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坎镇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4:56

高坎镇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西部,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辽南淡水养殖第一镇。该镇交通便捷,阜营高速设有营口北进出站,沈营公路、水公路、吉高公路在高坎镇交汇,为营口北部、大石桥西北的经济、交通、物流中心。主要产业包括农副产品、小型机械加工、轻工纺织等。2011年,高坎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32元。截至2018年末,高坎镇户籍人口有51554人,下辖1个社区、25个行政村。2011年,高坎镇财政总收入2.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亿元。2018年,高坎镇有工业企业102个,其中规模以上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9个。历史上,东北王张作霖曾在高坎镇生活多年,当时为辽南繁华重镇。

地理环境

高坎镇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西部,是营口城区北大门。东径122°39′30″-122°58′40

″、北纬40°62′0″-40°20′20″之间。东邻虎庄镇,南接营口市老边区,西与沟沿镇石佛镇隔河相望,北连旗口镇,距营口市区15千米,大石桥市区20千米。阜营高速过境并设有营口北收费口。另有沈营公路、岫水公路和高吉公路交汇,分别通往营口市区、大石桥、老边区、水源镇旗口镇等方向,是营口城区北部的交通枢纽。全镇行政区域面积94.9平方公里,下辖25个行政村、1个社区,现有人口5.5万人(2020)。是营口大市北部的中心城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0年6月,高坎镇下辖1个社区、25个行政村:新兴社区、大高坎村、连三村、东高坎村、侯家村、前高坎村、太平堡村、太平庄村、后中村、吉安村、前中村、东昌村、凤凰甸村、下土台村、姚家村、上土台村、党家村、毕家村、丁家村、卢家村、黄家村、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刘家村、葛家村,镇人民政府驻新兴社区。

历史沿革

高坎地方,帝尧划天下为九州,高坎属青州市

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大郡,高坎属辽东郡

汉属幽州

唐属河北道

明属辽东郡海州衙;

清属奉天府海城县;

1931年至1945年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下辖29个村庄;

1945年光复后,沿用旧制;

1957年设高坎区;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化时期,成立大石桥市高坎人民公社,辖18个大队;

1961年3月,高坎人民公社又分别划成高坎人民公社和旗口人民公社,其中高坎公社下辖30个大队;

1983年10月公社改为乡建制,高坎人民公社改为高坎乡

1984年3月经营口市人民政府批准,将高坎改为高坎镇;

1996年辖 刘家村、连三村、侯家、前高坎、大高坎、后堡子、东高坎、太平堡、太平庄、后中、吉安县、前中、东昌、凤凰甸、下土台、姚家、上土台、党家、薛家、高家、新农、毕家、丁家、卢家、自立、黄家、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革家村30个行政村,面积94.9平方公里,人口5.5万;

2002年辖新兴1个社区和刘家村、连三村、侯家、前高坎、大高坎、后堡子、东高坎、太平堡、太平庄、后中、吉安市、前中、东昌、凤凰甸、下土台、姚家、上土台、党家、薛家、高家、新农、毕家、丁家、卢家、自立、黄家、李家村、董家村、白家村、革家村30个行政村,面积94.9平方公里,人口5.43万,镇政府驻新兴;

2004年,高坎镇调整为下辖25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总人口54381人。

地名由来

清顺治八年(1651年)山东省移民至此,因当地有一高大的土坎,人们习惯称此地为高坎。

经济

2011年,高坎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增长25%;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2463万元,增长3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029万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3232元,增长18%。主要产业有工业、农业、水产养殖业等。

第一产业

高坎镇是水稻生产的大镇,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全镇共有水田12.5万亩,主产“营口大米”。预计2012年全镇水稻产量在8750万公斤以上。全镇确立了水稻、淡水产品、畜牧、蔬菜4项主导产业。2004年,全镇农业总产值实现62490万元,同比增长44.7%;人均收入4580元,增长9%,水稻总产量达到1.7亿斤。稻蟹套养面积达到8000亩,淡水精养水面达到4万亩(含域外水面),全镇淡水产品产量达到12000万斤,产值达到4.3亿元;蛋鸡蛋鸭饲养量达到50万只,生猪饲养量达到3万头

第二产业

高坎镇淡水养殖业发展迅猛,全镇已有1300多户农户靠养鱼致富。随着淡水养殖效益提高和渔民收入增加,养鱼户逐年增多,高坎镇原有养殖水面2万亩已不能满足渔民的需求,他们纷纷"走出去",到周边乡镇及大洼、老边等地区租赁鱼池发展水产养殖,养殖水面增至4.8万亩。

2011年,高坎镇家鱼产量4.8万吨,产值4.4亿元,利润在8000万元以上,不仅抢占了本地区城乡水产市场,还辐射到周边的辽宁、黑龙江省、内蒙、吉林部分地区。淡水养殖业的发展还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全镇现有4000多人从事养鱼及相关产业,每年比稻农增加收入近三千元。

高坎镇素有“辽南淡水养殖第一镇”的美称,地处大辽河下游东侧,河渠纵横交错,池塘星罗棋布,镇内水量充足,水质肥沃,全镇池塘面积二万余亩、镇外承包池塘近二万亩,稻蟹套养近八千亩,南美白对虾养殖千余亩,年产家鱼4.8万吨,产值收入四亿四千万元人民币,成蟹、扣蟹收入达三千万元,南美白对虾收入七百多万元,三项水产养殖产业收入,超过全镇人均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现已成为富民强镇的大产业。镇党委、镇政府为了快速发展提高水产养殖产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效解决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不适应国内外大市场需要的矛盾,把我镇淡水水产养殖产业链做粗、做长、做大、做强,经镇党委、镇政府研究决定,申报大石桥市市政府与科协,民政社团等部门审核、批准,于2005年5月15日成立大石桥市高坎水产养殖协会。

高坎镇的淡水鱼养殖历史悠久,发展绿色水产养殖是时代的需要,市场的需求。全镇二万余亩池塘经过省、市两级绿办检测,化验水、土、空气等全部达标,已发给绿色无公害生产产地认定绿色证书,注册了“高坎宴鱼”品牌商标,镇内养殖品种达二十三种,在鲤、鲢、、鲫四大家鱼的养殖基础上又引进发展新的品种,如大口鲇形目丁鱥草鱼中华鲟美国大口胭脂鱼、桂鱼、鲈鱼、宫城鲫、日本红鲫、武昌、非洲鲫等名、优、新二十几个种类,每年可产扣蟹一百六十万斤,南美白对虾五十万斤,产蟹田大米八百万斤。由于淡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渔业机械制造产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产业的腾飞,也活跃了鱼药销售市场,拉动专业捕鱼网队的经济进入高收入。为全镇5000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致富的大平台,大大提高了全镇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活跃了高坎镇市场经济。

城镇建设

高坎小城镇建设到1997年进入崭新阶段,投资1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9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的营口市地区最大的农村全封闭市场。

1998年,高坎镇被营口市人民政府授予小城镇建设示范镇。镇党委、政府抓住机遇,加大了改革力度,加快了改革步伐,各类房地产开发商纷沓而至,引进开发、联合开发、个体开发、公共建筑等种类繁多,住宅楼、商住楼、办公楼等形式多样。1998年,全镇楼房建筑面积24250平方米,总投资1633.5万元。

1999年建筑面积20234.5平方米,总投资1760万元;2000年建筑面积31168平方米,总投资2245万元。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镇党委、政府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城镇总体规划修编项目,为高坎镇提供资金60万元做总体规划,规划已经通过专家评审团的评审,待报大石桥市政府审批后实施。

高坎镇总体规划(2005-2020)共分三个部分:镇域总体规划、镇区建设规划和风貌规划。总体规划确定了高坎镇镇区性质为营口市北部、大石桥西北的经济、交通、物流中心,以农副产品、小型机械加工、轻工纺织为主导产业,贸工农协调发展的大石桥西北部中心、营口北部卫星城镇。尤其是本次规划修编调整了区域布局,重新规划出了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在阜营高速出口南往营口方向,占地123公顷,为今后招商引资上项目奠定了基础。根据小城镇建设管理的需要,2005年组建了新兴社区,该社区为大石桥市农村乡镇首家,申请营口市政府批准,将社区居民转为城镇户口,参加大石桥市社会养老保险。在一系列政策的支持牵动下,2005年高坎镇小城镇建设又有了新突破,重新启动了农民新区工程,全年建筑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达到100%,入户6700户,占总户数的50%。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高坎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728人,专任教师34人;小学6所,在校生2868人,专任教师162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9%;初中2所,在校生1784人,专任教师138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8%,小升初升学率98.5%,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2011年,教育经费达1514.7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314.7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12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高坎镇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2个,演职人员49人;文化专业户2个,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25个,建筑面积750平方米,藏书78000册;还有休闲广场等娱乐设施。文化行业从业人员58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0.4%,其中事业单位从业人员5人。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有高跷、秧歌戏等。2011年末,有线电视用户1.6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97%。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高坎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8个,其中卫生院1所;病床312张,其中公立卫生机构床位8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5.9张,固定资产总值0.2亿元。专业卫生人员192人,其中执业医师41人,执业助理医师23人,注册护士128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6人、执业(助理)医师1.2人、注册护士2.4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5万人次,住院手术150台次。

2011年,高坎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7/10万;孕产妇死亡率0.5/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7.6‰、5.8‰、3.4‰。

体育

2011年末,高坎镇有体育场地1处。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全民运动会。25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30%。

社会保障

2011年,高坎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30户,人数1595人,支出244.3万元,比上年增长12%,月人均127.6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五保集中供养43人,支出17.2万元,比上年增长10%;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85人,支出64.6万元,比上年增长11%;农村医疗救助174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559人次,支出23.8万元,比上年增长15%;农村临时救济65人次,支出3.3万元,比上年增长12%。自然灾害受灾人口1000人,紧急转移安置200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000亩,倒塌房屋18间,直接经济损失90万元,救灾支出33万元,比上年增长1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23人,抚恤事业费支出38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农村社区服务设施26个,社区服务中心26个,社区服务站26个,其他服务设施6个。

交通

高坎镇位于营口市大石桥市西部,坐落面积94.9平方公里,东邻虎庄镇

代表人物

张作霖

张作霖生于1875年3月19日。1895年前,年轻的张作霖在营口市高坎镇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张作霖来高坎只有14岁。他是高坎的商人去盘山做买卖跟随而来的。来这里无亲无靠,给人家做点零活、打点短工维持生计。

1894年张作霖离开高坎,当时中日甲午战争,张作霖去营口应募清朝宋庆毅军,当过宋庆的卫兵。1895年返乡,在广宁县赵家庙组建一支保险队(保安队)投身绿林。辗转数载,在绿林草莽之中称雄,几经招抚,从匪到兵,于1912年爬上了中华民国陆军27师中将师长的宝座,当上师长后,他又到高坎一次。

高坎人听说张作霖要回高坎,便由高坎街头面人物出面,从凤凰甸到高坎修一段路,花了很多人力物力,把路修得又宽又平,迎接张作霖的到来。张作霖带一个卫队,三四十人。当来到凤凰甸村,他便命令部下下马,步行进高坎,只有他自已骑着马。并宣布:“到高坎不准碰一草一木,不准有任何不轨行为,这是我的第二故乡。”高坎街上过去曾同张作霖闹过别扭,结过仇的,打过他的,暗中陷害过他的人,听说张作霖回来了,吓得要命,以为这回非报仇不可,轻者挨打,重者要命,纷纷躲起来。张作霖到了高坎,大家迎上来,毕恭毕敬。张作霖很客气地与大家相见,一概不提过去的事。他命人到老常家小店,把老常头请来,见面很是亲热,给老常头行了军礼。老常头看了半天,才认出,上前拉住张作霖的手:“老疙瘩,你还真的出息了,我以为你早死了呢!”张作霖不咎既往,宽宏大量待人。把黄木匠、马掌柜,于六、于二爷等都找来,将他们请到客室,张作霖以客相待。张作霖走后,高坎人都称赞:“张作霖有度量,报恩不报仇。”

在张作霖当了大帅时,老常头曾去沈阳市找张作霖,在帅府住了一段时间。张作霖派人把他送回高坎,并资助他开了“三当”、“三畲车店”、“三畲杂货铺”。后来常家拥有长工三四十人,250多亩土地,成为这一带财主,管事的大都是黑山县张作霖岳父那边的人。老常头年迈,坐享股金,生活极为豪富。1928年,随着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老常家的买卖也逐渐萧条冷落了。

参考资料

高坎镇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3-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