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培多克勒 :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

更新时间:2023-05-26 16:58

恩培多克勒(英译名:Empedocles,希腊名:Ἐμπεδοκλῆς,约公元前495年或490年—约公元前435年或430年),又译恩贝多克利,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自然科学家、政治家、演说家、诗人,相传他也是医生、医学作家、术士和占卜家。作为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受到当时占据主流的毕达哥拉斯和埃利亚学派思想的影响,其教义体现出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恩培多克勒以诗的形式写作哲学,但只有一小部分保留了下来,流传至今的有两部长诗《论自然》和《净化》,以及一篇散文《医论》有古人记载的约450行残篇。

恩培多克勒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王国的阿格里特的贵族家庭。青年时期,恩培多克勒先后拜师于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Xenophanes)、巴门尼德(Parmenides)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游学的经历恩培多克勒不仅在哲学思想上有独特的见解,在医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理论实践研究上也锋芒毕露。并且,恩培多克勒也勤于从事政治活动,据记载,恩培多克勒曾在家乡推行道德改革以及民主政治,公众十分尊敬爱戴他甚至建议其接受王位,但是被恩培多克勒谢绝了。恩培多克勒在晚年遭到流放,成为一个预言家。传说,为了让人们永远对他奉若神明,恩培多克勒跳进埃特纳火山口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他的身体就不留下任何痕迹,人们便会以为他升天了。

恩培多克勒在哲学上的创造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四原素的学说;二是用爱和斗争来解释事物的变化,他抛弃了一元论,把自然过程看作是被偶然与必然所规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的;三是将承认与否认运动变化的观点结合,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论述存在着变化,同时也能够断言实在从根本上来讲是不变的。恩培多克勒的观点对那一时期的科学和哲学的思潮造成了重大影响。在这些方面,他的哲学比巴门尼德柏拉图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更富于科学性。恩培多克勒的本原学说、感觉理论和进化论观点在哲学和科学发展史中仍具有启发意义,其所提出的流射说、孔道说等都直接影响了原子论哲学,可谓现代哲学的先声。

生平经历

诞生

恩培多克勒在大约第七十届奥林比亚赛会诞生于阿格里真托(Agrigento)一个富裕的贵族家庭,并于第八十届奥林比亚赛会(纪元前460年)成名。他的父亲叫作麦同(Meton),他的祖父也叫恩培多克勒。祖父恩培多克勒其实是这个家族第一位满载荣誉的人:他是一个养马人,在第71届奥运会上赢得比赛,名头响彻整个泛希腊世界。

拜师游学

恩培多克勒未满十六岁时听过色诺芬尼在赫拉克勒斯神庙柱廊中的讲话。课后,他问这位大师,是否存在识别智慧之人的办法,这位哲学家回答说这并非难事——只要你本身是智慧之人便可。当时的少年恩培多克勒也许并未理解这位来自科罗封、九十高龄的大师所有的思想,然而从那一刻起,他决定投身到对自然的研究中。

后来,恩培多克勒游历到埃利亚,遇上了古希腊利奥六世埃利亚的芝诺(Zeno)和巴门尼德。但是,年轻的恩培多克勒刚刚经历过公元前472年阿格里真托的政治冲突,作为一个实干家,他急于掌握世界,而巴门尼德抽象的理智主义必定是颇为脱离现实的。于是,恩培多克勒离开了巴门尼德,返回了西西里。

恩培多克勒曾以毕达哥拉斯为师,与他们交游。在毕达哥拉斯派的学校教授的所有课程中,最吸引恩培多克勒的是巫术灵魂转世学说。即便如此,他怀疑自己的老师不愿意将神秘之术倾囊相授,因此他决定绕过他们,直接接触知识的源头,即他那个时代的“大学”——东方学派。从埃及人、迹勒底人,尤其是马吉人那里,他学到了催眠、心灵遥控、读心术等神秘之术。恩培多克勒本人在如下诗句中提到过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他们中间有一位具有神秘知识的人,这个人的确拥有最伟大的智慧财富。”

成为“先知”

恩培多克勒自称其为“先知”,“神”。他宣称自己掌握神谕,凡有人受病痛折磨,都可以从他哪里获得治愈之语。他喜欢在阿格里真托的大街上信步,让一群年轻人领着,周围有仆从和崇拜者簇拥。他喜欢着紫色旗袍,系金腰带,穿铜制的拖鞋。他有着浓密的头发和胡子,头戴德尔斐式桂冠,以纪念太阳神之子阿波罗。

据说,在恩培多克勒游历至塞利努斯城时,他在仔细检查过城周的土地后,发觉城中的瘟疫源于一条流经城中心的沟渠中的污水。恩培多克勒便自费命人掘出几条新的沟渠,从其他水源引人活水,使得那条沟渠里的水即便在干旱时期也能流动,从而治愈了此城中的瘟疫。这次事件后,他同样也被塞利努斯城中的人尊奉为“神”。

另有一次,他用骡皮制成几百个袋子堵住一段狭窄峡谷,成功阻止西洛可风破坏阿格里真托附近一处山谷的作物,再一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避免了一场公共事故。无论这则逸闻的真相如何,总之从此以后恩培多克勒被也被称为“挡风者”。

在归给恩培多克勒的诸项“神迹”中,还有传说他治好了一位昏迷三十天之久的妇女。约翰·塞纳院长的版本是这样的:“有一位阿格里真托的妇女被医生诊断患了与癌症相似的一种病,毫无疑问,有些女性乃是假装患有此类病症,但这位患病的妇女,看起来像是真的,因为她毫无知觉,她的呼吸已停止,每个人都相信她已经死了。但恩培多克勒却托起她的手,令她苏醒过来。”

晚年

恩培多克勒到了晚年时更常宣传自身为“传道者”与“预言者”,醉心于灵魂再生论,恳求他的同胞洗涤使他们从上天贬降下来的罪恶。其教义深具宗教色彩,他警告人类应该禁绝婚姻、生育、琐务,之中许多观点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毕达哥拉斯及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等人的相关思想内核一致。

雅典于公元前415年围困西那库斯时,恩培多克勒尽其所能地协助西那库斯人抵抗,因此,触怒了极端仇视西那库斯的阿克拉加斯人。被其故城所逐后,他流亡希腊大陆,有人说他死于麦加拉(Margaris)。但是根据第欧根尼(Diogenēs)的说法,希波勃特(Hippobotus)曾告诉人,恩培多克勒在将一名濒临死亡的妇女救活后,又在这一名妇女的庆生宴上突然失踪了。

据传说,恩培多克勒最后跳进西西里岛埃基纳火山口,这样他死后可以不留痕迹,从而证明他的神性。但是,被他视为四原素之一的火却败露了他,火将他的铜鞋喷了出来,遗留在火山口的边缘上,像是明白表示他是凡人的标志。

主要著作

恩培多克勒模仿巴门尼德的风格,写作了一部题为《论自然》(On Nature)的六韵步诗。他将此诗献给朋友波萨尼阿斯(Pausanias)。这部诗长约2000行,如今只剩下五分之一。他还写过一部宗教诗,题为《净化》(Purifications),保存下来的部分较少。恩培多克勒许多幸存下来的诗行是散见的引文,对于到底应该将其附加在哪部诗作上,学界的各位学者们的意见并不统一,有的学者确然认为这两部诗属于同一作品。另外,根据1944年从斯特拉斯堡大学的档案里辨认出的40则古代莎草纸残篇中,发掘出一些与恩培多克勒相关的文本资料:恩培多克勒要比巴门尼德多才多艺,其文体也更为流畅通达。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恩培多克勒写过一部描写波斯国王薛西斯一世入侵希腊的史诗;根据其他传统说法,他还是几出悲剧的作者。

《论自然》

《论自然》,据恩培多克勒自述,是写给缪斯女神卡利欧佩的;这首诗的权威源于它向神灵寻求灵感的诉求。《论自然》中包含了一种物质本体论,不包括完全的毁灭和生成,以及一种宇宙起源论,它是基于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通过爱和恨的力量的聚合和分离所激发的。另外,这首诗还谈到了动物界和生物学,以及对认知和感知的反思。

恩培多克勒认为,在不断的变化背后保持永恒而不变的,是存在的四大根基,即基本元素一气、水、土和火。四大根基根据不同比例的混合和分离解释了万物的起源和变化,它们本身并不诞生或者消亡,而是相互转化。如果它们也经历诞生和消亡,那么从“不是”到“是”和从“是”到“不是”之间便将有一段过渡期。通过这种方式,恩培多克勒不仅可以确认不变的“是”的存在,四大根基既不屈从于诞生,也不屈服于毁灭;同时,也能够承认变化的实在。相较于巴门尼德,恩培多克勒在理论上的发展是显著的:他认为超越所有变化维持一致的“是”并非一个坚实的整体,而是一个复合多样体,从属于运动的诸多元素的集合。根据恩培多克勒的观点,元素的混合和分离在两个反作用力—爱(和谐)和恨(不和谐)——作用时发生:两者之间一方胜过另一方,这些根基则倾向于聚集或者分散,从而产生转化的现象。

以四根说为基础,根据相似者识别相似者的原则,恩培多克勒对在感性认识中发生的一切进行了解释。在恩培多克勒的分析背后,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隐藏的问题:认识来源于发出认识这一动作的人和被认识的事物之间的相遇;在人和事物这两个极为不同的现实之间,是通过何种方式建立起联系的呢?恩培多克勒给出的答案是:这一联系具有可能性,在感知事物的人类和事物本身之间具有同质的构成。事实上,每一个感官都存在于四大根基中,使得它们能够感觉到事物中与自身相同的元素的存在。这些事物则反过来释放出便于接触和认识的“流溢”(effluvi)。

《净化》

恩培多克勒生活的时代仍是一个宗教一统天下的时代,当时的宗教与科学尚未分野,二者也无清晰的界线。恩培多克勒本人也是一身多任,既是一位从事过大量原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着丰富宗教思想的布道家。现存的《净化》残篇四十则反映了他的宗教思想的主要脉络,其中主要论述了灵魂轮回、人神关系以及人的宗教道德生活的相关思想。

净化(καθαρμς)这个词的原意是清除罪恶,净化可以在污染之前(以防止污染)和污染发生之后(以溶解它的力量)进行。奥菲斯教宣传依附于肉体的灵魂,带着前世的原罪来到这个世界,应该使它得到净化。在净化仪式中采用祭酒、祛邪、戒欲、用净水净身等方法。仪式和象征性的用水或血洗涤是有光性的,就像对某些有害行为的节制一样。先知们认为,身体的净化可以消除疾病;与此同时,毕达哥拉斯学派和奥菲斯教显然把净化理解为灵魂从身体中解放出来。

除了《净化》中相对罕见的明确引用外,学者们一直难以确定这部作品的哪些片段与《论自然》相区别,并且通常主张坚持以“仪式”为主题对二者进行区别。此外,《净化》的手中受众似乎不是像他的友人波萨尼阿斯那样的单个个体,而是阿克拉加斯的民众,因此第二人称复数的使用也经常被当作区分《净化》文本的证据。在诗篇开始,恩培多克勒向他的同胞宣告了他的神性和他的预言的治疗能力。接下来,诗的片段揭示了一个古老的法令和一个“必要的神谕”,为了惩罚因流血、不诚实以及冲突而堕落的“恶魔”,其需要“灵魂”转世的“净化”程序。神界的精灵在被污染之后,就会被驱逐出神界,恩培多克勒也自称为宇宙漫游的参与者。而灵魂转世具有赎罪的潜力,被污染的精灵通过经历一系列的生命体验,作为植物、动物等等,直至最后,通过净化作为人类返回到神的宴会。但为了达到这个觉悟的状态,这个精灵必须坚持一个严格的道德程序:拒绝吃肉、豆类月桂叶,也拒绝异性性行为。这些禁令构成了对传统希腊宗教的激进控诉。

诗中的“轮回”是受爱与恨所影响的四个元素支配的,这与《论自然》的相关学说保持一致。在这里,物质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的运动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恨所导致的分离,引发了神性统一的最初崩溃,并创造了进入转世轮回循环的守护神。如果回归到对爱的崇拜中,世界最终将会恢复到神圣的境界。恩培多克勒生动地描绘了早期人类对和平的崇拜,这个接近黄金时代的时期与那些抨击传统祭祀和吃肉的片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抵制了希腊诸王之王阿伽门农(Agamemnon)对其女儿伊菲革涅亚(Iphigenia)的牺牲和堤厄斯忒斯(Thyestes)对他的孩子们的食人盛宴的血腥行径。最后,对爱的崇拜将使世界回归到神圣,轮回守护之神化身为神,从流放中解脱出来,享受着幸福的生活。

《论自然》与《净化》之间的关系

《论自然》与《净化》,人们一度认为前者是科学著作,后者是宗教著作,二者相互对立、互不相容。但是,这种范畴的对立似乎并不成立,一些评论家们认为关于《净化》是《论自然》的续作。毕竟,在恩培多克勒的诗篇中,自然与伦理生活都是爱与恨发生的重要场所:自然也被同样的原则所支配,同时,这也是理解伦理生活戏剧性的关键。正如恩培多克勒所表达的那样,如果理解自然是如何运作的,那么一个人会更想要站在爱而不是恨的一边——特别是,一个人会想要避免流血,因为那是我们思考和感知到的生命的基本原则。这种观点看到了自然哲学和宗教叙事之间的互补。

然而,根据斯特拉斯堡发掘的手稿,一些人主张《论自然》与《净化》不是两首诗,而是一首诗。例如,研究者马丁(Martin)和普里马维西(Primavesi),把焦点放在了“合奏(系综)”的一个部分,即描述了恨在漩涡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爱在漩涡中心的那一刻。这个描述反映了中描述的相同事件,除了根被爱结合之外,也有某种人在爱中结合。根据作者的说法,这些人是化身净化的恶魔;反过来,这些通过化身的惩罚即将结束的恶魔,也是爱的粒子。在冲突下的复合生命的分解,将这些爱的粒子从他们的轮回中解放出来,他们在爱的漩涡中心出现时结合在一起。两诗篇中的思想内核及原则的一致,使这种统一的观点也得到了一定的认可度。

第三种观点认为诗篇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不一定在于建立两个相互独立的文本,而是教学的两个“层次”:深奥的(esoteric)和开放的(exoteric)。在这种解读中,恩培多克勒实际上是在对两个听众群体宣讲,一个是大众,也就是阿克拉加斯人,在文中使用第二人称复数指称;另一个则是特殊的密友,文中用对包萨尼亚的指代和第二人称单数进行指称。在公共讲座中,一般听众被教导净化自己的必要性和方法。相比之下,内部圈子则得到了宇宙内部运作的详细解释,以及对恩培多克勒斯的“恶魔学”以及独特启示力量的玄妙描述。

主要思想

本体论: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同意巴门尼德存在是永生的且不可毁灭的观点,但是他认为,存在不是一而是多。不变的、永恒的东西是多。他写道:“从绝对不存在的东西不可能产生任何存在;而存在的毁灭也是完全不能实现也不可想象的,因为它将一直存在下去,不论什么人把它放在什么条件下,都是如此。”但是,恩培多克勒不像巴门尼德,他不同意说实存之物仅仅由“一”构成。我们要接受那个“二”的概念,就必须否认运动的实在性。但是,对于恩培多克勒来说,运动的现象如此显而易见、引人注目,因而是不容否认的。因此,他拒斥了“二”的观念,并且坚持认为存在着相对的变化。

从立场上,他折中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与巴门尼德的观点:既假定了变化,又假定了持存。另外,不同于埃利亚学派的是,恩培多克勒所假定持存的东西不止一种,而是四种,即:土、气、火、水。它们是永恒的实存之“根”或元素,一切的变化都可以被解释为这些持存元素的结合或分离。他甚至就结合与分离是如何发生的,提出了一些细节性的构想。例如,骨骼是按两份土、两份水和四份火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等等。

亚里士多德把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解释为四元素。他在《形而上学》中指出: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认为本原是火,而“恩培多克勒说本原是四种元素,除了以上说的几种外,还加上第四种——土;他说,因为这些东西常住不变,不是产生出来的,只在它们集合为一或从一重的真理:在一个时候,一由多生成,另一个时候,一又分解为多;火、水、土和极高的气,所有这些都是相等的,有着同样的寿命,但是每一种都有不同的能力,有它自己的特性,它们依次在时间的循环中,占据优势。在这些东西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产生和消灭;如果它们不断被毁坏,它们就不再存在了;还有什么东西能增加这个全体,它又从哪里来呢?既然它们没有虚空,它们又怎能消灭呢?不,只有这些东西存在,它们互相奔赴,时而成为这个,时而成为那个,而它们是始终不变的。”四根不是单一的物体本原,而是物体内部构造的四个基本要素它们通过结合与分离的构造活动,使事物生成和毁灭。因此,原来哲学家所探讨的本原到了恩培多克勒这里开始有了物体结构元素的崭新意义。“恩培多克勒哲学的主要倾向,不是对巴门尼德的存在概念作形而上学的逻辑探讨,而是对自然界的生灭变易现象作物质结构方面的研究,从而成为对自然界作机械说明的开创人。”

然而,对事物之结合的这个解释并不足以说明我们的经验世界。恩培多克勒认识到,我们需要一套单独的原则来解释变化和运动。一方面,我们发现,世界是由特定的统一对象例如椅子、树木、二石头等——构成的。我们需要某个东西来解释,个别的元素是如何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个统一性原则。另一方面,世界并非如巴门尼德所想的那样,是一个巨大的统一体。它是由个别的对象构成的。此外,甚至这些较小的统一体也会瓦解、分裂为它们各自的组件。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个个别性原则。恩培多克勒富有洞见地认识到,这两个原则都是根本性的。

动力因:爱恨说

恩培多克勒对土、气、火、水的解释只是他的理论的第一个部分。第二个部分是对推动变化过程的特殊的力的解释。伊奥尼亚学派假定,自然物质自身就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物体。只有阿那克西美尼试图用气的稠密和膨胀的理论来具体地分析变化的过程。恩培多克勒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他假定自然中存在着两种力,他称之为爱和恨(也可以说和谐与争执)。它们就是导致四种元素互相混合后来又互相分离的力。爱的力导致元素互吸引,形成某种特殊的形式或者某个特殊的人。恨的力导致事物的解体。因此四种元素是混合在一起还是互相分离,取决于出现了多少爱或者恨。事实上,恩培多克勒相信,自然中有一个个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显示着爱与冲突的循环。恩培多克勒以诗意的风格表述了这种永不停止的循环,他写道:“这个过程在人的肢体里可以清楚地被看到:在一个时候,身体的各部分在生命洋溢的季节里通过爱而结合成一个整体。而在另一个时候,残酷的争执把它们拆散,各自在生命的边缘上盲目挣扎。植物和住在水里的鱼、巨在山上的野兽、展翅飞翔的鸟都是这样。”这个循环有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爱出现了,而恨则完全没有。四种元素完全地混合在一起,受爱的原则支配而处于和谐之中。在第二阶段,潜藏在旁边的恨的力量开始侵入到事物中,不过此时爱依然比恨多。在第三个阶段,恨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各个微粒陷入不和,开始分离。在最后的阶段只呈现恨,土、气、火、水的所有微粒都各自分离,各归其类成为四组。这时诸元素在本类中各就各位,准备在爱的力量回来将它们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时,再一次开始新的循环。这个过程不断持续,永无止境。

在恩培多克勒看来,爱是统一性原则,恨是个体性原则。这两种对立力量的互动造就了世界之中持续不断的流变。当前的世界处于完全统一与完全分离之间的中间状态。考虑到它的趋向,恩培多克勒乃是一个悲观主义者。虽然他说过,这些力量是神性的,但他也把它们考虑为物质性的力量,因为他说,“爱和恨就像一样,贯穿一切事物。”这一时期的许多希腊人还很难想象,除了巨大的物质对象和非常好的物质对象外,还有什么类型的实在。请注意,支配着物质宇宙的力量乃是道德的力量(爱与恨)。虽然这一时期的希腊哲学家已经远离了诸神支配一切事情这等荒诞离奇的故事,但他们的解释依然有着浓厚的人神同形同性论色彩。在当代物理学中,爱与恨这样的思想也渗透进了我们对原子的讨论中,我们说它们相互地“吸引”和“排斥”着。

宇宙生成论

恩培多克勒认为:在最初的球体里,分不出火、土、水,没有纷争,没有冲突。这个球体在各方面都相等,到处是无限的。后来,球体中的冲突增长,爱和恨相互牵制的时期已满,一切开始依次震动。当冲突到达旋涡的最深处,爱到达旋涡的中心时,一切便在爱中结合成一个统一体。从这个混合中,生出变灭生物的无数种族。变灭的东西原来本是不朽的,那些混合物,原来本是纯粹的,现在改变了道路。

从最初、原始的元素产生出土地、充满波涛的海、潮湿的水气圈和那环抱整个圆圈的气。集合起来的太阳之火遍历广大天宇。气在土中生下深根。海是大地的汗。从土里生出许多没有脖子的头,有许多没有肩的略臂游来荡去,还有一些没有额的眼睛游荡着,个别肢体游荡着,追求相互结合。当一个神与另一个神(爱与恨)大规模地交手时,这些肢体就相结合了。那时生下了许多长着两个脸和两个胸膛的动物、浮现出一些上半截是人下半截是牛的动物,还有一些人身牛首的动物,还有一些半男半女的动物。火使男人和女人的小麦胚芽产生出来。首先浮现出一些粗粗的土块,包含着适量的水和温度。火把它们抛挪到高处,因为它们力求接近天上的火。

那时还没有显示出各种肢体的形相,也没有人的声音和生殖器。人的一些肢体来源于男人的种子,另一些来自女人的种子。男人的种子和女人的种子流到纯净的子宫里,遇到寒冷便生出女孩,遇到温暖便生出男孩。土接受八分之二的气、四分的火,便产生出白色的骨头。动物产生时一种偶然的扭曲折断骨头,产生脊柱。土与火、水、气结合,产生出血液和肌肉。心生活在血液洪流里面,是思想力的所在地。围绕心涌流的血液就是人的思想力。

恩培多克勒对宇宙,特别是对人的生成的猜测,尽管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是一种朴素的狂想,但是其中关于发展及进化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古代、近代的自然科学理论。

流射说

根据我们所拥有的文字记载,恩培多克勒首次详细阐述了一种感官知觉理论。他认为,人之所以能够认识事物,就在于人和万物一样都是由四种元素构成的,因而“同类相知”。例如,人的眼睛里有水,眼睛的水同外部的水相接触就形成了水的感觉。其他感觉也是一样,凭土而知土,凭气而知气。一切事物都不断发出一种微小的粒子(元素),而一切事物又都具有数不清的“孔道”,一事物的流射物进入另一事物的孔道,就意味着两个事物的结合。从事物发出的这些微粒如果进入人的感官孔道,同人自身流射出的微粒相接触,就会产生各种感觉。

德漠克里特继承恩培多克勒的思想,将流射说与原子论结合起来,提出影像说。他把物体表面发出的流射物称之为“影像”,影像从物体飞出,透过空气,传到人的感官,人的感官有大小不同的孔道,外物的影像如果与感官的孔道相合,就能产生关于外物的感觉。所以,在德漠克利特看来,人的灵魂是人认识世界的工具,与其他外界物一样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分为感觉和理智两个部分,前者产生感性认识,后者产生理性认识。

“流射说”和“影像论”都是对认识来源的最朴素的猜测和界说,在现在看来,没有多少科学依据。但不能否认,这两种说法都力图将认识的来源归因为自然,而排除人们久已习惯了的对人的精神活动或灵魂的超自然解释。这可以说是哲学向常识挑战的最典型的例证,当然,其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当“流射说”和“影像论”把人的感觉看成是外物的流射物进入人的感官时,也就在实际上把精神的东西归结为物质的东西,这就不能真正说明人的认识、知识或精神活动的真实性质。

名人名言

“由爱与恨所推动的土,气、火、水四种元素组成世界。宇宙是不朽的,但它并不是总处于同一形式之中。爱和恨交替占统治地位形成一个循环,特殊事物就存在于这个循环的两个中间阶段。”——恩培多克勒《论自然

“让你的思想远离这种研究途径,不要遵循这条大家所习惯的道路,以你茫然的眼睛、轰鸣的耳朵和舌头为准绳。而要用你的理智来解决纷争的辩论。”——恩培多克勒《恩培多克勒著作残篇》

“在某一时刻,所有事物通过爱结合为一,在另一时刻,每一事物通过产生于斗争的恨分崩离析。”——恩培多克勒《论自然》

“因为从四根中生出一切过去、现在、未来存在的东西一一树木、男人、女人、哺乳纲、鸟类、水里的鱼类,以至于长寿和备受崇敬的神灵......只有四根是永恒的存在;但它们趋于相互结合,变成种种不同形象的事物;相互的混合所造成的变化是这么大。”——恩培多克勒《论自然

影响

哲学领域

恩培多克勒是前苏格拉底时代拥有保存最多的著述碎片的哲学家,他的理论和思想在其死后不久便广受欢迎。《古代医学(Ancient Medicine)》的作者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曾在其著作中抗议说:"一些医生和专家说,谁不知道一个人是什么,谁就不可能知道医学。但他们谈论的都是属于哲学范畴(philosophiē)的观点,就像恩培多克勒和其他写过关于自然的人一样——人从一开始是什么,人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人是由什么东西构成的。"

恩培多克勒的哲学观点引起了同时期思想家们的极大兴趣,就连同时期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也不例外,著述中也常有他的身影。另外,亚里士多德的弟子塞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创作了一部完整的《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以著述其观点并记载了相关评论,后来西塞罗(Cicero)把此作推荐给他的兄弟。得益于此,对恩培多克利的丰富注释也在这些作者和早期基督徒的评论中传承延续直至古代晚期。

恩培多克勒四原素学说使其抛弃了一元论,在哲学上开辟了多元论的先河;其作为动力因的爱恨说体现着浓厚的人神同形同性论色彩,对后世的宗教思想影响深远;另外,恩培多克勒将承认与否认运动变化的观点结合,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论述变化存在,对后世的唯物主义运动观点提供思想基础。

科学领域

恩培多克勒将物质世界归结为数目有限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按固定的算术比例结合的元素论观点,使他成为了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

另外,恩培多克勒试图在机械论的基础上解释有机化合物的产生,这一观点甚至使他被视为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的思想先驱。

恩培多克勒的本原学说、感觉理论和生物进化观点在哲学和科学发展史中仍具有启发意义。例如,流其射说及孔洞说的观点甚至直接影响了原子论哲学,可谓现代科学哲学的先声。

传承

恩培多克勒先后拜师于色诺芬尼巴门尼德以及毕达哥拉斯学派,并且也深受东方学派的影响。于色诺芬尼处学习其哲学思想,并投身对自然的研究;于巴门尼德处,学习并发展关于存在与运动的相关思想;于毕达哥拉斯学派与东方学派,则更多地学习他们的巫术灵魂转世学说。

恩培多克勒在哲学上的创造性地抛弃了一元论,认为土、气、火、水是永恒的实存之“根”或元素,开辟了本体论多元论的先河。其本原学说将物质世界归结为数目有限的元素,以及这些元素按固定的算术比例结合的思想,使他成为了现代化学的奠基人。

另外,恩培多克勒对自然界的生灭变易现象作物质结构方面的研究,也使其成为对自然界作机械说明的开创人,对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影响深远。

并且,恩培多克勒的感觉理论和生物进化观点在哲学和科学发展史中仍具有启发意义,他试图在机械论的基础上解释有机化合物的产生,这一观点甚至使他被视为查尔斯·达尔文的思想先驱。

恩培多克勒作为演说家,也被亚里士多德在《智者篇》中评价为创造了修辞学的人。恩培多克勒的弟子高尔吉亚(Gorgias)承继了他擅长表达的才能,成为阿提刻雄辩文体的创始人。

此外,基于大量的解剖和经验观察,恩培多克勒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并成为南意大利医学学派的主要奠基者。

相关人物

师承:色诺芬尼巴门尼德、毕达哥拉斯学派

色诺芬尼:古希腊哲学家、诗人,埃利亚学派的先驱。恩培多克勒青年时期便接受色诺芬尼指点,学习其哲学思想,并投身到对自然的研究中。

巴门尼德:古希腊哲学家,埃利亚学派实际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者。恩培多克勒吕振羽埃利亚的芝诺一同拜学与巴门尼德门下,深入了解并发展了其关于存在与运动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学派: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在南意大利学派招收门徒,成立的一个集哲学、宗教和政治于一体的团体,亦称“南意大利学派”。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是数本原说和灵魂不死论,在毕达哥拉斯派的学校教授的所有课程中,恩培多克勒最为感兴趣的是巫术灵魂转世学说。

弟子:高尔吉亚

高尔吉亚:古希腊哲学家、修辞学家。有记载说高尔吉亚向恩培多克勒学习过修辞学、医学和自然哲学

影响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中经常提及恩培多克勒,在《会饮篇》中,柏拉图借由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之口说出恩培多克勒关于的爱与恨以及其对人类物种进化发展的影响的假说,对其相关理论进行讽刺与批判。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恩培多克勒是除柏拉图之外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中提及最多的人,他对恩培多克勒的四元素说,爱恨说、运动理论,宇宙生成论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和批判。甚至,其弟子塞奥弗拉斯特(Theophrastus)创作了一部完整的《恩培多克勒(Empedokles)》以著述其观点并记载了相关评论。

人物评价

英国研究员、经济学家麦德森·皮里:“虽然恩培多克勒著述于2500年前,但在某些方面,如他的本原学说、感觉理论和生物进化观点在哲学和科学发展史中仍具有启发意义,有些见解直接影响了原子论哲学,可谓现代哲学的先声。”

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关于他(恩培多克勒)的哲学,对于我们说来诚然还保留了许多片段的自然哲学的思想和教训的言论;在他那里似乎思想更深入了实在性,而对于自然的认识有了更多的展开和广度。但是我们在他那里比起在赫拉克利特那里更少发现思辩的深度;而是愈益沉没在实在的观点的概念一种来自自然哲学的训练或对自然的观察。”

中国哲学教授葛树先:“恩培多克勒关于‘四根’的学说接触到了物质结构思想,他提出了物质结构数量关系的猜测,显示古希腊早期唯物主义开始转向物质结构领域的探索。”

中国哲学教授、博导罗斌:“恩培多克勒的创造性,除了科学以外,就在于四元素的学说以及用爱和斗争两个原则来解释变化。他抛弃了一元论,并把自然过程看做是被偶然与必然所规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规定的。在这些方面,他的哲学要比巴门尼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诸人的哲学更富于科学性。的确,在另外一些方面他曾接受了当时流行的迷信,但是就这一方面,他也不见得比起许多近代的科学家来更为不如。”

死亡争议

关于恩培多克勒之死的说法不少于六种:

同时代一位名叫塞纳的人记录说恩培多克勒在六十岁的时候自缢身亡;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记录了其他五种:蒂迈欧声称他在被流放至伯罗奔尼撒后自然死亡;特洛曾的德米特里厄斯宣称他把自己吊死在一棵荣黄树上;西奇库斯的湟安塞斯说他在七十七岁时从赶赴墨西拿一场盛会的马车上摔下来死去;特劳格斯在给他朋友菲洛劳斯的一封信中写道,恩培多克勒在年迈体虚之时,坠海而亡。

最出名、看起来最符合他个性的一个版本,是本都的赫拉克雷迪斯提出的,他说在治愈昏迷的女子后不久,恩培多克勒意识到自己的名望已达顶峰,认定他现在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如神一般消失。他跳入埃特纳火山的火山口中,片刻过后,这一举动由火山喷发出的他著名的铜制拖鞋所确证。不幸的是这个版本却有几分可疑,一方面是和常识不符,另一方面是阿格里真托和埃特纳火山的距离过远,而且赫拉克雷迪斯此人信誉度不高,他曾在别处坚称自己和从月亮上掉下来的人交谈过。

文化形象

至今,恩培多克勒对其读者的不朽影响仍在延续。另外,其投身火山而亡的传说,其中所包含的精神意象影响深远: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J.C Friedrich Holderlin)未完成的诗歌《恩培多克勒之死(Der Tod des Empedokles)》中,将恩培多克勒刻画为“所有片面存在的死敌”,忍受着生活和人类之苦,因为他无法“像神一样用一颗完全现世的心去真挚地、无拘无束地、宽容地与他们相爱和生活”。将恩培多克勒投身火山的行动,视为”神性“的揭示,以及“对精神的献身”。

马修·阿诺德(Mathew Arnold)在《恩培多克勒在埃特纳山上》(Empedocles on Etna)一诗中,将恩培多克勒之死进一步戏剧化了。其笔下的恩培多克勒在精神上有着极大的迷惘与苦闷,用人类思想的烈焰追求永无止境的高远,却无法逃脱自身情感的真实。他伫立于火山口边上道出下列诗行:“这颗心脏不再发光;你啊/恩培多克勒,不再是一活人!不是别的,而是吞一切的思想火焰/是赤裸裸的、永不停息的心智!万物源自四根/万物复归四根/我们的肉体归于土,我们的血液归于水,暖热归于火,呼吸归于气,它们好生于斯,善葬于斯/然而心智呢?”最终,恩培多克勒拒绝接受自我的局限,他纵身跃入了埃特纳火山。但阿诺德仍然给予恩培多克勒如下希冀:为了奖励他对真理的热爱,他的思想将永远不会全然毁灭。

另外,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在其著作《火的精神分析》的第二章“火与遐想——恩培多克勒情结”中,将对“火的热爱和尊重,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在这情结中结合起来”称之为“恩培多克勒情结”。并且,将恩培多克勒称为“一个完美的人,古代神秘的英雄,他充满智慧而且自信,在他看来,自愿死亡是信念的行为,它证明自己智慧的力量”

轶事典故

饮食戒律

恩培多克勒在《净化》中抨击传统宗教中血祭和食肉的行为,他希望“神坛上不再因为满是牤牛的鲜血而发出恶臭,而且将牛撕碎并吃掉那巨大肢体的行为会被人们视为令人憎恶的事情”。恩培多克勒认为,要返回“神的盛宴”需要遵守严格的戒律,拒绝吃肉、豆类月桂

但是,恩培多克勒曾也为自己的不虔诚而赎罪:“有一个必然之神的神谕、一条古老的戒律、一则信誉旦旦许诺的永恒的训命,它曾说过,只要一个恶魔—漫长岁月是其命运——用罪恶的鲜血钻污了双手,或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而追随了斗争,他就必须远离受祝福的人们在外游荡三万年……我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被众神放逐而游荡的人,因为我把自己的希望和期待都系于残忍无情的斗争之中。”我们无从得知他的罪恶到底是什么,但也许并不是很严重的事,因为接下来他还说了:“啊,我大祸临头了!在我餐犯下那邪恶的罪行之前,为什么无情的死亡之日不曾将我带离?”,“要远远禁绝月桂叶……”,“不幸的人,最不幸的人,你们的双手千万别去碰豆子!”所以,也许他干的坏事不过是大嚼月桂叶和狂吃豆子罢了。

恩培多克勒之死

传说,一位名叫潘西雅(Pantheia)的女人,在内科医生以为她已死亡且放弃医治时,却在恩培多克勒的医治下奇迹般地死而复生。为了表示庆贺,他在埃特纳(Etna)火山脚下的一位富人家里,举行了一次祭祀宴会,应邀80位客人出席。当其他客人入睡后,他听到天上在呼唤他的名字。于是,他急忙赶到这座火山顶上,约翰·弥尔顿(Milton)在《失乐园》中记录了这一幕:“为了让人相信/这位神热切地跳进埃特纳火山的烈焰之中。”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