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荫林 :陈荫林

更新时间:2024-09-20 15:32

陈荫林出生在一个教师兼种田人的家庭。幼年受私塾教育,后入黄州高等小学。1915年,考入武昌外国语学校。191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19年参加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逐渐产生从事教育事业,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志愿。

青年

1920年初由北京回到武汉市,先后在武汉中学、启黄中学、省立第一师范讲授英语,致力于“教育救国”。后在其兄陈潭秋的启迪下,认识到“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都行不通,只有赶走帝国主义列强,推翻封建军阀统治才是唯一的出路。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投入到工农群众运动之中。1921年10月,参加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分部(后改名武汉分部)工作,与李书渠等在武昌徐家棚开办工人夜校、工人子弟学校。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爆发。他在劳动组合书记部的领导下,奔走于武汉三镇,组织工人,援助江岸区工人罢工。2月7日,他在江岸直接参加了工人同军警的搏斗。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

壮年

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建立。4月,国民党湖北省临时省党部成立,他参加了临时省党部的工作。在董必武等人的领导下,1925年7月5日,召开了国民党湖北省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国民党湖北省执行委员会,会上当选为农民部部长。1926年春,中共湖北区委为了加强对全省农民运动的领导,成立了以陈荫林、刘子谷王平章3人组成的中共湖北省农民运动委员会,负责全省农民运动。随后,国民党省党部成立了以陈荫林、李子芬蔡以忱、刘子谷、王平章等人组成的湖北省农民运动委员会。北伐军从广州市出发后,8月底,进入湖北境内。中共中央为加强对湖北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领导,特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调陆沉担任湖北省临时农民协会委员长,任命陈荫林为副委员长。1926年,参加毛泽东在武昌区筹办的湘鄂赣三省农民运动讲习所(后改为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并任教。

后几年

1927年1月,被选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并被武汉国民政府指定为湖北省政府筹备委员。同年2月,到夏口县指导农运工作,成立县农民协会。后来,被公推为省农协第一次代表大会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成立省农协的筹备工作。同年3月4日,湖北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在武昌阅马场红楼召开,他被选为大会秘书长,向大会作了筹备经过的报告。5日,又向大会作了会务报告。会上当选为省农协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副委员长。3月27日,代表湖北省农协出席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在武昌召开的扩大会议,并就湖北省当前的农民运动情况作了汇报。5月10日,他主持省农协第六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省农民协会自卫部,统一全省农民自卫军的组织和指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以所谓“团风县铲除烟苗,妨碍国家税收”为由,下令解散黄冈县党部和县农协。6月2日,以董必武为首的湖北省党部,决定派遣陈荫林到黄冈市,深入农村调查,并及时向省党部写出书面报告,澄清了事实,驳斥了汪精卫的谎言。后经董必武在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委员第28次会上对黄冈县铲除烟苗一案提出否定,又指派省党部、省农协代表回黄冈召开区乡党部和农协干部会议,恢复了县党部和县农协的工作。7月上旬,根据中共湖北省委的部署,他和刘子谷带领湖北省农民武装训练班学员600余人,乘小火轮顺江东下,追赶贺龙部队,在九江编入二十军教导团。他和刘子谷则乘火车先去南昌市,参加“八一”起义。起义部队占领南昌后,于2日,成立了革命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工农委员会委员兼宣传科长。8月3日,随起义军南下,攻下抚州市后,总指挥部决定成立两个宣传队,一队由他负责,一队由刘子谷负责。宣传队每日同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提早出发,了解部队所经之地的民情风俗、山势地貌,做好沿途的宣传工作。因天炎酷暑,食宿无保障,在到达古城前身染重病。但部队行军在即,宣传工作脱不开身,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在坚持不住的情况下,才住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因病情加剧,缺乏医药,9月,病逝于瑞金。

生平

陈荫林,名森,号荫林,团风县儒博乡陈策楼镇村人。1898年5月6日出生在一个教师兼种田人的家庭。

陈荫林七岁启蒙,1915年考入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学习英语。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英语专业。1919年,他参加了“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逐渐产生了从事教育事业,提高民族科学文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志愿。

1920年初,陈荫林由北京回到武汉市,应聘担任武汉中学英语教员,并在省一师、启黄中学等校兼课。

陈荫林教书非常认真。他讲课深入浅出,尽量让学生掌握好所学的知识,他对有些发音不准的学生,耐心细致地反复指教,直至掌握好为止。他那种诲人不倦的精神,深受学生欢迎。每逢他上课时,教室里总增加了许多旁听生。他不仅教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还经常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凌辱的事实,激励学生奋发读书,拯救国家。为了搞好教学,他和学生同吃同住、朝夕相处,深得学生的爱戴。

1921年秋,陈荫林把母亲和妻子从黄冈市乡下接到武昌居住,为了使老人高兴,其兄陈潭秋也搬到一块住。陈潭秋当时是中共武汉区党委会的负责人,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里,陈荫林开始不理解,他曾对人说:“我哥哥成天忙忙碌碌,一点也不顾家,不知他搞的什么名堂!”陈潭秋想同他谈心做些宣传工作,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还向陈潭秋说:“在欧洲有一个德国人的家庭,父亲是保守党,哥哥是社会党,弟弟是共产党。他们每天各干各的政治活动,回到家里,只谈家常,不言政治。”陈潭秋了解弟弟的性格,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改变了帮助的方式。潭秋抽时间与荫林下围棋,从拉家常入手,产生了很好的效果。陈潭秋开导他,祖父乡试中举人,因厌恶官场,没有去做官,曾力图以教书起家,富民强国。曾几何时,不仅家没有富起来,国没有强起来,而且家里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潭秋又说,家里曾经开织布厂,企图以实业起家,富民强国。可是,在帝国主义列强倾销的洋布、洋纱的冲击下,还是逃不脱破产的命运。陈荫林听后,觉得哥哥讲的都是事实,合情在理,但他还不理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陈潭秋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因为“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都解决不了国与家的问题。陈荫林开始醒悟,认识到,不赶走帝国主义列强,不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中原地区的一切问题都不能解决。可是,对如何拯救国家,他还保留自己的看法。陈潭秋运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讲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引导陈荫林认识社会前进的规律,他终于信服了。他退还了各校送来的聘书。有人问陈荫林,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理直气壮地回答说,“教育救国”是我祖父走过的老路,不仅没有改变国家的落后和受凌辱的地位,而且家境每况愈下;“实业救国”也走不通。中国的根本问题不解决,中国的和平与幸福,是不会到来的。他思想的转变,启发了不少人,也坚定了他走革命的路。

参考资料

陈荫林:从“不言政治”到革命先锋.湖北党史网.2023-12-3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