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燕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更新时间:2024-09-20 11:13

陈丹燕,女,1958年12月18日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作家,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80年代陈丹燕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 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她的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永不拓宽的街道》《慢船去中国》《一个女孩》 《我的妈妈是精灵》,以及12本陈丹燕旅行文学丛书和最新长篇小说《白雪公主的简历》。

陈丹燕的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上海图书奖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学金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中国台湾《联合报》等媒体颁发的年度优秀图书奖。其旅行文学作品获塞尔维亚国家旅游局特殊贡献奖,及中国百家书店评选的“单向街书店文学奖”之“旅行文学奖”。她的作品已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1997年,陈丹燕的第一部报告文学《独生子女宣言》出版,这部作品源于她在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担任青春节目主持人期间,收到的青少年独生子女来信。2022年,脱胎于《独生子女宣言》的报告文学《独一无二——诞生在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由福建疆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陈丹燕陆续跟踪采访了1980年代出生的青年学者,获得了他们更长线的成长故事,以及他们对同代中国独生子女的专业研究成果。

2023年6月11日,由作家陈丹燕执导的第一部纪录长片《萨瓦流淌的方向》在上影节首度放映。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6年,在上海上小学,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

教育经历

1972年,在上海上中学。

1978年,就读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2年2月,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获得文学士

工作经历

1982年任《儿童时代》小说编辑,开始小说和散文的写作,并从事英文儿童文学的翻译。

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

1992年兼任上海东方电视台青春节目主持人。

1993年,游历德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波兰俄罗斯,沿途采访并为东方广播电台发回报道。

写作经历

1972年,开始写作并开始在《上海少年》上发表少年习作。以少女题材小说为主。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4年,第一篇散文《中国少女》发表于上海市少年文艺》,获上海青年作家作品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第一篇小说《当有人遇到不幸》发表于上海《少年报》,获陈伯吹儿童文学奖。

1986年,发表小说《上锁的抽屉》,结集出版第一本青少年文学短篇小说集《少女们》。同年采访了一个上海女中学生的自杀事件,写作了第一部中篇小说《女中学生之死》,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

1988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集《女中学生三步曲》,获上海青少年推荐青少年读物金奖。

1990年,发表第一部成人生活题材的中篇小说《寒冬丽日》,开始涉及都市生活题材的文学创作;同年翻译出版《黑珍珠》(司格特·奥代尔著)。

1991年,《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由日本倍乐生出版发行,访问日本,《女中学生之死》日文版先后再版七次,被日本儿童文学协会选入20世纪最好的一百本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国产经新闻》《朝日新闻》等有好评。同年中文繁体字版《女中学生三部曲》由台湾业强出版社出版发行,先后再版六次。写作并出版了第一部都市生活题材的长篇小说《心动如水》。

1992年,写作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并写作发表了一系列欧洲生活和欧洲知识分子的采访记。

1995年,《一个女孩》德语译本《九生》在瑞士出版发行,数周后,被德国之声电台选为最佳童书。《法兰克福汇报》《苏黎士日报》均有好评。

1996年出版散文集《精神故乡》(与陈保平合著)。

1997年,《九生》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青少年倡导宽容文学奖,德国柏林市政府了解外来文化图书1997年特别奖。出版《独生子女宣言》,获得中国人口文化奖,策划五集电视记录片《独生子女》,与上海电视台记录片编辑室合作完成。

1998年,出版散文集《上海的风花雪月》,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发行十六万册。《九生》的德国版由费舍尔出版社在德国出版发行。

1998年,出版《我的妈妈是精灵》,是作者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新颖之作,被香港《文汇报》书评评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好的儿童幻想小说”;在国内儿童文学理论界获得一致好评,被认为是对中国儿童文学作品在艺术文体上的重大突破。2011年,本书入选2011年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

1999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金枝玉叶》,发行十四万册。长篇小说《一个女孩》在中文繁体字版由台湾《民生报》出版,获得同年中国时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联合报1999年最佳童书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金奖。日文版《独生子女宣言》在日本出版发行,《朝日新闻》和NHK亚洲人物栏目报道了新书的发行。

2000年,出版传记小说《上海的红颜遗事》,发行六万册。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丛书《今晚去哪里》《咖啡苦不苦》。

2001年,出版散文《上海色拉》。

2002年,出版欧洲游历系列散文《木已成舟》《偶遇》。永年《上海的金枝玉叶》获得榕树下网站,周末画报和非利普公司联合评选的全国十本好书奖。

2009年,短篇小说《雪》入选中国小说学会2008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

2010年,发表散文《春日探寻聚源中学

2014年4月13日,在上海图书馆与主持人张颖做了一场名为“看透风景,一个作家正在旅行”的讲座并谈新书《我的旅行哲学》。该书系浙江文艺出版社计划出版的陈丹燕旅行文学书系12种的第一本。

2020年6月,儿童文学《我的妈妈是精灵2》出版发行。

个人作品

翻译著作

获得荣誉

创作特点

艺术手法

20世纪90年代,城市书写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形态,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上海市曾经的繁华旧梦,当下的时尚新潮,她丰富独特的经历成为了都市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摹写范式,独领风骚。在众多上海书写的女性作家中,陈丹燕以其特有的写作经历和生活感悟描绘和塑造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上海城市。用小说、人物传记、散文和游记等不同文体形式向人们抒发了她的上海情怀。“上海书写”作为陈丹燕创作中一个丰富的存在,流淌着浓厚的怀旧气息,它们与当下高速发展的上海互为镜像,相互关照。本文在城市文化发展的背景下,就“上海市书写”这一主题,着重借助于陈丹燕的“上海系列”作品,从“流变的上海”、“女性的上海”、“审美的上海”、“理想的上海”几个部分不同角度不同方位的呈现出陈丹燕笔下的上海。上海文化的体现和上海形象的变迁昭示着她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延续继承又有对当下元素的创新重生;借助于人物的选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性别描绘,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勾连出上海城市性格的一个面相——温婉坚韧、执着不屈的城市性格;通过陈丹燕的审美视角,上海市城市文化的怀旧特征和精致细节一一呈现,这也是上海最具魅力之所在。最后,陈丹燕表达了自己对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以及精神故乡的感悟,透过城市书写其实关注的是城市人的命运。

社会活动

曾参加东方卫视名家访谈。

198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92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国际青少年图书馆,向意大利波罗尼亚国际书展推荐中文参展图书,并演讲中国独生子女文学;同年11月,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设青少年节目《十二种颜色的彩虹》,圣诞节特别节目筹得善款和捐助,在上海儿科医院儿童白血病区建立无菌层流室"12色彩虹屋",使用至今,用于救助白血病患儿。节目获得上海市政府新闻奖二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2001年,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参加柏林国际文学节。

社会任职

担任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参考资料

陈丹燕.微信读书.2024-02-25

陈丹燕的上海.豆瓣读书.2024-02-25

陈丹燕:以25年的爱与期待,记录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澎湃新闻.2024-02-25

作家的导演梦:陈丹燕《萨瓦流淌的方向》幕后的八年旅程.澎湃新闻.2024-02-25

陈丹燕.码农天地.2022-02-14

新书速递.豆瓣读书.2020-07-0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