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旗军 :刘永福领导的民间地方武装

更新时间:2023-11-10 15:50

黑旗军是晚清名将刘永福组建和统率的一支民间地方武装,以北斗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黑旗军,主要将领有刘永福、吴凤典、黄守忠等人。

清朝末年,由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连年灾荒与沉重的赋税,百姓不堪重负,农民纷纷揭竿而起。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受到太平军节节胜利的鼓舞,广西境内天地会反清起义不断。期间,广东钦州县人刘永福加入天地会反清武装,投入起义军首领吴亚终的部队,因指挥才能出众,刘永福获得吴亚终的器重,担任大旗头,所部义军以七星黑旗为军旗同治六年(1867年),起义军遭到清军围剿而陷入困境,因与吴亚终出现矛盾,刘永福率部出走越南,在六安州正式成立黑旗军。黑旗军入越后,先后在苏街、六安等地活动,并在保胜建立根据地,保护商旅,设卡收税,清剿股匪,吸纳其他小股部队加入,势力不断壮大。黑旗军协助越南政府和清军围剿溃退越南境内的黄旗军,逐渐获得越南政府认可,发展成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

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军队入侵越南河内城,在越南政府的邀请之下,黑旗军助越抗法,取得两次“纸桥大捷”,并在后来的中法战争中,协助清军抗击法军,取得临洮大捷、镇南关大捷。光绪十一年(1884年),随着清廷与法国议和,黑旗军被迫回到南宁市,随后经过多次裁减,兵力剩三百余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接连战败,日军威胁台湾,清廷谕令刘永福重建黑旗军,刘永福在广东汕头及台湾本地招募士兵,组成新的黑旗军,守台抗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刘永福指挥黑旗军在台湾坚持抗日,在与日军的战争中,黑旗军几乎全军覆没。此后,清廷先后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两次谕令刘永福重建黑旗军,但黑旗军并未发挥什么作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刘永福自请解散黑旗军。

黑旗军进入越南后发展为四个营、两个队、两个“防堵”共二千七百余人,鼎盛时期,黑旗军全军十四个营,共五千余人。黑旗军回国后,整编为五个营,共一千一百人,最后缩减到仅剩三百余人。守台抗日期间,刘永福重建黑旗军,合共八营,兵力近两千人,但在抗日斗争中几乎全军覆没。黑旗军援助越南抗击法军,迟滞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进程,保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在清廷割让台湾后,黑旗军坚决守台抗日,彰显了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大义。《清史稿》评价黑旗军在越南抗击法军,名震中外,法军谈之变色。当代学者范宏贵评价黑旗军得到百姓拥护,在中越交界地区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

名称由来

黑旗军的前身是活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边境地区的洪门起义军残部。明末清初,两广地区出现秘密结社的民间武装组织,他们入会时,拜天为父,拜地为母,以尊崇土地的缘故,名为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口号从事反清活动。到了清代中后期,天地会起义军连同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军遭到清军围剿,逐渐消亡,其中活跃在两广边境的一支天地会残部,在起义军将领刘永福的率领之下,为了躲避清军的围剿,进入越南境内六安州地区,成立黑旗军。清朝官员唐景崧在《请缨日记》中关于黑旗军的记载写道:“旗纯黑,有三宣提督军务旗,篆书刘字旗,七星旗、八卦旗。”因黑旗军以书有“刘”字的七星黑旗为军旗,因此得名黑旗军。

成立背景

清朝末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连年灾荒与沉重的赋税,使得百姓不堪重负,难以生存的农民纷纷揭竿起义。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九月,湘桂边境相继爆发了瑶族雷再浩与汉族人李世德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以“反清复明”“劫富济贫”为口号,劫掠州县。咸丰元年(1851年),广西金田爆发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军势如破竹,两年后即攻占应天(今江苏南京),建立太平天国政权。受此影响,广西境内的洪门也相继起义反清,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口号,吸引了大批破产的农民何手工业者。期间,广东钦州县人刘永福在咸丰七年(1857年)加入天地会旗头郑三率领的反清武装。由于郑三的起义军遭到清军进攻而溃散,刘永福后来又相继投奔天地会其他旗头吴二、王士林、黄思宏等人领导的反清武装。

随着广西境内天地会起义不断,清朝也加紧派兵联合当地的地主团练等征剿镇压天地会起义军。而在长期与清军的作战中,刘永福逐步成长为具有指挥才能的起义军将领之一,手底下聚集了一百多人。同治五年(1866年),随着天平天国政权的覆灭,天地会起义军也相继受挫。天地会首领黄思宏怯战,刘永福于是率部离开,投奔了另一支天地会起义军吴亚终的部队。刘永福得到吴亚终的器重,被提拔为全军先锋。此外,刘永福所率领的义军在攻打归顺州(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市新靖镇)时,在安德的北帝庙中祭旗,以庙中所悬挂的七星黑旗为样,仿制了一面军旗。这也是后来刘永福创建黑旗军的契机。

历史沿革

独立成军

同治六年(1867年),在清军悬赏招抚之下,王士林、黄思宏所部天地会起义军投降,并率部攻打吴亚终的起义军。吴亚终的部队与王士林、黄思宏多次激战,刘永福所部起义军在作战中,多次取胜,队伍发展到三百多人。不久,清军数万大军进剿,吴亚终所部起义军损失惨重。吴亚终率领残部退守归顺,遭到清军围攻,起义军粮草断绝,陷入困境。在此期间,刘永福与吴亚终对起义军的前景产生分歧;吴亚终为笼络刘永福,将其妹许配给刘永福,逼迫其成婚。刘永福不愿顺从吴亚终,导致两人矛盾加深,最终率部出走,脱离吴亚终的起义军。为了躲避清军的追击,刘永福率部下三百余人从波斗(今武宣县东乡镇东北境内)向中越边境转移,翻越大岭,抵达越南境内的六安州。刘永福以六安州作为根据地,正式创立黑旗军。黑旗军以七星黑旗作为军旗,军纪严明,以“忠义”为号召,不断吸引中越边境的其他农民起义军加入,队伍逐渐发展壮大。

势力壮大

黑旗军入越后,先后在苏街、六安等地活动,击败盘踞六安州的当地土匪头目盘文义所率领的白旗军,刘永福也因此得到越南政府的认可,获赏赐九品百户的小官。同治七年(1868年),因六安州的地盘太小,刘永福打算将根据地转移到红河边的保胜。盘踞在保胜的土匪头目何均昌得知黑旗军到来,率部迎战,被黑旗军击败。此前,广西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崇英率领的黄旗军也进入越南境内,占据越南河阳(今河江市)地区。何均昌向黄崇英求助,黄崇英也想争夺保胜,于是出兵协助何均昌对抗黑旗军。同年夏天,黑旗军与黄旗军、何均昌三方势力因争夺保胜而发生战争,黑旗军最终取得胜利,攻占保胜。此后,黑旗军在保胜建立根据地,保护商旅,设卡收税,清剿股匪,维持地方治安,吸引了附近贫困民众前来居住,部分人加入黑旗军。

同治八年(1869年)二月,为了追剿溃败入越的起义军首领吴亚终,清廷派广西提督冯子材率军入越作战。同年七月,吴亚终在北宁去世,余部纷纷向清军投降。越南政府趁机与清廷交涉,希望将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也遣返中国,收回保胜。但因为吴亚终的部将梁天锡率余部与黄崇英率领的黄旗军会合,继续与清军作战,冯子材与越南政府合兵追剿,反而无暇顾及据守保胜的黑旗军。清军撤离越南后,黄崇英趁势东山再起,刘永福向越南政府表示愿意率黑旗军协助围剿。同年年底,冯子材再次率军进入越追剿黄崇英,黑旗军出兵助剿,帮助清军攻占河阳。战后,冯子材赏给刘永福四品顶功牌,刘永福继续率领黑旗军在兴化省一带和黄崇英作战。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黑旗军在龙鲁将黄崇英打伤,击败其军队,黑旗军逐渐得到越南政府的认可。黑旗军在越南声威大震,一些小股武装为求自保,纷纷前来投奔。同治十一年(1872年),广西思州人黄守忠率数百人投奔黑旗军,不久上思县吴凤典也率数十人前来投奔,这两人后来都成为黑旗军的主要将领。黑旗军势力发展得很快,从当初的三百余人发展成二千余人,成了越南北圻一支举足轻重的武装力量

抗击法军

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国军队入侵越南河内城,在越南政府的邀请之下,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助越抗法。同治十三年(1874年)正月,黑旗军与法军在河内城外激战,打死打伤法国士兵数百名,取得纸桥大捷,协助越南收复河内城。然而越南政府畏惧法军增兵报复,向法军求和。为了抚慰黑旗军,越南国王任命刘永福为三宣副提督,令其退守宣光省山西省、兴化三省。越南与法国签订《越法和平同盟条约》(即第二次《西贡条约》)。光绪八年(1882年)二月,法国海军将领李威利率法军四百余人攻陷越南红河下游一带,并沿红河向上游进犯,再次攻陷河内城。越南军队无法抵挡,再次邀请旗军援助。刘永福指挥黑旗军会同越南军队反攻法军,收复失地,把法军压缩到河内城,迫使其长期困守。次年五月,黑旗军与法军在河内城西纸桥激战,再次击败法军,取得第二次纸桥大捷。刘永福也因此被越南政府任命为三宣正提督。

光绪九年(1883年)六月,法国政府任命海军中将孤拔为最高司令官,继续增兵入侵越南。同年八月,法军兵分两路,一路进攻越南都城顺化,一路攻打黑旗军。法军在黑旗军的阻击之下,损失惨重。然而孤拔率领的法军兵临顺化城下,越南政府被迫签订第一次《顺化条约》,越南逐渐沦为法国殖民地。同年十一月,法军进攻驻扎在越南山西境内的清代军队,中法战争爆发。法军进攻山西之时,清朝云南省布政使唐炯认为清廷正在与法国议和,擅自撤走驻守山西的云南军队,导致黑旗军势单力孤,战败撤退,山西、北宁相继失守。清廷被迫与法国议和,此后,法国要求清廷从越南撤兵,遭到清廷拒绝,双方再次开战。光绪十年(1884年)八月,两广总督张之洞举荐吏部主事唐景崧亲赴越南,招募兵勇,配合黑旗军与法军作战。黑旗军协助清军夺取法军占领的宣光,清廷封赏刘永福记名提督衔。此后,黑旗军继续配合清军取得临洮大捷、镇南关大捷

入关回国

光绪十一年(1884年)四月,清廷担心中法战争事态扩大,再次谋求议和,中法双方签订《中法停战条件》。此后,从四月初到六月初,清廷先后九次对刘永福下达谕旨,要求黑旗军入关回国。同年七月,刘永福率黑旗军三千余人,连同家属役夫约五千人回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驻扎在南宁市。同年十一月,清廷就下令,将黑旗军裁减为五营,加亲兵一百人,合共一千一百人。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月,刘永福被任命为南澳街道总兵,次年黑旗军再次被裁撤三营,最后只剩两营合共三百余人。

守台抗日

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月,中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军在海陆战场接连战败,进一步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原地区的野心,日军随即进犯台湾。时任台湾巡抚邵友濂不通明朝军事,消极怯战,清廷面临于是谕令刘永福帮办台湾军务。刘永福随即命驻扎在广州城郊燕塘的两营黑旗军开拔赴台,又在广东汕头招募两营士兵,共四营官兵,仍旧号称黑旗军,于同年八月赴台抗日。黑旗军抵达台湾后,驻守在台南市地区,为了加强守备力量,刘永福又在台湾本地招募四营士兵,将黑旗军扩充到八营,兵力近两千人。刘永福又以旧部两营三百多人编为主力部队,号为“七星队”。唐景崧接任台湾巡抚,但是因其缺乏军事指挥才能,台湾兵力三万余人分别驻守在台南、台中市台北市三个防区,兵力分散,缺乏统一指挥。刘永福多次劝谏唐景集中兵力,固守台北要隘,遭到拒绝。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消息公布后,在台官员士绅无不痛心疾首,他们以彰化籍工部主事、总领全台义勇丘逢甲等为首,立即代表全台民众电奏清廷,提出“台湾士民,义不臣倭;愿为岛国,永载圣清”。同年五月,日本政府任命海军大将桦山资纪台湾总督。时任台湾巡抚的唐景崧主持发布“台湾民主国独立宣言”,成立“台湾民主国”,唐景崧出任总统,刘永福为帮办大臣。黑旗军驻守台南市,而日军则率先攻陷守备松懈的台北地区,唐景崧弃职而逃,台湾兵备道兼提督陈文也随即离开台中,将其印信交给刘永福署理,刘永福实际掌握守台抗日军队大权。六月下旬,日军进犯台中,刘永福指挥黑旗军阻击日军,凭借险要地势,与日军死战。在日军准备大举进攻台中台南之前,刘永福已将黑旗军部分主力部队由台南调往防守吃紧的台中军事要塞新竹市大甲溪等地,迎战日军。

同年八月下旬,日军在攻占新竹、大甲溪等地后,随即进攻彰化。黑旗军前敌正统领吴彭年任总指挥,率领黑旗军主力七星队到达彰化布防,阻击日军,虽然黑旗军顽强抵抗,但最终寡不敌众,吴彭年战死,七星队全军覆没,日军攻陷彰化。形势急剧恶化,刘永福赶赴嘉义市,部署嘉义保卫战。黑旗军前敌主将王德标何徐骧指挥黑旗军死守嘉义,顽强抗击日军,然而兵力悬殊,嘉义失守。黑旗军陷入绝境,不仅伤亡惨重,而且军械粮饷等几乎告罄。同年十月,日军进犯黑旗军最后的驻地台南地区,在打狗港(今高雄市)击败黑旗军主力三千余人,黑旗军将士大部分在与日军的战斗中战死。刘永福率领黑旗军残部退守安平炮台,继续抗击日军。十月十八日,因军中弹尽粮绝,军队哗变溃散。刘永福迫不得已,化装乘英国籍轮船“塞里斯”号逃到厦门市。至此,日军事实上占领台湾全境,黑旗军守台抗日失败。

回退广东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一月,随着黑旗军的覆没,台湾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日军全面占领台湾后,将黑旗军遣返,后被清廷强制解散,刘永福也遭到清廷弃用,赋闲在家。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永福才重新被起用,准许招募两营士兵,重建黑旗军。同年二月,刘永福在钦州市南宁市两地招兵,许多黑旗军旧部或子弟纷纷前来投军。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法国侵略势力在遂溪县滋事,刘永福又被清廷准许“添募勇丁数营以备调遣”。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刘永福自请解散自领的三营官兵,从此黑旗军不复存在。

组织结构

黑旗军最初是活跃在归顺州安德(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靖西市安德镇)地区的洪门起义军吴亚终所部的一个旗,刘永福任大旗头。约在光绪元年(1875年),黑旗军正式建立营制,在光绪八年(1883年)刘永福递给唐景崧的履历军册中有详细记载:全军计有四个营、两个队、两个“防堵”共二千七百余人。鼎盛时期,黑旗军全军编为十四个营,共五千余人。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永福率部回国后,黑旗军在南宁整编,编为五个营,每营两百人,外加亲兵一百人,共一千一百人,番号为福字中营、左营、右营、前营、后营,配备正副官十人。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一月,黑旗军被裁去三营,被裁和保留的部队番号不得而知,只保留两营及亲兵一百人。

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刘永福新招募黑旗军两营,加上旧部两营共四营兵力前往台湾。抵达台湾后,刘永福又在当地招募新兵四营,合共八营,兵力近两千人,黑旗军重新发展壮大,但这些兵力在守台抗日斗争中几乎全军覆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刘永福重建黑旗军,共招到新兵两千人,增加二营编制,共计四营。光绪二十九年(1900年),黑旗军再添两个营,六个营的建制一直维持到黑旗军解散。

主要人物

历史意义

黑旗军的主要功绩在于援助越南抗击法军,以及守台抗日。学者杨万秀、吴志辉在《刘永福评传》中认为,刘永福所领导的黑旗军,最初只是为了生存而斗争的民间反清武装。在法国入侵越南之时,黑旗军挺身而出,协助越南政府抵抗法军的侵略,虽然最初是为其在越南境内立足谋取生存空间,但不可否认,黑旗军队协助越南与清军抗击法国军队,迟滞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进程,避免法国军队侵入中国边境,保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安全。守台抗日战争中,刘永福及黑旗军站在了民族大义的立场,在清廷割让台湾后坚决抵抗日本侵略者,虽然最终失败了,但是他们勇于斗争,不畏牺牲的事迹,彰显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大义。

历史评价

清史稿》评价: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在越南抗击法军,名震中外,法军提起黑旗军,为之变色。

当代学者范宏贵评价:民心所向,百姓拥护,这是刘永福黑旗军能够战胜原来比它强大得多的对手,能在中越交界地区站稳脚跟,并不断地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原因。黑旗军与黄旗军的斗争客观上击溃了法国早期在越南北方收买的爪牙,具有打击侵略者的进步意义。

当代历史学者黄铮评价:黑旗军进入越南后,自同治十二年(1873年)起的十余年间,在东线至西线的广阔战场上,参加了大小数十次抗法作战。充分显示了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和反帝爱国的精神,为发展中越两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至十月的五个多月中,刘永福带领台湾民众同侵台日军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刘永福如同当年在越南战场一样,表现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表现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的壮志豪情,身先士卒,奋勇作战,顽强杀敌,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大无畏精神。

当代历史学者戴逸评价:黑旗军援助越南人民、抗击法国侵略的巨大作用。在将近十年的时间内,黑旗军支撑着越北大局,保障了祖国西南边疆的安全。

相关文物

黑旗军北斗七星军旗长约3米,宽3米,由藏青土布制作,旗上用白布缝制“两广督标管带福军后营”10字,中间为180厘米×140厘米见方的繁体“刘”字,曾在中法战争时期使用。目前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为国家一级文物。

相关遗迹

刘义亭

刘义亭位于广东省天河区华南理工校园内。光绪年间,刘永福(又名刘义)从越南率领黑旗军回国后,在广州西北郊山岗兴建了四个长方形的营盘,以供黑旗军驻扎操练,当地村民称为“刘义营”,并在1937年在此地修筑刘义亭,后来毁坏,1988年由华南理工大学按原貌重修。

刘永福故居

刘永福旧居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板桂街10号,原名三宣堂。因刘永福援越抗法,曾受越王封为三宣副提督而得名。旧居建于1891年,占地面积22700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砖木结构,院落式布局,共有大小楼房119间,有门楼、影壁、主座、骑楼谷仓、书房及暗道等建筑;还有戏台、花园、菜园、鱼塘、晒场等设施。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