线名镇名村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古镇、古村、古街保护开发。至2021年底,吴中区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3处。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文物古迹

至2021年底,吴中区有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3处。

保圣寺罗汉塑像

保圣寺原名保圣教寺,建于笃信佛教的萧衍在位的天监二年(公元503年)。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因唐武宗灭佛而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六年(公元1013年)重建。最盛时据说有殿堂五千,僧众千人,和杭州市灵隐寺齐名。元末重新衰落,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重新兴盛。 保圣寺原有传为唐朝号称“塑圣”的杨惠之所塑十八尊古罗汉像,但从清乾隆起就不曾维修过。1961年3月4日,保圣寺罗汉塑像列入中国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文物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春在楼

位于东山镇松园弄底光明村9号,由"香山帮"著名工匠陈桂芳设计、建造,是一座中西合璧的仿古砖木结构建筑。整幢大楼运用浮雕、圆雕、透雕、阴阳雕等技艺,集江南砖雕木雕石雕、雕等传统工艺之大成,梁、檩条、、柱、门、窗、墙、地到处是雕刻,故俗称"雕刻大楼",因其雕刻精美、结构奇巧,被称为"江南第一楼"。2006年5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11月,吴中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项,含世界级2项、国家级2项。拥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4人,含国家级6人、省级18人,创有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创意基地各1家。邓蔚探梅、甪直萝卜制作技艺、藏书羊肉制作技艺等为吴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形成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碧螺春制作技艺

金庭镇是洞庭碧螺春茶的主要产地之一,茶农们在炒制中形成了独特的技艺,有高温杀青、热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烘干等流程,称"功夫茶"。碧螺春炒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2年,“碧螺春制作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成为吴中区第二个世界级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截至2022年11月,该项目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名,区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中国制茶大师5名。

昆曲

昆曲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现又被称为“昆剧”,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吴罗织造技艺(四经绞罗)

罗,是绫、罗、绸、缎中的一个门类,同属丝绸一族。在纺织、丝绸织物中,“罗”是一种特殊的织造工艺,属于绞经纹理组织。其与纱相似,织物表面分布有均匀的经丝,相互绞缠后呈椒形孔,薄软透气,但更牢固耐用,在古代多用无织机织成。苏州生产罗织物的历史最早可见于《五代史》的记载,吴主杨溥进贡千匹绫罗锦绮。罗的织造比较复杂,除了需要专门的装置,还要有娴熟的技艺。2016年1月,该技艺入选江苏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苏州石雕(金山石雕)

金山石雕, 主要是用木渎金山及其附近出产的金山花岗石为材料。金山石雕的传统工序有:选料、出胚、粗做定型,做细(堑细、做线条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增加了石膏制模和磨光两道工序。金山石雕技艺构图典雅,线条流畅,其中“左右开弓”“断柱接柱”“狮子含球”等绝活,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技艺传承价值。2007年苏州石雕(金山石雕)入选江苏省第一批非遗名录。

习俗

四月十四,轧神仙

苏州有“轧神仙”的习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悠久历史。轧神仙最早是一种民间宗教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全体市民参与的“神仙庙会”。苏州市的庙会,卖神仙龟及各种花草树木,卖神仙糕及各种小吃,卖皮老虎及各种玩具,轧神仙究竟主题是什么,全由每个人爱好定。

端午节

苏州端午节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吴国名将伍子胥。后随着苏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纪念伍子胥为始的端午节逐渐演化成了苏州一年一度最为盛大的市民狂欢节,形成了一整套与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经济特征、文化发展相对应的端午民俗活动。这些活动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四大类。一是围绕龙舟表演的大型市民活动;第二类习俗则表现着苏州人适应自然,改善生活的智慧,如采草药、挂艾叶、菖蒲等;第三类习俗则展现了苏州市悠远的丝织文化和特有的服饰文化,如佩百索等;第四类习俗则与传承着苏州的饮食传统和文化。包粽子、吃端午饭是这类习俗中最核心的内容。

饮食

吴中区一日三餐以米饭米粥为主,辅以面食,平日早稀饭,中午米饭,晚干稀相夹,农忙时加点心。平时菜肴以自种蔬菜、鸡蛋和自腌咸菜、青萝卜、酱为主,逢时过节才买鱼、肉,婚、丧、遗屋,大摆宴席。

山浪小吃

据说在清朝咸丰年间,一个名叫陈福泰的御厨为了躲避战乱迁徙到了东山。同时他也带来了一些宫廷糕点秘方,并随之在本地扎根。其中较出名的就是猪油糕、枣香雪饺、东山踏脚团、花糕、焯干酿团子等,制作技艺讲究,材精料准,口感香甜软糯。东山雕花楼宾馆申报的“东山糕点制作技艺”,还成功入选了吴中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奥灶面

奥灶面是苏式面食中的翘楚,得天独厚的水乡环境赋予了甪直古镇青鱼的鲜美和绿头鸭的温和润燥,这两种鲜美甘味则被熬制成热气腾腾的红汤和浇头,成就了一碗“鲜掉眉毛”的奥灶面。

特产

碧螺春

碧螺春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产于苏州太湖洞庭东、西山一带,具有“条索纤细,卷曲呈螺,茸毛遍体,银绿隐翠”之外形及“汤色碧绿,清香高雅、入口爽甜、回味无穷”之内质,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四绝闻名中外,被誉为“茶中仙子”。

梅浆桂花

话梅的制作是用芒种后采摘的黄熟梅果,俗称黄梅。黄梅从树上采下来洗净后,放在大缸里用盐水泡浸月余,取出晒干;晒干后再用清水漂洗,再晒干;然后用糖料泡腌,再晒干―――如此多次反复,可谓是“十蒸九晒,数月一梅”,最后成为肉厚干脆、甜酸适度的话梅。这种话梅如果贮藏得好,防潮防蛀,可保存数年而不变质。

风景名胜

综述

吴中区原名吴县,从先秦开始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古城南部,濒临太湖。太湖风光美,精华在吴中。太湖72峰,吴中独揽58峰,有五分之三的太湖水面,拥有184千米的太湖岸线,被誉为太湖最美的地方。现下辖1个国家旅游度假区,拥有1个国家5A级景区、5个国家4A级景区、6个太湖国家风景名胜区。拥有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2021年,全年接待游客1980万人次、增长23.7%,旅游总收入超300亿元、增长23.2%,金庭镇石公村等3个村获评国家、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重要景点

甪直古镇

甪直,著名江南水乡古镇,现隶属苏州市吴中区,位于苏州市东部,西距苏州城区18千米,东距上海市58千米,全镇总面积72平方千米,古镇区总面积1.04平方千米。“杏花春雨小巷,梧桐细雨黄昏,小桥流水人家”,甪直具有醇正的江南水乡特色,以水多,桥多,巷多,古宅多,名人多而著称,更因塑壁罗汉和水乡妇女服饰而闻名天下。 甪直与苏州古城同龄,25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为江南所罕见,其萌动于春秋,绵延于两汉,繁华于魏晋,勃发于明清。梁天监年间甪直镇时称“甫里”,宋、元时初具雏形,明代成为“郡东乡镇之首”,商贾云集,居民近万户,清代改称甪直,时有“昆山市一个城,不及甪直半个镇”之说。 

雨花胜境

景区占地500亩,游径7500米,可直达东山最高峰莫厘峰顶。“雨花”名源于明代,时山坞中满栽桃林,每至春末,花瓣飘落,似花雨从天而降,“雨花”之名由此而生。景区内现存有一百多株树龄均达百年以上的名贵古木,故又称东山森林公园,是国家4A级景区。雨花胜境内还保存由二十多处唐宋元明清的名胜古迹,现已建成并对外开放的有观景草坪、洞庭轩古宅、唐宋诗廊、明代双泉、八骏奔驰、宋桥明矶、印心石屋、荣阳探幽、环清胜迹、雨花禅寺、醉墨楼等十余处,春季踏青赏百花,夏季消暑纳清凉,秋季采摘享农趣,冬季踏雪访梅友,是一处集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陆巷古村

陆巷古村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村内明清建筑众多,现在保存完整的还有近30处,其中修缮完成并对外开放的就有王故居惠和堂、叶梦得故居宝俭堂、遂高堂、粹和堂、会老堂、怀古堂、怀德堂等。惠和堂是一处明基清体大型群体厅堂建筑,占地面积约为六千平方米,保存特别完整,共有厅、堂、楼、库、房等一百多间,建筑面积约三千多平方米。其轩廊制作精细,用料粗壮,大部分为楠木制成;瓦、砖、梁、柱也均有与主人宰相身份相对应的雕绘图案。叶梦得故居始建于宋代,初名梦园,明初改为宝俭堂,为叶梦得故居,世代为叶氏后裔所居。它以小巧精雅著称,保持了苏州市旧时官僚府第宅园相连的风貌。园以水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亭阁轩庭,山石花木,假山曲桥,形成明净开朗的园中主景。全园主次分明,富有变化,园内有景,园外有山。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而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以小胜多的范例。

白象湾

位于苏州西郊,藏书羊肉美食街北侧。北倚天池山脉,东邻木渎镇,是一个集生态、度假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在景区内的快乐广场有上刀山的表演,这个是瑶族的传统表演,此外还有地震体验馆、火灾体验馆。

对外交流

著名人物

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