雹神 :《聊斋志异》篇目

更新时间:2024-09-21 08:53

《雹神》是一篇创作于清代的文言短篇小说,作者是蒲松龄。小说主要讲述了父母官王筠苍爱民心切并感动天神的传说故事。

故事梗概

《雹神》选自《耳中人》卷一第二十篇,篇幅短小,描写生动。讲述了父母官王筠苍爱民心切并感动天神的传说故事。天师法力无边,负责风雨雷电的神差都在他那里服役。本文虽然以雹神为主线,实则描画了王公爱民如子的崇高形象。

卷十一

原文

王公筠苍莅任楚中。拟登龙虎山天师。及湖,甫登舟,即有一人驾小艇来,使舟中人为通。公见之,貌修伟,怀中出天师刺,曰:“闻驺从将临,先遣负弩。”公讶其预知,益神之,诚意而往。

天师治具相款。其服役者,衣冠须多不类常人,前使者亦侍其侧。少间,向天师细语,天师谓公曰:“此先生同乡,不之识耶?”公问之。曰:“此即世所传雹神李左车也。”公愕然改容。天师曰:“适言奉旨雨雹,故告辞耳。”公问:“何处?”曰:“章丘区。”公以接壤关切,离席乞免。天师曰:“此上帝玉敕,雹有额数。何能相徇?”公哀不已。天师垂思良久,乃顾而嘱曰:“其多降山谷,勿伤禾稼可也。”又嘱:“贵客在坐,文去勿武。”神出至庭中,忽足下生烟,氤匝地。俄延逾刻,极力腾起,才高于庭树;又起,高于楼阁。霹雳一声,向北飞去,屋宇震动,筵器摆簸。公骇曰:“去乃作俄克拉荷马城雷霆队耶!”天师曰:“适戒之,所以迟迟,不然平地一声,便逝去矣。”公别归,志其月日,遣人问章丘,是日果大雨雹,沟渠皆满,而田中仅数枚焉。

译文

王老先生筠苍在楚地做官。打算上龙虎山拜见天师。到了湖边,刚登上船,就有一个人驾着小船过来,让船上的人给通报一下。王老先生看见他,长得修长伟岸,从怀中取出天师的名帖,说:“听闻大人要来驾临,天师先派我来迎接。”他惊讶天师可以未卜先知,更加认为他神奇了,诚心诚意地去了。

天师设宴款待。在他那里服侍的人,衣服胡须很是和一般人不同,之前迎接的使者也在旁边侍奉。过了一会儿,他向张道陵小声说话。天师对王老先生说:“这是先生的同乡,不认识他吗?”王公问他是谁,回答说:“这就是世间所传说的雹神李左车呀。”王老先生惊鄂得敬重起来。天师说:“刚才说要奉上帝旨意下雹子,所以来辞行。”王老先生问:“在哪里?”回答说:“章丘区。”王老先生因为章丘和楚地接壤很是关心,站起来向天师请求免去这场雹子。天师说:“这是上帝的玉旨,雹子的数量是有额数的。怎么能够徇私?”王老先生哀求不止。天师低头来想了很久,于是向雹神嘱咐说:“把冰雹多多降落在山谷里面,不要伤害庄稼就可以了。”又嘱咐说:“贵客在这里,去的时候可以平静一点不要很大动静。”雹神走到庭院中,忽然脚底下生起云烟,云烟氤氲笼罩这地板,又耽误了一刻功夫,极力的飞升起来。开始的时候刚高过庭院中的树;又腾起,就高过了楼宇。响了一声霹雳,向北面飞去,屋子都震动了,筵席上的器具都摇摆不定。王老先生惊讶的说:“去时还要产生雷声!”天师说:“刚才告诫了他,所以慢慢的,不然平地一声雷,就消失去了。”王老先生告辞回来后,记下那天的时间,派人去章丘区打听,果然那天下了很重的雹子,沟渠里面都满了,但是田里只有几粒而已。

注释

“注释”

(1)王公筠苍:指王孟震。孟震字筠苍,淄博市(今属山东淄博市)人。万历进士。官至左通政。因触犯权奸魏忠贤被革职。见《淄川县志》卷五。

(2)楚中:泛指春秋楚国故地习用为湖北、湖南省两省的通称。

(3)龙虎山道教名山之一。在江西贵溪市西南。由龙、虎二山组成故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后人世居此山。张道陵(34—156),即张陵,东汉沛国丰(今江苏省丰县)人,顺帝汉安元年(142)在鹄鸣山(在今大邑县境)创立道教,徒众尊其为“天师”。其后世承袭道法,移居龙虎山,世称“张天师”。山上建有上清宫,为历代天师的道场和祀神之处。其居处上清镇(在贵溪东),有“嗣汉天师府”,今尚残存。

(4)湖:指江西鄱阳湖。

(5)为通:为之通禀,即替他传达谒见的请求。

(6)刺:名帖。古时在竹简上刺上名字作拜见的名帖,所以叫刺。

(7)驺(zōu邹)从(zòng纵):古时达官贵人出行时护卫前后的骑卒。

(8)负弩:负弩矢前驱;意思是充当先导。《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住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前驱。”弩,用机栝发箭的弓。

(9)治具相款:备办酒席招待。具,馔具,指供设的肴馔。

(10)李左车:汉初行唐县(今河北省行唐县)人,初依赵王,封广武君,后归汉将韩信,信用其奇计攻取燕、齐等地。详见《史记·淮阴侯列传》。李左车死后为雹神的传说,不详始于何时。本书第十二卷《雹神》称其“司雹于东”,且在日照市(今属山东省)有“雹神李左车祠”。而据传说,博兴县城北十五里有李左车墓,“俗传李左车为雹神,每年三月初六日,距李墓较近各村众相率顶礼谒墓祈;距墓远者,亦于是日相约备牲祭于村西北三百步外,祭毕埋之,去来均不回顾,是年辄丰,雹不为灾。”(民国二十五年《博兴县志》卷十七)

(11)上帝玉敕(chì斥):道教称上帝为玉皇大帝大帝,简称玉皇、玉帝。“玉敕”,犹“御敕”,帝王的诏命。玉,敬辞。敕,敕令。

(12)文去勿武:温文离开,不要勇武。

(13)氤氲(yīn yūn因晕)匝(zā扎)地:烟雾绕地。氤氲,烟云弥漫的样子,一般形容云气蒸腾。匝,环绕。

作者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代,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耳中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卷十二

原文

唐太史济武(1),适日照市会安氏葬(2)。道经雹神李左车祠(3),入游眺。

祠前有池,池水清澈,有朱鱼数尾游泳其中(4)。内一斜尾鱼,唼呷水面(5),见人不惊。太史姓拾小石将戏击之。道士急止勿击。问其故,言:“池鳞皆龙族,触之必致风雹。”太史笑其附会之诬(6),竟掷之。既而升车东行,则有黑云如盖(7),随之以行。簌簌雹落,大如绵子(8)。又行里余,始霁。太史弟凉武在后(9),追及与语,则竟不知有雹也。问之前行者亦云。太史笑曰:“此岂李左车作怪耶!”犹未深异。安村外有关圣祠(10),适有贩客(11),释肩门外,忽弃双,趋祠中,拔架上大刀旋舞,曰:“我李左车也。明日将陪从淄博市唐太史一助执(12),敬先告主人。”数语而醒,不自知其所言,亦不识唐为何人。安氏闻之,大惧。村去祠四十余里,敬修帛祭具(13),诣祠哀祷,但求怜悯,不敢枉驾。太史怪其敬信之深,问诸主人。主人曰:“雹神灵迹最著,常托生人以为言,应验无虚语。若不虔祝以尼其行(14),则明日风雹立至矣。”

异史氏曰:“李左车在当年,亦老谋壮事者流也。即司雹于东,或亦其不磨之气,受职于天。然业已神矣,何必翘然自异哉(15)!唐太史道义文章,天人之钦瞩已久(16),此鬼神之所以必求信于君子也。”

据《耳中人》铸雪斋抄本

注释

“注释”

(1)唐太史济武:唐梦赉,字济武,别字豹岩。淄川区人。顺洽六年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检讨。太史姓,官名。明清两代翰林院修撰国史,因称翰林为太史。

(2)日照市:今山东省日照县。会安氏葬:为安氏送葬。会,会吊。《后汉书·周举传》:“其今将大夫以下到丧发日,复会吊。”

(3)李左车:秦末谋士,初依附赵王武臣,封广武君,后归附韩信。韩信采用他的计谋先后攻克燕齐等地。相传其死后为雹神。

(4)朱鱼:红色鱼,指金鱼。

(5)唼呷(shà xiā匝霞):鱼类吞食吸饮的声音。

(6)诬:谎言。

(7)盖:车盖,形圆如伞的车篷。

(8)绵子:棉子。

(9)凉武:唐梦师,字凉武,监生。唐梦之弟。

(10)关圣祠:关林

(11)稗(bài拜)贩客:小商贩。稗,小。

(12)执绋(fú佛):送葬。绋,牵引灵车的绳索,古时送葬的人牵引灵车以助行进,因称送葬为执绋。

(13)楮(chǔ楚)帛:犹言楮钱,旧时祀神所用的纸钱。

(14)尼:阻止。

(15)翘然自异:自高而异于他神。翘,举也,指自裔自傲。

(16)天人:天上和人间。钦瞩:钦佩重视。

译文

太史姓唐济武,到日照市去为一姓安的人送葬。路经雹神“李左车祠”,便进去游览眺望。祠前有个水池,池水清澈见底,里面有几条红鱼正安详地游动;其中一条斜尾巴的游上水面吃食,见人也不害怕。唐济武便拾起块小石子,要打它玩,一个道士急忙阻止。唐济武问缘故,道士说:“池里的鱼都是龙类,打它会招致风雹。”唐济武讥笑道士太穿凿附会,不听他的话,还是打了鱼。

从祠里出来后,唐济武继续坐车往东赶去。不一会儿,一块黑压压的云彩,像盖子一样,罩在唐济武头顶上,随他一块前行,棉子大小的冰雹簌簌地落下来。又走了一里多路,天才放晴。唐济武的弟弟唐凉武走在后面,追上哥哥询问,唐济武竟不知下过冰雹;又问走在前面的人,都说不知。唐济武笑着说:“这难道是李左车在作怪吗!”心中还没感到有多奇怪。

日照安家村外有座关圣祠,一个小商贩正在祠门外放下担子休息,忽然抛了两个篓子,直奔入祠中,拔下架子上的大刀挥舞起来,口里说道:“我是李左车,明天将陪同淄博市的唐济武前来帮助安家送葬,先敬告主人一声。”说完,便清醒过来,并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也不认识唐济武是什么人。安家闻知,十分恐惧,村里离关圣祠四十多里路,急忙恭敬地备下祭品,到祠里哀恳祈祷,只求雹神怜悯,千万别屈驾前来。

唐济武赶到后,奇怪安家如此敬奉李左车,询问主人,主人说:“雹神一向最灵,常借活人的口说话,没一次不灵验的。如不虔诚祷告阻止他来,那明天这里就要有大风雹了。”

异史氏曰:“广武君在当初,也是深于谋划能干大事的一类人。即使在东方掌管风雹,或许也是因为他的不可磨灭的气概,受命于天。然而如今他已经是神仙了,何必还高傲地显扬自己呢!唐太史的道德文章,是举世钦佩敬重已久的,这就是鬼神一定要显示灵验而求信于君子的原因。”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