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杰村镇 :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1 04:14

高杰村镇位于清涧县东部,总面积110.75平方千米,东临黄河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韦家湾乡相望,南、西隔无定河玉家河镇李家塔镇老舍窠乡为邻,北接解家沟镇。辖区东西最大距离12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8.5千米。截至2020年6月,高杰村镇下辖15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高杰村镇户籍人口19847人。主导产业为红枣,农作物种植面积1500万亩。2011年,高杰村镇农业总产值7200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100万元。高杰村镇是清涧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正文

九曲黄河与逶迤的无定河,象两条玉带,缠绕着清涧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就在这两河的交汇处,孕育着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地方—高杰村镇。多少年来,该镇因人杰地灵、资源富集而闻名遐迩、享誉四方。

概述

高杰村镇位于县城东45公里处,东、南隔黄河山西省石楼县韦家湾乡和前山乡相望,西隔无定河与老舍古乡、李家塔镇为邻,北与解家沟镇二郎山乡接壤。总面积110平方公里,人口12677人,辖42个行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500元。农作物种植面积1500万亩,主导产业为红枣,全镇红枣栽植面积5万亩,年产红枣2500万斤,产值2000万元,仅红枣一项人均纯收入2000元。有中学1所,小学5所,驻地设电信所、邮政局、派出所、法庭、医院等单位。

历史沿革

高杰村镇为清涧县15个乡镇之一,是清涧县东区较大的一个乡镇。追根溯源,高杰村镇的行政区划几经变迁。明初,编民户为民籍,清涧当时辖10里,里下设甲,甲辖村。清代沿用明制,全县辖9里76甲413村,高杰村镇的村庄分属白草一里、白草二里所辖。民国初年,沿用清末旧制,国统区实行保甲制,10户一甲,百户一保,保受联保管辖,全县设16联保126保。高杰村镇为联保,管辖6个保。1940—1941年,清涧县彻底废除了保甲制度,在边区实行区、乡制。至1945年,全县最多设9区52乡,其中以机关驻地命名的有高杰村、解家沟石咀驿镇等8区(高杰村区驻地1940年7月移于该镇的袁家沟,遂改称袁家沟区,1942年春回迁高杰村,区复原名)。高杰村区所辖河口、崖头、高杰村、袁家沟、安则畔、鱼家6个乡。1958年9月,撤区并乡,全县建立了高杰村、石咀驿等13个人民公社。1984年行政机构改革中,撤销人民公社建制,取消生产大队,全县辖14乡4镇640个行政村。当时高杰村为乡。1997年11月,经省政府批准,高杰村乡改为高杰村镇。

水利工程

高杰村镇濒临黄河,境内渡口较多,其中较大的渡口有辛关、崖头、河口、高家洼四处。辛关渡口河宽200—450米,水深3—8米,两岸峭壁,码头岸长2000米,往返1—2小时。1936年,毛泽东从这里渡过黄河,踏上了东征之路;崖头渡口河宽220—500米,水深3—8米,两岸峭壁,码头岸长1800米,往返1—2小时;河口渡口河宽180—300米,水深3—9米,东峭壁西沙滩,码头岸长2000米,往返1—2小时;高家洼渡口位于高家洼村东南,东为山西省石楼县。境内还有全县最早最大的企业—清涧县东风水电站。该站建在李家崖村无定河上。距黄河4公里、县城42公里。1969年3月25日动工修建,1974年7月1日投入使用。为中水头无调节径流、隧道引水式水力发电站,设计装机容量2000千瓦×4,实际装机容量2000千瓦×3。年发电能力3200万吨,年上缴利税140万元。

英雄土地

清涧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是陕北建立党、团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而高杰村镇,又是清涧最早“红”起来的乡镇。从1924年开始,清涧籍学生白明善(高杰村镇人)、白雪山(老舍古乡人)、白自强(高杰村镇人)、白如冰(高杰村镇人)、唐洪澄(二郎山乡人)等人相继考入省立第四师范(绥德县师范学校)、省立第六中学(陕西省榆林中学)、省立第四中学(延安中学)。他们在学校接受马克思主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成为后来清涧县创建党、团组织的骨干力量。1925年—1927年初,这些青年回到清涧,从改革教育入手,以教育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活动。1926年春,清涧县共青团特别支部在清涧县第二高级小学(在高杰村)建立,隶属共青团绥德地委领导。清涧县共青团组织的创建早于共产党组织(1927年3月在县城第一高级小学建立第一个党支部),第二高小特别支部是清涧县最早建立的团组织。1927年11月,中共清涧区委成立,下辖清涧县城关第一高小、高杰村第二高小、店则沟第三高小、老君殿(今属子洲县)第四高小和袁家沟、解家沟等十几个党支部和党小组。1928年4月,中共清涧区委扩建为清涧县委,下设中共东区、城区、店则沟区和老君殿区四个区委。中共高杰村支部委员会和中共袁家沟支部委员会属中共东区区委管辖。高杰村镇高杰村人白自强、高杰村镇袁家沟村人白如冰分别担任过中共高杰村支部委员会书记和中共袁家沟支部委员会书记。

人文荟萃

高杰村镇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先后培养出清涧县新教育思想的先行者白雍熙,革命先烈白明善,“白氏三兄弟”—白自强、白自立、白自成,八一勋章、独立解放勋章获得者、少将白寿康,陕北著名的“六马”之一—马义(原名白炳炘),地质学家白家驹以及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白恩培等杰出人物。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至今还传颂着“英雄十姊妹”的动人故事。1927年—1928年,高杰村镇相继办起了男子、女子学校各1所,在校就读学生有20多人,其中有“十姊妹”中的白茜、白烈飞、白云帆、白国英、白怀英5人。“十姊妹”中最大年龄的24岁,最小的11岁。她们较早地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新思想,懂得了妇女闹革命的道理。1934年,“十姊妹”同时参加红军,走上了革命道路。她们宣传男女平等,反对买卖包办婚姻,帮助妇女剪发、放脚,教唱革命歌曲,发动贫苦农民斗地主、分田地,成为陕北革命史上最早参加红军队伍的巾帼英雄。在她们的影响下,30多名妇女参加了革命,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

文化中心

高杰村是高杰村镇所在地,是清代以来县内知名的文化村,也是清涧县的第二大村,全村有1200余人。抗战时,八路军警备3团团部驻于此。该村的许多村落遗址都是当年贡生、举人进士、翰林及县令知州、老爷少爷们的官邸,这些充满旧式府第风范的古老园林,有的已断垣残壁,有的风貌俨然。设立在村中的高杰村中学(当年的清涧县第二高级小学)是三十年代初清涧县很有影响的乡下最高学府。从这里走出的如白雪山、白成铭、白向银、张子良等人,作为中国共产党陕北创建初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为党为人民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这所学校的感召下,白氏家族的40多位名门才子、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英勇献身,在高杰村英烈的史册里,增添了悲壮而又辉煌的一页。高杰村,也因山灵水秀、人才济济而被称为“清涧第一村”!

丰富资源

高杰村镇钟灵秀,物华天宝,蕴藏着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里形成一条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旅游线路:王宿里—白明善烈士陵园—袁家沟—高家洼塬—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细腰关窑穴遗址—鱼儿—河口。如果沿着这条线路旅行,特别是在红枣成熟的季节,那山山相连、沟沟相通的一望无际的枣林结着又肥又壮、红玛瑙一样的大红枣儿,香气四溢,漫山芬芳,使人垂涎三尺。你不仅会被这千沟万壑、漫山遍野的红枣所倾倒,更会被枣乡秀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文化景观所陶醉,令你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王宿里村:位于老舍古乡东南20公里处,虽属老舍古乡,但与高杰村镇隔河相望。传说因唐王李世民在此居住过而得村名。极目远眺,一道道山梁、一峁峁枣林以及蜿蜒曲折的无定河将整个村庄揽入怀中,形成黄土高原上罕见的天然盆地。走进村庄,不仅可以聆听到“无蚊石”、“石人腿”、“钻天洞”、“李世民拜师”等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而且可以观赏到千姿百态的千年老枣树、巍然屹立的唐王寨和黄龙岛、栓马桩、乌龟石、老爷庙、唐王手植枣树、清代石碑、百岁汉槐、四合院石窑等俯拾皆是的景点,真可谓汇山水之灵气,聚日月之光华,是清涧县全力打造的第一个民俗文化旅游村。

烈士英雄

白明善烈士陵园:位于高杰村西南枣树坪,占地0.36亩。1985年1月落成。陵墓长、宽、高各2米,砖式结构,锥字形状,圆石封顶。院内有墓碑及习仲勋、刘澜涛、马文瑞、白如冰、白栋材、赵苍壁等领导人的题词石碑20余通,墓主有传。

白明善出生于高杰村,陕北特委领导人,清涧起义领导人之一。他早年投身革命,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积极开展武装斗争,不被金钱所惑,不为高官所诱,面对敌人的酷刑,临危不惧,大义凛然,三上绞刑架。1932年,年仅36岁便英勇就义,为陕北革命人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陵园内松柏苍翠,四季如春。陵园大门上一幅鲜红的对联“丹心耿耿人杰,铁骨铮铮英雄”如同这位英烈高尚纯洁、坚强不屈的品格一样光照后人。

下辖区

袁家沟村:距清涧县县城55公里、黄河西岸10余公里,地处两山之间的沟道深处,两侧山势险要,便于隐蔽和防空。1927年该村创建中共党支部,为苏区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中国共产党江西省委员会书记白栋材、福建省委书记后调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白治民、现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的故乡。1936年2月,毛泽东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率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来到这里策划东征。当时他住的是白玉才家的窑洞,一线5孔窑洞坐东向西,他住在中间,两边住着工作人员和警卫人员,沟道对面是红军总部机关住地,设有电话一部。在这里,他亲自部署和指挥红军东渡黄河天险;挥动如巨笔,写下了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沁园春·雪》。1945年重庆谈判时,他将此词赠与柳亚子先生,后在《新华日报》上公开发表,这是《沁园春·雪》首次公布于众;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和中央红军军事委员会名义,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征宣言》。他曾经使用过的被蜡烛烧下痕迹的小书桌现已陈列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伟大领袖毛泽东在该村战斗和生活了16个昼夜,于21同总部机关一起离开,经高杰村、高家洼、踏上了艰险的东征征途。1978年12月,在毛泽东诞辰85周年之际,袁家沟毛泽东旧居正式开放,陈列有生活用品、照片、地图、货币等。1994年被列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里还有红军总部旧址以及周恩来、彭德怀、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旧居。2007年,清涧县对这些旧居进行了维修,填充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和实物。

高家洼塬:位于高家洼村,是《沁园春·雪》的诞生地。1936年2月5日,毛泽东到达袁家沟村后,当晚下了一场瑞雪。翌日,毛泽东带着随行人员踏着积雪,来到黄河岸边的高家洼塬上察看地形,了解渡口情况,准备挥师东征。这时,只见静卧在自己脚下的中华母亲河被冰雪所封,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苍茫,皑皑白雪如一件素服,紧紧地包裹着婀娜多姿的大地。此塬地势开阔,颇有一览众山小之气魄。既是领袖,又是诗人的毛泽东脚踏高原,居高临下,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他游目骋怀,浮想联翩,诗情澎湃,瞬间,一首千古绝唱在胸中油然而生,返回袁家沟村后,一气呵成。如今,一块《沁园春·雪》词碑在苍翠古柏的掩映下,显得那样庄严肃穆,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那段辉煌的历史。伫立此塬,你既可放眼欣赏晋陕大峡谷之险峻、黄土高原之雄浑,又可尽情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之美景,乐而无穷亦!

文物遗址

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位于李家崖村西,无定河东岸。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南、西、北三面环水。东西筑有城墙,南北以高到百米的悬崖为天然屏障。古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122—213米,东西495米,总面积67000平方米。城内房址、道路清楚可辩。东城墙筑在土丘上,残长128米,复原长160米;西城墙残长35米,复原长151米。东西城墙为土石结构,用大小基本相同的小石块和土筑成,一层石块上敷一层土,其结构紧密,外壁平整坚固。遗址出土大量商至汉代的斧、棒、盆等石器;鬲、罐、碗等陶器;锥、铲、骨卜等骨器;圭、料珠等玉器;剑、矛、驽、印章、货币等青铜器。1983年5月,经省考古研究所确认,古城遗址为商代鬼方都城遗址。李家崖古城址文化遗存被考古界命名为李家崖文化。该遗址于2006年5月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细腰关窑穴遗址:在李家崖郑州商城遗址东南部。东、西、南三面无定河环绕,北依山峦。窑有两处,穴均呈圆形袋状。一穴口小底大,有少量陶片和骨渣,周壁规整,底面平整,口径1.6米,底20米,深1.7米;另一穴口呈长方形,口长1.04米,宽0.7—0.84米,最大腹径1.38米,底长0.9米,宽0.66米,深1.7米。

鱼儿峁:位于东风水电站上游。无定河象一匹脱缰的野马,在清涧县境内的石山峭壁间左冲右突,一路向东,注入黄河前,鬼使神差般地“画出”一幅太极图。鱼儿峁,就是这幅太极图中的阳极了。远远望去,覆盖在“鱼儿”脊背上的枣林遒劲挺拔,绿荫如盖,仿佛为这条肥胖的“大鲤鱼”披了件厚重碧透的外衣。河流、山峦、枣林所形成的鱼儿峁,是枣乡一道奇特而亮丽的风景!

河口村:距离县城48公里,位于黄河、无定河的交汇处。这里基岩裸露,崖奇谷幽,山魂水韵、鬼斧神工。置身此地,既可观赏到险滩激流、峡谷风光,又可领略到“黄河之水天上来,浊浪排空势如虹”之博大气势;既可一饱“松涛翻翠摇青嶂,枣实凝丹映彩虹”之眼福,又可享受“船在河中行,人在画中游”之无限乐趣,让人怡然自得,宠辱偕忘。这里还是北宋名将种世衡“致河东之粟”架设浮桥的古渡口。

高杰村,一个具有梦幻般绚丽色彩的村镇,一块人文荟萃的风水宝地。它宛然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在万古奔流的黄河之滨!

参考资料

http://www.qjxcb.govcn/bencandy.PHP?fid-11-id-3732-page-1.HTML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