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派朗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哲学概念

更新时间:2024-09-20 12:03

阿派朗(古希腊语:ἄπειρον,英文名apeiron、indefinite)是由米利都学派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具有哲学本原特性的范畴。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记载,“阿派朗”学说的提出契机在于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泰勒斯所提出的“水本原”学说的局限性,认识到世界万物及其性质的多样性不能被归结为某一特定的物质形态和属性,故而以具有“无定”特性的“阿派朗”替换“水本原”。

“阿派朗”概念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是调和各种规定性的中性状态。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世界的原处状态是各种事物与性质共生共处的状态,各类相互对立的性质之间也会相互抵消、中和,因而必然呈现出超越个别、无规定的状态,但个别事物只有在脱离这一整体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特定的性质,才会出现事物之间的对立。阿那克西曼德将“阿派朗”分化为万物的过程当作生成,把与之相反的万物复归于“阿派朗”的过程当作消亡,生成与消亡共同构成世界的运动。他认为,一些事物的生成必定伴随另一些事物的消亡。阿那克西曼德还据此提出了“补偿原则”,第一次明确表达出运动必然性和原因的观念。按照这个原则,从“阿派朗”中分离事物的生成过程是对“阿派朗”对损害,因而需要另一些事物回归“阿派朗”来作出补偿。这是“时间的安排”和“报应”,是“根据必然性而发生的”。

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作为伊奥尼亚学派乃至整个前苏格拉底哲学中最具争议性的命题之一,被后世的利奥六世以及哲学史家进行了不同侧面的阐释。根据亚里士多德和策勒的记载,阿派朗是包含对立的混合体;辛普里丘、亚历山大大帝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则把阿派朗解读为作为中间体的本原。黑格尔这样评价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学说: “把原则规定为‘无限’所造成的进步,在于绝对本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而是一个否定的东西、有普遍性的东西,一种对有限者的否定。……同时,从物质方面看来,阿那克西曼德取消了水这一元素的个体性。他的客观原则并不是物质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思想看待。不过显然,他所指的不是别的,只是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

原文

因“阿派朗”的提出者阿那克西曼德本人没有留下任何确凿的著作,关于水本原的记载往往只能通过其他人的著作来进行了解。关于“阿派朗”的原文记载主要见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第三卷第四至八章、辛普里丘的《〈物理学〉注释》(其记载根据为赛奥弗拉斯特的《论自然哲学家的意见》)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

辛普里丘《〈物理学〉注释》

词源与翻译

“阿派朗”(apeiron),希腊文ἄπειρον其中“ἄ”表示否定的意思,即“没有”、“无”的意思,πειρον(peras)有“限制”、“界限”、“规定”的意思。中文过去一般都将阿派朗译成“无限”,近来有人主张译为“无定”、“无定形”等;英文也有各种不同的译法:infinite,unlimited、boundless, indeterminate 等等,不同译法的差异表示不同的作者对它的看法和解释存在着不同。

提出者

米利都学派的第二代代表人物阿那克西曼德(希腊文Ἀναξίμανδρος,英文Anaximander,约前610—前545),是以提出“阿派朗”作为万物的本原,并且开始比较系统地说明宇宙的产生和构造而闻名的利奥六世

根据古代的大约最早出自塞奥弗拉斯特等人的记载,阿那克西曼德是出生于米利都的当地人。阿那克西曼德和泰勒斯的关系密切,是后者的学生、朋友和继承人。近代哲学史家汤姆逊在《古代哲学家》中提到阿那克西曼德出身王族:“米利都派哲学的创始人泰勒斯和阿那克西曼德也都属于古代祭司君主的王族系统。” 但他并没有提供令人信服的资料来源和根据。第欧根尼·拉尔修是这样记载阿那克西曼德的生平的; “普拉克西亚德的儿子阿那西曼德,是米利都本地人。……雅典人阿波罗多洛·……在他的《编年史》中说,阿那克西曼德在第五十八届奥林比亚赛会的第二年,是六十四岁,以后不久就死了,而他的鼎盛年大约是在波吕克拉底担任萨摩斯的主的时候。”按照第欧根尼·拉尔修的记载,阿那克西曼德的生年在公元前610年左右。

阿那克西曼德以其科学成就闻名于当时,第欧根尼·拉尔修认为他第一个发明了日晷指时针,第一个创造了计时器,并且第一个画出陆地和海洋的轮廓地图,即希腊人所知道的世界的第一张地图。公元四世纪时的罗马利奥六世、修辞学家塞米司提乌提到阿那克西曼德希腊人中第一个有勇气发表自然著作的人。

诞生背景

本原学说

“本原”是宇宙论的核心概念,也是西方哲学第一个哲学概念。在早期希腊哲学中,本原所凸现的主要是这个语词众多含义中的两个含义,即“开端”和“主宰”。希腊人最早的哲学思考带有浓厚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他们看来,如果宇宙自然是自我涌现、生生不已的,那么它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开端也应该是始终如一的主宰和最终的归宿。由此可见,当时的利奥六世们大多是在时间上最古老的开端这一意义上规定本原的。虽然并没有泰勒斯已经使用了“本原”概念的确切证据,但是他所思考的对象的确是万物的本原。

本原(旧译“始基”)可以说是希腊哲学中提出来的第一个哲学范畴。后人根据辛普里丘在《物理学)注释》中的一句话,认为这个范畴是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的。可能泰勒斯并没有使用这个词,但他所说的水有本原的含义,则是没有疑问的。自从米利都学派提出本原的问题以后,大多数希腊利奥六世实际上都在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因为他们回答的方式和内容不同,实际上就是给“本原”这个范畴增加了新的含义,使这个范畴的意义从简单变为复杂,有时还提出一些其它的范畴来代替它或和它并列。这种范畴的变化发展正表示人类认识在逐步深化,因此,作为人类认识发展史的哲学史,就需要研究这些哲学范畴的变化发展史。

arche 这个词原来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开始、发端、起源, 另一是政治上的权力、统治和政府官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五卷(通常被称作“哲学辞典”中,分析讨论了三十个哲学范畴,其中第一个就是arche,许多英文译本译为Beginning。这一节全文如下: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分析的arche的六种含义,都包含有开始、起源这样的意思。无论是事物的存在和产生,以及对事物的认识和说明,都有一个起点和出发点,这就是arche—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之前,泰勒斯已经提出“水是万物本原”的命题,根据后世的阐释,分为亚里士多德的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解释、辛普里丘基于天文学气象学的解释以及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为代表的基于抽象普遍思维的解释。阿那克西曼德看到泰勒斯水本原学说中的规定性与有限性的限制,采用了“无定”“无限”的无规定性的阿派朗作为本原学说的最终物质性范畴。

主要内容

“阿派朗”的内涵

阿派朗这个概念曾被翻译为“无限”,这是由于亚里士多德是从数量上和空间上的无限来理解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的。按照阿派朗的词源来看,它真正的意思应当是指“无限定”,也就是“无定”。由否定前缀a-所限定的-peiron,其词源本义是“界限”“规定”的意思,从而,apeiron就是“没有限定”“没有规定”,它更多的是指一种质上的不确定,亦即自身规定性的缺乏,因此,这个哲学概念被目前国内学界翻译为“无定形”。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 作为宏观的物质形态的本原,是一种“无定形”的基质即阿派朗,它没有确定的形态,却潜蕴着上述“对立”的东西,所以能在“分离”出“对立”的东西中生成万物。就阿派朗作原初混沌的无定形基质而不是某种具体事物而言,它在“质”上是不确定的、无规定性的;但就它也是一种潜蕴着物态性成分的具体物质本原而言,它在“质”上又是确定而有规定性的。另一方面,这种作为宇宙本原的阿派朗,在空间的量、运动与时间上也是无限的,有“无限”这种本性。它在空间中的数量无限多,无穷地广阔绵延,因而能生成无数个世界;它永恒运动无止境,因而造成万物生灭不息;它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因而能作为本原,没有开端与终结。用阿派朗这种具体基质来解释万物生成变易和多样性事物统一于一种具体物质的本原,要比泰勒斯的“水”更加合理。

阿那克西曼德对本原论的深化,更表现在他认为阿派朗的运动变化具有各种存在物产生于它、毁灭后又复归于它的必然性,而且, “它们按照时间的程序,为其不正义受到惩罚并且相互补偿”。这里已明确提出本原生成与变易万物是处在时间进程中的、有必然规律的深刻思想。

“阿派朗”的意义

阿那克西曼德的老师泰勒斯通过“水本原”学说来从总体上象征世界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而阿那克西曼德提出“阿派朗”这个概念的意义就在于,他不再是借助象征,而是直接用一个概念表达出了世界的这个根本特征,这就是“无定”。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一个根本特征就是,它是变化的,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变化之中,变化是它的本质,只是由于变化,世界才成其为世界。从而,世界的这样一个根本的面貌,就可以用“无定”这个概念来做最准确的揭示;也就是说,世界就是“无定”。这样,取代泰勒斯的“水”这个含混不清的意象,阿那克西曼德就用一个远为准确的概念对世界做了根本的界定。

阿那克西曼德不仅提出了apeiron这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而且还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长的原话,这就是:“对于诸存在物生成出自于其中的,也就有毁灭归于其中,按照必然性;因为,它们向彼此交付不正义的赔付和补偿,按照时间的安排。”这是唯一保存下来的阿那克西曼德的一句原文残篇。对于阿那克西曼德来说,世界不仅是变化的,而且是有其变化规律的,“必然性”这个词揭示了世界变化的这种内在的原则机制,“时间的安排”则进一步将这个原则机制同时间联系在了一起,赋予了其时间的特性。阿那克西曼德认识到变化有着内在的原则机制,正是这一原则机制才规定着变化并且实际地造成了变化,使变化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在阿那克西曼德那里对世界的更为深入的理性认识能力的进一步增强,他并不停留在世界变化的表面,而是企图深人其内部去把握更具一般性的规律。“向彼此交付不正义的赔付和补偿”,就是对“必然性”的解释,它以一种特的方式暗示了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有关世界万物生灭变化地引入一个“分离”的概念和一对基本的对立面“热”与“冷”,用以具体地说明宇宙如何从一个混沌的统一体分裂、变化成更为复杂的世界, 世界的变化究竟是按照什么原则进行的。

物质性实体

因为阿那克西曼德是以阿派朗来代替泰勒斯的水作为万物的本原的,尽管阿派朗没有任何规定性,但它终究和水一样, 是一种物质性的实体(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就是“本体”和“基质)。

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阿派朗是物质,而非精神;这种物质不是感觉所能感觉到的,它只能是思想——理性将物质的各种规定性都抽象掉以后,才得到的。所以阿派朗不是感觉的对象,而是理性的对象。当阿那克西曼德提出阿派朗时,它将一切具体性、个别性、特殊性都否定掉,都抽象掉了。这是更高的抽象、普遍、一般的一层。

在希腊哲学的发展过程中, 在从个别到一般的过渡上经历了两个阶段:泰勒斯从个别的水上升到一般的水;阿那克西曼德则从一般的水(也是个别的物质) 上升到一般的物质。只有认识了这个普遍的物质、一般的物质,人类的认识才能脱离开具体的、感性的水、火、土、气等等,进入后来利奥六世们提出的抽象的“存在”和“原子”以及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质料”等等哲学范畴的领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阿那克西曼德提出的阿派朗,乃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提出的第一个物质概念。

相关概念

水本原说

水本原说是由古希腊七贤之一、公认的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伊奥尼亚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希腊语:Θαλής,Thalês,英语:Thales,约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7年)所提出的哲学命题,其内容是将作为物质形态的水看作“什么是世界本原”的回答。

“水本原”的提出者泰勒斯并未留下著述,关于“水是万物的本原”命题的最早记载见于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983b 22-27),亚里士多德转述了泰勒斯的见解,并基于生物学和生理学的解释对此命题做出阐述。

“水本原”学说作为第一个哲学命题,其影响深远而持久,对于古希腊哲学而言,“水本原”开创了本原学说的思想论阈,对于后世的哲学而言,“水本原”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根本转换,是对神话思维中感性指涉的超越,最终达到了思维普遍性的水准。按照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的观点,泰勒斯所说的作为万物本原的水,既是感性的个体,又是思辨的抽象物;即“水本原”作为具有具体形态的特殊感觉对象,又作为哲学的范畴称为抽象的一般,从而成为感性和思辨、个别和一般的矛盾统一体。

气本原说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约在公元前 546/545 年)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他不仅用一种更具经验实证性的物质代替了泰勒斯 具有象征性质的“水”和阿那克西曼德过于抽象的“无定”,这就是 “气”,而且他还凭借“气”这个本原对世界变化的内在机理做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他在自己老师阿那克西曼德“分离”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宇宙生灭 变化机理的更为细致的理论模型,即气的“凝聚”和“疏散”这一对 概念。

在具体的理论研究中,几乎可以说,阿那克西美尼运用“气”以及“气”的“凝聚”和“疏散”机制解释了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生成与变化, 所有实体性的变化在他这里最终都可以归结于气的凝聚和疏散。例如,据塞奥弗拉斯特和希波吕特各自的记载,在阿那克西美尼看来,当气被疏散时,火就被生成了,而当气被凝聚时,首先生成的是风,接着是云,再接着就是水、土、石头。在这个过程中,气的疏散与热相对应,而气的凝聚与冷相对应,从而,阿那克西美尼继承了阿那克西曼德热与冷的对立面的相互作用机制是无疑的。但是,阿那克西美尼却把热与冷看成气的疏散和凝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除了这个基本的理论模型的奠定以外,就像阿那克西曼德一样,阿那克西美尼还具体运用这个理论模型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完全可以说是“科学的”解释。例如,他说到了风、雨、雹、雪的原因,而显然,用他气的疏散和凝聚的模型是非常容易解释这些原因的。他这样说:“当气变得更加浓厚时云就产生了,当再更多地聚集时,雨水就被挤压出来,而一旦下降的水聚合在一起,冰雹就形成了,而当某种风样的东西被包容进水中,雪就形成了。”

哲学影响

宇宙论雏形

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论思想比泰勒斯更加精致丰富,本杰明•贡培兹称他是“宇宙化学的始祖”。

阿那克西曼德认阿派朗是永恒运动且无限的,万物从它产生又复归于它,它造就的宇宙有无数个世界,也就是无数个类似日月星辰与大地的“世界”。艾修斯记载他曾说,“存在物的本原是阿派朗,因为万物都从它产生,而又消灭复归于它;因此有无数个世界连续地从它们的本原中产生,又消灭复归于它们的本原。”无数个世界是指阿派朗生成的世界是生成、毁灭的无限循环系列。辛普里丘说阿那克西曼德和原子论者等“主张世界在数目上无限的人”,“认为无限数目的世界在无限的时间中产生和消灭,其中有些在产生中,同时有些却在消灭着。”这里是说宇宙中同时并存着无数个世界,而它们各自生灭的时间并不是同步的。

根据对古代资料的分析,阿那克西曼德说的无数个世界既指时间上的无限连续相继,也指它们在无限空间上的同时并存。他的这种思想对阿那克萨戈拉德谟克利特以至伊壁鸠鲁的宇宙论都有深远影响。

天文、气象思想和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

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大地与海洋是阿派朗中分离出的冷、湿(物态成分)生成的。对天体的构造与排列,阿那克西曼德还只能凭当时简单的观察作想像色彩甚浓的猜测。他说:“太阳位于全宇宙的最高处,太阳的后面跟着月亮,下面是恒星行星。”他描述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分别是大地的28倍和19倍,都像车轮状的圆环,边缘凹而充满火因而自身都有光,在运转中表现出种种变相,而月亮的轮子边缘的开口关闭就造成月食。他又设想星辰自身也是一些被气包裹着的火圈,但有通气的管状开口之洞,于是能显出不甚明亮的样子。这在当时是最早摆脱神话宇宙观,凭观察事实来对天体作的一种科学解释。和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欧德谟斯的《天文学史》还说,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个讨论各个行星的大小和距离的”,“那时是以日、月食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加以估算的。”

由于在地平面极目观察各方向皆连成圆周形,阿那克西曼德便认为,“大地好像一根柱子的础石”,是扁的圆柱体,深度是宽度的1/3。它有两个彼此相反的表面,人们只是住在其中的一个表面上。它不是浮在水上,而是悬在空中,处在中心,和天穹的各端距离相等,不朝任何方向运动,必然保持静止不动。这是西方天文学史上最早的地心说

阿那克西曼德根据经验观察事实,开始解释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虽很粗糙,但已是一种比泰勒斯有较多进展的科学思想。他说: “风是空气的流动,因为空气的最轻和最湿的部分被太阳所晒而膨胀起来”“雨是由太阳从地上蒸发起来的气产生的”风又造成雷电,被关在密云区中的风冲出来,“于是撕破云层而发出声响,而裂口的扩大则点亮了黑夜”,“雷是彼此撞击的云的闹声。”可以说,阿派朗学说的拓展部分开创了气象学的研究。

阿那克西曼德继续按照阿派朗学说的宇宙论展开了西方科学思想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动物与人类起源的论述,已有粗朴的生物进化思想的萌芽。他认为,“最初的动物是在潮湿的东西中产生的,并且有一层硬皮包裹着”,它们长大,爬到干燥的岸上,硬皮破裂,就作为另一种生物活下去。这大约是观察卵生动物的产生与成长所得出的见解。他更提出人是由鱼变来的。他认为人肯定是由另外一种动物变来的,理由是人出生时不能很快给自己觅食,要有很长的哺乳期,要是他起初就是这样就不能留存下来。这有适者生存的思想萌芽。他还粗朴地描述了从鱼变成人的过程:“从热的水和土中产生出鱼或非常像鱼的生物;从这些生物中长出人来,从胚芽到青春期一直还保留着原来的形式,直到最后,像鱼一样的生物破裂了,已经能够喂养自己的男人和女人生长出来了。”

相关争议

“阿派朗”的定义问题

由于阿那克西曼德所遗留记载有限,且难以分辨哪些属于他本人的论述,故而历史上对于“阿派朗”的定义问题,以及其具体的论阈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亚里士多德眼中的“阿派朗”

亚里士多德认为主张无限是事物的本原的利奥六世,并不仅仅是阿那克西曼德一个人,而认为是所有研究过自然哲学的有名的哲学家都是这样主张的。从这里可以看到在无限这个问题上,古代思想发展变化的情况:自从阿那克西曼德开始提出阿派朗作为万物的本原以后,其他哲学家很快就接受“无限”这个范畴作为他们哲学思想中的重要问题。毕达哥拉斯学派就以有限(peras)和无限 (apeiron)作为他们提出的十对对立的范畴中的第一对范畴。在此以后,特别是经过爱利亚学派的麦里梭论证以后,许多利奥六世,不论是唯物论者或蒋梦麟论者,都认为他们认定的本原或第一原则是无限的。这样,“无限”也就成为从古代直到现代许多哲学家的体系中属于最高的一个抽象范畴。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讨论的无限,已经具有这样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第四章中分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柏拉图和自然哲学家关于无限的看法以后,接着又专门写了一段,阐明为什么哲学家要将无限看作是事物的本原的,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说明:这些哲学家们都认为他们所说的本原是无限的。(除了阿那克萨戈拉在物质性元素之外还要肯定一个“努斯”,恩培多克勒还要提出“爱和争”作为推动本原的力量以外) 他提出两个论证:一、如果本原以外还有一个其它的、更根本的本原,那就成为限制原来那个本原的东西,它就不是无限,也就不是本原了。二、从变化的生成和毁灭说,无论生成或毁灭都是有终极的,有终极就是有限制,就不是无限。本原是无限,就是没有生灭的。前一个论证是说,本原就是根源,不能有比它更根本的根源了;后一个论证则是从生成和毁灭方面论证本原是不生灭的,所以是无限的。正因为有这两个特点,本原能够包容万物, 支配万物。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名提到阿那克西曼德,说他和其他大多数自然哲学家一样,认为无限是神圣的,因为它是不死的,不毁灭的。

亚里士多德的这段论述替阿那克西曼德为什么要提出阿派朗作为万物的本原说明了理由。但他提出的这两个论证并不限于阿那克西曼德,而是包括大多数早期利奥六世。阿那克西曼德自己是不是提出过这样的论证还无法确定。他指名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阿派朗是神圣的、不死的、不毁灭的。这就是说,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第二个论证虽然不一定是阿那克西曼德提出来的,但这个论证的结论却是当时对于本原的一个共同的看法,即认为本原是神圣的,不死的。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也具有这个特征。

辛普里丘眼中的“阿派朗”

辛普里丘说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个称阿派朗为本原的人。在希波吕托的《驳众异端》中也说阿那克西曼德是第一个称阿派朗为本原的人。阿那克西曼德说出了关于本原的定义性的解释,即:万物由它产生,最后又复归于它。根据辛普里丘的记载,这是阿那克西曼德最初说的,并且对这种说法作出了他的解释,即这种产生和复归是按照必然性进行的。

根据辛普里丘的说法,阿派朗是物质性的本原。基尔克、拉文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一书中就将辛普里丘这段残篇中的本原译成是“物质性的”。至少从辛普里丘以下的说法,他将阿派朗看成既不是水,也不是其它被称为元素的东西(恩培多克勒才将水、火、土、气称为根”即元素),而是某种本性是无限的东西。那就是说,在阿那克西曼德看来,象水、火、士、气这类东西都不是无限的,而只有阿派朗才是无限的。

辛普里丘认为阿那克西曼德是由于观察水、火、土、气这四种元素的相互转化,因而想到不以其中的某一元素,而以它们以外的某种东西作为基质才比较合适。古代希腊人认为最普遍的对立是冷和热、干和湿;四种元素正好具有相反的性质:水是冷和湿的, 火是热和干的,气是热和湿的,土是冷和干的。所以,如果以其中任何一种元素为本原,由于它只具有对立的性质的一个方面, 就必然不能说明具有对立的另一方面性质的元素的存在和产生。

比如,泰勒斯说水是万物的本原,而水的特性是冷和湿,因为对立的两面总是相反的、互相冲突的,水如何能产生带有热的或干的性质的东西。因此,如果水是无限的,火、土、气都要被毁灭或停止存在了。泰勒斯最初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而直接继承他的阿那克西曼德却不赞成是水和其他元素,而提出阿派朗,因为以水为万物的本原会产生困难, 只有用阿派朗才能避免这种困难。这就是他所以要用阿派朗来代替泰勒斯所说的水的理由和根据。只有用这种说法才能解释辛普里丘所记载的阿那克西曼德是由于观察四种元素的互相转化,所以提出阿派朗。

“阿派朗”与对立问题

在哲学史中,关于阿派朗与对立的问题,即阿派朗是各类元素的中间体还是各类元素的混合体的问题上,存在诸多争议与分歧,即便是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记载也同时具有这两方面的观点,具体如下:

阿派朗是中间体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多次谈到有的自然哲学家主张作为万物的本原的乃是某些元素的中间体。在《物理学》第三卷第四章中讲到自然哲学家认为某种元素是无限的时候,亚里士多德说元素是“水或气或它们的中间物”,以及在这里提到的火和气之间的中间物。因此,古代许多作者认为主张本原是某两个元素的中间体的就是指阿那克西曼德,说他的阿派朗就是这样的中间体。策勒曾列举了一些这样主张的古代作者的名单,其中包括著名的亚历山大大帝和辛普里丘。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也接受了这种看法,说亚里士多德所说“比气密又比水稀薄”的东西,“许多人都把这个规定归于阿那克西曼德;很可能这就是他的规定。”

但这种看法被部分哲学史家所反对。首先是亚里士多德没有明确说明阿派朗位于那两个元素之间;其次凝聚和疏散是阿那克西美尼的观点,并不属于阿那克西曼德的看法;最后,按照亚里士多德,阿那克西曼德并不属于其所说的以元素作为本原的利奥六世

策勒和第尔斯猜想可能希墨腊的伊戴乌斯(Idaeus of Himera),主张阿派朗是这样的中间体。但罗斯却认为唯一提到伊戴乌斯的是塞克斯都·恩披里柯,他都明白地说伊戴乌斯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罗斯同意伯奈特的意见, 认为主张这样的中间体为万物本原的,可能是属于阿那克西美尼学派的人。

阿派朗是包含对立的混合体的观点

还有学者认为,阿派朗是一种包含各种对立的混合体。亚里士多德在讲到阿那克西曼德的时候,说他认为对立在“一”之中,是由“一”分离出来的。亚里士多德将他们列在一起,当作同一派的主张,这就有可能将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阿派朗,也看作是一个混合体。正因为在它之中混合了水、火、土、气,以及种种对立,所以这些元素和对立,可以从它之中分离出来。因为分离是和混合相对应的,原来是混合在一起的东西才能从中分离出来。

亚里士多德在这里认为,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对立是在“一”之中,是由“一”分离出来的。辛普里丘在《 〈物理学〉注释》中有一段话讲到这些问题: “还有另外一种看法,不把任何物质的变化当作原因, 也不认为产生是任何基质的转化,而认为产生就是分离。阿那克西曼德说,对立物蕴藏在基质以内,基质是一个无限体(阿派朗),从这个无限体中分离出对立物。他是第一个把基质称为本原的人。对立物就是热和冷、湿和干等等。”

阿那克西曼德所说的对立物,主要是指热和冷、干和湿等等。在阿那克西曼德的时候,冷和热、干和湿也是和水、火、气一样的东西,即事物(things)。当时的希腊人并没有将它们区别开来。康福德认为是指物体,即热的事物、冷的事物等等,格思里也接受他的意见。因此,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对立物原来就存在于阿派朗之中,也就意谓着水、火等元素,这些特殊的物质原来也存在于阿派朗之中,则阿派朗也仍然是一个由各种元素和对立物组成的混合体。

亚里士多德曾用潜能和现实的思想解释过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萨戈拉等的混合体,也解释过无限—阿派朗。在《物理学》中讨论无限的问题时,亚里士多德的结论是: 无限只能是潜能的存在,不能是现实的存在。用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解释去说明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中包含对立,甚至说阿派朗就是一种混合体,也是可以的。但不能说阿那克西曼德自己已经有潜能和现实相区别的思想。

因为古代记载多次将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和矛盾对立联在一起,西方现代有些哲学史家就对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作了许多辩证法的解释。罗斯在对上面提到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第三卷第五章那段话作注释时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对立——热和冷、千湿——的斗争构成世界”。如果这样,也可以说阿那克西曼德是比赫拉克利特更早的辩证法的奠基人,并且将他所说的阿派朗理解为对立面的统一体。

后世评价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评价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学说是 “把原则(本原)规定为‘无限’所造成的进步,在于绝对本质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东西,而是一个否定的东西、有普遍性的东西,一种对有限者的否定。……同时,从物质方面看来,阿那克西曼德取消了水这一元素的个体性。他的客观原则[本原看来并不是物质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思想看待。不过显然,他所指的不是别的,只是一般的物质,普遍的物质。”

拉文在《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提到:“如果泰勒斯赢得希腊第一位哲学家的头衔主要是因为他对神话表述的放弃,那么,阿那克西曼德的‘阿派朗’学说便是第一位我们有具体的证据表明他做了全面而细致的尝试来解释人类经验的世界的各个方面的哲学学说。”

张志伟教授认为:“阿那克西曼德关于“无定”的思想已经涉及了必然性或规律的问题, 只不过他还没有如此明确地表达而已。”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