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鼠 :鼠科家鼠属的一种动物

更新时间:2022-10-28 19:17

黄胸鼠(拉丁学名:家鼠属 tanezumi),又称黄腹鼠、长尾𫛭鼠、长尾吊,是鼠科家鼠属的啮齿动物。分布属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其为家野两栖鼠类,既能在室内营巢而居,也能在野外筑洞而栖。食性广,以谷物、豆类及薯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如鱼、肉、昆虫等,还会捕杀小鸡、小鸭。

黄胸鼠成体体长10.5~21.5厘米,尾长12~23厘米,体重100~200克。体形中等且纤细,耳大而薄,向前翻折可遮盖住眼睛,后足细长。背毛基部呈深灰色,尖端呈棕黄色,并杂有黑色长毛;喉部与胸部中间毛色略深;尾部为黑褐色,其上生有环状鳞;前足背毛呈灰白色,其中央有一道褐色斑,深浅视不同个体而异。此斑块是辨别该鼠种,特别是与黄毛鼠相区别的重要形态特征。

黄胸鼠的繁殖能力较强,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全年均可繁殖。每年产3~4胎,平均每胎产仔5~7只,最多一胎可产17只,寿命为3年左右。

因其广泛的分布和对各类生境的强耐受性而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无危(LC)。黄胸鼠不仅是农田的主要害鼠之一,还属于重要的疫源媒介害鼠,需做好对该物种的防治工作。

物种学史

黄胸鼠的分类地位曾一度存在争议。1940年,学者G.M.Allen认为黄胸鼠为独立物种,并分为云南亚种(R.f.yunnauensis)与指名亚种(R.f.flavipectus)。1951年,Ellerman等学者将其归入屋顶鼠(家鼠属 rattus),并将其亚种分别作为屋顶鼠的2个亚种,即屋顶鼠云南亚种(R.r.yummauensis)和屋顶鼠黄胸亚种(R.r.flavipectus)。1957年,余自忠等学者通过分析实地调查和实验观察的结果以及动物种的分布分化规律发现,黄胸鼠与屋顶鼠不仅在形态上有明显区别,而且存在着生殖隔离,即在自然条件和人工饲养下均无杂种后代,因此可认定黄胸鼠为独立物种。此外,根据云南省流行病防治研究所的调查,所谓云南亚种,不过为毛色变异的黄胸鼠个体,数量仅占总数的20~23%,未达一般公认确定亚种所需要的50~75%之准则。由此可见,黄胸鼠尚无亚种分化。

黄胸鼠也曾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独有的鼠种。直至2005年,世界权威的哺乳动物分类系统(Honacki)认定黄胸鼠和广泛分布在南亚大陆及东南亚的亚洲家鼠(Oriental House Rat)是同一物种,遂将其合并。中国学者采纳了此分类规则,并在《啮齿动物学》一书中依“优先律”将黄胸鼠的拉丁学名由家鼠属 flavipectus变更为Rattus tanezumi。

形态特征

外部形态

黄胸鼠成体体长10.5~21.5厘米,尾长12~23厘米,体重100~200克;体形中等且纤细,鼻吻部略尖;耳大而薄,长度达1.7~2.3厘米,向前翻折可遮盖住眼睛;后足细长,长度为2.6~3.5厘米;共具5对乳头,其中2对位于胸部,3对位于鼠部;有部分个体具6对,即在腹部增加1对。

黄胸鼠背毛基部呈深灰色,尖端呈棕黄色,并杂有黑色长毛,尤以背后部为多;体侧面毛色渐浅至体腹面呈灰黄色,无明显毛色分界;喉部与胸部中间毛色略深,为棕黄色或褐黄色,部分个体胸部具一块白斑;颏部及肛周的毛呈污白色或浅黄色;尾部为黑褐色,其上生有环状鳞,尾毛稀疏,几近裸露;前足背毛呈灰白色,其中央有一道褐色斑,深浅视不同个体而异;后足背毛为浅白色或浅黄色。前足背中央的褐色斑块是辨别此鼠种,特别是与黄毛鼠(Rattus losea)相区别的重要形态特征。

部分黄胸鼠个体会出现毛色白化病黑化现象。

头骨特征

黄胸鼠的颅骨较小,其顶部两侧的骨脊呈弧形向外隆出,状如球拍,其间最大宽度明显超过顶骨之长度;脑盒呈椭圆形,宽度为颅长的40.5~40.7%;颧弓纤细,颧宽一般为颅长的46~48.5%;眶上嵴发达,并向眶后均匀延伸,在额骨和顶骨两侧相连处几乎不形成角状;听泡较发达;吻短,鼻骨较长,长度为颅骨的33.3~35.5%,其前端略超过前颌骨和上门齿;门齿孔较长,其后缘明显越过第1上臼齿基部前缘水平线;上颌第1上臼齿最长,其最前面的横嵴具有3个齿突,外齿突和中央齿突之间的前缘有一明显的外侧沟;上颌第2臼齿和第3臼齿咀嚼面的第1列横嵴退化,仅留1个内侧齿突;下颌臼齿咀嚼面上的横嵴明显,但齿突退化;口盖后缘中间无突起。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黄胸鼠的分布属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居东洋界

原产地: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日本朝鲜、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

引进地:斐济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等。

黄胸鼠在中国曾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江淮各省,如海南省、广东省、云南省、四川省等地。近几十年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区表现出明显的北扩趋势。如今,黄胸鼠除在东北地区极其罕见外,在其余各省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黄胸鼠为家野两栖鼠类,既能在室内营巢而居,也能在野外筑洞而栖。其野栖性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尤为明显,而北方的黄胸鼠主要为家栖型。

在居民区,黄胸鼠通常栖息于住房、仓库、大楼等建筑物的高层部位,多利用屋顶的缝间隙及墙壁顶端和檐沟柱梁交接处,以破布、碎纸、破絮、谷草等杂物营巢而居。除房屋外,轮船、火车,特别是客货轮和南方客车也常为黄胸鼠的栖息场所。它们通过各种渠道从码头、车站进入轮船、火车而匿居在船舱、行李包、杂物堆、火车顶棚和天花板夹层中,并在船、车上生存繁衍。

在野外,黄胸鼠主要栖息于平原和山区,会随气候和食物变化以及不同生育阶段,在各种生境间迁移。黄胸鼠的洞穴多筑于山坡旱地里的不能开垦的荆棘灌木丛下,河滩的灌丛砂石堆下,以及田埂、水渠边。其洞穴由一个直径4~5厘米的圆形前洞口、长度为1.5米的洞道、距离地面20~50厘米的巢室以及1~3个直径4厘米左右的后洞口构成,巢室内铺以干枯植物的茎叶作为内垫,如稻草、豆叶、禾本科杂草等。黄胸鼠的洞穴分为简易洞和复杂洞。简易洞为季节性临时洞,洞内只有一个巢室,仅在农田作物成熟时迁入,过季后即转移废弃;复杂洞为越冬洞,入土较深,洞口较多,洞内有2~3个巢室。

生活习性

觅食习性

黄胸鼠通常在室内盗食仓储粮食及食品,并会在谷物成熟季节从室内迁至田间觅食。其为杂食性啮齿动物,食性广,常见的食物多达24种;以谷物、豆类、菜类及薯类等植物性食物为主,其中尤以红薯、豌豆、花生、水稻、小麦等最为嗜食;有时也吃动物性食物,如鱼、肉、昆虫、蜗牛和蚯蚓等,还会捕杀小鸡、小鸭;常在取食后饮水,平均日饮水量为11.14毫升。黄胸鼠的日摄食量较大,并与体重成正比。一只体重100克左右的黄胸鼠一昼夜能进食16~17克的大米或面粉。且其耐饥渴能力较强,能在完全饥渴的情况下生存3~6天。

活动特点

黄胸鼠善攀援,能沿粗糙的墙壁垂直上下攀爬,也能在横梁、木上快速跑动,还可沿低碳钢丝及电线爬行。其为夜行鼠类,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以夜间活动为主,以上半夜活动为最强,呈双峰型的活动节律。17~23时为黄胸鼠的第一个活动高峰期,随后活动频次逐渐下降,直至1~3时出现第二个活动高峰期,到翌日晨6时活动基本停止。黄胸鼠畏风且视觉迟钝,大强度的风力和高亮度的灯光会抑制黄胸鼠的昼夜活动。黄胸鼠的听觉及嗅觉灵敏,警惕性高,稍有异常便会立即逃窜;且有较强的新物回避行为反应,对于投放至室内的毒饵,黄胸鼠一般需经6~21次的反复试探才会触动。

黄胸鼠虽为家野两栖鼠类,但有季节性的迁移现象。它们会在谷物成熟季节从室内迁至田间觅食,等到9~10月外界气温下降,栖息在坝区农田、山麓灌木丛等各种生境的黄胸鼠又会迁回室内。这种季节性迁移现象,越往北越明显。

生长繁殖

黄胸鼠的繁殖能力较强,在气候温暖的地区,全年均可繁殖;随着纬度增高,其繁殖期会相应缩短。16.5~26.7℃为黄胸鼠的最适繁殖气温。在整个春夏季,黄胸鼠的繁殖都维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4~5月为繁殖高峰期,冬季繁殖能力则有所下降。黄胸鼠每年产3~4胎,平均每胎产仔5~7只,最多一胎可产17只。

黄胸鼠幼鼠出生6天后长毛,14天后开耳,18天后睁眼,在3周龄时即可吃固体食物,1月龄左右断奶并能自主取食。在雌鼠中,体重小于60克,体长小于13厘米的均为幼鼠;体重60~89克,体长13~15.9厘米的为亚成鼠,其中部分个体开始进入性成熟阶段;体重90克以上,体长16厘米以上的为成鼠,绝大部分都具备生殖能力。在雄鼠中,体重小于57克,体长在13厘米以下的均为幼鼠,睾丸尚未成熟,不能产生精子;体重57~69克,体长13~15.4厘的为亚成鼠,部分个体已能产生精子;体重70克以上,体长15.5厘米以上的为成鼠,均能产生精子。

黄胸鼠的寿命为3年左右。

保护级别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黄胸鼠的体外寄生昆虫有蚤、蜱、虱和螨等,体内寄生虫有原生动物界动物、吸虫绦虫纲线虫等。此外,黄胸鼠还是许多细菌、立克次体和滤过性病毒的储存宿主。由于具有季节性迁徙习性和涉足广泛的栖息环境,黄胸鼠可以携带许多不同的病原体,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目前已知,黄胸鼠是鼠疫(鼠疫耶尔森菌)、肾综合征出血热(汉坦病毒)、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和恙虫病等众多传统虫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同时也被证实是隐孢子虫属、耶尔森菌、巴尔通氏体属等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媒介。

1894年耶尔森氏于中国香港首次从黄胸鼠鼠体检测出鼠疫杆菌。迄今已知的检出地包括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等省区及印度、缅甸、越南等国家和地区。云南、广东等省份作为中原地区南方主要的鼠疫疫源地,其鼠疫疫情静息多年后,于2016年再次发生,而黄胸鼠正是此次疫情的主要宿主。鼠疫起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特别是败血性鼠疫和肺鼠疫,如果不加治疗,病死率可达30~100%。

黄胸鼠经常在室内盗食居民户的仓储粮食及食品,还会咬坏衣物、书籍、家具和器具等,甚至会咬坏电线,引发火灾。此外,黄胸鼠也是农田的主要害鼠之一,会在作物播种季节盗食花生、大豆、西瓜、玉米、水稻、小麦等作物种子,造成缺苗断垄;在作物生长和成熟季节,咬断作物青苗,窃食谷物籽粒,致使农作物减产。因此黄胸鼠会给居民户以及农业、畜牧养殖业和食品加工等行业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

防治方法

杀灭黄胸鼠应首选慢性抗凝血药灭鼠剂,并注意以下要点:(1)多次投饵。慢性抗凝血灭鼠剂的急性毒力较差,多次投饵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慢性毒力的作用,同时可克服黄胸鼠的新物回避行为反应;(2)足量投饵。慢性抗凝血灭鼠剂对黄胸鼠的毒力存在个体差异。因此,足够大的投饵量才能保证对所有黄胸鼠,包括耐药性强的个体产生药效;(3)高层投饵。黄胸鼠在室内主要栖息于房屋的高层部分。因此,在有黄胸鼠分布的地区灭鼠投饵时应顾及到上层;(4)提高药剂浓度。黄胸鼠对抗凝血灭鼠剂的耐受力较强,使用这些药剂防治黄胸鼠时需要适当提高毒饵的浓度。

在黄胸鼠防治上,生态控制具有特殊意义。环境治理是生态控制的主要手段,也称生态学防治。对于黄胸鼠的生态控制在环境治理方面有以下要点:(1)断绝鼠食。管理好住宅内外的食粮是防鼠的首要措施。粮食、蔬菜、饲料等都应放置于储藏器具中或离墙垫高存放,储粮的仓、缸等应密封并进行硬化处理;(2)阻断通路。房舍内的黄胸鼠主要栖息在房屋的上层,如房顶的夹层、阁楼及空心墙内。因此改变房屋的结构或阻碍黄胸鼠进入房屋的上层,可有效地控制黄胸鼠的种群密度;(3)杜绝藏身。保持室内外整洁卫生,定期清理堆放的杂物,使黄胸鼠无营巢藏身之处。

药用价值

黄胸鼠为一种不常用的中药。皮(新剥或晒干浸湿外數):有排脓敛疮之功效,可治疮疡、脓水浸淫;肝:活血化瘀药,解毒疗伤;胆(新鲜或晾干):可祛风、治疮病、创伤;肾:镇静安神,硫肝理气;眼(晾干研粉):可苏醒昏睡;粪(酒煮外敷或内服):内服治癫痫,外敷引脓;血(鲜用):治玫瑰痤疮;幼鼠(烤干研粉):解毒敛疮,止血止痛,可解肉毒。

相关知识

物种化石

2012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考古团队在重庆宋代老鼓楼衙署遗址中发现了1件保存完好的黄胸鼠下颌骨化石。该化石标本的左、右下颌骨完整相连,且下颌骨上附着有完整的全套牙齿(下门齿、下臼齿)。这是中国考古材料中第一次出现黄胸鼠的遗骸。它反映了在中国宋代南方城市环境中,已经存在黄胸鼠与人类伴栖、共存的城市生态。由于黄胸鼠食量大、食谱宽泛,并且携带多种病菌,易形成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因此,研究历史时期黄胸鼠与人类伴栖情况,这对认识中国南方古代城市环境以及历史时期的黄胸鼠生态变化等具有实证作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